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蘭: "激活孩子大腦最好的三個方法: 運動, 閱讀和遊戲! "

2021-02-07 孩子教育


她告訴大家,大人是需要知道孩子的大腦是怎麼回事:以下這張圖上不同顏色代表的區域其實都有不同的功能,比如黃色的部分是額葉,也具有大腦發展中最高級的整合功能,紫色和灰色交接的地方,是聽覺值。


洪蘭告訴大家,大腦的重要性


因此,父母不能打孩子,特別是打孩子的頭部。因為,這可能造成孩子大腦生理機制的損傷。而大腦一旦損傷,人就會在生理機制上遭遇障礙,日後再怎麼通過後天的教育努力,希望也是非常渺茫的。


而從大腦發展的角度,洪蘭教授說,每個人的神經是具有可塑性的。海馬回的神經細胞再生,大腦的神經連接不停在改變。學習的時候,神經迴路會加強。


海馬回的神經細胞再生,大腦的神經連接不停在改變


9個月嬰兒會爬之後,開始探索,神經開始大量連接。


最左邊是剛出生嬰兒的大腦,中間是三個月,最右邊是兩歲小孩的大腦神經連接


在她看來,不存在「輸在起跑線上」「3歲定終身」等說法。


因為,人的大腦一直在發展,一直在變化,大腦有可塑性,大腦不停因應外界需求而改變神經網路連接。「它的神經迴路是可以改變的」。


人生是馬拉松,爭的是終點,不是起點,要跑到終點才是贏家。成功的人不是贏在起點,而是贏在轉折點。


有的家長可能覺得自己的孩子開竅慢,洪蘭教授引用兩句經典解答了大家心中的疑惑。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西漢.戴聖《禮記·中庸》


學習是「學+習」。


別人學一次就會了,就學他一百次;別人學十次就會了,就學他一千次。如果真能照這樣子去做,雖然再笨,也會變得聰明,即使再柔弱的人也會變得堅強。


有的人生來就知道它們,有的人通過學習才知道它們,有的人要遇到困難後才知道它們,但只要他們最終都知道了,也就是一樣的了。

「孩子有一生的時間需要學習,不需要催他,也不需要急於一時一刻,但是情緒處理不當,會使孩子厭惡上學,甚至產生負向人格。」洪蘭教授告訴我們,情緒,是改變大腦最快的工具。


拿學習這件事來說,主動的學習才有用,被動學習沒有用。孩子想學,偷著學學得最快。


有的時候,你認為孩子具有某個缺點,這個時候也不要輕易去改變孩子,尤其不能讓孩子有情緒障礙。


汶川地震後倖存者大腦結構圖顯示:這些人腦部主宰情緒、記憶功能的部分,在25天內就出現了變化,產生焦慮,憂鬱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症狀。


洪蘭教授說,如果一個人每天都在想不好的事情,負面情緒就會放大。


大腦產生觀念,觀念引導行為,行為產生結果,結果改變大腦。



她還分享了一個小故事:著名大提琴家馬友友的媽媽曾說過,馬友友從來不會因為他大提琴拉得不好而挨打,因為這位母親深知,孩子如果挨打,就會對拉琴產生恐懼。

言傳身教,為什麼身教這麼重要?答案在於模仿的力量非常強大。


模仿的力量


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家庭是最早的學習場所,父母是最初的老師。


因此,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


與此同時,家長要支持孩子,要信任孩子,但也要管教孩子。因為,父母所制定的規矩和限制並不會讓孩子感到難受,相反的,這會形成一種規矩,讓他們有安全感。


孩子最怕的是,家長今天和明天立的規矩不一樣。


她說,我們是透過被人管理才學會管理自己。一開始沒有外在的控制,內在的控制也不會產生。


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什麼?是讓他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講座現場,她分享了一個實驗結果:有實驗曾追蹤1970年4月出生的17000名嬰兒到2008年,2008年到這些人38歲時候,研究結果發現,影響他們快樂和生活滿意度最高的因素,不是一般人認為的IQ和GPA(智商或者學業成績),而是conscientiousness(自知與責任心)。


決定一個人成敗是self-control(自製), integrity(正直) and perseverance(恆毅力)。


成功的人不是最聰明的人,而是最有毅力的人。


不要擔心和緊張,不要過於焦慮,孩子非常敏感,如果父母焦慮,那孩子會更加焦慮。父母親以平常心待之。


舉個例子:小提琴大師與生手的大腦對比發現,這兩者大腦裡面構造不一樣,是因為小提琴大師每天的反覆練習造成的。


勤能補拙,著名的「一萬小時原理」 也就是這個道理。

很多家長有一種錯誤的認識,認為:孩子的智力與玩具的多少有關。於是,給孩子買很多很昂貴的玩具。


在加州大學的時候,洪蘭曾親身參與了這個實驗:實驗把一隻老鼠,兩隻老鼠,10隻老鼠分別關在一起,實驗結果顯示,2隻老鼠在一起的腦部神經和10隻老鼠放一起的並沒有任何區別。


2隻老鼠在一起的腦部神經和10隻老鼠放一起的並沒有任何區別


也就是說,孩子成長,最需要的不是玩具,而是玩伴。「只要是正常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有玩伴比什麼都好。如果家長能做孩子的玩伴,勝過給孩子買數不清的高級玩具。」

如何對待孩子犯錯?洪蘭教授告訴大家正確的答案:我不要求你完美,我要求你學習。當你犯錯時,重要的不是這個錯誤有多糟糕,或者是不是你的錯,重要的是,要將錯誤轉換成一個經驗。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從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爬起來」似乎已經成為了一條鐵律。


洪蘭教授的觀點卻反其道而行之:在哪裡跌倒,換個地方爬起來。為什麼呢?洪蘭教授又引用了一句經典名言。


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用爬樹的能力來評斷一條魚,它將終其一生認定自己是個笨蛋。——愛因斯坦


大人會嫌孩子不好,主要是因為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不要把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基因不同,後天生長的環境也不同,所以比是不公平的。孩子只能跟自己比,今天比昨天進步了,就應該獎勵他。


4個雙胞胎的大腦圖顯示,同一個父母帶,同樣的教育方式,但是大腦結構卻顯示不一樣


她說,上天是很公平的,空間能力好的人往往語言能力不怎樣;語言能力好的,空間能力常較差。


也就是說,大腦是個有限的資源,很少人得天獨厚樣樣都好,所以我們不必去苛求孩子。


愛因斯坦的腦在他死後捐了出來,並做了詳細的分析,發現他在掌握空間的頂葉聶葉交會處的確比別人大15%,他的腦細胞也比別人多。但是愛因斯坦到三歲才會說話,如果生活在現在,會被認為語言遲緩,他的私人書信及日記被公布後,有人認為他是閱讀障礙者。


他的右腦比較發達,很可能跟他左腦功能不甚強,他自然地去用他最擅長的腦去處理訊息有關。


因此,父母應該順其自然,要教會孩子了解自己的長處,接受自己的短處。


重要的是有什麼能力,而非缺乏什麼能力。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孩子,你會看到他的長處。用正向的態度去看事情,你會看到解決的方式。

要允許孩子犯錯,只是不要犯第二次錯。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不曾犯過錯的人,表示他從未嘗試過新的事物。」


洪蘭教授說,不要因為孩子做某件事做的不好而罵他。


因為,罵會讓孩子對這個東西恐懼,時間長了,孩子就會抗拒,離的更遠。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在孩子學習的時候,每天因為分數打罵孩子,孩子會不會因為恐懼學習而變得畏手畏腳?答案是肯定的。


為什麼呢?因為挫折是一種不良的情緒,而孩子的成長可以以長帶短。



她說,現在的時代,讓每一個人有了更多多元化的選擇,讓我們每個人都有路可走。因此不要執著在孩子能力達不到的地方拼,在他有長處的領域,『以長帶短』發展孩子的智力。


洪蘭教授還認為,好家長不應該只會說「NO」,而應在說完「NO」後,給孩子指出一條可以走的路。「允許孩子犯錯,讓他從錯誤中學習經驗,如此才能不再犯同樣的錯。」 

那麼,什麼樣的生活經驗可以使神經活化得快,分支得密?


洪蘭教授的答案是:運動、遊戲和閱讀。



洪蘭教授告訴我們,當人在運動時,會刺激多巴胺、血清張素、正腎上腺素這樣的神經傳導物質分泌,而正是這些是促使神經連接的關鍵。


所以,肚子餓的時候,做功課沒有效率,剛運動完讓孩子去做功課效果好。


考試前要吃東西也是這個道理。


因為,運動使大腦加速運轉,拿老鼠做實驗顯示,有運動的老鼠負責記憶的海馬回比沒有運動老鼠的大了15%,重9%,神經細胞的樹狀突和突觸增加了25%。


除此之外,運動還使大腦年輕。有運動的二歲老鼠大腦與六個月大的老鼠一樣年輕,有運動的老鼠大腦遭活性氧氧化分解的脂肪與DNA比較少。


關於遊戲,她說,遊戲不是學習的敵人,它是學習的夥伴,遊戲是大腦成長的營養劑。


從遊戲中可以培養孩子的基本能力,而且會玩的孩子EQ高,可以在團體遊戲互動中學習如何與人相處,完成他的社會化。


孩子遊戲的時候,想像力在發揮,而想像力是創造力的根本。如果你太兇,就沒有人喜歡跟你玩,太懦弱別人就要欺負你。這些都可在遊戲中感悟習得。


她說,小時候不會跟別人玩的孩子,長大後只會玩電子遊戲,因為只有電玩這種沒有生命的玩伴能夠忍受孩子重複、不合理的咒罵和毆打而不離去。


她同樣提供了實驗佐證:兒童遊戲時,會產生一種特殊的物質,這種物質經過提取後,能幫助神經分叉快速地生長。


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在多年推廣閱讀與演講,他曾說:21世紀競爭的必要條件——快速吸收訊息的能力與正確表達意思的能力。


在洪蘭教授看來,說話是本能,閱讀是習慣。閱讀會改變大腦,閱讀是最快的吸取信息的港式,眼睛一分鐘看字668個字,說話最快一分鐘250個字,閱讀比說話快3倍。


她說,閱讀是讓孩子「靜下心來」深入看世界,它是孩子智力發展的無限延展。


閱讀將別人的經驗內化成自己的,用有限的生命去學習無限的知識。


那麼,如何增加閱讀能力呢?她認為,大量閱讀課外讀物才是真正增加閱讀能力的方法。


要讓孩子大量閱讀課外讀物,因為凡是走過都會留下痕跡,廣泛閱讀會促進增加一個人的背景知識,背景知識,決定了你所看到的東西。


腦科學研究發現,大腦的可塑性是終身的,人終其一生不停地因新的經驗而重塑他的大腦。


相關焦點

  • 【教育文摘】洪蘭: 激活孩子大腦最好的三個方法: 運動、閱讀和遊戲!
    今天,洪蘭教授將用腦科學告訴各位家長的是:學習沒有起跑線,大腦終生具有可塑性;逼迫難以成就孩子,孩子想學的時候學得最快;大腦是個有限的資源,很少人得天獨厚樣樣好;運動、遊戲和閱讀是發展孩子大腦最好的三個方法……
  • 激活孩子大腦最好的三個方法:運動、閱讀和遊戲!(轉給家長)
    來自臺灣的兒童教育專家洪蘭教授認為:要關注孩子的情緒,孩子主動地學習效果最好;不存在「輸在起跑線上」、「3歲定終身」等說法,成功的人不是贏在起點,而是贏在轉折點;要將錯誤轉換成經驗,在哪裡跌倒,換個地方爬起來;運動、遊戲和閱讀是發展孩子大腦最好的三個方法……成功的人不是贏在起點
  • 激活孩子大腦最好的三個方法:運動、閱讀和遊戲!
    要關注孩子的情緒,孩子主動地學習效果最好;不存在「輸在起跑線上」、「3歲定終身」等說法,成功的人不是贏在起點,而是贏在轉折點;要將錯誤轉換成經驗,在哪裡跌倒,換個地方爬起來;運動、遊戲和閱讀是發展孩子大腦最好的三個方法……作為一名教育家,洪蘭也曾是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腦科學家。
  • 著名腦科學家洪蘭教授揭秘:激活孩子大腦最好的三個方法!
    他表現得不夠聰明,可能只是你沒有幫他激活開發他的大腦而已。著名的腦科專家洪蘭教授及其團隊發現,激活我們孩子的的大腦並不難,只需要三個方法。不是別人家的孩子有什麼變聰明的秘訣,是我們的父母自己沒有掌握這三種科學激活孩子大腦的方法。
  • 發展孩子大腦最好的三個方法:運動、閱讀和遊戲!
    在「金蘋果論壇」現場,洪蘭教授給大家帶來了一場關於孩子大腦發展密碼與教養的藝術為主題的講座,關於孩子的大腦開發,關於愛的科學與藝術,洪蘭教授告訴大家:逼迫式學習難以成就孩子,孩子想學,偷著學學得最快;沒有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人生是馬拉松,跑到終點才是贏家;運動、遊戲和閱讀是發展孩子大腦最好的三個方法……  她說,孩子是上天給你的福賜
  • 著名教育家洪蘭:激活孩子大腦最好的辦法,除了閱讀外還有兩種
    腦科學研究發現,大腦的可塑性是終身的,作為著名教育家的洪蘭,曾在講座中表示:「激活孩子大腦最好的三個方法,除了閱讀外還有運動、遊戲這兩種方式」。發展孩子大腦最好的3個方法:①閱讀:洪蘭教授認為,說話是本能,但閱讀是習慣。閱讀是獲取信息最快的方式,人的眼睛一分鐘可以快速看600多個字,而說話,一分鐘內最多說250個字。她還表示,閱讀可以改變大腦。
  • 洪蘭:激活孩子大腦最好的三個方法:運動,閱讀和遊戲!
    成長是慢慢來的,待到自熟莫催它,這個大腦末梢端加重的事情很辛苦,也沒有什麼用。運動後做作業效果最好學習的時候,神經迴路是會改變的。比如下圖,最左邊是剛剛出生嬰兒的腦,中間是三個月,最右邊是兩歲。兩歲的孩子有很多後天的經驗,神經連得很密,因為九個月到兩歲,是孩子神經大量生長的時候。
  • 腦科學家洪蘭:激活孩子大腦最好的3個方法,在家也能輕鬆完成
    洪蘭教授否定了,家長為了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把開發大腦的重心都放在了孩子六歲之前的理論。並且洪蘭教授還提出激活孩子大腦有3個方法,很簡單在家就可以給孩子做。 激活大腦的3個方法 1.閱讀 洪蘭在這次演講中表示激活孩子大腦
  • 臺灣腦科學和心理學家洪蘭:發展孩子大腦最好的三個方法,運動...
    2017年10月29日下午,在「金蘋果論壇」現場,洪蘭教授給大家帶來了一場關於孩子大腦發展密碼與教養的藝術為主題的講座。關於孩子的大腦開發,關於愛的科學與藝術,洪蘭教授告訴大家:逼迫式學習難以成就孩子,孩子想學,偷著學學得最快;沒有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人生是馬拉松,跑到終點才是贏家;運動、遊戲和閱讀是發展孩子大腦最好的三個方法……她說,孩子是上天給你的福賜。
  • 孩子大腦不夠靈活?科學家洪蘭:這幾個方法,輕鬆激活大腦
    腦科學家洪蘭表示,這三個方法,是最好的大腦激活方式01益智遊戲同時,它可以幫助孩子們快速學會如何與他人接觸和交流。在遊戲中培養幼兒的合作能力、溝通能力和運動能力。每個孩子都喜歡玩遊戲,但這種習慣在家長眼裡是錯誤的。他們認為玩遊戲是一個壞習慣,對孩子不好。其實,他們可以通過玩遊戲來滿足好奇心,在遊戲中也可以滿足自己的欲望。
  • 著名教育家洪蘭:激活孩子大腦有3個方法,建議家長為孩子收藏
    ,並且從孩子出生後就一直在實踐洪蘭教授提到的激活孩子大腦的3個方法,我自認為效果明顯。,還提出了另外兩個可以刺激孩子腦神經快速發展的方式——運動和遊戲。>洪蘭教授在演講中還強調了運動和遊戲對也是刺激腦神經發育的很重要的方式。
  • 著名腦學家洪蘭:激活孩子大腦發育,除了閱讀還有這2種方法
    ,家長們想激活孩子的大腦發育,我們需要採取科學的方法!:「人生就好像馬拉松比賽,起跑早晚都要有可能贏」,從這句話中我們知道,想要激活孩子大腦,家長們不一定要早早的教育孩子,而是找到正確的教育方法。作為腦科學領域的專家,洪蘭教授和相關的團隊做了很多的調查研究,最後得出結果:「激活孩子大腦發育,除了閱讀還有這2種方式」!
  • 著名教育家洪蘭:激活孩子大腦發育,除了閱讀還有這2種方法
    根據研究發現0-6歲是早教的最佳時期,如果家長能夠利用好,那麼孩子的大腦會更加聰明,著名教育家洪蘭:激活孩子大腦發育,除了閱讀還有這2種方法。閱讀和遊戲洪蘭教授認為,學習是沒有起跑線的,大腦一生都具有可塑性,而運動、遊戲和閱讀就是最科學的方法,可以幫助孩子提升智力,激發大腦潛能。
  • 著名教育家洪蘭:激活孩子大腦發育,除了閱讀還有這2種方法
    根據研究發現0-6歲是早教的最佳時期,如果家長能夠利用好,那麼孩子的大腦會更加聰明,著名教育家洪蘭:激活孩子大腦發育,除了閱讀還有這2種方法。 鍛鍊孩子大腦最高效的3種方法:運動、閱讀和遊戲
  • 發展孩子大腦最好的三個方法:讀、運動和遊戲!
    關於孩子的大腦開發,關於愛的科學與藝術,洪蘭教授告訴大家:逼迫式學習難以成就孩子,孩子想學,偷著學學得最快;沒有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人生是馬拉松,跑到終點才是贏家;運動、遊戲和閱讀是發展孩子大腦最好的三個方法。
  • 著名腦學家洪蘭:想激活孩子大腦,除了閱讀之外,還有這2種方法
    著名腦學家洪蘭:想激活孩子大腦,除了閱讀之外,還有這2種方法洪蘭是誰呢?她是加州大學著名的心理學博士,也是我國臺灣省著名的教育家、腦學專家。可以這麼說,在人體大腦研究一定領域,洪蘭教授算得上是絕對的權威。
  • 著名腦科學家洪蘭:激活孩子大腦,除了閱讀還有這2種方式
    一次在TED演講中,用幽默生動的方式,給我們科普了孩子大腦發育的重要性,教育家洪蘭指出要想激活孩子的大腦發育,離不開3種方式。在TED演講中洪蘭教授向我們講解了孩子在不同時期的大腦發育,還描述了哪些行為會阻礙孩子的大腦發育。想要激活孩子的大腦,家長們首先要避免這種行為。
  • 著名教育家洪蘭:激活孩子大腦有3個方法,家長們都應該了解
    著名的腦科學專家、教育家洪蘭教授,曾做過一個演講——《從腦科學的角度告訴你為什麼要閱讀》我非常幸運的在孕期看到了這個演講,並且從孩子出生後就一直在實踐洪蘭教授提到的激活孩子大腦的3個方法,我自認為效果明顯。
  • 【專家特供】激活孩子大腦最好的三個方法:運動、閱讀和遊戲!
    來源:中科教育研究中心 洪蘭,臺灣著名教育家,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腦科學家,臺灣第一位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人的大腦神經細胞會再生,所以三歲定終生這種話是不對的。我們要知道,沒有所謂的「輸在起跑線」。人生是一場馬拉松,我們的孩子是要走到終點的。
  • 著名教育學家洪蘭:激活孩子的大腦發育有3種方式,都很簡單
    為了開發孩子的大腦很多家長會選擇給孩子送各種智力開發班,給孩子吃對大腦好的營養品,但是這樣真的是對開發大腦最好的方法嗎?因此,如何更科學地開發孩子的大腦,成為了家長們討論的話題。根據洪蘭教授的演講,我們發現激活孩子的大腦發育有3種方式,並一定要去早教智力班。而且孩子的大腦不是一成不變的,根據大腦的反應來看,大腦中的海馬體的神經細胞活動,和大腦神經接連是在不斷變化的。寶寶出生後就開始有了神經網,在三個月時神經網會開始豐富,兩歲左右神經網就非常密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