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林教師翁強:我與學生共成長

2020-12-15 澎湃新聞

提起北林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翁強,許多老師和學生都會由衷地豎起大拇指,「用心的好老師」「對學生影響很大」「有師德風範」,大家往往這樣評價。

 

自2005年從日本留學歸國來校任教後,翁強一直忙碌在教學和科研第一線,並擔任了多年大學生的班主任工作。他創建了北林第一個大學生自主創新實驗室,指導的大學生獲得了18項國際、國家、北京市等創新成果獎,指導的本科生以第一作者發表了8篇SCI論文,在《科學》(Science)《自然》(Nature)雜誌發表通訊4篇。

教學科研經歷三十載,儘管在學術上成績斐然,也曾於2016年獲得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等稱號,但最令他欣喜的,始終是每個學生的成長。「用責任心和仁愛之心,幫助學生成長,是我的追求。」11月6日,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二層辦公室裡,略帶東北口音,笑容爽朗的翁強坐在桌前,提起學生、教學、科研,他如數家珍,眸子裡閃動著靈動的光。「學生取得這麼多成績,我發自內心的高興,這麼多年,其實也是我與學生共成長,他們的成長軌跡,也是我的成長軌跡。」

用心教學,讓課堂「動」起來

一張泛黃的報紙照片,被翁強在手機裡保存了好多年。

1987年7月,他從東北師範大學生物系畢業。大學畢業前夕,寫了一篇題為《我還是要選擇做教師這一行》的文章刊登在《光明日報》頭版,表達了自己對教師職業的熱愛,在當時引起了較大反響。如今,看著這些年代久遠的鉛字,翁強說怎麼也沒想到,以這篇文章為起點,自己還真把教師這行做了幾十年。

可也許,正是這份青春時期深植的教師情懷,讓翁強對講臺、對學生有著天然深沉的愛。

他的身份很多,教授,博士生導師,學院動物學科負責人,基礎動物學教研室主任,北京市教學名師,北京林業大學教學名師,國際生物科學聯合會中國全國委員會委員,國家大學生「小平科技創新團隊」指導教師。他的學術成績斐然,長期從事野生動物生殖生理學和比較內分泌學研究,先後主持和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國家林業局和教育部等科研項目,在國內外雜誌發表研究論文100多篇。從2005年在我校任教以來,聽過他課的學生數不勝數,很多已成長為領域內的中流砥柱。而不管日常事務多麼繁雜,他也一直在教學科研第一線實踐著諾言,力求將最前沿的學科知識傳授給學生。

教務系統頁面裡,學生們對翁強上學期教授課程的評價出其的一致,那就是「非常滿意」。「講解耐心細緻,善於引用例子來增強記憶」「旁徵博引,生動有趣,上課非常投入」……學生們留言評價。

學生李埰明對翁強的日常教學印象深刻:「他的課堂從來不是『滿堂灌』式的課堂,他經常會鼓勵學生進行主動的知識獲取,比如布置一些興趣話題,讓同學們藉助網際網路進行知識獲取和整合,同時也會組織討論課,在小組與小組之間的討論過程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李埰明看來,正是這種課堂上的積極鼓勵參與,師生之間思想的交流,給一屆又一屆學生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

相比在辦公室,翁強更喜歡在實驗室工作,和學生朝夕相處,甚至吃午飯大都會和學生在一起,第一時間為學生解決問題,指導他們學習、科研和生活,他樂此不疲。

「以前沒有個人辦公室的時候,我就搬個凳子,坐在實驗室裡,隨時跟學生交流。」之後在學院支持下,他創辦了大學生自主創新實驗室,從工資裡掏出5000元作為初始經費,購買了實驗用品。寒暑假,他舉辦創新實驗培訓班,指導學生科研訓練。如今,實驗室已發展得較為成熟,一批批優秀的本科生從這裡走出——他們有的在國內知名高校清華、北大、復旦、中科院等繼續深造,還有多人到國外留學,足跡遍布北美、歐洲、澳洲等地區的耶魯大學等名校。

勤懇育人,培養學生紮實科研功底

除了教學形式豐富、授課風格幽默、態度親切和善,這些幾屆學生共同的「翁強印象」,讓學生們更加受益終身、難以忘懷的,還有翁強對他們科研道路的鼓勵與推動。

午後剛過,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一樓的大學生自主創新實驗室裡,已有不少本科生忙碌的身影。實驗室左側,有一面特別的牆,上面密密麻麻貼著從這裡走出、奔向世界各地的學生們寄來的各式精美明信片、照片,上面寫滿了對恩師、對母校、對實驗室的祝福,以及不少學生發表重要論文期刊的封面。另一面牆上,懸掛著「小平科技創新團隊」字樣的牌匾。

「累的時候,我就喜歡看這面照片牆。」翁強說,看到學生們的笑臉,心裡說不出的高興。

「現在學生從大一、大二開始就可以進入實驗室,我們給他們一個小型的研究題目,或者鼓勵他們申請學校、北京乃至國家的科研創新項目,通過這些科研實踐活動,讓他們逐漸學習到科研的方法,科學的思想,在這方面打下很好的基礎。」翁強說。

日積月累,從實驗室裡誕生的科研成果滾雪球般出現,數量、質量越來越多、越來越高,更重要的,讓學生在本科階段就在心底埋下了科研的種子,體味到了科研的魅力。直到今天,不少從這裡走出去的學長學姐,仍愛跟師弟師妹們提起「那些年」的故事。

2009年10月11日,翁強(右一)帶領學生參加國際學會。

現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任副研究員的盛夏,是最早受教於翁強的學生之一。通過2007年的大一暑期社會實踐,盛夏等學生了解到過去繁殖的野生達烏爾黃鼠對農牧林業造成了危害,產生了做調控野生達烏爾黃鼠生殖內分泌生理學研究的想法。翁強一方面鼓勵他們的創新思維與想法,一方面指導他們克服困難,最終北林一篇本科生SCI論文順利誕生,用盛夏的話來說,「正是第一篇論文的鼓舞與激勵」,有了他之後科研道路的不斷開拓。

沈勇,曾獲第三屆全國梁希優秀學子獎,現在美國哈佛大學做博後。大一時參加了實驗室活動,對東北林蛙冬眠前輸卵管特異膨大形成林蛙油產生了濃厚興趣,經過不斷探索與研究,他和研究小組取得了一系列創新研究成果,多次獲得國際、國家和北京市的創新成果獎項,先後在日本、美國學術會議上發表研究結果,大四時在SCI源雜誌上發表了研究成果。「剛上大學,就接觸和參加了創新團隊,讓我對生物學專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張鳳偉還記得,在學校時自己與創新團隊曾參加「挑戰杯」校內選拔賽,是翁強老師的參與討論,讓他們苦苦未定的參賽作品方案有了實驗思路,整個團隊的熱情被點燃,他們迅速擬定了實驗計劃,最終團隊斬獲首都「挑戰杯」決賽一等獎。「堅持與毅力,是我從這個『小平科技創新團隊』中學到的第一件事,也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一件事。」

為人師表,永葆做老師的「初心」

翁強喜歡教師這行,是興趣使然,「我的人生已經走過這麼長的路了,現在回頭想一想,做教師,是出於對這份工作的熱愛;研究野生動物,同樣也是我的興趣和愛好。做自己喜愛的事情,就會很開心。」

翁強常說,「多付出一點,多辛苦一點,多用心一點,多努力一點」,以此作為他教學經驗與體會的總結。他認為,所有的教師都應該不斷讀書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尤其是生物學這種最為前沿的科學。現在,他還在對自己的教學經驗進行梳理、歸納,完成「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和參與式」理論課教學研究,以及關於大學生創新實驗室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

「我是一個很普通的老師。」在與大家分享獲北京市教學名師表彰的感受時,翁強說,這份榮譽同樣屬於學校和學院,就他自己而言,感覺離教學名師的高標準、高要求還差很遠,榮譽是對他幾十年教師生涯的鞭策和激勵,也將成為他今後不斷奮鬥的目標。

科研打算上,翁強一直在從事野生動物生理學研究,未來,他希望我校學生能在揭示野生動物重要生理過程機理方面做出一些成果。「目前,發達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工作早已深入人心,現在倡導的是人如何與野生動物和諧共存,這可能也是我們國家今後努力的一個方向。另外,我們在野生動物福利方面也想做一些工作。」

三十年前畢業之際,回眸母校校訓「勤奮創新,為人師表」;留學回國踏入北林,秉承教學理念「知山知水,樹木樹人」。現在,身為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黨委委員,身處黨員先鋒模範崗,翁強時常感慨「初心」這個詞:再回首,初心不忘,看今朝,使命牢記,要努力做「四有」好老師,唯有繼續前行。

「我總覺得做老師是一個良心活,在學生身上付出多少,學生就能獲得多少,看到他們取得驕人的成績,我由衷的感到幸福。」翁強的話語樸實而堅定,道出老師們的心聲。

相關焦點

  • 新時代青年教師劉蕾:我與學生共成長
    她一面汲取著學科知識,一面效仿著前輩教師的經驗方法。聽課、探討、修改課件、反思教學,她不斷成長著,也逐漸尋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教學方式和方法。疫情期間,劉蕾臨危受命,擔任當時五年級二班的班主任,這對她來說,更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 【關注】疫情期間亂辦班亂補課 北林一在職教師被罰4.2萬元
    疫情期間亂辦班亂補課北林一在職教師被罰4.2萬元全媒體記者 宋一楓 近日,北林一在職教師因疫情期間違規辦班補課,受到教育部門處罰,被罰4.2萬元。5月16日,綏化市教育局接到群眾舉報,反映綏化市北林區某中學一名在職教師利用騰訊會議系統為14名學生進行有償補課,並提供了充足證據。經調查,該教師在疫情期間對14名學生共開展有償線上補習培訓活動10次,每次每生收費60元,共計收費人民幣8400元。
  • 北林大支教老師吳建平:給予每個孩子陽光和溫暖,這是我的心願!
    2019年8月,我參加了北京林業大學20名教師組成的內蒙古興安盟科爾沁右翼前旗教師教育扶貧服務團,用心用情支教一年,實踐了用一年不長的時間,做一件終生無悔的事情的初心。由20名教師組成的北京林業大學教師教育扶貧服務團科右前旗第三中學始建於2006年7月,是前旗直屬第一所寄宿制漢授初級中學。
  • 萬名教師進萬家 共育學生成長
    為進一步加強家校溝通,共育學生健康成長,在暑假期間,平南縣各中小學、幼兒園組織開展「萬名教師進萬家」的大家訪活動。  各校教師有目的、有計劃,頭頂烈日、腳踏酷暑前往學生家中,進行實地走訪,深入學生家庭,細緻宣傳學生資助政策及扶貧惠民政策
  • 北林大教師和你分享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做好教學設計
    ★答疑過程中,首先能夠激發學生的積極討論和主動思考,再由教師集中點評解析,給出正確答案,學生更容易去偽存真,披沙揀金,自主完成知識的構建。★通過逆向思考,探尋學生產生疑問的根源,可以將答疑過程延伸到學生學習過程,重視答疑的反饋功能,則是從教師方面思考學生產生疑問的原因。
  • 北林黃國華:向課程思政與創新教育發力,打造新時代一流本科教育
    展望未來,我們將以奮發有為的精神面貌,勇往直前的奮鬥姿態,努力實現新時代北林新崛起的宏偉目標,為建設美麗中國拿出「北林方案」,貢獻「北林智慧」,提供「北林力量」!對學生來說,上大學的模式有兩種,一是按照學校模式化、標準化培養,成為專業人士;二是實現心中自己,完成自己的目標,做到自我突破。創新型人才培養就是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理念的細化,鼓勵學生依據自己的情況個性化發展,成為最優秀的自己。中教全媒體:談到創新型人才培養,我想了解一下學校是如何推進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
  • 北林91位師生內蒙古支教7年:當草原孩子們的「築夢人」
    他們是由21名教師和10名研究生組成的北京林業大學(以下簡稱「北林」)教育扶貧服務團,將在這裡開展為期一年的支教服務工作。而這樣的教育扶貧服務團,北林已連續組建了7年,共有91位師生走進科右前旗,開展支教服務。
  • 我與雄安共成長
    於是,學校學生部與課程部聯手,開始策劃德育大課程——我與雄安共成長。課程追求「真實的學習」理念,追求課程學習的真實性,發揮教育共同體的作用,尋找項目與多學科的交叉契合點,倡導並積極實踐基於過程和結果的表現性評價,實踐記錄雄安新區的變化發展。這個課程是動態而又有張力的,動態是指課程是以實踐活動為載體,每次的活動形式內容以及參與人員都有可能會變化。
  • 北林這三「園」,集美貌與知識於一體!不接受反駁!
    、果園、動物園看看這些花花果果,飛鳥走獸最漲知識的北林花園——三頃園壹苗圃作為各專業實習基地,三頃園內苗圃共種植木本植物約55種,水生植物29種,專用藥用植物29種,草坪草種60餘種,牧草草種18種。每年春季,園藝專業的學生也會進行花境設計及落地實習。
  • 吳玉山:與學生共成長
    初見吳玉山,典型的高中理科教師模樣,一副眼鏡,說話間不時用手託託鏡框,談吐簡潔,思維清晰,透出一份自信。在學生眼裡,吳玉山嚴厲但不苛刻,大家都愛上他的課,稱他為「化學魔法師」。在吳玉山眼裡,學生也是自己的老師、益友。多年來,吳玉山一直秉持著「引領學生發展,成就教師成長」的教學理念,他用了一個更簡單的詞來詮釋——教學相長。
  • 教師「新鮮人」和學生共成長 我是95後(二)
    教齡:1年  感言:  在和學生相處的過程中,我教給他們知識,陪他們走過成長的一小段路,他們也教會我成長,幫我真正地從大學畢業。  教師節前一天,湖裡實驗小學四年級的一間教室裡的投影屏幕上,一個個「豌豆射手」吐著豌豆子彈,飛向頭上頂著一個個英文單詞的殭屍。「Window!Desk!Fan!」隨著豌豆砸中殭屍,學生們大聲念出殭屍頭上的英文單詞——陸藝婷正在給學生們上英語課,這是她安排在課件中的小遊戲。
  • 天道酬勤——來自泰安的北林優秀畢業生:蔣春曉
    在她看來,真正優秀的學生是需要全面發展的。儘管有時學習並不輕鬆,但加倍的努力使她名列前茅。她認為自己並不特別聰明,但她相信,認真與執著將是她一生的財富。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蔣春曉對於寫作和演講的愛戀已深入骨髓。一直以來,她將文字視為生命的最初感動,她喜歡寫隨筆,「手寫我心,字字句句為夢而書。」
  • 內鄉八小舉行 「我與教育共成長」系列活動
    百姓生活看中原(金光曉 通訊員 邵高峰)為深入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的精神,促進教師成長,提升職業獲得感和幸福感,為教育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南陽市內鄉八小舉行了「我與教育共成長」系列活動。
  • 北林大錄取通知書獲法國設計大賽金獎
    經過嚴格評審,今年共選出平面設計類獲獎作品24件,工業設計類作品4件,產品設計類作品9件,室內設計類作品85件,紡織設計類作品3件。 《信念種子》是由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教師胡賢明設計的2018年錄取通知書。種子是北林大的研究對象之一。
  • 《「與祖國共成長」愛國主題教育》多維度助力學生成長
    9月4日,《「與祖國共成長」愛國主題教育》出版物首發式暨捐贈儀式在河南教育電子音像出版社會議室舉行。「疫」為背景,以疫情防控期間河南省教育界原創抗「疫」歌曲《長江長江 我是黃河》為主線,以社教專題片和主題課為表現形式,邀請數位校長、著名主持人和播音員參與創作。
  • 教師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多重角色
    《師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這句話是說教師的工作性質,在學生面前做什麼的。這句話也是說明了教師在學生成長過程中扮演著什麼角色。要求教師要有各方面的知識技能,來滿足於學生的教學與引導,包括知識理論、教學操作技能、生活中的問題。其實,教師在學生成長過程中應當扮演多重角色。一、教師在學生成長過程中扮演著德高望重長者的角色。在學生心目中,教師就是一個懂理很多、什麼都懂的人。
  • 菏澤市牡丹區第二十一中學教師呂春霞:用心教書育人 傾心學生成長
    一身藏藍色連衣裙,胸前的黨徽熠熠生輝,臉帶一抹笑容,她現在是牡丹區第二十一中學數學老師、班主任、「名班主任工作室」負責人、業務校長,同時身兼全國初中數學傑出教師發展工程成員、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專家庫成員、省教育廳「鄉村學校家校共育種子教師萬人培育計劃」指導教師等多重身份。2017年榮獲山東省「齊魯最美教師」,2020年入選第四批菏澤名師建設工程。
  • 教師「新鮮人」和學生共成長 我是95後(一)
    面對拉臭臭的幼兒,她們皺緊眉頭,卻行動迅速;面對不聽話的「熊孩子」,她們也會焦慮、崩潰,但在從教的過程中,她們學著慢慢適應,從自稱「我還是個寶寶」的角色,努力成長為一名優秀老師,並在與孩子們的交流中獲得快樂。  今天是教師節,連日來,記者走訪我市多所學校,為您講述95後「小老師」成長的故事。
  • 大湧退休教師林達強十年輔導千餘學生
    大湧退休教師林達強十年輔導千餘學生 大湧發布 大湧發布微信號 dachongfabu 功能介紹 發布權威信息,傾聽民眾聲音,傳遞行業資訊。中國紅木產業之都、中國紅木家具生產專業鎮、中國紅木雕刻藝術之鄉、中國牛仔服裝名鎮、中山市著名僑鄉和歷史文化之鄉——大湧鎮感謝您的關注!
  • 強師賦能,城北小學教師專業成長在路上
    強師賦能 引領教師專業成長 當前,「學在蘭溪」的號角已經吹響。在提質減負的徵程中,教師的專業成長是引擎力量。城北小學用發展理念之創新來作為學校教育教學發展的第一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