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街訪中,記者問小學生「你平時會講一些髒話麼?」
幾個小學生反映平時經常會聽到一些像「傻X」,「臥X」,「神經病」,「WTF」,「滾」這樣的髒話,有的是一些人身攻擊,也有的是一些汙言穢語。或輕或重。
這些髒話很多是從父母、朋友、甚至還有街邊的老大爺那兒聽到。
可想而知,我們的孩子淹沒在一個怎樣的語言環境中。
人們對髒話的習以為常,魯迅先生對此也深信不疑,在魯迅先生《論「他媽的!」》一文中,直言「他媽的」已成為「國罵」,在中國普遍至極:
這話的分布,大概就跟著中國人足跡之所至罷;使用的遍數,怕也未必比客氣的「您好呀」會更少。假使依或人所說,牡丹是中國的「國花」,那麼,這就可以算是中國的「國罵」了。
《論「他媽的「」》—魯迅
髒話是什麼?
對於髒話人們有許多看法,
在李零的《天下髒話是一家》一文中,他歸結了髒話的幾個共同特點:
做愛、生殖、排洩類:這一類髒話實在太髒,不列舉了。
動物牲畜類:動物並沒有怎麼招惹我們,但人們還是樂於將人與動物聯繫起來,「狗崽子」,「狗娘養的」。
出身、輩分類:中華文化中,對祖宗是絕對的尊敬與崇拜,北京人常說的「X你二大爺」,以及四川人會說的「龜兒子」。
在《髒話文化史》一書中,介紹了髒話的三種功能:
清滌情緒:通過髒話釋放某種情緒,本能的發洩;
侵略別人:故意說出,對別人有危害性;
社交需要:情緒性最弱,並無惡意,在他人的交談中,增進友誼。
在南周知道《髒話發展史:你攻擊的快感》指出,「罵人的詞彙和方式則是千變萬化,歸納起來,下三路、人倫、矮化(揭短和具體事物化)是罵的核心趨向。」
上海何家灣站附近一個地下通道寫道:請勿倒垃圾!在此倒垃圾是畜生。
髒話一定是帶有攻擊性、冒犯性、禁忌性的話語。
從什麼時候人們開始說髒話?
先秦時期,人們還處在含蓄階段,髒話也多用比喻,如《詩經》的《相鼠》,明則描述老鼠,其實是深惡痛絕的諷刺。該詩也被認為《詩經》中最為直接、最露骨的一首。感受一下古人是如何說髒話:
《戰國策·趙策》中,《秦圍趙之邯鄲》一文中,周烈王駕崩,眾諸侯前去弔唁,齊威王遲到了,周派人責問他時,齊威王罵道:「叱嗟,而母婢也!」通俗點說,就是「你媽是賤人」。
在古代,最注重身份和血統的王室,這便是一句極其惡毒的話。或許國罵「你媽的」,是否從這演變而來也尚未可知。
劉邦當數最會罵人的皇帝了,在《史記》《漢書》中有許多話是出自劉邦之口,不僅多還不重樣,像「豎子」、「豎儒」、「鯫生」、「齊虜」。
《四大名著》的髒話也是「各有特色」。
《水滸傳》是最具市井地氣,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直娘賊、狗廝鳥、賊殺才、老虔婆、老豬狗、腌臢潑才。
《紅樓夢》喝醉了的焦大,大罵道:「每日偷狗戲雞,爬灰的爬灰,養小叔子的養小叔子」。嚇得旁人用土和馬糞滿滿填了他一嘴。
外國人是如何說髒話的?
英語中,世界上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從byebye變成了fuck,它同漢語的「操」意思相同,有兩種用法:
單獨fuck表示感嘆,可以是憤怒、生氣、鄙視、不滿;如果它後面是帶賓語的——「fuck you」,則表示罵人。
據一項調查顯示,一個講英語的普通人,每天說的話裡有0.7%是髒字,和第一人稱單詞「我」的使用頻率大致相當。
日語中,髒話並不發達,他們通常擅長用禮貌來當做表達敵意的武器,對越討厭的人,越愛使用敬語,敬語越複雜,則關係越疏遠。
如果我們用「他媽的」,「臥X」去罵日本人,他們並不care。因為在大和民族的文化不存在對「祖先的崇拜」和「生殖的避諱」,他們獨有的侮辱是對人格和死亡的蔑視,比如說,「死ね(去死吧)」「ばか(笨蛋)」「ぶたの頭(豬頭)」,這便是日本的國罵。
義大利總統、納粹頭子墨索裡尼執政的時候,曾經在義大利試圖推動消滅咒罵、不文明的運動。政府利用海報和公共運輸設施上的告示勸告義大利人,「為了義大利的榮譽,請勿咒罵。」然而,這樣的運動收效甚微,最終流產。
墨索裡尼
人們為什麼熱衷於說髒話?
成人說髒話有多重因素的作用,其中包括,生理學和心理學。
生理上:神經學家研究發現,髒話與語言儲存在大腦皮層的位置不同,語言在高級皮層,髒話在低級皮層,當人們說髒話時,大腦中主管情緒活動的部分即額葉系統會被激活。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當人們開車遭遇馬路殺手時,說的髒話往往要比平時多得多——這無疑是最簡單的舒緩情緒的辦法。
心理上:弗洛伊德所提出的「本我」是指由本能衝動組成的,與生俱來的人格。它也是人格最為原始的部分,這個人格不被道德禮法束縛,只受欲望、快樂的支配,盲目追求滿足。
美國心理學家蒂莫西·傑也認為爆粗口是人類的原始本能,甚至是人類情緒的止疼片。他舉例說:
一些老年痴呆症患者雖然連親屬的名字都忘記了、詞彙量也大幅度減少,但說起汙言穢語毫不費勁兒。
2011年,英國基爾大學的理察·史蒂芬斯教授進行了一個實驗:兩組實驗對象把手放進冰水裡,一組可以大聲咒罵,另一組則不能出聲。然後兩組人員交換位置,體驗對方的處境,再分別測試他們忍耐的時長。
試驗結果表明,大聲咒罵時,實驗對象的心率加快,忍受冰水的時間大多能堅持60秒到90秒;而「沉默」組的成員則很少能堅持到60秒。
很顯然,髒話是一個排洩情緒的出口。
兒童也說髒話
同事曉敏帶兒子去公園玩,無意中聽見兒子被滑梯碰了一下後,竟然說了一句,「臥槽」,曉敏大吃一驚,以為自己聽錯了。她趕忙蹲下來問兒子,「這句話你聽誰說得呀?」
是的,當你發現孩子說髒話時,你有必要思考一下兒子是受誰的影響,家人,同學OR老師?
模仿性髒話
斯金納的刺激反應論認為,語言不是先天所有,而是後天通過刺激——反應——強化的模式養成的一套習慣。因此,環境對孩子來說至關重要。
你是路怒一族,開車遇加塞、變道、闖紅燈,你習慣性的罵道,「傻X」,「mlgb」。有一天你可能會驚訝的發現,孩子也會突然說出一句,「傻X」,語氣強調與你一模一樣。
孩子的模仿力、吸收力很強,但他還尚未有辨別力,也許他只把它當做了一句憤怒時的語氣詞。
難怪說,孩子是父母的鏡子。
無知的髒話
小時候你有沒有對長輩說一些不敬之詞,比如說,「媽媽真是一個大白痴」,說出來的是孩子的自身感受,但用詞卻讓媽媽大失所望。
孩子還沒有意識到不恰當的語言也會產生負面的結果。
長輩對孩子說,「小壞蛋」,孩子照貓畫虎,說「老壞蛋」,顯然,他認為大和小只是反義詞。
如何引導孩子不說髒話?
造成孩子說髒話的因素有很多,家長也需要區別對待:
淨化環境
仔細觀察一下,孩子是和誰學的?如果這個人是你影響得了的,那你要和他談談,請他配合。如果你無法改變這個人,也許你需要讓孩子離這個人遠點,直到孩子徹底忘了這些詞或掌握了更恰當的表達方式。
找詞替代
當孩子習慣性地說出一些粗話時,你可以給孩子找到一些替換語句:「你是想說'不喜歡,請走開'嗎?」看看孩子的反應,你就會知道是否猜對了。如果猜對了,你就可以有意識地在生活中多使用你給孩子找到的替換詞,給孩子更多的示範。
及時評價
你和孩子在一起時,如果你們同時聽到有人在說髒話,你要及時用恰當的語氣告訴孩子:這些話不文明,這樣說話會讓別人看不起。當孩子說話顯得彬彬有禮時,你也要給予恰當的鼓勵:「這幾句話說得有水平,很有教養!」
適時訓練
抓住生活中的機會,教給孩子怎樣表達才會受歡迎。甚至還可以就此進行一番演練,讓孩子把道理變成自然的反應。
適當忽視
如果孩子的行為純屬於為了引起父母的關注,我們則要審視自己是否對孩子關心不夠。平時多和孩子交流,在孩子說髒話的時候則適當忽視。這樣,孩子就不需要通過髒話來引起父母的關注了。
如何引導孩子不說髒話,你有沒有更好的建議?
(本文綜合整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歡迎關注網易傳媒出品的「星火攻略」,專注0-19歲青少年兒童運動、健康、安全、教育,幫您的孩子快樂成長!
都看到這裡了,你忍心不點一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