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開生面的《新聞周刊》十一特別節目:黎光波情緒記錄館

2020-12-18 劍鳴濤聲

2020年10月4日,星期日。

雖然法定的8天假期被削減了一半,但由於不能出遠門,回家轉了一圈之後,閒下來,也就倍感無聊!上午在家看電視,無意中看到了上周的《新聞周刊》節目。

一說到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新聞周刊》,在廣大觀眾的心目中,片頭閃過,出現在螢屏上的,一定是該節目主持人白巖松那張一本正經的臉,或者說,一臉嚴肅的表情。

但這一次,卻沒想到,竟是個例外!——因為,這是一期《新聞周刊》的國慶特別節目!在我看來,特別接地氣!特別煽情!特別淚目!

也是在這一次,我認識了獨立攝影師黎光波,記住了他的忠實記錄了七年的情緒記錄館!

2019年底,他帶著幾年來一直未變的幾個常見問題:今年有沒有什麼開心的事情?有什麼遺憾的事?難過的事?對明年有什麼願望?——拍攝了100多位武漢市民的幸福與悲傷,這碰巧記錄了疫情暴發前,武漢市民的模樣。開心、難過、遺憾、希望,四個關鍵詞叩開接受採訪者的心靈門窗——

「有啊,我去年體檢重度脂肪肝,今年體檢我變成輕度脂肪肝了。」

「今年最開心的是我女兒考取了安徽大學,屬於國家的211學校。」

「遺憾當然是跟男友分手了,我倒是覺得挺可惜的。」

「有,我想變魔法。」

「明年想帶男朋友回家。」

「我希望明年我一定要把我2019年立的flag給實現了。」

……

這是去年——2019年底被採訪者的回答!

黎光波說,當時拍攝完以後,其實整個狀態就覺得武漢人真的好樂觀。「他們都會覺得來年家裡人健康,自己工作順利,多賺一點錢買個房子,這樣的人生就夠了。」

9個月之後,黎光波回到武漢,重訪那些老朋友,同樣的提問,答案的色彩卻不相同。

2019年的時候,共有100多人參與了情緒記錄館;可是今年,最終有20幾位接受了回訪。

這期節目,以「回到武漢」為主題,製片人以2020年這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為背景,以黎光波在他的情緒記錄館拍攝去年接受他採訪的普通民眾的鏡頭為依託,平靜地講述在這個紅塵滾滾的大千世界裡,一些平常百姓、普通家庭在這場重大變故中遭遇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愛恨情仇、生離死別等等。

人,依然是2019年的一些人;攝影師黎光波提出的依然是七年來一直未變的幾個常見問題:

——今年有沒什麼開心的事情?

——有什麼遺憾的事?難過的事?

——有什麼願望對明年?

今年的回答多與疫情有關——

「開心的事,好像感覺沒有什麼開心的事。」

「反正今年活著就是很開心的事。」

「難過的事情就是疫情的時候,隔壁樓道就是總聽見別人有人哭,就是家裡有人得了新冠,有人病了。」

「家人每天就不停地打電話。多的時候有四五個,不停地視頻,打電話。」

「是,還有堂妹,疫情的時候她突然給我轉一千塊錢,我說你幹嗎啊,她說你天天在家裡,怕你沒錢買菜了。」

「期待再找個好工作。」

「這口罩蠻好看的,你看,上面有個I Love Wuhan,也是我今天特地準備的一個。」

更讓人淚目的是,黎光波說,他知道有些人真的可能不會來了——因為有微信的,都給他傳遞了絕對不會來的信息,因為這個事情他們(的情緒)現在還沒辦法緩過來。

曾經80多個可以打通的電話,近一半聯絡不上。

黎光波說:「也得知了有很多人因為疫情的原因,選擇離開了武漢,去了廣州、深圳。當然我也猜測,其實在這個過程中,有人是因為疫情原因感染了,或者說有一些生命上的變故。」

在接受回訪的武漢人中——

劉先生,婚姻走向危機,「過好自己的生活吧,該搬磚就去搬磚。」

張先生失戀半年,「努力工作,看能不能跟有緣的女孩子共同生活。」

善女士去年的遺憾是沒生二胎,「現在很慶幸沒生二胎」。

徐小姐想要一個「能夠自己支配時間」的工作。

柴女士一家如願買了新房,「是個江景房,可以看江」。

……

新聞周刊,作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製作的一起大型一周新聞綜述類節目,撇開國內重大時政新聞事件不談,鏡頭向下,目光向下,深入基層,深入百姓的內心世界,忠實紀錄,真實表達,不遮不掩,無拘無束,正應了那句當下較為時髦的流行語:關注民生就是最大的政治!

但這句話裡不含貶義!

這是這期特別節目特別感動人、打動人、激動人的地方!而獨立攝影師、重慶人黎光波,未來想把情緒記錄館帶到長江沿岸的更多城市。

這樣的新聞周刊,咱們老百姓都喜歡!

相關焦點

  • 嘿,很高興遇見你《黎光波.情緒記錄館》攝影展
    喇叭花玻璃幕牆上為《2020.情緒記錄館》系列,延續了原本的年度肖像拍攝。本次展覽以原本的三個問題和「7年」做為切入點,進行肖像拍攝。地面裝置《很高興遇見你》由象徵情緒的迷宮矩陣和黎光波內心象徵希望的巨大太陽以及《情緒記錄館.肖像》系列組成。影像作品為黎光波於2020年開始的《情緒記錄館.肖像創作系列》。
  • 央視節目調整:新聞周刊停一期 新聞1+1停一周
    6月19日-6月26日央視《新聞1+1》節目暫停播出  搜狐娛樂訊 6月20日晚,央視《新聞周刊》官方微博「央視新聞周刊」發布消息稱,「因為CCTV新聞頻道有其它節目安排,今晚的《新聞周刊》欄目取消播出。
  • 《智慧樹》2013年十一特別節目
    小朋友們,《智慧樹》2013年十一特別節目 「我愛做手工,歡迎來挑戰」手工挑戰活動開始啦!這次活動我們選出了12名小朋友和他們帶來的有趣的手工作品,來進行手工挑戰。  在每天的節目中,都有2名小朋友根據不同的主題來進行PK。有的從作品入手,以建築、小動物等為主題,將城堡和公主房、章魚和小鹿等作品放在一起互相較量。有的則從製作材料入手,把使用樹枝製作的作品,使用紙杯製作的作品等放在一起進行挑戰。  幼兒園的小朋友和紅果果、綠泡泡各有自己支持的對象,收集到票數多的小選手即獲得本期節目的勝利。
  • 有聲周刊 | 七夕特別節目——什麼在殺死當代人的愛情?
    有聲周刊—END圖片來源於網絡播出時間:每周六下午14:12~14:37播出頻率:北京新聞廣播FM100.6/AM828往期回聽:APP「聽聽fm」搜索「有聲周刊」留言互動:新浪微博@RBC-超峰;@eMilyYuuu
  • 卡酷"十一"特別節目《酷星總動員》酷炫登場
    第1頁: 第2頁:新華網北京頻道9月26日電 BTV卡酷少兒衛視在"十一"國慶節期間精心策劃,重磅打造了集合歡樂、酷炫與感動的少年才藝秀特別節目《酷星總動員》。節目通過全新的綜藝表現形式、盛大的絕活表演陣容,為觀眾呈現一場鮮活、幽默、感動的少年狂歡大聚會,與觀眾共慶祖國母親63周年生日。
  • 新聞旅周刊登報需要多少錢
    從2003年5月3日開始,一檔全新的新聞綜合節目《中國周刊》於每周六在45分鐘的時間裡,一周內國內最重要的新聞、觀眾最關注的人物都將在節目中出現,《中國周刊》將為觀眾呈上一周以來的一些重要新聞。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裡,每天都會有數不清的新聞通過各種渠道湧到我們面前。
  • CCTV-新聞頻道-中國周刊
    本期提要 ·新聞回顧與瘟疫抗爭,僵持的狀態還會持續多久,本期《中國周刊》關注非典攻堅戰。本周人們最關注的人物也離不開非典,周刊人物紀念為抗擊非典獻身的白衣天使們。五月一日勞動節,成千上萬的醫護工作者堅守在非典病房裡,在本期節目中,一位醫生用他手裡的家用攝像機,帶我們走進北京胸科醫院,讓我們看看那裡的五一節。
  • 瞭望新聞周刊-搜狐新聞
    瞭望新聞周刊—狐狐網友熱評最高文章之10秀 搜狐網每日牽手瞭望新聞周刊詳情列表 《瞭望》——中國大型時事政經新聞周刊。新華通訊社主辦,1981年4月創刊。
  • 《新聞周刊》停印之後
    主持人:  網際網路特別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給傳統媒體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每一年都會有一批人們熟悉的報紙、雜誌離開公眾的視線,大家似乎也開始對此習以為常。不過,當美國老牌雜誌《新聞周刊》(Newsweek)宣布停止印刷版發行時,仍然讓公眾措手不及。
  • 《中國新聞周刊》簡介
    這是今天出席「中國新聞時政周刊的定位與發展」研討會的專家、學者的一致看法。  他們認為,近年來,在中國的傳媒界,新聞時政類周刊正呈蓬勃發展之勢。一些「老牌」的周刊已經度過了自己的原始創業期,走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均良性發展的軌道,而一些「新興」的周刊正在大步跟進。在它們身後,還有一批周刊或已經在試刊,或正準備上馬。
  • 美國《新聞周刊》易主
    8月2日,美國傳媒業的旗艦期刊《新聞周刊》易主,這是美國傳媒產業巨大變革及經濟衰退的背景下的又一樁買賣。《華盛頓郵報》公司對Avenue公司說,要把《新聞周刊》交給一個將包括小報《全國調查》(National Enquirer)出版商美國傳媒公司的集團,它感到不放心。這說明,它出售《新聞周刊》並不是一項純粹的財務交易。《華盛頓郵報》公司說,哈曼已同意保留《新聞周刊》300多名員工的「大多數」, 但總編輯喬恩·米徹姆已決定在交易完成後離開雜誌。
  • 《中國新聞周刊》英文版在北美創刊(附封面)
    《中國新聞周刊》英文版在北美創刊(附封面) 2008年08月05日 22:47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國新聞周刊》英文版《NEWS CHINA》8月5日在北美創刊發行,此為創刊號封面。
  • 《中國新聞周刊》英文版在北美創刊(封面)(圖)
    《中國新聞周刊》英文版《NEWS CHINA》8月5日在北美創刊發行,此為創刊號封面。 中新社發 彭偉祥 攝  中新社紐約八月五日電 《中國新聞周刊》英文版《NEWSCHINA》五日在北美正式創刊發行。這是繼去年該刊在日本成功發行日文版《新聞中國》後,實施海外發展計劃的重要一步。
  • 巨變時代的新聞周刊
    《新聞周刊》主編喬恩·米查姆/文 新聞業的生意正身處麻煩之中,這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而這本你現在正拿著的雜誌,就是如此——第一期重新設計和重新思維之後的《新聞周刊》——它代表了我們以最大的努力去帶給讀者的原創性報導、有爭議(但並不是黨同伐異)的爭論和非凡的聲音。我們知道,讀者知道什麼是新聞的含義。我們也不會假裝要嘗試成為讀者在混亂的資訊時代的領航員。假如讀者喜歡我們的話,那麼他們需要或者想要的,也將不是一個孤立的類似夏爾巴人的個體。我們所能夠帶給讀者的,是一種收益。
  • 揭母公司家醜,美《新聞周刊》 總編主編被清洗!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6日報導,《新聞周刊》編輯部日前出現重大人事變動,涉及雜誌高層以及調查記者團隊。該雜誌的母公司——《新聞周刊》媒體集團創辦人喬納森·戴維斯親自下令,將《新聞周刊》總編輯鮑勃·羅伊、執行主編肯尼思·李以及記者西裡斯特·卡茨辭退。此外,雜誌的另一名記者索爾以及雜誌母公司下屬的《國際財經時報》記者基夫也已被撤銷內部郵箱帳號。
  • 【文明實踐】央視《音樂公開課》 走進科右中旗特別節目完整版視頻...
    【文明實踐】央視《音樂公開課》 走進科右中旗特別節目完整版視頻來啦!▲完整視頻 |《音樂公開課》走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科右中旗《音樂公開課》國慶特別節目將舞臺和講臺搬出演播室,與多位文藝志願者一起走到城鎮鄉村,展示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成果,將地標性景觀作為表演背景,
  • 《新聞周刊》式微昭示新聞生命力所在
    從2013年開始,世界新聞界的知名品牌——美國《新聞周刊》放棄了紙質印刷,只出網絡版,「轉世」到數位化世界謀求新生。   我對《新聞周刊》是有一定感情的。   2000年一到華盛頓工作,我便開始閱讀《新聞周刊》,幾乎每期不落。
  • The Daily之後 《新聞周刊》謝幕
    《新聞周刊》和The Daily是不同的,一個是舊帝國,一個是新世界。但它們都失敗了,在殘酷的12月。12月是最殘忍的一個月。收了訂戶全年訂費的報業發行商們,勉力堅持到年底,然後,出版最後一期。這個冬天,輪到了《新聞周刊》(Newsweek)。
  • [新聞周刊]新聞回顧
    [新聞周刊]新聞回顧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09日 21:16 來源:CCTV.com 進入[新聞周刊
  • 【傳媒:《新聞周刊》的最後一搏】
    赫斯肖恩/文 《新聞周刊》的最新決定是逃離新聞彙編式的雜誌生意,重新將自己定位為一本出售深度評論及報導的高端雜誌。它遵循的類似於此前《時代》雜誌突然更改的軌跡。這加速了一個過程,這本已有76年歷史的周刊將會致力於削減自己的發行量,從270萬份降到這一數字一半的多一丁點(1988年,《新聞周刊》的發行量接近350萬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