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飯後下樓遛彎,小區裡的小朋友們都聚集在一起玩耍,家長們坐在旁邊聊天,不知什麼原因,突然就聽到小朋友歡歡對浩浩大聲說了一句:「你放P,你si不si灑?」歡歡媽媽當時臉都綠了,把歡歡叫過來大聲訓斥了她,並警告歡歡,下次再說這種話,就要打嘴巴的。
歡歡媽媽無奈地跟我們抱怨說,歡歡現在4歲,一直都是文靜乖巧的小淑女,可不知怎麼回事,最近嘴巴裡總是蹦出「你放P」、「臭媽媽」等難聽的詞語。每次大人都很生氣地制止她,可是效果並不是很好,小姑娘還是會時不時蹦出幾句話,她也很是無奈。
邊上的其他的家長似乎也很有同感,表示自家寶寶在學會說話之後,都會或多或少地冒出幾句髒話狠話。
其實孩子說髒話說狠話最早出現就是在3~6歲,這種時期說髒話狠話也是孩子在用語言探索世界。這只是一種階段性行為,是孩子「詛咒敏感期」到了,並不是孩子學壞了,家長們不要太緊張。先了解孩子突然說髒話的原因,再找對方法輕鬆解決掉家裡的「髒話Baby」。
孩子怎麼突然說髒話了呢?
一:模仿他人
很多孩子的第一次說髒話,幾乎都不太明白這些詞的是什麼意思,只是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影視劇裡的演員,家裡的大人或者身邊一起玩耍的大孩子會用這些詞來表達自己某種激烈的情緒。孩子對於情緒的捕捉是非常敏感的,於是他們就會想模仿,來體驗這樣的情緒感受,也想擁有這種力量感。
二:為了博得家長的關注
每次當孩子說出這些髒話狠話時,全家對他的關注就更多,這就會讓他建立了一個錯誤的「因果關係」,我說這個詞(即使不明白這個詞的含義),媽媽就會放下手機對我說話,全家都會圍著我說話。於是,他們就會反覆說,即使這是「壞的關注」,但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說,任何關注都是關注。
三:發洩憤怒和沮喪的情緒
孩子儘管還不是很清楚地知道這些髒話狠話確切意義是什麼,但他們大概知道這些詞是「不好」的。於是,當他們情緒極端憤怒和沮喪時就會出現講髒話。
麻省理工大學心理學教授Timothy Jay曾經說過,當孩子還不會說話時,他們通過極端行為來表達這些情緒,打人、咬人、哭喊等等。直到孩子開始說話表達時,這些行為才會慢慢減少。
而講髒話正是表達情緒的工具之一,這是孩子非常正常的心理發展過程,是學習情緒表達的正常階段。從這個角度來看,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即使是髒話),相對於之前用極端行為表達,也是具有進步意義的。
家長要正確認識並接受孩子這種成長過程,但並不是說家長就可以允許或者放任孩子用髒話來表達想法和情緒,那麼面對孩子說狠話髒話時,家長應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呢?
一
冷處理--不給他所期待的反饋
孩子說髒話狠話時,做家長的不要覺得新鮮搞笑,也不要訓斥,因為訓斥也是強化,孩子會變本加厲, 說髒話時間也會延長。
心理學的行為主義理論認為:一個行為有好處,這個行為就能保持下去;一個行為沒有好處,這個行為就會消退。那孩子說髒話的行為已經被訓斥了,看起來沒有好處,為什麼這個行為卻仍然得以保持呢?
當孩子對著媽媽說狠話髒話的時候,媽媽會是什麼反應?媽媽一定會很生氣,會批評他、懲罰他。這個孩子雖然被批評,看似沒得到好處,但是,他會發現這句話真的有用——「平常媽媽很理智,很難被激怒,但是我這句話一出口,媽媽立刻就火兒了,這句話太有威力了。」
所以,我們看到在這個過程中,看似孩子說髒話沒有好處,但實際上他體會到了髒話在激怒媽媽時的強大力量。說髒話的行為有效果,這個行為得到了強化,那它當然就會保持下去。
二
營造良好的家庭語言環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環境的影響對於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的語言的、社會交往的、情緒情感的、人格個性的發育是不成熟的,家長是他們第一模仿對象。
孩子就像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會映照出父母的行為特點。孩子不會記住我們想要教他們的事情,他們只會記住我們是怎樣的人。所以家長要先改變,孩子才能改變。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做到:
❶ 自己不能說髒話,要潛移默化給孩子樹立正確的榜樣
❷禮貌用語時時掛在嘴邊
❸細微之處多加指點
三
理解並溫柔的加以勸解和引導
3、4歲的孩子正處於語言的學習階段,這個時期的孩子僅僅是初步接觸到了語言的力量。而對於語言的學習只是簡單的模仿。在開導和勸解的時候,家長一定不能發怒,要知道,家長在孩子的世界是「引路人」角色,而不是「統治者」;也不要跟幼兒講大道理,因為成人的規則在孩子的圈裡是行不通的。
有個爸爸發現女兒說髒話,處理方式很智慧。
「寶貝,隨地吐痰好嗎?」
「不好,爸爸!」
「寶貝,隨地便便好嗎?」
「不好,爸爸!」
「那亂說髒話好嗎?」
「不好,爸爸!但是為什麼這麼多人說髒話?」
「為了上廁所!吐痰是喉嚨在'上廁所',便便是身體在'上廁所',說髒話是我們的靈魂在'上廁所',可是隨地上廁所好嗎?」
「不好,爸爸!」
「髒話很正常,但是不要在公共場合說髒話,好嗎?」
「好的,爸爸!」
「嗯,真乖!」
女兒突然附在爸爸耳朵邊悄悄說:「爸爸,我『特喵的』真愛你!」
......
一份理解+一份比喻=正確引導孩子!
四
有趣的詞語替代法
孩子處於詛咒敏感期的時候,也正是一個樂於學習的階段,對於一切新鮮好玩的詞語、事物都會很感興趣。
這時候,爸爸媽媽可以多教孩子一些新鮮的詞語,去代替孩子表達情緒的一些髒話狠話。
如果他只是為了搞笑為了好玩,那麼請務必告訴他們這樣的笑話不合適,然後告訴他怎麼樣開玩笑才合適。
比如說:
孩子跟你生氣,然後放狠話:「臭媽媽,太壞了!」
我們可以說:「寶貝,『臭媽媽』這個稱呼真的很沒禮貌,如果以後你真的很生氣,你就叫媽媽『黑仙女』吧!」
又例如孩子因為太沮喪太煩躁了才說的髒話,那麼請告訴他說合適的情緒詞,比如我好鬱悶呀,我真的生氣了...
這些最簡單最普通的詞彙都能很好的表達自己的情感。
❆「說髒話」和「愛說髒話」可是兩碼事!
所以面對孩子開始「說髒話」,父母一定要擺正態度,正視問題,並用合理溫和的方式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堅決杜絕「出口成髒」變成孩子的一種習慣,對家裡的「髒話baby」說NO!
【Coco媽寄語】
所謂「問題孩子」,其實都是沒有掌握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解決孩子說髒話的問題時,不要只盯著孩子嘴巴裡冒出來的詞,而是關注孩子行為背後未被正確疏導的情緒和欠缺的能力,父母要耐心關愛他,接納他的情緒,看到他的心理需求,只有當他的心理需求被關注時,他才會努力去找合適的、良性的方法,建立好的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