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承父業」自古以來是很多家庭的傳統,在有父親這一輩人的帶領下,作為後輩要想走相同的道路,一來會少走許多彎路,二來也是從小受父輩影響,更容易做出相同的選擇。很多父母子女、姐妹兄弟之間,總是會從事同一個職業或者是同一個領域,而從另一個角度而言,父母對孩子而言,是啟蒙期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啟明燈。
畢玉才、畢龕父子兩人同為北大畢業,成為鄰裡八鄉的一段佳話。不僅因為北大是國內最頂尖的院校之一,而且父子時隔23年時間,都能考上同一所學校,這不僅意味著畢家父子倆在學業上都有著超出同齡人的能力,更以為在家庭教育這方面有著獨到的方法。在談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時,畢玉才直言,在教育的時候主要注重3點。
畢家有句古訓:「忠厚持家久,詩書繼世長。」畢玉才坦言,自己讀書的時候家中條件十分艱難,那個時候父母沒日沒夜的辛苦,也只能勉強供得起自己讀書,而自己的哥哥也為了讓自己能夠讀完,甚至早早的輟學工作,在全家人的支持下,畢玉才始終沒有忘記自己要好好讀書的使命,最終在全家人的期盼下,在1985年考上了北大。
在教育兒子的時候,畢玉才一直堅持,讀書這件事不是等到進了學校才能開始,而從小養成讀書的習慣,所以在小時候家中到處可見的書籍,都成了畢龕的啟蒙讀物,為他之後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畢玉才一直堅持,要給孩子一定的選擇空間,注重培養孩子讀書的意識以及習慣,但是畢玉才卻從不要求孩子的成績必須得到多少、專業選擇什麼,讓孩子按照自己的喜好進行選擇,在畢玉才看來,不要對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攬,培養孩子的學習自主性,也是培養孩子的原則之一。
學會去尊重孩子的選擇,無論最終的結果是什麼,重要不偏離軌道,在畢玉才看來,這樣的嘗試都是值得的。
畢玉才堅持,在成長的過程中,尤其在進入青春期後,孩子的情緒是不斷變化、浮動的,而此時父母需要做的,不僅僅是把握好大方向,更需要注重孩子情緒的排解。
情緒是無法靠著一次的調節而解決問題的,所以從一開始就要重視孩子的情緒,學會尊重孩子的表達與想法,也是教育孩子的重要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