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老師被評為「馬雲鄉村教師」了,想起來曾經到他的工作室參觀學習。走進郭老師的「泥塑」工作室,暖暖的陽光打在小小的泥人上面,恍惚間回到了遙遠的舊時光。
有木雕,有泥塑,「木雕泥塑」,我固執地以為是貶義詞,小學的那間課堂,我親愛的語文代課老師,當和我們的互動卡殼的時候,會用這個詞形容茫然不知所措的我們,我知道,那個時候的我們一定是呆板的,僵硬的,死氣沉沉的。
為了區別一下詞語的感情色彩,我管它們叫「根雕泥塑」。今天看到這些小有規模的「根雕泥塑」,呼啦啦擺在一起,栩栩如生,逼真,生動,才知道這些藝術品也是有「生命」的。
熱愛,是最好的詮釋。
堅持,是最美的註腳。
小時候是在泥土裡面長大的,摔過泥巴,捏過泥人,甚至穿過土褲子……
舊時光,一去不回。
晚上打掃衛生,書柜上面找到了一個古董。這是我讀小學時候使用的算盤,那時候有這個課程的,算盤的兩端系上帶子,上學的時候背著,左邊書包,右邊算盤,一路噼裡啪啦的,放學的時候再背回來,算盤隨著腳步,一上一下,拍著屁股,一路歡歌笑語。遺憾的是,我們只是抓住算盤的尾巴,計算器蜂擁而來,算盤落幕。
以前沒有手機,計算方式是多樣的:口算,心算,列豎式計算,打算盤。還記得鄰村有個賣豆腐的,清早會遛鄉做生意。一刀下去,把蒲包裡面的豆腐劃拉開了,挑出一塊,恰巧不是整頭整腦的,恰巧嬸嬸大娘們不會計算,恰巧我還沒起床,她們就會叫上我,我就會扮演一個知識分子的角色,有模有樣,念念有詞,有時候數字太零散,我就得藉助紙和筆。有時候計算出錯,得重新計算好幾遍,感覺很沒面子。
那時候我家有個倉庫,我爸收購糧食,在我和賣豆腐的糾纏不清的時候,我爸劈了啪啦撥了算珠,結果就出來了。我感覺非常神奇,把算盤當做玩具,竟然真的找到了感覺。
「一上一,二上二……一下五去四,二下五去三……一去九進一,二去八進一……六上一去五進一,七上二去五進一……」
口訣朗朗上口。
指尖上的江湖,在清脆的算珠碰撞的聲音中,動情起來。
為了避免混淆,我在算盤上刻上了「個十百千萬」,看來,決心很大啊。
那時候我體弱多病,一年會有兩個月的時間在醫院度過,落下了很多課程,語文還好,數學環節性太強,脫節之後就跟不上。「雞兔同籠」「青蛙爬井」「兩車相向而行」「進水管出水管」等行程類問題、猜想類問題我到現在也沒整明白,如果說我對數學沒有放棄,多虧了算盤的啟蒙。
高中的時候我讀文科,在女生當中,我的數學竟然好過她們,這讓我多少有些受寵若驚。偶爾,給她們背誦一下算盤口訣,在她們的尖叫聲中讓虛榮心膨脹一下。
後來,聽說有了珠心算,算盤經過改良,變 得小巧輕便了,只是我從沒有找過手感。
算盤,還是厚重的好,就像知識,輕飄飄的不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