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在《傷仲永》中的文字,警告了從遠古至今的無數父母和孩子。即使他們擁有最出色的才能,但如果沒有正確的家庭教育指導,最終都會淪為常人。
但是今天,沉重的社會壓力常常使父母不知所措。結果,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孩子的職業教育,忽略了孩子的家庭教育,並且有信心地將他們交給學校和老師。
但是,請記住,老師不能永遠無法取代父母。另外,學校有成千上百的學生,老師不會針對孩子做不同的教育方法。
方仲永在五歲時就已經能夠寫出一首令所有人驚訝的詩。這樣一個有才華的孩子將來應該很容易在文壇發光發熱,但是卻因為他父親的忽視而「泯然眾人矣」,讓在五歲就大放異彩的仲永的才華短時間內就消耗完了所有的才華,令王安石惋惜。
《傷仲永》中從未提到過「傷」字,但是通篇文章看下來卻處處是「傷」。《王荊公年譜考略》中曾說道:餘謂仲水始而通悟,終焉為泯然眾人。
有人說仲永之所以「泯然眾人」源於他的農民家庭,是由當時的社會背景決定的。但是,在古代,寒門弟子極多,而對五歲時就已成名的仲永來說,如果父親受過適當的教育,即使仲永沒有成為官宦也可以成為當地有名才子,甚至像老師一樣受人尊敬的人,獲得較高的社會地位。
但是仲永的父親卻急於求成,在一塊璞玉尚未經過雕刻的時候,不經加打磨就將孩子拿出去展覽,加上鄉野之地沒有伯樂加以培養和提拔,仲永最終「泯然眾人矣」。現如今。像仲永父親這樣的人大有人在,他們對孩子的學習不管不顧,全權交給學校和老師,好不容易抽出點空幫助孩子就是去給孩子報輔導班買一堆練習題讓孩子做,這使得很多孩子因為不堪重負導致原來學習較好的科目都開始漸漸下降。
孟母三遷,家庭教育的典範
說完了仲永父親的負面例子,我們再來說說孟母這樣的成功家庭教育的榜樣。
據傳,孟子父親早年去世,孟子與他的母親一起相依為命,住在墓地旁邊,因此他常常會學著向那些來墓地祭拜的人哭泣。孟母非常重視孟子的思想觀念和學術教育,因此在了解孟子這種情況後不久就決定搬家。
孟母和兒子住的第二個地方在市場附近,孟母認為孟子遷居後情況會有所改善,但沒想到孟子竟然開始學習商人討價還價。
在古時,商人的社會地位並不高,孟母希望孟子成為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因此孟母決定再次搬家。
第三次孟母選擇了在學院旁邊居住。孟母發現自己的兒子受學院的影響,開始學習禮節識字了。之後便認定這是適合孟子成長的地方,因此決定長期居住在這裡。
這就是孟母三遷的故事,以及關於孟母的另一個教育故事:
孟子背熟突然忘記了,背誦過程被打斷,孟母就拿出剪子將剛織出的布剪斷,以此告誡孟子做事情不能半途而廢。
孟母三遷的故事表明:孩子們會經常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一旦教育不當,孩子就會有樣學樣。所以家庭教育尤為重要。孟母破布的故事還強調,需要密切注意家庭教育,正確指導孩子的思想和行為。
孟子本身的天賦和能力固然不可忽視,但孟母在他少時起到的作用亦不可小覷,可以說,孟母就是用與方父截然不同的教育態度教育出了孟子這樣一個「亞聖」。
時代變了,錯誤的教育可能會帶來不可逆轉的後果
不只是方仲永和孟子。在當時,階級分化嚴重,再良好的家庭教育其實也很難改變命運,但是在今天九年義務教育、公平高考的時代就不一樣了,孩子們其實都在同樣的起跑線上出發。
儘管有些孩子顯然擁有良好的資源,但父母卻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浪費了許多人渴望的許多條件。也有一些孩子從小就沒有過好生活,或者沒有受過高素質的高級教師教育的孩子,但是由於父母的家庭教育方法正確,他們引人注目的是,改變自己的命運。
今天的社會比遠古時代更加公平。對人沒有出身限制,但沒有古代嚴格。出身和天賦條件可能不會改變,但是下一代功能可以通過使用更高質量的家庭教育進行更改,從而在將來提供更多的選擇和機會。
記住家庭教育對兒童的重要性。這就像一個大學生的例子,最近因作弊而被捕,並最終決定結束他的生命。學生本人有一些問題,但他的作弊行為是不對的,心理承受力相對也存在問題。
家庭教育不僅僅局限於課外父母對孩子學習的監督和補充,還更加關注孩子身心健康的發展,以防止孩子缺乏個性。多年前震驚全國的「北大學生弒母案」,也突顯了適當的家庭教育對兒童的影響。錯誤的教學方法可能會使孩子將來變得「有前途」,但是教育弊端一旦出現,帶來的就是不可逆轉的後果。
如何教孩子正確的家庭?這需要父母去探索和積累。在這裡,作者向仍對家庭教育感到困惑的父母推薦了一系列家庭教育收藏——《正面管教》。
這套書目前處於熱賣期,希望關注孩子的家庭教育但又無能為力的父母可以嘗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