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年前的曹操面對大海,有了《觀滄海》名篇,我也去海邊找感覺

2020-12-23 質量原創

大海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代表著廣闊、力量,久居山區或內地的人,以看到大海為目的而舟車勞累也在所不辭。當然現在交通工具很先進,即使是大西北,也就坐一趟朝發夕至或夕發朝至的列車,有條件坐飛機的,也許也就一兩個小時的事。

黃昏汕頭外海

但即使這樣,如果久居之地沒有大海,即使一月看一次,似乎也還有想大海之念頭,還是想一有空便去看看大海,吹吹海風。

大海浪花滾滾,濁浪滔天;大海包容萬物,更是千萬河流的最終歸宿。自古以來,多少文人墨客,多少梟雄人物,都與大海有著不解之緣。「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長江的入海口,也就在大上海,直到現在還沒有去過。而黃河的入海口山東東營,則許多年前就去過。

防洪堤把海水隔成兩種顏色

「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這是一首多麼豪邁的詩,浪花滾滾向東奔騰而去,最終與大海相匯。曹操的「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在描寫大海蒼茫壯觀的同時,抒發了自己的雄心壯志。

汕頭是國內唯一有內海的城市。這本來是一個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想像一下,在城市中間,有大海,國內有哪個城市有這樣的城市中有開闊水域的景象?也許只有杭州的西湖可以比,但汕頭的內海灣面積至少是杭州西湖的七八倍,這一點卻是杭州也嘆為觀止的。

海灣大橋以西稱為內海灣

問題來了,既然有這麼好的地理,汕頭的知名度為何沒有杭州高,甚至根本無法比擬杭州。這個原因說起來話就長了,單說內海灣這一塊所在的地理吧。雖然汕頭有內海灣,但相對繁華還是北岸,而南岸一直以來就沒有發展起來。

單單是成規模的新建築,也才是這幾年事,特別是市政府決定修建海灣隧道——蘇埃通道後,人們才對南岸有所關注。這幾年,幾家房產商的開發下,南濱片區的建設才漸漸起色。但離繁榮,還是有一段時間的等待。只面南濱片區開發起來,然後聯動北區,這個內海灣才有可能成為真正的景點。

海景房

海景房永遠是沿海城市最貴的房子。對海景房的印象,來自於當年在北方一個沿海城市聽他說買房的故事。記得他當時眉飛色舞,得意地說:「我定的房子,除了廁所,在基它任何一個房間,都能看到海景。六十萬,一次性。」

沿海高價房

當時讓我羨慕得要命,因為他能一次性拿出六十萬的時候 ,我的月收入才幾千塊。那時我想,海景房對於我來說,只能是幻想中的事。

遠方燈光處也是海景房

自此以後,我每到一個沿海城市或出並或旅遊,都會特地增關注當地的房價,尤其是靠海的,能看到海景的房價。

多年以後,當我自己也擁有一套靠海的房子的時候,而且價錢還是當年那位朋友的二倍(即使扣除眾所周知的房產瘋狂飛漲因素,但至少也是一倍多)反而不怎麼興奮了。心想,不就是那麼一回事嗎。也許,當沒有的時候是很渴望擁有,一旦擁有了,內心反而平靜了。

美麗海灣

相關焦點

  • 曹操詩詞名篇觀滄海賞析 胸懷博大感人至深
    《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湧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詞。中書協會員李文志行書《觀滄海》作品來源:易從網曹操這首《觀滄海》生動地描繪了滄海的形象,單純而又飽滿,豐富而不瑣細,尤其可貴的是,這首詩不僅反映了滄海的形象,同時也寫出了它的性格。海,本來是沒有生命的,然而在詩人筆下卻具有了性格。這樣更真實,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 名篇賞析~觀滄海曹操
    中國歷代詩歌名篇賞析[45]步出夏門行~曹操[2][解析2]《步出夏門行》是曹操於建安十二年(207)徵烏桓時所作。曹操五月出兵,七月引軍出盧龍塞,東抵柳城,八月戰於白狼山,敵大潰敗,九月自柳城引兵還。這篇詩分五個部分,前面是「豔」,其次是《觀滄海》、《冬十月》 、《土不同》、《龜雖壽》四章。
  •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曹操心中包含著大海,而大海中又包含著宇宙
    《觀滄海》出自樂府組詩《步出夏門行》,是組詩中的一首。這首詩作於建安十二年(207年)。這一年曹操做了一件大事,即北徵烏桓,勝利而歸。烏桓是我國東北部的幾個少數民族之一,當時跟中原的軍隊會有一些戰爭。曹操北徵烏桓,是他宏大計劃中的一部分。我們往前找一找,建安五年(200年)的時候發生了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就是官渡之戰。正是藉助官渡之戰的勝利,曹操稱霸了北方。
  • 一首觀滄海 一代梟雄夢--名家觀滄海書法賞析
    1、啟功親傳弟子——李傳波觀滄海書法欣賞高端禮品 收藏升值 李傳波啟功體書法作品《觀滄海》【作品來源:易從網】觀滄海寫的是曹操登上了海邊高高的石山,登高遠望洶湧澎湃的大海,心生波瀾壯闊之意。李傳波老師《觀滄海》這首詞,仿佛讓人置身於那雄奇壯觀、氣勢磅礡的滄海風景之中,親身領悟一代梟雄曹操那叱吒風雲的豪情壯志。將這樣大氣的勵志詩詞名篇掛至家中客廳、書房、餐廳或者領導辦公室、酒店、茶樓、飯店、賓館等場合都非常經典,不僅可以提振氣場,同時也可為空間增添一種獨特的藝術氣息。將其當做禮物送領導、客戶、老師、朋友亦是經典之作。
  • 觀滄海【古詩詞課堂030】
    東漢.曹操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二、詩詞譯文 我東行登上了碣石山,觀賞那蒼茫的大海。只見海水是那樣寬闊浩蕩,高聳地山島挺立在海邊,樹木繁茂,百草叢生。一陣秋風吹過,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湧著巨大的海浪。從這浩瀚的海洋中,我仿佛看到太陽和月亮的運行,也都是出自於這大海之中。
  • 建安風骨中的名篇《觀滄海》,以詩壯志,寫的沉雄健爽,氣象壯闊
    這三人當之無愧: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被譽為建安時期的文壇巨匠。在袁行霈《中國文學史》中這樣點評三曹的作品,他寫到:「曹操古直悲涼,曹丕便娟婉約,曹植文採氣骨兼備」足見三曹在建安文學上的代表地位,特別是曹操開創了建安文學的新時代。比如他的建安名篇《觀滄海》,以詩壯志,寫的沉雄健爽,氣象壯闊。
  • 當紅爆款電影《流浪地球》主題歌詞作者 原來是曹操
    或許更為震撼的是,歌曲中加入曹操的《觀滄海》一詩,用特有的中國元素來描繪家園,曾經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從而反襯出如今為了生存要帶著地球流浪的壯烈情懷。殊不知,作為一代梟雄的曹操,在2000年前的那個秋天,登臨碣石,面對大海時候,一樣壯懷激烈,心潮澎湃。
  • 曹操千古名篇《觀滄海》,滄海究竟在哪裡?答案或藏在張良身上!
    文:立早閒人(白馬晉一原創團隊成員)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率領大軍徵伐烏桓,得勝回師途中時寫下千古名篇《觀滄海》。那麼,曹操口中所觀滄海究竟位於何處呢?歷史上莫衷一是,筆者猜想或為一座島嶼。張良原為韓國(戰國七雄之一)貴族,韓為秦所滅,韓國餘部背井離鄉逃亡,其中一部分取道膠東半島,走海路去了朝鮮半島南端,並自稱韓人和當地土著發生融合。春秋戰國時,華夏人去朝鮮,通常是按商末周初舊有路線,譬如商紂王的叔叔箕子,就曾率眾東走朝鮮時所走的線路,一部分經遼東走陸路,一部分經膠東走海路。
  • 古詩五首之【觀滄海】全文與翻譯
    觀滄海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觀滄海》自主學習資料
    觀滄海《觀滄海》選自《樂府詩集》,《觀滄海》是後人加的,原文是《步出夏門行》中的第一章。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徵烏桓得勝回師途中,行軍到海邊,途經碣石山,登山觀海,一時興起所作。這首四言絕句是詩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時,用飽蘸浪漫主義激情的大筆,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畫了高山大海的壯闊,更表達了詩人以景託志,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觀滄海》教材分析觀滄海 [曹操]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 小初銜接(1):《觀滄海》知識點與賞析
    今天與大家一起學習曹操的《觀滄海》,看看東漢末年的國家重要領導人的詩歌有何不同之處。曹操,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這首《觀滄海》,寫曹操站在海邊的碣石山上,翹望大海時看到的壯麗景色。那一年,曹操為了掃平北方反叛勢力,親自帶兵遠徵烏桓,大獲全勝,班師回朝途中,來到海邊,登臨碣石,翹望大海,心濤如大海一樣激情澎湃,寫下了這首《觀滄海》。
  • 歷史洪荒 曹操《觀滄海》「東臨碣石」之「碣石」遺蹟今何在?
    約1800年前,曹操作《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盡展得勝回師之豪邁,可曹操筆下「碣石」究竟在哪?從歷史的角度考證,目前主要存在4個地方為眾所爭議。第一個地方,河北昌黎縣,北面大碣石山。這是根據《漢書·地理志》、《昌黎縣誌》的記載而推斷。
  •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曹操觀的滄海長什麼樣?
    曹操不僅是著名的政治家,更是文學家,給後人留下了一篇膾炙人口的詩《觀滄海》,被選入語文課本,是每個人都會背的。《觀滄海》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知名度以及影響力,可以比肩諸葛亮的千古名篇《出師表》。
  • 初一古詩賞析之《觀滄海》:曹操的日月星河都在海裡
    大浪淘沙英雄沒出的三國時期,曹操這一當世奸雄有著不可磨滅的歷史地位。挾天子以令諸侯徵戰沙場統一北方,這一系列的軍事統治雄才也還不足以完整表達曹操的才情,曹操這位奸雄在文學上的造詣也是出神入化的。當年烏桓攻破幽州。有種眾多漢民被俘虜。
  • 曹操詩歌《觀滄海》詩歌賞析 「氣韻沉雄 古直悲涼」
    曹操這時候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當然是大海的全景。所以他從大處落墨,著力渲染大海那種蒼茫渾然的氣勢。太陽和月亮每天從東方升起來,繞天一周,又 向西方落下去,好像從海裡升起又落到海裡去一樣,星光燦爛的銀河,斜貫在天空,它那遠遠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發源於滄海一樣。太陽、月亮和銀河可算是自 然界最輝煌、最偉大的形象了,可是詩人覺得它們的運行仍然離不開大海的懷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親一樣。這樣博大的境界在古人的詩裡是並不多見的。
  •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課文《觀滄海》學習內容全解
    【背景介紹】《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選自《樂府詩集》,是樂府詩《步出夏門行》中的第一章。感懷寫景抒情詩。是他北徵烏桓時所作。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湧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透過它,我們可以看到詩人自己的胸懷。
  • 觀滄海書法作品欣賞 曹操此篇詩詞有吞吐宇宙氣象
    《觀滄海》作者:曹操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觀滄海》是詩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時,用澎湃的情懷勾勒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有人說,這首詩"有吞吐宇宙氣象",海水、山島、草木、秋風,乃至日月、星漢,都在這首詩中匯聚成一幅氣勢雄偉的圖畫。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漢族。
  • 2017中考文言文重點篇目考點:《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譯文】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大海。海水波濤洶湧,山島高聳挺立。   樹木蒼翠茂密,各種草豐盛茂密。
  • 七年級上冊語文《觀滄海》預習,知識要點歸納,一線教師精心製作
    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第四課《古代詩歌四首》之一:《觀滄海》解題觀:看、欣賞、觀賞。滄海:即大海,因其一望無際、水深呈青蒼色,故名為滄海。作者、寫作背景知識曹操,生於公元155年,卒於公元220年。家鄉:沛國譙縣,如今安徽「藥都」亳州,和名醫華佗是老鄉,據傳曹操頭疼,找華佗看病,華佗要給他做開顱手術,曹操生性多疑而殺害了華佗(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
  • 描寫秋天的詩句:觀滄海
    《觀滄海》作者簡介  曹操(155.2.24.-220.1.15),一名吉利,字孟德,乳名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  曹操出生於一個顯赫的官宦家庭。曹操的祖父曹騰,據說漢相國曹參的後人,本身身居高位。父親曹嵩,是曹騰的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