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北林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翁強,許多老師和學生都會由衷地豎起大拇指,「用心的好老師」「對學生影響很大」「有師德風範」,大家往往這樣評價。
自2005年從日本留學歸國來校任教後,翁強一直忙碌在教學和科研第一線,並擔任了多年大學生的班主任工作。他創建了北林第一個大學生自主創新實驗室,指導的大學生獲得了18項國際、國家、北京市等創新成果獎,指導的本科生以第一作者發表了8篇SCI論文,在《科學》(Science)《自然》(Nature)雜誌發表通訊4篇。
教學科研經歷三十載,儘管在學術上成績斐然,也曾於2016年獲得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等稱號,但最令他欣喜的,始終是每個學生的成長。「用責任心和仁愛之心,幫助學生成長,是我的追求。」11月6日,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二層辦公室裡,略帶東北口音,笑容爽朗的翁強坐在桌前,提起學生、教學、科研,他如數家珍,眸子裡閃動著靈動的光。「學生取得這麼多成績,我發自內心的高興,這麼多年,其實也是我與學生共成長,他們的成長軌跡,也是我的成長軌跡。」
用心教學,讓課堂「動」起來
一張泛黃的報紙照片,被翁強在手機裡保存了好多年。
1987年7月,他從東北師範大學生物系畢業。大學畢業前夕,寫了一篇題為《我還是要選擇做教師這一行》的文章刊登在《光明日報》頭版,表達了自己對教師職業的熱愛,在當時引起了較大反響。如今,看著這些年代久遠的鉛字,翁強說怎麼也沒想到,以這篇文章為起點,自己還真把教師這行做了幾十年。
可也許,正是這份青春時期深植的教師情懷,讓翁強對講臺、對學生有著天然深沉的愛。
他的身份很多,教授,博士生導師,學院動物學科負責人,基礎動物學教研室主任,北京市教學名師,北京林業大學教學名師,國際生物科學聯合會中國全國委員會委員,國家大學生「小平科技創新團隊」指導教師。他的學術成績斐然,長期從事野生動物生殖生理學和比較內分泌學研究,先後主持和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國家林業局和教育部等科研項目,在國內外雜誌發表研究論文100多篇。從2005年在我校任教以來,聽過他課的學生數不勝數,很多已成長為領域內的中流砥柱。而不管日常事務多麼繁雜,他也一直在教學科研第一線實踐著諾言,力求將最前沿的學科知識傳授給學生。
教務系統頁面裡,學生們對翁強上學期教授課程的評價出其的一致,那就是「非常滿意」。「講解耐心細緻,善於引用例子來增強記憶」「旁徵博引,生動有趣,上課非常投入」……學生們留言評價。
學生李埰明對翁強的日常教學印象深刻:「他的課堂從來不是『滿堂灌』式的課堂,他經常會鼓勵學生進行主動的知識獲取,比如布置一些興趣話題,讓同學們藉助網際網路進行知識獲取和整合,同時也會組織討論課,在小組與小組之間的討論過程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李埰明看來,正是這種課堂上的積極鼓勵參與,師生之間思想的交流,給一屆又一屆學生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
相比在辦公室,翁強更喜歡在實驗室工作,和學生朝夕相處,甚至吃午飯大都會和學生在一起,第一時間為學生解決問題,指導他們學習、科研和生活,他樂此不疲。
「以前沒有個人辦公室的時候,我就搬個凳子,坐在實驗室裡,隨時跟學生交流。」之後在學院支持下,他創辦了大學生自主創新實驗室,從工資裡掏出5000元作為初始經費,購買了實驗用品。寒暑假,他舉辦創新實驗培訓班,指導學生科研訓練。如今,實驗室已發展得較為成熟,一批批優秀的本科生從這裡走出——他們有的在國內知名高校清華、北大、復旦、中科院等繼續深造,還有多人到國外留學,足跡遍布北美、歐洲、澳洲等地區的耶魯大學等名校。
勤懇育人,培養學生紮實科研功底
除了教學形式豐富、授課風格幽默、態度親切和善,這些幾屆學生共同的「翁強印象」,讓學生們更加受益終身、難以忘懷的,還有翁強對他們科研道路的鼓勵與推動。
午後剛過,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一樓的大學生自主創新實驗室裡,已有不少本科生忙碌的身影。實驗室左側,有一面特別的牆,上面密密麻麻貼著從這裡走出、奔向世界各地的學生們寄來的各式精美明信片、照片,上面寫滿了對恩師、對母校、對實驗室的祝福,以及不少學生發表重要論文期刊的封面。另一面牆上,懸掛著「小平科技創新團隊」字樣的牌匾。
「累的時候,我就喜歡看這面照片牆。」翁強說,看到學生們的笑臉,心裡說不出的高興。
「現在學生從大一、大二開始就可以進入實驗室,我們給他們一個小型的研究題目,或者鼓勵他們申請學校、北京乃至國家的科研創新項目,通過這些科研實踐活動,讓他們逐漸學習到科研的方法,科學的思想,在這方面打下很好的基礎。」翁強說。
日積月累,從實驗室裡誕生的科研成果滾雪球般出現,數量、質量越來越多、越來越高,更重要的,讓學生在本科階段就在心底埋下了科研的種子,體味到了科研的魅力。直到今天,不少從這裡走出去的學長學姐,仍愛跟師弟師妹們提起「那些年」的故事。
2009年10月11日,翁強(右一)帶領學生參加國際學會。
現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任副研究員的盛夏,是最早受教於翁強的學生之一。通過2007年的大一暑期社會實踐,盛夏等學生了解到過去繁殖的野生達烏爾黃鼠對農牧林業造成了危害,產生了做調控野生達烏爾黃鼠生殖內分泌生理學研究的想法。翁強一方面鼓勵他們的創新思維與想法,一方面指導他們克服困難,最終北林一篇本科生SCI論文順利誕生,用盛夏的話來說,「正是第一篇論文的鼓舞與激勵」,有了他之後科研道路的不斷開拓。
沈勇,曾獲第三屆全國梁希優秀學子獎,現在美國哈佛大學做博後。大一時參加了實驗室活動,對東北林蛙冬眠前輸卵管特異膨大形成林蛙油產生了濃厚興趣,經過不斷探索與研究,他和研究小組取得了一系列創新研究成果,多次獲得國際、國家和北京市的創新成果獎項,先後在日本、美國學術會議上發表研究結果,大四時在SCI源雜誌上發表了研究成果。「剛上大學,就接觸和參加了創新團隊,讓我對生物學專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張鳳偉還記得,在學校時自己與創新團隊曾參加「挑戰杯」校內選拔賽,是翁強老師的參與討論,讓他們苦苦未定的參賽作品方案有了實驗思路,整個團隊的熱情被點燃,他們迅速擬定了實驗計劃,最終團隊斬獲首都「挑戰杯」決賽一等獎。「堅持與毅力,是我從這個『小平科技創新團隊』中學到的第一件事,也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一件事。」
為人師表,永葆做老師的「初心」
翁強喜歡教師這行,是興趣使然,「我的人生已經走過這麼長的路了,現在回頭想一想,做教師,是出於對這份工作的熱愛;研究野生動物,同樣也是我的興趣和愛好。做自己喜愛的事情,就會很開心。」
翁強常說,「多付出一點,多辛苦一點,多用心一點,多努力一點」,以此作為他教學經驗與體會的總結。他認為,所有的教師都應該不斷讀書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尤其是生物學這種最為前沿的科學。現在,他還在對自己的教學經驗進行梳理、歸納,完成「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和參與式」理論課教學研究,以及關於大學生創新實驗室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
「我是一個很普通的老師。」在與大家分享獲北京市教學名師表彰的感受時,翁強說,這份榮譽同樣屬於學校和學院,就他自己而言,感覺離教學名師的高標準、高要求還差很遠,榮譽是對他幾十年教師生涯的鞭策和激勵,也將成為他今後不斷奮鬥的目標。
科研打算上,翁強一直在從事野生動物生理學研究,未來,他希望我校學生能在揭示野生動物重要生理過程機理方面做出一些成果。「目前,發達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工作早已深入人心,現在倡導的是人如何與野生動物和諧共存,這可能也是我們國家今後努力的一個方向。另外,我們在野生動物福利方面也想做一些工作。」
三十年前畢業之際,回眸母校校訓「勤奮創新,為人師表」;留學回國踏入北林,秉承教學理念「知山知水,樹木樹人」。現在,身為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黨委委員,身處黨員先鋒模範崗,翁強時常感慨「初心」這個詞:再回首,初心不忘,看今朝,使命牢記,要努力做「四有」好老師,唯有繼續前行。
「我總覺得做老師是一個良心活,在學生身上付出多少,學生就能獲得多少,看到他們取得驕人的成績,我由衷的感到幸福。」翁強的話語樸實而堅定,道出老師們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