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曹操登的碣石在哪裡?

2021-02-19 經典人文地理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句詩出自曹操的《觀滄海》,意思是登上高高的碣石,觀賞浩蕩遼闊的大海。曹操觀海之際,詩興大發,以詩明志,表現自己的宏大抱負。詩中的碣石在哪裡呢?他為何要在這裡抒發自己一統天下的遠大志向呢?

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曹操「東臨碣石」的背景。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形成各方勢力割據的局面。袁紹據河北,兗豫為曹操所佔,呂布據徐州,袁術據揚州,孫策據江東,劉表據荊州,公孫瓚據幽州,還有佔據河內的張揚,佔據南陽的張繡等等。

經過逐鹿和連年徵戰,大魚吃小魚,在北方最主要的兩股勢力為曹操和袁紹兩大集團。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佔據兗州、徐州、河內以及豫州和司隸的部分地區。袁紹勢力更強,佔據幽州、冀州、青州、并州等地。一山不容二虎,建安四年(199年)官渡之戰爆發,結果出人意料,曹操以少勝多大敗袁紹。袁紹兵敗,鬱鬱寡歡,於202年病死。其子袁尚、袁譚內訌,曹操趁機大敗袁氏集團,將冀州收入囊中。袁尚投奔烏桓,意圖東山再起。袁氏根基深厚,若死灰復燃,必為禍患,曹操自然不會輕易放過他們。

另外,徵烏桓本來也是曹操的既定目標,袁尚和烏桓勾結為曹操北徵提供了更好的藉口。烏桓,也叫烏丸,是我國古代民族之一,與鮮卑一樣,原為東胡部落聯盟中的一支。東胡被匈奴所破後,遷到烏桓山(亦叫烏丸山),後來就以山名作為族名。主要活動在今西拉木倫河兩岸及歸喇裡河(故稱烏桓水,今歸流河)一帶。

漢武帝時大破匈奴,烏桓遂臣服漢朝,遷至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塞外駐牧。東漢時期,烏桓進一步內遷,至塞內的遼東、漁陽及朔方等邊郡,即今遼河下遊、山西河北北部及內蒙古河套一帶,烏桓勢力一步步壯大。這對立志南下一統天下的曹操來說,和袁尚勾結的烏桓,無疑是曹操身後的一顆不定時炸彈,必先滅之後快。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決定親徵烏桓,以絕後患,同時也為南下大計掃平後方。北徵途中,遂作出那首大氣磅礴的《觀滄海》。曹操為何要在碣石意氣風發?登鼓樓,憑弔古人。曹操也不例外,雖然碣石山不是古樓,但是不妨礙已有很牛的前人那麼做過。千古一帝秦始皇一統天下後,五次浩浩蕩蕩的巡遊,其中第四次巡遊的終點就是碣石山。雄韜偉略的漢武帝同樣也來過。曹操登碣石山、作詩抒發胸中抱負就順理成章了。

當然,曹操可能也沒想到,後來還有更多的帝王也效仿他,來到碣石山觀海,如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北齊文宣帝高洋、唐太宗李世民等等。拓跋濬甚至在山下大擺筵席,曹操若知曉,不知道會是一種什麼樣的表情。當然,帝王出行觀海,玩累了怎麼辦?好辦。建行宮。史料中記載,秦始皇就修建過碣石宮。不過,滄海桑田,碣石宮後來就像謎一樣的消失了,從宋朝開始就淡出了人們的視線,誰也不知道它在哪裡,又為何會消失了。

關於碣石山所在地,現在有三種說法。

一、碣石山位於山東省濱州市無棣縣縣城北面大約三十多公裡的地方,是一座海拔約63.4米火山噴發形成的小火山堆。不過,從曹操北徵烏桓來看,應該可以排除這種說法,至少它不是曹操所登的那座。

二、是河北省秦皇島市昌黎縣的碣石山,海拔695米。這裡距離山海關很近,山海關又是曹操北徵烏桓(今遼寧朝陽市一帶)必經之路。不但如此,在秦皇島北戴河海濱發現一座秦朝的行宮遺址,經考古專家鑑定,確認為碣石宮。

三、是在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萬家鎮止錨灣,距離山海關有約十五公裡的距離。這裡也有一座經考古專家鑑定確認為碣石宮的秦朝行宮遺址。

這下就有意思了,在秦皇島和葫蘆島兩個地方都發現碣石宮,但是兩處相距並不太遠,那就說明一個問題,曹操詩句中出現的「碣石」,也就是碣石山,應該離碣石行宮不遠,就在山海關一帶。

來源:地圖帝

相關焦點

  • "東臨碣石"之謎,你不知道的一面
    曹操的《觀滄海》的起首四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聳峙」。秦始皇出巡求仙時曾登臨碣石,修建了行宮,並將一路事跡刻在石頭上。漢武帝、北魏文成帝、北齊文宣帝和唐太宗等都曾駕臨碣石,還留下不少詩詞。
  •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曹操心中包含著大海,而大海中又包含著宇宙
    觀滄海東漢·曹操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觀滄海》出自樂府組詩《步出夏門行》,是組詩中的一首。這首詩作於建安十二年(207年)。這一年曹操做了一件大事,即北徵烏桓,勝利而歸。烏桓是我國東北部的幾個少數民族之一,當時跟中原的軍隊會有一些戰爭。曹操北徵烏桓,是他宏大計劃中的一部分。我們往前找一找,建安五年(200年)的時候發生了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就是官渡之戰。正是藉助官渡之戰的勝利,曹操稱霸了北方。
  • 歷史洪荒 曹操《觀滄海》「東臨碣石」之「碣石」遺蹟今何在?
    約1800年前,曹操作《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盡展得勝回師之豪邁,可曹操筆下「碣石」究竟在哪?從歷史的角度考證,目前主要存在4個地方為眾所爭議。第一個地方,河北昌黎縣,北面大碣石山。這是根據《漢書·地理志》、《昌黎縣誌》的記載而推斷。
  •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曹操觀的滄海長什麼樣?
    曹操不僅是著名的政治家,更是文學家,給後人留下了一篇膾炙人口的詩《觀滄海》,被選入語文課本,是每個人都會背的。《觀滄海》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知名度以及影響力,可以比肩諸葛亮的千古名篇《出師表》。
  • 《三國殺》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曹操在攻打什麼地方...
    導 讀 三國殺6月8日每日一題答案 問題:「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曹操在攻打什麼地方時寫下了這首《觀滄海》? A. 官渡之戰 B.
  • 東戴河邊上的小眾景點,格外寧靜的碣石宮遺址,還能享受海鮮大餐
    碣石宮遺址是秦漢遺址群中最大的一處,遺址的立體建築靠近海岸線,遺留下來的夯土臺高達8米,地基邊長40米,有一半沉入地下,是一座規模宏偉的高臺多級建築,極少見有如此大型而又布局有序的宮殿建築群。這是東戴河很值得去瀏玩的歷史景點,順便還可以享受海鮮大餐,每頓海鮮都不重樣。
  •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臨海其名張佔魯,藝名臨海。
  • 東臨碣石——如何臨到機遇?
    兩漢:曹操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簡單點,其實這裡的「至」,就是它的基本意「到」的意思,跟首句「東臨碣石」的「臨」字,是同一個意思,剛好與首句進行前後呼應。首句說來到這裡觀滄海,末句也是說來到這裡,很高興並且歌以詠志。
  • 曹操詩詞名篇觀滄海賞析 胸懷博大感人至深
    《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湧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詞。啟功大弟子李傳波書法《觀滄海》作品來源:易從網《觀滄海》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先發現完整的寫景詩,也是一首抒情詩,它通過寫觀滄海所見的壯麗景色,抒發自己意氣昂揚的豪邁感情。詩的起筆交代登臨之地碣石山,點明登山的目的是觀滄海,平穩而自然的引出以下對觀海所見景物的描繪。
  • 古詩五首之【觀滄海】全文與翻譯
    觀滄海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 2017中考文言文重點篇目考點:《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譯文】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大海。海水波濤洶湧,山島高聳挺立。   樹木蒼翠茂密,各種草豐盛茂密。
  • 描寫秋天的詩句:觀滄海
    《觀滄海》原文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觀滄海》作者簡介  曹操(155.2.24.-220.1.15),一名吉利,字孟德,乳名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  曹操出生於一個顯赫的官宦家庭。曹操的祖父曹騰,據說漢相國曹參的後人,本身身居高位。父親曹嵩,是曹騰的養子。
  • 觀滄海【古詩詞課堂030】
    東漢.曹操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二、詩詞譯文 我東行登上了碣石山,觀賞那蒼茫的大海。只見海水是那樣寬闊浩蕩,高聳地山島挺立在海邊,樹木繁茂,百草叢生。一陣秋風吹過,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湧著巨大的海浪。從這浩瀚的海洋中,我仿佛看到太陽和月亮的運行,也都是出自於這大海之中。
  • 「教案」語文—《觀滄海》,其他學科陸續更新
    》1課本原文課文:東臨碣石,以觀滄海。背景: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賽,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心情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觸景生情寫下這首壯麗的詩篇。
  •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觀滄海》自主學習資料
    這首四言絕句是詩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時,用飽蘸浪漫主義激情的大筆,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畫了高山大海的壯闊,更表達了詩人以景託志,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觀滄海》教材分析觀滄海 [曹操]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 小初銜接(1):《觀滄海》知識點與賞析
    初中同學需要記誦的就有《觀滄海》《龜雖壽》《短歌行》三首。這首《觀滄海》,寫曹操站在海邊的碣石山上,翹望大海時看到的壯麗景色。「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開篇點出地點、行為,領起下文,以下十句都是「觀滄海」所見所想。一個「觀「字,統領全篇。如果是個普通人,見到著這大海,至多也就能感慨一句:「大海啊,你是如此波瀾壯闊!」可曹操是詩人,他便有了細緻的觀察和精細的描寫。
  • 部編版初中語文課內古詩詞鑑賞—《觀滄海》
    觀滄海曹操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以下是歸納整理了《觀滄海》的考點1、這是一首古體詩,全詩圍繞「觀」字展開,是曹操勝利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山時所作,詩人借大海的雄偉壯麗景象,表達了自己渴望建功立業,統一中原的雄心偉志和寬廣的胸襟。
  • 教師資格證教學設計模板:語文《觀滄海》
    今天更新的是初中語文-《觀滄海》課本原文: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2、詩人站在碣石山上都看到了哪些景物?所寫之景有哪些特點?明確:動靜結合,虛實結合(五)課堂小結帶著豪氣,有感情的朗讀《觀滄海》,深入地感受作者的偉大理想並受到感染。(六)布置作業1、背誦《觀滄海》。
  • 建安風骨中的名篇《觀滄海》,以詩壯志,寫的沉雄健爽,氣象壯闊
    比如他的建安名篇《觀滄海》,以詩壯志,寫的沉雄健爽,氣象壯闊。公元207年,魏武帝親率大軍,北徵烏桓,歷盡艱辛終得勝,於是沿遼西走廊回師,途經碣石山的時候,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了曾經秦始皇、漢武帝也登過的碣石山,面對滄海,心中波濤洶湧,難以平靜,於是寫下了這首千古絕唱
  • 古詩詞賞析2(觀滄海,木蘭詩)
    4、觀滄海(曹操)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賞析】1、①《觀滄海》是東漢末年(三國)曹操所作。②曹操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徵烏桓得勝回師途中。他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心情像大海一樣難以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