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康剛滿三歲時,國慶節跟父母回老家,車開到村口停了下來。因為路太窄,康康便跟著爸爸媽媽下車徒步往奶奶家走。
胡同裡有很多老人及鄰居長輩坐在門口閒聊,康康爸爸見了長輩都一一熱情禮貌打招呼。
一位爺爺看到康康,甚是喜愛,攔下來想逗逗孩子。老人拿著一顆糖,笑著說:「喊爺爺,給你糖吃!」
康康見陌生人害羞,只拿糖不開口叫。逗了幾次孩子都沒開口,老人笑著罵了一句:「你個龜孫兒,喊爺爺都不喊,哈哈~」
我們都知道老人只是逗孩子,倒沒覺得有什麼。可是康康好奇地問了爸爸一句:「爸爸,龜孫是什麼呀?」
「你就是小龜孫兒,哈哈~」
老人搶先答了話,康康父母尷尬一笑,找了藉口抱著孩子走開了。
結果康康一進奶奶家門,奶奶興奮的問了一句:「呦,這是誰回來了呀?」
康康不假思索脫口一句:「龜孫~」
奶奶沒在意還哈哈大笑,可康康父母心裡警惕了。
孩子正是語言爆發期,模仿學習能力強,這一會兒功夫就學了這麼一句。這是在自家裡,如果是在外面或者學校等場合,孩子嘴裡吐出這樣的詞,家長就要尷尬了。
徹底躲開不太現實,但我們可以在孩子接觸這些人時,針對比較熟悉的人就善意委婉提醒一下。
即使孩子學了,我們家長也要第一時間去糾正孩子。態度嚴肅的警告他:「說這樣的話是不對不禮貌的!」
你一定要端好自己嚴肅認真的架子,讓孩子意識到嚴重性,自動屏蔽這樣的詞語。
其實,生活中說話口頭禪帶髒字不止那些外人。有些孩子家長平時也有這樣的習慣,聊天說話不經意就口吐芬芳,帶出「擦、靠、屁、尼瑪……」等諸如此類不良詞語。
孩子接觸多了,肯定會模仿,這比那些外人帶來的負面影響要嚴重的多。
俗話說從一個孩子身上總能折射出其父母的影子,我們總是習慣先通過語言去判定一個人的素質。所以教育孩子禮貌用語,最重要的環境就是家庭。
吸取別人的經驗教訓,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作為家長,要以身作則,平時說話禮貌用詞。
儘量避免口頭禪,不健康不禮貌詞彙。如果實在避免不了,起碼不要當著孩子說。
第二,如果孩子玩耍時無法避免地接觸到一些人群,甚至有的小朋友說話就帶髒字,那我建議是當場去制止這樣的情況。
如果你改變不了別人,那就約束自己,選擇帶孩子離開。
第三,平時教育孩子,多規範他的語言表達。少說地方俚語,說普通話,用正確的詞句。
現在普通話已經全國普及,孩子學習說話的同時,家長也應該試著規範自己的用語。
想想如果自己平時說話很隨意,動不動就帶髒字,不雅詞語張口就來。這些情況發生在孩子身上,這讓人聽起來難免生厭,也會質疑家長的素質。
所以教育孩子,先教他好好說話,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個好榜樣!
以上僅是我個人觀點,不喜勿噴!帶娃我不是專業的,但我是認真的!關注我 ,我們一起學習如何科學育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