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說髒話?研究揭示說髒話能鎮痛的科學原理

2020-12-14 快科技

很長時間來,傳統觀念一直認為說髒話對緩解疼痛並沒有什麼幫助。許多心理學家相信,受到一種名為「災難化」的認知扭曲影響,咒罵反而會使疼痛加劇。抱有「災難化」心態時,我們會直接把當前發生的壞事當作最糟糕的事情。比如,「太可怕了!我做不到!」這樣的話便是「災難化」的一種表現。人們認為,咒罵只會強調這種無助感。

但《害群之馬:有時做壞人也有好處》一書作者、心理學家理察·史蒂芬斯對上述理論並不認同。他忍不住思考,「既然咒罵對疼痛毫無幫助,為何這種做法如此常見呢?」和我們一樣,他也屢遭「錘子砸手指」之類的小傷小痛,也知道人們總是免不了出聲罵上兩句。因此,他決心弄清咒罵到底會不會使人痛上加痛。

他成功說服了自己在英國基爾大學所教的67名本科生,讓他們把雙手放在冰水中,直到實在疼得受不了為止。他將這個實驗做了兩遍,一次讓學生們開口咒罵,另一次則不許咒罵。(基爾大學批准了此次實驗,所以如果你打算選擇這裡就讀,最好三思而後行。)實驗思路是這樣的:假如咒罵真的對緩解疼痛毫無益處,志願者們咒罵後便會更快地繳械投降。

為保證實驗公平性,學生需要一次說一個罵人的詞,另一次說一個中性詞,兩者順序隨機決定。史蒂芬斯讓學生們設想,手指被錘子砸到時最可能說哪五個詞,以及要描述一張桌子時會說哪五個詞,然後將前一組中第一個罵人的詞與第二組中對應位置的詞作為一組。例如,假如某個學生給出的兩組詞分別為「啊,不,媽的,哎呦,該死」,以及「平平的,木質的,堅固,閃亮,實用」,那麼該學生就要在一次實驗中說「媽的」,另一次則說「堅固」。

結果顯示,當說髒話時,志願者堅持的時間幾乎比說桌子形容詞長了一半。不僅如此,志願者說髒話時心率增加,疼痛感反而下降。換句話說,志願者說髒話時疼痛也有所緩解。這個實驗非常簡單,在家裡或者在聚會上便可以嘗試。你只需要準備一碗冰水和一隻秒表即可。但既然如此,為何人們不早點試試這個實驗呢?

「人們過去認為疼痛只是一種生理現象,但事實上,疼痛與心理也有密切聯繫。在不同情況下,相同的傷害造成的疼痛感也會有所不同。」史蒂芬斯指出,「例如在要求男性受試者為疼痛等級評分時,假如採集數據者為女性,大多數男性都會表示自己疼得沒那麼厲害。疼痛不僅僅是刺激強度與反應強度之間的簡單關係。環境、性格、情緒、甚至過去疼痛的經歷,都會影響人們對生理疼痛的感知。」

咒罵對大腦有何影響?

在研究說髒話的影響時,史蒂芬斯並未假定說髒話會使志願者產生某種特定的情緒狀態。相反,他和許多心理學家一樣,利用心率和電流皮膚反應對受試者的反應進行量化。(通俗來說,電流皮膚反應是指評估手掌的出汗情況。研究人員將小型電極附著在受試者指尖上,藉此分析受試者的壓力、恐懼、焦慮和興奮程度。)

在第一場冰水實驗中,史蒂芬斯證明了咒罵的確會改變受試者的情緒喚起水平。「說髒話不僅能緩解冰水引起的疼痛,還會對身體各處產生不同影響,如加快心率、引發『戰鬥或逃跑反應』等。因此,如果我們假設咒罵能緩解疼痛的原因是它能夠引發情緒喚起反應,假如我們通過某種手段單純引發情緒喚起,結果會如何呢?」

為此,史蒂芬斯與本科生克萊爾·阿爾索普共同設計了一項特殊實驗。由於該實驗設計得十分精妙,阿爾索普獲得了英國心理學會的一項大獎。她試圖通過該實驗驗證增加某人的攻擊欲是否能提高對疼痛的耐受度。假如疼痛耐受度取決於「天生」攻擊性,那麼性格溫和的人應當無論如何都無法提高耐痛程度。但假如像冰水實驗顯示的那樣,說髒話能夠提高對疼痛的耐受度,是否就說明說髒話會增加人的攻擊性、增強情緒喚起、從而幫助人們抵禦疼痛呢?

她仿照導師的做法,說服了40名同學重做一次冰水實驗。「我們需要採用在實驗室中簡單易行的方法,比如玩第一視角射擊遊戲,」史蒂芬斯解釋道。每名志願者都需要玩射擊遊戲或高爾夫遊戲,然後填一張問卷調查表,從1到5給不同形容詞評分,如「氣到爆炸」、「煩躁易怒」、「心情平靜」或「溫和友善」等。最後,阿爾索普用一項非常機智的測驗評估同學們的攻擊性。受試者們需要憑藉第一反應填上「explo_e」和「_ight。」兩個單詞的空缺字母,填上「explode」和「fight」的受試者被認為比填上「explore」或「light」的人更具攻擊性。

結果顯示,學生們玩射擊遊戲時的攻擊性均比玩高爾夫遊戲時更強,問卷調查反映的敵意更高,在填字遊戲中也更容易展現暴力的一面。但這和疼痛感有什麼關聯呢?

「該實驗表現出了與說髒話相同的效果:受試者忍受冰水的時間延長,疼痛感降低,且心率同樣有所增加。」玩高爾夫遊戲後,男性學生雙手浸在冰水中的平均時間為117秒,女性學生為106秒。而在射擊遊戲中殺了幾個人之後,上述數字分別躍至195秒和174秒,將近三分鐘。如果你對實驗有疑問,不妨自己試一下。有人真的試了這個實驗,並將說髒話和正面激勵的效果相比較,比如「加油,你能行。」結果只堅持了短短90秒,遠比說髒話時堅持的3分鐘要短。

這是否意味著生來更具攻擊性的人更能忍受疼痛呢?為檢驗這一點,喬治亞大學本科生克裡斯汀·尼爾(Kristin Neil)和同事們共同分析了受試者攻擊性與耐痛能力之間的聯繫。她邀請74名男性本科生參與了一系列「反應時間競賽」,表面上是想看看他們按按鈕的反應速度,但真實的原因則大為不同。

受試者們需要按下「反應按鈕」。他們要想像自己是西部片中參與決鬥的一方,必須比對手更快地按下按鈕,才能贏得遊戲。尼爾還設計了一個有趣的小插曲。在「反應按鈕」旁邊有一個「懲罰按鈕」,假如志願者認為對手在作弊,或者僅僅因為輸掉遊戲惱火不堪、想提高勝算,便可以按下懲罰按鈕、向對手放電。按鈕不松,放電就不會停止。放電強度也由志願者自己決定。為了讓志願者對懲罰效果有切身體會,尼爾在遊戲開始前會讓他們經歷不同強度的電流,並逐漸提高強度,直到志願者要求停止為止。

不過,真實情況並非看到的那樣。志願者的遊戲對手其實只是電腦而已,會故意讓志願者在一定比例的「槍戰」中取勝。懲罰按鈕僅用來記錄志願者釋放電流的強度、時間、頻率和時長。而真正的實驗早在遊戲開始很久前便已經啟動。在志願者體驗電擊強度的環節,尼爾便已經收集了每位志願者對疼痛的耐受度數據。

她想要了解的是,人們的耐痛能力與懲罰對手的開始時間、強度與頻率之間是否有所關聯。而結果無可辯駁:志願者在實驗之初的耐痛能力越強,他們便會越早懲罰對手,電擊的頻率和強度也越高,並且按住按鈕不放的時間也越長。「

為什麼會這樣呢?耐痛能力弱的志願者是否更容易同情」對手「?還是說攻擊性更強的受試者大腦中存在某種機制、使其更容易忍受不適感?尼爾的實驗並未直接給出答案,但若將她的實驗與克萊爾·阿爾索普和理察·史蒂芬斯的研究結果相比較,也許能得出一些結論。

我們知道,人在某一時刻的攻擊水平是由性格中的攻擊元素與對當前環境的反應(即狀態攻擊性「state aggression」)共同決定的。尼爾的實驗看似表明,性格攻擊性更強的人更容易忍受疼痛,但有些攻擊性很強的受試者也許只是最近過得不順心而已。這項實驗並未將性格攻擊性與狀態攻擊性明確分開。而阿爾索普與史蒂芬斯的研究的可貴之處在於,人們可以通過調控情緒來應對疼痛。這是否意味著說髒話或玩射擊遊戲是緩解疼痛的良方呢?

不同髒話的鎮痛效果是否相同?

好消息是,說髒話和射擊遊戲似乎對史蒂芬斯的所有受試者都有效。心理學家將人們分成「常常表達憤怒」和「默默忍受憤怒」的兩類。史蒂芬斯最初認為,咒罵只有對習慣說髒話的人才有用。為此他專門設計了一項實驗,讓受試者為自己憤怒時想說髒話的傾向打分,但結果令他大吃一驚:「結果其實相差無幾,說髒話對兩類人的效果一樣好。這就是科學的一大問題:有時你難免會得到假陰性結果。」

不過,咒罵的類型倒是會對效果產生一定影響。當旁人在場時,有時我們會說「文雅一些」的髒話。這種「溫和版髒話」是否能同樣增強人們的攻擊欲呢?貌似不能,似乎髒話越「髒」,止痛效果越強。

「我的學生們想弄清說髒話是否也有『劑量』之分。」史蒂芬斯表示。為考察髒話「強度」與止痛效果間的聯繫,兩名學生在兩年內先後開展了同一項實驗的兩個不同版本。第一年,一名學生對「媽的」、「討厭「和一個中性詞語進行比較。第二年,另一名學生開展了同一項實驗,只不過將過於溫和的「討厭」換成了稍激烈一些的「該死」。在兩項實驗中,均為「媽的」的止痛效果最強,「討厭」和「該死」則次之,不過都強於中性詞的止痛效果。雖然這項研究只是課堂小探索,並未正式發表,但對未來研究頗具借鑑意義。

這些研究結果還可啟發人們反其道而行之:我們能否通過鎮痛效果評估髒話的激烈程度呢?與其讓受試者主觀評價某句罵人話有多嚴重,不妨給他們連上心率監測儀,再把他們的手插到冰水中。

相關焦點

  • 我們為什麼會說髒話
    《我們為什麼會說髒話?》是埃瑪·伯恩(Emma Byrne)的第一本書,之前看到有評論認為這本書不過是關於髒話研究的一堆文獻綜述——那對於像我們這樣的外行來說,還真是本帶感的研究綜述啊,從話題到文風都相當「讀者友好」。至於你正在看的這篇綜述之綜述,託作者的福,希望也不會太悶。
  • 一項研究表明,疼痛的時候罵髒話有助於鎮痛
    在突發情況面前,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都是一致的:罵髒話。遇事先喊「臥槽」,已經是人們本能一樣的行為。而現在,一項科學研究給這類洩憤用詞彙「正名」了:據調查顯示,罵髒話能有鎮痛、抵抗壓力的效果,還特別有效。這是《心理學前沿》的一項最新研究。
  • 小翻書黨|我們為什麼會說髒話
    《我們為什麼會說髒話?》是埃瑪·伯恩(Emma Byrne)的第一本書,之前看到有評論認為這本書不過是關於髒話研究的一堆文獻綜述——那對於像我們這樣的外行來說,還真是本帶感的研究綜述啊,從話題到文風都相當「讀者友好」。至於你正在看的這篇綜述之綜述,託作者的福,希望也不會太悶。
  • 為什麼全世界都會說髒話?該如何正確面對與使用髒話?
    人們不會無緣無故的飆髒話,多數時候是為了情緒的發洩,或者說獲得某種力量。發洩情緒這個不用說,看到疫情數據的增長與川普的各式騷操作,耶穌都會有火。而在一項科學實驗中,研究者要求志願者把手放在冰水中,直到他們受不了為止。結果顯示不斷說髒話的被試者把手放在冰水裡的時間,要比沒有說髒話的平均長40秒左右。
  • 對我說髒話:髒話的心理學
    Psychology of Dirty Talk 你是否曾經被伴侶對你說如果是這樣的話,你並不是唯一的。事實證明,說髒話是一種非常普遍的性興趣。但究竟有多少人喜歡它,以及為什麼那麼多人是因為什麼對此感興趣呢? 鑑目前關於性溝通的研究,其中令人驚訝的是,很少有研究涉及髒話的主題。
  • 人為什麼那麼喜歡說髒話?
    相比起來,生活在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上的波士尼亞人,圍繞對方家人的髒話就詼諧多了——「願你的小孩在電路裡玩」。咒罵是人類的原始本能早在5000多萬年前,爬行類生物稱霸大陸的時候,邊緣系統就開始進化了。因此,邊緣系統是大腦中最原始的部分。在邊緣系統中,還保留著生物進化成人類之前的特性,或者說,生存所必需的原始本能和感情功能。
  • 我們為什麼會說髒話?
    李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從事先秦考古研究及中國古漢語研究。著作有《孫子古本研究》、《花間一壺酒》、《喪家狗》等。小時候,我們都說髒話。誰教的?爸爸媽媽?叔叔阿姨?小朋友?可能都有份。但老師到底是誰?誰的後面又是誰?就像很多童謠(有些童謠,本身就很骯髒),很難找到最初的發明者。我們好像都是無師自通,但又並非得之天授。發生原理是什麼?傳播途徑有哪些?
  • 一份社會學和語言學的研究:女性能不能說髒話?
    對說髒話這件事,我們可能都誤解太深。打開這本書,了解爆粗口的神奇趣味科學,看說髒話如何在情感和身體上影響我們。本文內容來自艾瑪·伯恩所著 《我們為什麼會說髒話:你不知道的關於爆粗口的神奇趣味科學》。《我們為什麼會說髒話:你不知道的關於爆粗口的神奇趣味科學》 書封我在男性主導的領域工作數十年學到了一個道理:在不文明的話題上放任一點,可以收穫的益處多多。想要融入「男子天團」,罵髒話見效快過鑽研足球越界規則,難度係數也大大低於打著飽嗝模仿《木偶戲團》主題曲。但髒話儘管在實驗室中能為我所用,到了社會上卻仍然很有可能損害我的形象。
  • 心理學:說髒話是人的本能,經常說髒話有四個好處
    為什麼有一種說法叫「經常說髒話對人有好處」呢?通常聽到髒話的人,感覺一定不會愉快,反而說髒話的人內心會有一種宣洩感。這裡面有什麼奧秘嗎?說髒話是人的一種本能研究表明,人類天生會講髒話是因為大腦中的「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
  • 對「髒話baby」說「NO」
    :「你放P,你si不si灑?」先了解孩子突然說髒話的原因,再找對方法輕鬆解決掉家裡的「髒話Baby」。孩子怎麼突然說髒話了呢?那孩子說髒話的行為已經被訓斥了,看起來沒有好處,為什麼這個行為卻仍然得以保持呢?當孩子對著媽媽說狠話髒話的時候,媽媽會是什麼反應?媽媽一定會很生氣,會批評他、懲罰他。這個孩子雖然被批評,看似沒得到好處,但是,他會發現這句話真的有用——「平常媽媽很理智,很難被激怒,但是我這句話一出口,媽媽立刻就火兒了,這句話太有威力了。」
  • 小小孩子就說髒話?父母根本不知道髒話對這階段的孩子意味著什麼
    可是突然有一天,父母發現孩子開始說髒話了,很多父母就開始著急了,批評教育孩子不能說髒話。對於大多數的父母來說,他們都不贊成孩子說髒話,覺得說髒話不文明,沒素質,所以他們千方百計的阻止孩子說髒話。但是,父母知道孩子為什麼喜歡說髒話嗎?因為,髒話可以帶給人力量感。
  • 一直搞不懂,為啥父母總是對孩子說髒話耿耿於懷?說髒話怎麼了?
    文/宋媽說育兒(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我家的孩子剛上初中就總是嘴裡不乾不淨地說髒話。」「我家的孩子才6歲,總是學著說髒話罵人。也不知道為什麼。」但是父母在採取這些措施時有沒有想過自己的乖寶寶為什麼會開始說髒話?是寶寶真的「人性本惡」,還是其實是父母一直在「誤會」孩子們?
  • 人為什麼愛說髒話?對不起,我改不了
    有人跟我說,院長,咋能不說髒話嗎?「靠,我tm很少說髒話啊。」好吧,好吧。我承認像我這樣的文人雅士也難以免俗。即使這時候我吟上一首「鵝鵝鵝,曲項向天歌」,也洗不清我粗人的身份。如果想讓我一句髒話都不講,對不起,我改不了。一、抒情達意,何不快哉?髒話,是語言壓縮的精華。你很難能想像,你周圍的人個個溫文爾雅,天下大同?恕我想像力貧瘠,也辦不到。髒話,現在已經成為中國語言中非常發達的一項語言分支,它可以用來簡化語言,規避歧義,提高語言效率。
  • 研究表明:說第二語言時,髒話更容易脫口而出
    對許多人來說,第二語言的「髒話」更容易說出口。據國外媒體報導,當遇到讓你不順心,或者很憤怒的人和事時,是不是總會有一些不大文雅的詞語脫口而出,而且通常都不是用母語?順帶提一句,對於為什麼我們經常用外語來表達某種脫離熟悉情境的感覺,其實有一個科學解釋。這種情緒上的脫離能讓我們更容易說出相對令人不悅的話語,而近期研究顯示,這也會影響我們對道德感的認知。語言塑造大腦
  • 孩子說髒話了,怎麼辦?
    要是他們學成語、背古詩的速度,能趕上學髒話的一半,早就成為學霸了!不知道,你如果聽到孩子說髒話,會是什麼反應呢?是會覺得可笑,還是會暴怒?你是不是也會擔心,孩子說髒話會不會變成某種習慣,怎麼改也改不掉?
  • 髒話說不說得?為髒話正名
    ——傑弗裡·休斯人為什麼罵,怎麼罵,以及罵髒話揭示了人的哪些本質。髒話帶有負面形象,但也並非全無益處。罵髒話在減輕工作壓力甚至身體痛感上的效用,勝於任何所謂「團隊建設」的活動。全憑酣暢淋漓的一句——「我日!」
  • TMD,小學生也這麼說髒話?
    墨索裡尼   人們為什麼熱衷於說髒話?   成人說髒話有多重因素的作用,其中包括,生理學和心理學。   生理上:神經學家研究發現,髒話與語言儲存在大腦皮層的位置不同,語言在高級皮層,髒話在低級皮層,當人們說髒話時,大腦中主管情緒活動的部分即額葉系統會被激活。
  • 孩子愛說髒話,你該怎麼辦?
    孩子說髒話,怎麼辦呢?其實在這之前,我們要先弄明白,孩子為什麼會說髒話,然後對症下藥,才能藥到病除!對症下藥對於這種屬於模仿的行為來說,孩子們通常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在說髒話。因此,你不要去強調這點,聽過就忘掉,不要過度反應,不加任何評論是最好的方法。其實,家長首先要明白,「髒話」的基礎,是「話」。孩子不是天生就會說髒話的,他們沒有是非觀,不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所以我們最好從孩子的理解能力出發,而不要從成人的角度去看待髒話的含意。
  • 為什麼日本人很少說髒話
    >很少說不過日本人的罵人詞句貌似還真的是遠不能表達自己憤怒的情緒的,主要是日本人很忌諱「說髒話」,外加上有一套成熟的「敬語體系」,在這個敬語體系中,對於不同關係,不同身份地位的人,日本人都有著不一樣的「敬語」和「說話方式」,當一個人不怎麼看好你的時候,Ta一般不會直白的罵你,而是改變Ta說話的口吻,使用「敬語體系」中對待陌生人的那一套「敬語措辭」,藉此來暗示——Ta在疏遠你!
  • 髒話的語言學研究
    現如今我們說髒話,其實打心底裡並不相信它有實際的法力,私下裡是不會想著讓此話一語成讖的吧!雖說天打雷劈、七十二變的神力不存於人間,然而每當髒話出口,我們依然盼望著它能幻化為一道無形的劍氣去挫傷對方的銳氣。也就是說,惡語也好,咒罵也罷,仍在源源不斷地從迷信和禁忌中汲取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