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曹操心中包含著大海,而大海中又包含著宇宙

2021-01-17 大學老師談閱讀與教育

觀滄海

東漢·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觀滄海》出自樂府組詩《步出夏門行》,是組詩中的一首。這首詩作於建安十二年(207年)。這一年曹操做了一件大事,即北徵烏桓,勝利而歸。烏桓是我國東北部的幾個少數民族之一,當時跟中原的軍隊會有一些戰爭。

曹操北徵烏桓,是他宏大計劃中的一部分。我們往前找一找,建安五年(200年)的時候發生了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就是官渡之戰。正是藉助官渡之戰的勝利,曹操稱霸了北方。到建安十二年,他又取得了新的勝利。在凱旋的途中,他寫下了《觀滄海》。所以,整首詩充滿了一種平定天下、一統江山的氣勢。所謂「觀滄海」,儼然有「觀天下」的野心。

「滄海」,這裡指的是渤海。到哪兒去「觀滄海」呢?第一句說了,「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碣石在哪兒?有兩個說法。一個說法是河北昌黎的碣石山,一個說法是河北樂亭縣西南的大碣石山。「東臨碣石」,意味著他要登上海邊的這座山,登上之後就能夠眺望滄海。

第二句,「水何澹澹,山島竦峙」。「何」,就是多麼,「澹澹」,就是水波搖蕩的樣子。大海一望無際,水波粼粼,搖曳多姿。「竦峙」,就是竦立、矗立。曹操觀看滄海之時,不僅看見茫茫海水,還看見海中高聳的山島。

第三句,「樹木叢生,百草豐茂」,顯然是觀看山島時看到的景象。「叢生」,就是聚集在一起生長。「百草豐茂」,各種各樣的草長得非常茂盛。大家可以想一想這幅圖畫。海水是什麼樣的顏色?山石是什麼樣的顏色?再加上樹木,再加上百草,各種顏色紛至沓來,層次非常複雜。

這樣的環境中,有一種氣息在縈繞,在蓄積,於是他寫「秋風蕭瑟,洪波湧起」。秋風一吹,叢生的樹木,豐茂的百草,就要走向凋零了。但是,曹操眼中秋天的大海,沒有悽涼、哀婉的感覺。「蕭瑟」二字,我們要準確理解。現在我們經常說天氣好蕭瑟,環境好蕭瑟,有一種悽涼的感覺。但曹操說「蕭瑟」,用的是這個詞的本義,即風的聲音。結合前面的「樹木叢生,百草豐茂」,我們知道,「蕭瑟」一定是秋風吹過草木的聲音,如同杜甫所說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過,杜甫加了一個「下」字,將氣氛引向悲哀。曹操則在「秋風蕭瑟」之後,接上了一個盛氣凌雲的「起」字,說「洪波湧起」。「洪波」,就是大水,寬闊、澎湃的波浪。「湧起」,即往上湧、往上衝。

「洪波湧起」,牽動了曹操的胸懷和壯志。他的視野不僅局限於眼前的大海、山島、樹木、洪波,而且看到更遠的地方,看到更廣闊的世界,即「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日月」,即太陽和月亮;「星漢」,即銀河。日月的運行氣勢恢宏,銀河的星光璀璨耀眼。日月升落,銀河出沒,全部在大海之中發生。它們從大海中湧現,又從大海中消失。

讀到這裡,我們可以想見曹操的英雄壯志不可阻遏,通天徹地。日月星辰全部出入於大海之中,而大海的澎湃波濤又撞擊著曹操的內心。

我們也可以說,曹操心中包含著大海,而大海中又包含著宇宙,於是曹操心中包含了宇宙萬物。所以我說,這首詩有一種平定天下、一統江山的氣象。

最後還有八個字,「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當時歌詞結尾的套話,吉祥話。字面意思就是真的好幸運啊,我唱了這首歌,我寫了這首詩。說了等於沒說,而且跟上面的風景、意境沒什麼關係。這有點像什麼呢?大家想想,很多藏族歌曲最後會有一句「巴扎嘿」,就是吉祥話。曹操吟詠完《觀滄海》之後,最後也說了句「巴扎嘿」,表示感嘆,表示讚美。

我們開頭說了,《觀滄海》是《步出夏門行》樂府組詩中的一首。另外有首詩也屬於這組組詩,也非常有名,叫《龜雖壽》,我們可以簡單讀一下:「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跟《觀滄海》一樣,《龜雖壽》結尾也有一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可見確實是當時的習慣。《龜雖壽》仍然包含了一種壯志:曹操感慨人生短暫、人生易老,所以愈發要激勵自己趕緊建功立業。下面,我們大致串講一下這首詩的詩意。

神龜雖然壽命長,但還是會死。龍蛇之物能夠上天入地,但也是會死,化為土灰。人生呢,就更為短暫了!但是,短暫的生命中卻蘊藏著無窮的理想和追求。衰老的駿馬,仍然有奔走千裡的壯志。仁人志士到晚年的時候,仍然保持著一顆壯心。人的生命長短,不僅僅取決於天命。固然有天命,但是人也需要調養身心,使自己活得更長一些。

《龜雖壽》的詩意大致如上。它主要想表達的,就是人生短暫,我們要儘量活得長一些。即使老了,也不要喪失壯志。如果現在還年輕,就趕緊奮鬥吧!它和《觀滄海》所表達的一統天下的英雄壯志,有一定的關聯。

相關焦點

  • 描寫秋天的詩句:觀滄海
    《觀滄海》原文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觀滄海》譯文  向東進發登上碣石山,得以觀賞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濤激蕩,海中山島羅列,高聳挺立。我站在山巔,心中的波濤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圍是蔥蘢的樹木,豐茂的花草,寧靜的似在沉思。蕭瑟的風聲傳來了,草木動搖,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嘯,似要將宇宙吞沒。
  • 曹操詩詞名篇觀滄海賞析 胸懷博大感人至深
    《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湧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詞。梟雄曹操詩詞 國賓禮書法家觀山作品《觀滄海》作品來源:易從網《觀滄海》作者:曹操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 初一古詩賞析之《觀滄海》:曹操的日月星河都在海裡
    袁紹大軍又與烏桓勾結,此時的曹操不得不被徵烏桓。這一戰關乎曹操能否穩定住自己的大後方陣營,所以烏桓之戰至關重要。《觀滄海》正是在曹操北上真討烏桓的途中所作。以人喻海,以海寫人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寥寥數字點出了當時的地點位置。這也是古體詩的慣用手法,開篇點出地點。
  • 觀滄海書法作品欣賞 曹操此篇詩詞有吞吐宇宙氣象
    《觀滄海》作者:曹操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觀滄海》是詩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時,用澎湃的情懷勾勒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有人說,這首詩"有吞吐宇宙氣象",海水、山島、草木、秋風,乃至日月、星漢,都在這首詩中匯聚成一幅氣勢雄偉的圖畫。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漢族。
  •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曹操觀的滄海長什麼樣?
    曹操不僅是著名的政治家,更是文學家,給後人留下了一篇膾炙人口的詩《觀滄海》,被選入語文課本,是每個人都會背的。《觀滄海》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知名度以及影響力,可以比肩諸葛亮的千古名篇《出師表》。
  • 曹操詩歌《觀滄海》詩歌賞析 「氣韻沉雄 古直悲涼」
    《觀滄海》詩意圖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首詩是曹操在北徵烏桓時登臨碣石山的時候寫的。開頭兩句 雖純為敘事,但言語之間也流露了第一次覽觀大海時的興奮而莊嚴的心情,使人感到滄海不是尋常的景物:「觀滄海」也不同於隨意登臨。
  • 觀滄海【古詩詞課堂030】
    東漢.曹操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二、詩詞譯文 我東行登上了碣石山,觀賞那蒼茫的大海。只見海水是那樣寬闊浩蕩,高聳地山島挺立在海邊,樹木繁茂,百草叢生。一陣秋風吹過,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湧著巨大的海浪。從這浩瀚的海洋中,我仿佛看到太陽和月亮的運行,也都是出自於這大海之中。
  •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曹操登的碣石在哪裡?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句詩出自曹操的《觀滄海》,意思是登上高高的碣石,觀賞浩蕩遼闊的大海。
  •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觀滄海》自主學習資料
    觀滄海《觀滄海》選自《樂府詩集》,《觀滄海》是後人加的,原文是《步出夏門行》中的第一章。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徵烏桓得勝回師途中,行軍到海邊,途經碣石山,登山觀海,一時興起所作。這首四言絕句是詩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時,用飽蘸浪漫主義激情的大筆,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畫了高山大海的壯闊,更表達了詩人以景託志,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觀滄海》教材分析觀滄海 [曹操]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 小初銜接(1):《觀滄海》知識點與賞析
    這首《觀滄海》,寫曹操站在海邊的碣石山上,翹望大海時看到的壯麗景色。那一年,曹操為了掃平北方反叛勢力,親自帶兵遠徵烏桓,大獲全勝,班師回朝途中,來到海邊,登臨碣石,翹望大海,心濤如大海一樣激情澎湃,寫下了這首《觀滄海》。
  • 1800年前的曹操面對大海,有了《觀滄海》名篇,我也去海邊找感覺
    黃昏汕頭外海但即使這樣,如果久居之地沒有大海,即使一月看一次,似乎也還有想大海之念頭,還是想一有空便去看看大海,吹吹海風。大海浪花滾滾,濁浪滔天;大海包容萬物,更是千萬河流的最終歸宿。自古以來,多少文人墨客,多少梟雄人物,都與大海有著不解之緣。「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長江的入海口,也就在大上海,直到現在還沒有去過。而黃河的入海口山東東營,則許多年前就去過。
  • 建安風骨中的名篇《觀滄海》,以詩壯志,寫的沉雄健爽,氣象壯闊
    這三人當之無愧: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被譽為建安時期的文壇巨匠。在袁行霈《中國文學史》中這樣點評三曹的作品,他寫到:「曹操古直悲涼,曹丕便娟婉約,曹植文採氣骨兼備」足見三曹在建安文學上的代表地位,特別是曹操開創了建安文學的新時代。比如他的建安名篇《觀滄海》,以詩壯志,寫的沉雄健爽,氣象壯闊。
  • 名篇賞析~觀滄海曹操
    中國歷代詩歌名篇賞析[45]步出夏門行~曹操[2][解析2]《步出夏門行》是曹操於建安十二年(207)徵烏桓時所作。曹操五月出兵,七月引軍出盧龍塞,東抵柳城,八月戰於白狼山,敵大潰敗,九月自柳城引兵還。這篇詩分五個部分,前面是「豔」,其次是《觀滄海》、《冬十月》 、《土不同》、《龜雖壽》四章。
  • 部編版初中語文課內古詩詞鑑賞—《觀滄海》
    觀滄海曹操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以下是歸納整理了《觀滄海》的考點1、這是一首古體詩,全詩圍繞「觀」字展開,是曹操勝利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山時所作,詩人借大海的雄偉壯麗景象,表達了自己渴望建功立業,統一中原的雄心偉志和寬廣的胸襟。
  • 「教案」語文—《觀滄海》,其他學科陸續更新
    》1課本原文課文: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大海給你們留下的印象是什麼樣的呢?(學生暢所欲言)今天,我們就跟隨一位古人跨越千年一同去領略大海的風採吧!作者: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代表作品《蒿裡行》《短歌行》《龜雖壽》《長歌行》等。
  •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課文《觀滄海》學習內容全解
    【課文內容】【文章分析】《觀滄海》選自《樂府詩集》,《觀滄海》是後人加的,原文是《步出夏門行》中的第一章。這首詩動靜結合,虛實相生描寫了滄海的壯麗景色;馳騁想像,借景抒情抒發了作者博大寬廣的胸襟和一統天下的雄偉抱負。
  • 古詩五首之【觀滄海】全文與翻譯
    觀滄海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 2017中考文言文重點篇目考點:《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譯文】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大海。海水波濤洶湧,山島高聳挺立。   樹木蒼翠茂密,各種草豐盛茂密。
  • 《三國殺》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曹操在攻打什麼地方...
    導 讀 三國殺6月8日每日一題答案 問題:「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曹操在攻打什麼地方時寫下了這首《觀滄海》? A. 官渡之戰 B.
  • "東臨碣石"之謎,你不知道的一面
    曹操的《觀滄海》的起首四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聳峙」。秦始皇出巡求仙時曾登臨碣石,修建了行宮,並將一路事跡刻在石頭上。漢武帝、北魏文成帝、北齊文宣帝和唐太宗等都曾駕臨碣石,還留下不少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