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滄海
東漢·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觀滄海》出自樂府組詩《步出夏門行》,是組詩中的一首。這首詩作於建安十二年(207年)。這一年曹操做了一件大事,即北徵烏桓,勝利而歸。烏桓是我國東北部的幾個少數民族之一,當時跟中原的軍隊會有一些戰爭。
曹操北徵烏桓,是他宏大計劃中的一部分。我們往前找一找,建安五年(200年)的時候發生了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就是官渡之戰。正是藉助官渡之戰的勝利,曹操稱霸了北方。到建安十二年,他又取得了新的勝利。在凱旋的途中,他寫下了《觀滄海》。所以,整首詩充滿了一種平定天下、一統江山的氣勢。所謂「觀滄海」,儼然有「觀天下」的野心。
「滄海」,這裡指的是渤海。到哪兒去「觀滄海」呢?第一句說了,「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碣石在哪兒?有兩個說法。一個說法是河北昌黎的碣石山,一個說法是河北樂亭縣西南的大碣石山。「東臨碣石」,意味著他要登上海邊的這座山,登上之後就能夠眺望滄海。
第二句,「水何澹澹,山島竦峙」。「何」,就是多麼,「澹澹」,就是水波搖蕩的樣子。大海一望無際,水波粼粼,搖曳多姿。「竦峙」,就是竦立、矗立。曹操觀看滄海之時,不僅看見茫茫海水,還看見海中高聳的山島。
第三句,「樹木叢生,百草豐茂」,顯然是觀看山島時看到的景象。「叢生」,就是聚集在一起生長。「百草豐茂」,各種各樣的草長得非常茂盛。大家可以想一想這幅圖畫。海水是什麼樣的顏色?山石是什麼樣的顏色?再加上樹木,再加上百草,各種顏色紛至沓來,層次非常複雜。
這樣的環境中,有一種氣息在縈繞,在蓄積,於是他寫「秋風蕭瑟,洪波湧起」。秋風一吹,叢生的樹木,豐茂的百草,就要走向凋零了。但是,曹操眼中秋天的大海,沒有悽涼、哀婉的感覺。「蕭瑟」二字,我們要準確理解。現在我們經常說天氣好蕭瑟,環境好蕭瑟,有一種悽涼的感覺。但曹操說「蕭瑟」,用的是這個詞的本義,即風的聲音。結合前面的「樹木叢生,百草豐茂」,我們知道,「蕭瑟」一定是秋風吹過草木的聲音,如同杜甫所說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過,杜甫加了一個「下」字,將氣氛引向悲哀。曹操則在「秋風蕭瑟」之後,接上了一個盛氣凌雲的「起」字,說「洪波湧起」。「洪波」,就是大水,寬闊、澎湃的波浪。「湧起」,即往上湧、往上衝。
「洪波湧起」,牽動了曹操的胸懷和壯志。他的視野不僅局限於眼前的大海、山島、樹木、洪波,而且看到更遠的地方,看到更廣闊的世界,即「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日月」,即太陽和月亮;「星漢」,即銀河。日月的運行氣勢恢宏,銀河的星光璀璨耀眼。日月升落,銀河出沒,全部在大海之中發生。它們從大海中湧現,又從大海中消失。
讀到這裡,我們可以想見曹操的英雄壯志不可阻遏,通天徹地。日月星辰全部出入於大海之中,而大海的澎湃波濤又撞擊著曹操的內心。
我們也可以說,曹操心中包含著大海,而大海中又包含著宇宙,於是曹操心中包含了宇宙萬物。所以我說,這首詩有一種平定天下、一統江山的氣象。
最後還有八個字,「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當時歌詞結尾的套話,吉祥話。字面意思就是真的好幸運啊,我唱了這首歌,我寫了這首詩。說了等於沒說,而且跟上面的風景、意境沒什麼關係。這有點像什麼呢?大家想想,很多藏族歌曲最後會有一句「巴扎嘿」,就是吉祥話。曹操吟詠完《觀滄海》之後,最後也說了句「巴扎嘿」,表示感嘆,表示讚美。
我們開頭說了,《觀滄海》是《步出夏門行》樂府組詩中的一首。另外有首詩也屬於這組組詩,也非常有名,叫《龜雖壽》,我們可以簡單讀一下:「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跟《觀滄海》一樣,《龜雖壽》結尾也有一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可見確實是當時的習慣。《龜雖壽》仍然包含了一種壯志:曹操感慨人生短暫、人生易老,所以愈發要激勵自己趕緊建功立業。下面,我們大致串講一下這首詩的詩意。
神龜雖然壽命長,但還是會死。龍蛇之物能夠上天入地,但也是會死,化為土灰。人生呢,就更為短暫了!但是,短暫的生命中卻蘊藏著無窮的理想和追求。衰老的駿馬,仍然有奔走千裡的壯志。仁人志士到晚年的時候,仍然保持著一顆壯心。人的生命長短,不僅僅取決於天命。固然有天命,但是人也需要調養身心,使自己活得更長一些。
《龜雖壽》的詩意大致如上。它主要想表達的,就是人生短暫,我們要儘量活得長一些。即使老了,也不要喪失壯志。如果現在還年輕,就趕緊奮鬥吧!它和《觀滄海》所表達的一統天下的英雄壯志,有一定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