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理髮新聞背後的故事

2020-12-17 澎湃新聞

一則理髮新聞背後的故事

2020-04-25 09: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4月份的武漢陰霾漸散,春暖花開。

4月19日,星期日。將近中午,工經處三室主任李樹強加完班走出辦公室。得知楊園理髮店終於復工營業了,他來到熟悉的「老地方」想好好理個髮清爽一下。在家隔離,他已經兩個多月沒理髮了。

沒想到走進楊園理髮店,卻和正在這裡採訪的中央電視臺記者不期而遇。

採訪過程中,央視記者對鐵四院的復工復產情況十分關注。

「按照武昌區批覆,鐵四院從3月23日起開始組織員工分批次逐步到崗,到4月8日已基本全面復工了。我也是第一批覆工人員。」李樹強對記者說,「鐵四院為復工復產做了充分準備,員工到院嚴格執行進出管控和測溫登記,同時實行錯峰上下班、電梯控流,訂製盒飯等措施,並於4月初對全體復崗人員進行了核酸和血清檢測。」

剛剛過去的幾個月,是李樹強一家難忘的一段歲月。他有太多親歷和感慨。

李樹強和愛人何雁是高中同學,是定居在武漢的山西人。

一個是曾長年擔任大線專冊的鐵路工程師,一個是守護著一方平安的白衣天使,夫妻倆堅守本職工作,結婚10年都沒有回老家過年。

今年春節,兩口子下定決心回老家過年,早早便做好工作安排,如期踏上歸家旅途。

李樹強、何雁幸福的一家

北方的年夜零下十幾度,家家戶戶卻紅紅火火其樂融融,人們開心地吃著年夜飯,似乎新冠病毒離他們很遠很遠。

電視裡、手機裡傳來了武漢封城的消息:「確診病例不斷增加、醫護人員不足、防疫物資短缺、武漢急需支援……」李樹強夫妻心系武漢,寢食難安。

「若有戰,召必回!」身為中南醫院醫生的何雁在看到醫院倡議書後,義不容辭提前結束假期,夫妻倆毅然決然地踏上了返回武漢的徵途。

1月31日,在連夜驅車11個半小時,自駕1200公裡後,兩人返回了武漢主戰場。

在河南過境時,被當地老鄉攔車消毒

何雁在戰「疫」一線

作為醫護工作者家屬,李樹強全力支持妻子抗疫一線工作,打理家務、照顧兒女,為她守護好「大後方」;作為生產室主任和黨支部書記,他「守土盡責」,抓好部門疫情防控和生產組織工作,盡心盡力為同事排憂解難。

李樹強居家辦公、輔導女兒功課兩不誤

在武漢防疫物資極度緊張之時,李樹強帶領三支部黨員,主動承擔起了工經處防疫物資採購工作,多方聯繫貨源,細心甄別品質,千方百計採購到了多批防疫物資。

2月至3月,在四院總部還未正式復工前,李樹強多次申請前往辦公室為居家辦公的同事提供服務,幫忙開關電腦、傳輸工作資料,分發防疫物資,解除大家的後顧之憂。

3月18日,他再次前往單位,獨自承擔了多項投標前繁雜的準備工作,為成功中標池黃高速鐵路變更設計、材料價差第三方審價項目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李樹強為總部第一批覆工人員

在記者問他「疫情過後是否有一些特別感悟」時,李樹強說:「作為一名普通的武漢市民和企業職工,疫情期間我們沒有作出很大的貢獻,相比企業需要我們,我們其實更加需要企業。「

雖然最後新聞播出時,李樹強接受採訪時所說的話,沒有全部播出,但李樹強說,他希望通過這次採訪,能傳遞給關心過武漢的全國人民更多的正能量,展示出我們武漢人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和工作狀態。

和鐵四院一樣,楊園理髮店也是一家60多年的「老店」了;和鐵四院一樣,楊園理髮店也是靠手藝留客追求生意長久。生活回歸,從「頭」開始,工作回歸,從「頭」開始。咔嚓咔嚓聲中,是我們對生活的那一份講究,是我們對本職工作的一份堅守,也是對信任我們的「回頭客」的一種回報!

(完整視頻戳這兒)

原標題:《一則理髮新聞背後的故事》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分享新聞事件背後的故事 暢談新聞工作的真切感悟
    原標題:分享新聞事件背後的故事 暢談新聞工作的真切感悟 「好記者講好故事」2019年巡講活動走進成都。來自全國新聞戰線的8位優秀記者,結合自身的採訪報導經歷,分享了新聞事件背後的感人故事,暢談了新聞工作的真實感受和真切感悟。   好故事   展示新聞的力量   我市新聞戰線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用心用力、活學活用,學懂弄通做實,更好地用以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
  • 文史| 宋慶齡來買杏仁酥,王丹鳳在這裡演女理髮師……有故事的淮海...
    文史 | 宋慶齡來買杏仁酥,王丹鳳在這裡演女理髮師……有故事的淮海大樓 2020-12-19 1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正月不理髮?這個正月裡關於理髮的感人故事……
    在我國,有很多地方民間都流傳著正月不理髮的風俗,理髮民間俗稱剃頭,有「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的說法。事實上這種說法是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是一種誤傳,真實的情況是怎樣的呢,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誤傳呢?正月裡,一般理髮店很少開門,即使開門,也很少人去理髮,大家都熱衷於擁到二月二去理髮。為什麼要「二月二」理髮呢?這與一個傳說故事有關,傳說二月二是天上的龍抬頭的日子,這天民間一直有「理髮去舊」的說法。
  • 《小獅子理髮》小青娃講故事...
    《小獅子理髮》小青娃講故事 | 未來·電臺 2020-07-11 2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傾聽記者初心故事 觸摸新聞背後溫度 「圓桌故事會」
    傾聽記者初心故事 觸摸新聞背後溫度 「圓桌故事會」 2019-11-11 19: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新聞背後,我們的身影和故事
    日期:[2019年11月08日] -- 牡丹晚報 -- 版次:[A7] 新聞背後365天,他們每一天都在記錄別人的故事;24小時,他們如車輪般轉動,忙於採訪、忙於寫稿;新媒體時代,他們是每分每秒在線值守的新聞人。   從時政新聞到突發事件,從人物故事到深度調查,通過記者的文字和鏡頭,人們可以跨越時空的界限了解這個世界。其實,每一條新聞背後的故事,可能並不比新聞本身少。11月8日,在這個屬於新聞人的節日裡,請允許記者們講講自己的故事。
  • 新聞背後,還有更多好故事——2020年「好記者講好故事」巡講報告會...
    身處一線的新聞工作者,他們記錄著一個又一個新聞事件,在這些新聞作品的背後,還有很多好故事。12月21日,冬至。一場新聞人踐行「四力」的經驗切磋、故事分享盛會如約舉行。由中宣部、中國記協組織的2020年「好記者講好故事」巡講報告會走進蘭州,來自全國的13名優秀記者匯集於此,講述採訪中經歷的人和事,講述新聞背後的故事。阿依帕夏·圖拉普是新疆疏勒縣融媒體中心記者,同時也是一名駐村幹部。她所講述的故事,與她幫扶村的脫貧之路有關。
  • 鍾南山回憶「坐餐車去武漢」背後的故事,一句話讓人淚目
    9月23日,鍾南山在廣東作抗疫專題報告時,講述了這張照片背後的故事↓坐餐車趕往武漢「讓我去,是國家對我的信任!」據鍾南山回憶,「我記得1月中旬,深圳已經出現了一些疫情。珍藏援鄂護士集體理髮合影:「我們就是有這樣的精神」在報告會現場,鍾南山表示,4萬多名馳援湖北醫療人員都以參加抗疫為榮,「我從來沒有聽到過有辭職,有偷懶」。
  • 劉德華化身Tony理髮師,背後究竟藏著什麼故事?魯豫都豎起大拇指
    魯豫採訪劉德華劉德華化身Tony理髮師,背後究竟藏著什麼故事?魯豫都豎起大拇指7月3日,魯豫採訪華仔的時候,當聽到華仔會理髮時,她表現出一副吃驚的表情,劉德華可是天王啊,要知道理髮師在以前並不被看好,理髮師被人們認為是最基層的職業,劉德華為什麼會理髮?背後隱藏著什麼故事呢?原來在成為藝人之前,劉德華曾在理髮店當過學徒,他的工作態度積極樂觀,連老闆都誇她勤奮能幹,老闆還對他說:「年輕人,你很有前途」!
  • 孩子一理髮就哭鬧?行為背後是自我意識發展不明顯的體現
    理髮對於成年人是稀疏平常的事情,不理頭髮都會覺得很難受,但是這對於孩子來說並不輕鬆,很多孩子進入理髮店就像是要去打針似的,異常哭鬧,很多家長都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孩子為什麼會那麼奇怪呢?理髮又不疼為什麼會那害怕呢?我的孩子也是如此,理髮的時候都需要摁著他,需要我抓著他,理髮師給他理髮,十分麻煩,我怎麼說孩子都是哭鬧,怎麼哄也哄不好,我一開始覺得是自己家孩子膽小。
  • 花的花語背後都有著一個悽美的故事——杜鵑花
    杜鵑花花語:愛的快樂、節制、節制欲望白色杜鵑花:被愛的喜悅斑點杜鵑花:愛的喜悅這是一個流傳在閩、浙一帶的故事:杜鵑和謝豹為結拜兄弟,謝豹因無意中傷了人被判死罪,關進死牢,杜鵑帶了酒去牢裡看他,謝豹詭稱要理髮,讓杜鵑代他做一會牢,杜鵑欣然同意了,哪知謝豹一去不回。
  • 法治故事:高價「模特卡」的背後
    法治故事:高價「模特卡」的背後 2020-12-05 14: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90後女孩自學理髮 每月回老家給82歲爺爺理髮
    ,視頻中一個穿著睡衣的年輕女孩正在給一位老人理髮。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輾轉找到了視頻中的女孩,了解了背後暗藏的一段溫暖綿長的祖孫情誼。女孩穿睡衣給老人理髮 網友:想起了自己的爺爺高齡爺爺理髮成難題 孫女自學後給他理髮經過輾轉尋找,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通過轉發視頻的一位重慶本地微博資訊博主聯繫上了視頻中的女孩,23歲的合川女孩張美玲。7年前,美玲從父親所在的廣州回到重慶打拼,現在和朋友一起經營著一家清吧。
  • 超超日記:理髮故事
    而髮型,一開始完全是父母做主,聽到最多的就是和理髮師說給他修個邊。我反正撒也不懂,只知道沒過多久,父母總會帶我去修個邊。後來,自己獨立生活了,慢慢知道頭髮長長了,會有很多不方便。特別是耳朵邊上的頭髮,壓著耳廓,著實不舒服。突然明白,要理髮師修個邊是什麼意思。於是,到鎮裡僅有了幾個理髮點,注意!是理髮點不說理髮店。
  • 《天使雕像》:一則新聞的啟示
    1965年10月25日,《紐約時報》報導了一則新聞,說是在10月22日,大都會博物館在紐約的拍賣場上收購到一座雕像。這大概可算是百年不遇的大新聞,在古玩界會引發轟動效應,也會讓一般的讀者注意,作為茶餘飯後的有趣談資。一位叫伊萊恩·洛布·柯尼斯伯格的母親也被這則新聞吸引住了。作家的敏銳性讓柯尼斯伯格夫人從這則新聞中獲得了靈感:據此不是可以給孩子們寫個故事嗎?
  • 龍抬頭理髮只是為了圖個吉利嗎?其實背後還另有深意
    二月二「龍抬頭」的日子馬上就要到了,全國理髮店的生意可又該火爆了,人人都知道二月二理髮,卻不見得人人都知道二月二理髮的道理;當然,也有不少人可以給出解釋:二月二是「龍抬頭」,這一天理髮很吉利,會給自己帶來好運。真的是這樣嗎?
  • 好新聞背後的好故事,這13位記者講給你聽
    來自全國新聞戰線的13位新聞工作者,用生動鮮活的事例、樸實真摯的語言講述了他們的採訪經歷和新聞背後的故事,分享他們深入一線的深刻感悟。甘肅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甘肅省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郭錦詩,中宣部、中國記協2020年「好記者講好故事」巡講團團長,中國記協一級調研員王桂玲出席報告會。
  • 《一則新聞》:哥德式世界中虛幻與現實的交鋒,喚醒女性自我意識
    如果某一天,你在報紙上看到一則新聞,上面用醒目的字體標明你的名字,而名字後寫著:「身遭不幸,被丈夫用槍打傷大腿。」你會作何感想?震驚、難以置信、迷惑、憤怒……我想大部分人在看到這則新聞時,無外乎是這幾種反應。但有人則完全相反,她看到這則新聞的時候,發出了興奮甚至欣喜的怪叫,仿佛得到了糖果的小孩。
  • 《不理髮的獅子》:將兒歌寫成童話故事
    河青新聞網訊 《新童謠原創繪本系列:不理髮的獅子》作者以其獨特的視角,抓住動植物的典型特點,針對孩子的心理和行為特點,以凝練活潑的語言,將每首兒歌寫成了一個風趣、幽默的童話故事。《不理髮的獅子》 供圖/河北教育出版社文並編河青新聞網編輯儲鈺|頻道主編姚運鋒|頻道監製張顥
  • 散文|黨鵬:給父親理髮
    女兒坐在沙發裡看小豬佩奇的動畫片,我在手機上瀏覽新聞:今天確認的新型冠狀肺炎患者又增加了多少,死亡多少,全國各地的醫生護士組成醫療隊支援武漢成為最美的「逆行者」……讀著這些新聞,內心是唏噓不已,為這場疫情感到心焦,但是又只能在家裡宅著「為國家做貢獻」。母親的喊聲打斷了我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