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雲識天」的故事:雲和天氣的那些事兒

2020-12-11 中國氣象局

雲和天氣的那些事兒

  近日,一張畫面為南京科技大學上空的圖片火了,一朵酷似WIFI信號的巨型雲朵掛在了天空。湖南科技大學微博協會調侃,「科大驚現『WIFI雲』,小夥伴們掏出手機拍攝了沒?」在全球各地也時常會出現形狀奇特的云:滾軸雲、帽子云、波浪雲、UFO著陸雲……它們有的宛如長蛇,橫臥天際;有的薄如羽毛,輕盈柔軟;有的美如油畫,色彩絢麗……千姿百態,讓人驚嘆不已。那麼,這些形狀奇特的雲是怎樣形成的呢?

  捲積雲:捲積雲出現時,高空狀態不穩定,這種雲如若加厚,天氣可能會變差。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提供

  看雲捲雲舒,垂直上升運動不可少

  雲就像個淘氣的孩子,剛才還在你頭頂上空,一會兒功夫就不見了;抑或像個魔術師,搖身一變,成了其他模樣。是什麼氣象因素讓雲變得如此「調皮」呢?中央氣象臺預報員楊舒楠說:「溫度、溼度、氣壓都會對雲的形態造成影響,而垂直上升運功和水平風是雲形態多變的主要原因。」

  萬變不離其宗,在普通人看來形狀各異的雲,在專家眼裡,分為三種:積狀雲、層狀雲和波狀雲,它們皆因垂直上升運動而形成。積狀雲是大氣對流的產物,這種雲底部平坦,頂部凸起。積狀雲發展旺盛就會形成高大雲山,雷暴天氣就可能發生了。「如果遇到鋒面、氣旋或者地形,氣流緩慢抬升,那就形成層狀雲了。」楊舒楠說道。層狀雲通常是灰濛濛布滿全天的樣子,常伴有連綿陰雨天氣。波狀雲的樣子如水紋一般,它是大氣的波動、湍流和輻射冷卻形成的。

  水平風也會「打造」出各式各樣的雲。它就像一把大風扇,左邊扇右邊吹,不一會兒,一朵樣貌姣好的雲就形成了。「比如積狀雲,頂部叫雲砧,就是被風吹地往前伸的結果。」楊舒楠說。

  4碎積云:雲體一般較小,比較零散地分布在天空之中。天上出現碎積雲,表明中低空氣層比較穩定,天氣晴好。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提供

  看雲識天氣,需因地制宜

  以耕地為生的農民懂得雲,他們根據云的形狀、移速、厚薄、顏色等特點判斷天氣趨勢,總結出看雲識天氣的經驗,並通過諺語代代流傳。「西北天開鎖,明朝大太陽。」「滿天亂飛雲,雨雪下不停。」「棉花雲,雨快淋。」

  看雲識天氣在一定意義上能夠表徵將來天氣的變化。楊舒楠介紹,當雲按照一個系統發展變化時,看雲識天氣是比較準確的。「比如你先看到了捲雲,接著又看到了卷層雲、高層雲,雲量越來越多,雲底高度越來越低,這時候就意味著要下雨。」楊舒楠說。

  當然,看雲識天氣也不是百發百中。雲自身演變時的偶發因素,地域差異,地形條件都會使這種經驗預報法失靈。楊舒楠建議,看雲識天氣需結合當地的氣候特徵,再進行判斷。

  地形云:由於地形抬升形成的雲,如若在冷鋒入境時可能預示著雨雪天氣即將出現,其他多數時間預示著晴好天氣。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提供

  預報員「看」雲,衛星雲圖上陣

  天氣預報員當然也「看」雲,不過他們的視角與老農截然不同。他們不用眼睛直觀,而是通過分析衛星雲圖預測天氣變化。「可見光雲圖、紅外雲圖和水汽雲圖是我們現在經常使用的三種方法。」楊舒楠說。

  可見光雲圖反映的是雲頂模樣和雲的厚度,紅外雲圖反映的是雲頂高度。有了厚度和高度,雲的表象就清楚了。「如果分析出雲很低又很厚,那降水的可能性就很大。」楊舒楠說,「所以雲圖反映的是我們用眼觀察不到的內部結構。」

  楊舒楠介紹,從2014年開始,地面觀測只包括雲量和雲底高度,取消了人工對於雲狀的觀測。她建議,出行時最好還是多參考天氣預報。「觀雲只能預測短時天氣狀況,而且有時候雲與雲之間的形狀比較相似,判斷起來比較困難,並且雲的發展演變較快,對晴雨的預測很難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本文作者:中國氣象報實習記者高婷)  


雲中玄機何人識

   

  天空中鋪陳開來的各種形態的雲朵總會吸引人們的眼球,有的像棉花糖,有的像直立的熊,有的像羊群……面對漫天層雲,普通人似乎難以看出此中玄機。但對於 「觀雲識天」的氣象工作者來說,各種雲層、雲狀,結合雲底高度都能幫助他們判斷即將出現何種天氣現象。

  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地面與高空觀測室科長施麗娟告訴記者:「雲就像是天氣的『招牌』,天上掛什麼雲,就將出現什麼樣的天氣。」

  按照雲的外形特徵、結構特點和雲底高度,氣象工作者將雲分為三族、十屬、二十九類。所謂的三族,即低雲、中雲和高雲。一般而言,低雲距地面600米至2000米,中雲距地面2000米至4500米,高雲距地面4500米至1萬米。大多數的雲都出現在對流層中。千百年來,觀雲識天已有規律可循。一般天空的薄雲,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徵;那些低而厚密的雲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 

  密捲雲:這種雲出現時,高空風速較大,溼度較小,地面一般是晴好天氣,少有雨雪出現的可能性。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提供

  淡積云:這是在空氣對流運動不很強盛的時候形成的積雲,它的出現表示在雲層上方出現穩定的氣層,表明在未來的幾個小時內,天氣都是不錯的。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提供

  「不同形狀、雲底高度的雲,指示的天氣不同,比如說層雲(面積較大)指示的是較為穩定的大系統所帶來的天氣現象。出現這種雲時,降雨一般會呈現出連綿不絕的特點;而積雲(面積較小,較為深厚)出現代表著中小尺度天氣系統造成的降水,包括短時強降雨,甚至閃電或者冰雹等強對流天氣可能出現;如若積雲的高度大於其寬度時則屬於濃積雲,濃積雲的發展更加旺盛,如若進一步壯大就可能成為積雨雲,其下一般會有冰的結晶出現,它預示著降水將立刻出現。」施麗娟說。

  雲主要是由水汽凝結液化而成的。水汽進入大氣後,由於各種原因會被慢慢地抬升,隨著高度增加,上升的水汽逐漸變冷。由於飽和水汽隨著氣溫下降而降低,原來不飽和的狀態逐步趨向飽和。如果水汽繼續被抬升到凝結高度後,這些水汽就會凝結成非常細小的小水滴,到了0℃等溫線高度以上時,還會變成小冰晶。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成團地懸在空中,變成了雲。雲團發展,水滴或冰晶增大到一定的程度,就會以雨雪的形態落到地面上、湖海裡,周而復始,循環不已。

  由於雲與天氣現象有著密切的關係,氣象部門一直對雲進行觀測,而雲的觀測主要是依靠人工目測。觀測員會儘量選擇在能看到全部天空及地平線的開闊地點或平臺觀測雲量、雲高,並且需關注云的連續演變。觀測時,如果陽光較強,觀測員要戴黑色(暗色)眼鏡進行觀測,避免太陽輻射帶來的視程障礙。觀測員目測雲高根據云塊大小、亮度、顏色、移動速度等情況,結合本地常見的雲高範圍進行估測。預報員可根據天氣系統上下遊區域的雲狀、雲量和雲高來判定天氣系統類型和移動趨勢。

 

   鬃積雨云:出現在對流發展旺盛階段,它的出現,一般預示著強對流天氣、包括雷暴、冰雹可能出現。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提供

  

  圖為觀雲識天環節的比賽現場。賈敏攝影

  據悉,在2014年之前,我國對雲高、雲量、雲狀的觀測都屬於人工目測項目,但是,由於人工觀測存在著主觀性強、不能定量、觀測不連續等缺點,自2014年1月1日起,中國氣象局取消了雲狀觀測和13種天氣現象觀測。部分臺站實現雲高、能見度、降水類和視程障礙類天氣現象自動觀測。 「取消部分天氣現象觀測的主要原因是在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向前推進的過程中,部分觀測項目可以通過雷達、衛星等其他新型觀測手段代替。」施麗娟說,從氣象觀測的發展趨勢來看,人工觀測項目會逐漸減少,而在未來,雲高、雲量等自動觀測設備可提供實時(逐分鐘)、連續、定量化、客觀化的觀測數據,可進行雲觀測數據進入預報模式的研究和應用。(本文作者:中國氣象報記者張明祿)  


從毛髮溼度儀到「送上雲端」

——我國地面觀測儀升級換代記

  

  毛髮溼度表——人工觀測時代的寵兒

  「我國的地面氣象觀測正在從人工器測觀測時代過渡到準自動化觀測時代,並且正在向全自動化觀測時代邁進。」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地面與高空觀測室副主任王柏林告訴記者。

  在人工觀測時代,觀雲測天的儀器相對簡單,主要包括毛髮溼度表、虹吸式雨量計以及電接風向風速計等。

  在木結構的儀器之中,一根固定長度的頭髮被拉得筆直。「毛髮溼度表是根據脫脂人發隨空氣溼度大小而改變長度的特性,用人發製成的測定空氣相對溼度的儀器。」王柏林說,人們發現頭髮和空氣溼度有較好的對應關係,在不同的溼度條件之下,頭髮的長度會發生細微的變化,如在即將下雨時,溼度接近飽和,頭髮就會悄然伸長。不過毛髮溼度表還是存在著10%左右的誤差。

  人工測量風向風速的儀器叫做電接風向風速計,「駐紮」在十米風杆上。風杯和風向標會在自然風的作用之下發生偏轉,通過傳感器將信號傳送到指示器上,而自記紙會將兩類數據記錄下來。這種簡單的觀測儀器也會出現誤差。第一種誤差的來源是控制風速和風向標的軸承,如果安裝時間較長,軸承的禁錮程度就會較強,對於風的響應比較遲鈍,此外,記錄風向風速的表筆也可能出現跳筆,導致漏記。

  由於測量儀器相對落後,無形中增加了觀測員的人工操作工作量。

  當然,在人工觀測時代,專業人員的「一雙慧眼」對於觀雲測天的意義不可小覷。此時,觀測員通過他們的「火眼金睛」關注著雲、能(能見度)、天(天氣現象)的變幻,這也是那時觀雲識天的主要依據。

  

  透光高積云:類似魚鱗的白雲,一排排一列列,當強冷空氣到來時出現的一種雲層,預示近期天氣狀況不穩定。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提供

  

  圖為目前使用的能見度觀測儀。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提供

  溼敏電容——準自動化時代的傑作

  目前,我國正處於從準自動化到全自動化觀測的過渡期,儀器自動觀測已成地面觀測主流。測量溼度的溼敏電容、測量溫度的鉑電阻等均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溼敏電容是用有機高分子膜作介質的一種小型電容器,當大氣中的水汽透過上電極進入介電層,介電層吸收水汽後,會導致電容器的電容量發生變化。電容量的變化正比於相對溼度。由於儀器更加精密,算法更科學,其誤差也從毛髮溼度表時代的10%左右降低到了4%左右。

  在準自動化時代,原本應當由觀測員負責的觀雲測天工作也被儀器「搶佔」。舉例而言,原本由觀測員完成的觀雲識天已經由一種特殊的攝像鏡頭所取代。這一鏡頭一般被安裝在近地面位置上,直視天空,按照指令定時拍攝照片。軟體自動通過圖像識別的方式,計算出雲和天之間的比例,從而測算出雲量;而計算雲高是通過雷射測距方式進行的。雷射雲高儀將一束雷射打入天空,當雷射遇到雲層,就會被反射下來,通過雷射的傳播速度和傳播時間,軟體便可以輸出雲層距離地面的高度。

  能見度觀測的進步也是代表準自動化時代觀測科學性的「佳作」。在人工觀測時代,觀測員通過目視固定設置於離臺站不同距離的物體來判斷能見度的大小,而在準自動化時代,能見度儀則承擔起這一職責,它利用氣溶膠粒子對於光線的散射作用,通過判定顆粒物的多少以及直徑大小,計算出能見度的值。

  此時,觀測陣地也在悄然前移。以往,人工觀測只能在2423個國家級站點進行,在準自動化時代,觀測站點可擴展到約55000個區域性站點,甚至可到達無人區。「以往只能依靠安裝在沿海的設備獲取颱風的資料,而今,觀測儀器可以被安裝在沿海省份的無人島甚至於海面的浮標之上。」王柏林告訴記者,雖然衛星可以識別颱風的個頭大小及移動方向,但地面觀測儀卻可以直接「觸摸」颱風「身體」,獲悉颱風過境之時,風速風向、相對溼度以及氣壓有多大,這些資料對於預測颱風的強度乃至發展趨勢彌足珍貴。

  「在當下,觀測人員的職責也從以往主要負責天氣現象觀測和記錄轉變為主要承擔儀器的維護和維修工作,並保證觀測數據的完整性。「王柏林說。  

  堡狀高積云:屬於垂直發展的積雲,雲塊較小,高度較高。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提供

  莢狀高積云:又稱為豆莢雲,形成在局部升降器氣流匯合的地方。莢狀高積雲常常生成於山地或者冷鋒前後,多出現在晴朗有風的天氣條件下。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提供

  開放兼容——全自動化觀測時代的風潮

  到2020年,我國將努力實現地面氣象觀測的全面自動化,此時的儀器質量又將有質的飛躍。王柏林向記者透露,「以天氣現象儀為例,它原本是通過放置於地面上的一個儀器,承接雨雪冰霜,並且通過其反光率的不同,判斷在其上覆蓋物的差別。這種方式的弊端在於其會受到天氣現象左右(包括太陽輻射量的多寡、白晝與黑夜的區別等等)。未來,氣象部門將會嘗試地表傳感器測量方法,即在地下安裝傳感器,向上放射光束,通過不同光束的敏感性識別地面覆蓋物的類型。」王柏林還提出,目前觀雲測天技術路線也存在欠缺之處,譬如,目前測量雲量和雲狀的設視角範圍有限,未來,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將嘗試使用雲雷達技術,對雲天進行360度「無死角」掃描,獲取更精確的信息。

  「利用社會力量,擴充觀測點也是未來我們努力的方向之一。」王柏林說,目前,加上區域觀測站,我們僅有5萬多個站點,難以捕捉到小尺度天氣系統,未來,隨著氣象行業開放度進一步擴大,我們將有望吸引更多的志願者,甚至行業力量加入,於無形之中增加觀測的站點和資料,並藉助信息雲將這些氣象部門之外的觀測數據送上「雲端」,為預報人員提供更加豐富和精準的實況信息。(本文作者:中國氣象報記者賈敏)

  

  (來源:《中國氣象報》2015年5月8日四版  責任編輯:蘇玉君)

相關焦點

  • 世界氣象日|觀雲識天!讓我們讀懂天氣「表情包」
    在缺乏天氣預報設備的古代,人們根據云的形狀、來向、顏色等變化,總結出了豐富的看雲識天氣的氣象規律,變成氣象諺語口口相傳。直到今天,不少天氣諺語還廣泛使用於日常生活中,預報未來天氣變化。&nbsp&nbsp&nbsp&nbsp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nbsp&nbsp&nbsp&nbsp讓我們一起「觀雲識天」&nbsp&nbsp&nbsp&nbsp解讀雲端的秘密!
  • 看雲識天氣︱教科版《科學》三年級導學
    在遙遠的古代,我們通過「觀雲」來「識天」。先人們已經充分認識到了雲是大氣活動在天空的投影。不過,從「天氣小白」到「觀雲識天專家」,還有幾步要走。第一步:睜開眼,抬頭看!看雲這個動作說來簡單,卻也內藏乾坤。不同的雲的外形還有出現的高度都有區別,多多抬頭就會多多發現。第二步:記口訣,更清楚!
  • 天氣預報還能這樣報 南信大大二學生創新研發觀雲識天軟體
    天氣預報還能這樣報 南信大大二學生創新研發觀雲識天軟體 來源:中國江蘇網
  • 說明文——《看雲識天氣》教學設計(學案)
    主要是介紹雲和天氣的關係以及看雲識天氣的基本經驗。文章緊密聯繫生活,語言生動形象,表述層次明白清晰,學生不僅能從中學到相關科學知識,還能培養獨立閱讀能力,並且更能養成在學習中細緻觀察生活、樂於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
  • [看看看]如何觀雲識天氣?鎮小開設氣象課
    [看看看]如何觀雲識天氣?鎮小開設氣象課 如何觀雲識天氣?鎮小開設氣象課。
  • 巴中:百名學生體驗「觀雲識天」
    氣象局工作人員現場向學生講解天氣預報形成過程(李朝維 攝)四川新聞網巴中3月23日訊(高燦中 李朝維 記者 餘開洋)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今年的主題是「觀雲識天」。3月23日上午,巴中氣象臺組織了向公眾免費開放氣象知識科普活動,活動現場吸引了眾多市民前來諮詢。
  • 相約「世界氣象日」 巴中數百名學生體驗「觀雲識天」
    相約「世界氣象日」 巴中數百名學生體驗「觀雲識天」 【時間:2017-03-24 09:23:06】【來源:四川新聞網】【編輯:賈洪博】  氣象局工作人員現場向學生講解天氣預報形成過程(李朝維 攝)  四川新聞網巴中3月24日訊(高燦中 巴中新聞網 李朝維)
  • 怎樣看雲識天氣 一起跟著氣象專家學學吧
    市民們參觀氣象臺據了解,今年「世界氣象日」公眾開放活動的主題是「觀雲識天」。在行政樓一樓的大廳裡,10種雲屬分別製作成10塊展板,每塊展板上都有這一雲屬的常見圖片,以及該雲屬所對應的天氣。市民們除了參觀湖州氣象展示廳、市氣象臺等場所,還了解了氣象工作、天氣預報的製作等方面的知識,更近距離觀摩了氣象應急指揮車、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系統等氣象現代化設備。市民們還通過參加「氣象就在我身邊——2017年科普知識競答」來豐富自己的知識。「活到老、學到老,這是我第一次走進氣象局,以前不知道人工降雨是怎麼回事,今天來這裡學到了不少新知識,感覺很好。」今年已經76歲的吳義連老人說。
  • 觀雲識天:這6種氣象雲幫你預知天氣(組圖)
    雖然現在電腦預報天氣的技術越來越先進,但是天有不測風雲,天氣預報總有不準的時候。其實,早在古代,人們就已經會「看雲識天氣」,學會看雲的形狀,你就能預知幾小時後天氣的變化。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幾種常見的氣象雲。
  • 「看雲識天氣」,看到這些雲你應該考慮躲雨了
    看雲識天氣雲是地球上水循環的有形結果,太陽輻射照在地球的表面,地表水蒸發形成水蒸氣,一旦水汽過飽和,水分子就會聚集在空氣中的微小塵埃(凝結核)周圍,由此產生的水滴或冰晶將陽光散射到各個方向,這樣就產生了雲的外觀。
  • 天上掛什麼雲,就將出現什麼樣的天氣!雲中的玄機你知道嗎?
    天空中鋪陳開來的各種形態的雲朵總會吸引人們的眼球,有的像棉花糖,有的像直立的熊,有的像羊群……面對漫天層雲,普通人似乎難以看出此中玄機,但對於「觀雲識天」氣象工作者來說,各種雲層、雲狀,結合雲底高度都能幫助他們判斷即將出現何種天氣現象。
  • 以「看雲識天氣」談考古學的「大一統」理論
    《看雲識天氣》這篇初一課文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就算不記得全文,絕大部分人也應該可以脫口而出其民諺金句——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少年時初見此文,覺得甚為奇妙,便時常以文中的內容與現實情況相對照。多番對比之後,少年兔發覺雲彩類型與天氣變化好像沒那麼密切的對應關係,不過「朝霞晚霞」這種特徵鮮明的大預言術的驗證成功率卻相當不俗。
  • 看雲識天氣,您必看的生活小常識
    #天氣早知道#日常生活中,天空中的雲是變化莫測,似乎毫無規律,更別說看雲識天氣。其實不然,天空中的雲不僅可以通過觀察判別天氣,並且他還是有名稱有分類的。大致可以分為高層雲、中層雲、底層雲,其高層雲是不帶來任何降水的。中層雲是偶爾帶來降水,底層雲往往是降水的主力軍。
  • 雲識科技—雲識智能家居技術發展
    雲識智能家居無線技術繼承了ZigBee技術的優勢。雲識智能家居無線技術不僅可以滿足低速率數據傳輸的應用需求,還可以使用電池電量,採用SmartRoom +策略節能技術,功耗更低(電池壽命更長),並且無線傳感器的電池正常供電時間根據ZigBee技術設備,可以達到兩年以上,超過6個月至2年。基於無線網絡傳輸的智能家居解決方案對信號強度和傳輸效率有很高的要求。信號差和傳輸速度慢會降低解決方案的運行效率,並直接影響用戶的智能體驗。
  • 天青色等煙雨 雲和梯田在等你
    「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煙雨朦朦的梯田,是一首韻腳動人的詩歌,是一幅神韻流轉的水墨畫,是或濃或淡總相宜的細膩妝點,是不經意從深巷裡拐出來恰好的邂逅。  由於江南的氣候溼潤溫和,雲和梯田海拔較高,田中河谷中的水蒸發而上,受氣流影響而形成雲海,水分又被林木充分吸納化為雲霧煙雨,駐於高山叢林,山巔與田間時常白雲繚繞,使雲和梯田成為了一片沉浮著的雲水世界。
  • 當氣象雲遇上數據云——在「雲時代」裡觀雲識天
    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今年的主題是「觀雲識天」。在氣象日來臨之前,中國氣象局主辦了一場「直擊天氣——與科學家聊天」活動。活動中,多位專家向公眾介紹了在「雲時代」,當氣象雲遇上數據云,如何用高新技術來觀雲識天,如何用雲計算來計算雲,可謂讓人眼界大開。
  • 天氣預報為何越來越準了?院士帶你了解背後的故事
    院士帶你了解背後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嶽冉冉、董瑞豐  大家都習慣了天氣預報帶來的便捷服務,但是否知道目前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多高?它的「前世今生」怎樣?未來的天氣預報會如何發展?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院士給大家做出了解答。
  • 天氣多變 科學無限——福建省科技館2020年「多變的天氣」研學夏令營圓滿落幕
    8月14日,由福建省科技館和省直團工委合辦的2020年「多變的天氣」研學夏令營圓滿落幕,四天八場的研學活動讓二十多位小營員體驗了一次精彩紛呈的科學之旅。>此次研學夏令營於8月11日開營,省科技館突破傳統科普模式,通過認識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