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8月7日消息(記者譚朕)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研學,對於很多家長並不陌生。這幾年,每到暑假就有大批學生在各地高校、博物館集結,成群結隊進入校園,佔據展廳,他們就是學校和博物館裡的研學大軍。2016年教育部、國家發改委等11部門聯合發文要求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後,研學遊日漸升溫。
但是,在一些旅遊公司和培訓機構的組織下,有些博物館研學旅行卻變了味,這也讓很多博物館憤怒不已。8月6日,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就發表聲明將這種憤怒發洩了出來。聲明說,大量企業在館內辦有償研學等活動,許多活動團體在館期間並未遵守博物館參觀規範和公共場所文明規範,極大影響了展廳秩序和文物安全。那麼,博物館研學旅行如何規範?
博物館是歷史文化的集納地,博物館研學熱反映了人們對文化教育的重視,這本應對孩子成長發揮積極作用。但是,一些機構打著研學旗號,推出高價課程,讓博物館失去了公益屬性,上海歷史博物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副館長周群華說,一些盈利性研學活動已經背離了博物館研學初衷。「他們利用社會的一些營銷平臺、網絡平臺,進行大量收費性的教育活動,比如有償講解、有償親子活動等,這些活動實際上沒有經過館方允許,他們的內容程序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尤其對文物的闡釋,對整個內容方向的引導,我們覺得存在比較大的風險,也存在一定的不可控因素。」他說。
上海歷史博物館的遭遇並不是個例,自從學生暑假到來後,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館和杭州館迎來了不少遊客,其中不乏一些研學團隊或者旅遊團隊帶來的學生團。浙江自然博物院副院長蘭國英說,有的研學機構私自帶團到博物館進行研學講解,學習內容沒有經過博物館校對審核,出現偏差甚至誤導。在一定程度上擾亂了博物館的秩序。
遊客楊敏之前碰到過不少在博物館裡參館的研學團隊,團隊自帶講師,聲音高過博物館講解員。「挺影響我個人還有其他遊客的感受。他們是收費的,但是我們自己去免費,是不是公共資源不應該成為他們賺錢的工具呢?」
去博物館接受薰陶,這本應對孩子成長發揮積極作用,但市場上存在的一些亂象,讓文化之旅的意義大打折扣。一些家長反映,一些價值數千元的研學課程都是走馬觀花。「到那裡拍張照片打個卡就完了,其實孩子根本沒有學到什麼,家長還得要『累死』。」
舟山某旅行社研學部負責人施倩麗告訴記者,組織團隊去博物館研學成本並不高,動輒千元的研學之旅價格虛高。施倩麗說:「一般博物館都是免費的,但我們有活動策劃,比如研學手冊、帶隊老師的補貼、執行方案,花大量的人力、物力,這個錢我們是包含進去的。價格透明化,他們自己也可以查的,這個景點收不收費。」
舟山市博物館宣教部主任鍾燕華告訴記者,舟山市博物館是浙江省級研學基地,館內展陳、團隊講解、智能導覽等常規教育服務均為免費。「我們對研學這一塊有專門的制度,外來團隊把人數等信息告訴我們,我們安排時間節點和課程內容,他們再進館研學,這些我們從來都是免費的。」她說。
博物館研學旅行如何規範?天津博物館宣教部李玫主任告訴記者,博物館本身的開放性決定了解決研學亂象宜疏不宜堵:「我們不想來堵這個事,因為堵是堵不住的,沒有理由不讓他進。我們把他組織起來,定期培訓,因為他的老師來講,未必講都是對的,你得保證你傳達給孩子們,或者你聽我的東西是正確的,你得保證其他觀眾的參觀秩序。我們要把他的場次安排開,你要提前預約,報備好,我們來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