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線》:在印度英語不是一門語言,是階級

2021-02-16 智聯招聘

作者:霍老爺,來源:霍老爺(ddz_233)

一步錯,步步錯

「別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這大概是近幾十年來最能令中國家長焦慮的一句話了,我們的普遍觀念是,如果有可能,在一開始入學的時候就要讓孩子進這片區域最好的學校,因為那就是孩子的起跑線。

 

中國家長都相信一個道理,教育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只有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才能使孩子具有強大的競爭力,才能在未來走向社會的時候能搶佔更多的機會和資源。

 

而起跑線代表了什麼呢?代表了孩子最初的競爭力,就像把孩子放在了最低級的擂臺上面,孩子能從中脫穎而出才能擁有進入下一場競賽的門票,否則別想登上更高級的擂臺。而那最初的競爭力,正無時無刻不在觸碰所有父母的神經:孩子從起跑線就輸了,以後還怎麼和別人比?

 

就像印度喜劇片《起跑線》中女主人公米圖顧慮的那樣:「在公立學校是什麼都學不到的,可憐的傢伙會害怕和別人溝通,如果別人說英文她就會惶恐,她會不適應社會,她會孤獨和沮喪,如果她開始吸毒那怎麼辦?」

因為上公立學校而導致吸毒,這中間的聯繫令人忍俊不禁,可米圖的焦慮、擔憂的臉,是幾乎每個家長都曾有過的臉。仔細想一下,這種「一步錯,步步錯」的教育觀念,不正是我們的「起跑線邏輯」嗎?

 

電影中的教育中介也在提醒所有的家長:「如果你們不接受訓練,那孩子就不能進好的幼兒園學校了,如果她進不了頂尖的學校,那她就進不了我國任何一家好的大學,如果她的履歷表上填寫的不是好的大學,那她就不可能進跨國公司上班。」

為了避免孩子的一生毀於一旦,家長拼了命也要買一個學區房,也要送孩子去補習班和興趣班。不僅如此,還要帶孩子去旅遊,去博物館,去音樂會,讓孩子能有足夠的眼界,優雅的談吐,無論哪條起跑線都不能輸。

教育是一場階級戰爭

明明是部輕喜劇的電影《起跑線》,喜劇的背後卻是每個陷入教育競爭的家庭的心酸。

 

電影《起跑線》以「為女兒擇校」這一極小的切入點,幾乎展現了教育所牽扯的所有社會問題。中產焦慮的妻子米塔一心想讓整個家庭躋身於上層社會,認準了要讓女兒皮雅讀一個最好的學校。

在還存在種姓制度的印度,不同的階層有明顯的分野。剛剛邁入有錢人階層的主角,為了女兒上學不得不偽裝成上層階級,購買昂貴的學區房、學習英語和禮儀、置辦豪車和名牌。然而,儘管丈夫拉吉能說會道,在事業上取得了成功,而且還是一名優秀的設計師,但依然沒有得到上流社會真正的認可。

 

因為他沒有一口流利的英語,他在聚會上跳不體面的舞蹈,他來自象徵著不夠高端的月光集市。他處處顯現出土豪、不夠得體的「貴氣」,卻恰恰暴露了他的土氣,擁有敏銳嗅覺的上層人不允許這樣的人加入他們的行列。

 

中產階級不敢走錯一步路,力爭將孩子送進最好的學校,是因為只有把下一代教育培養好了,才能真正打破階級的束縛,而階級,又決定了孩子能得到什麼樣的教育資源。

 

米圖說,「在我們國家,英語不僅僅是一門語言,還是階級。」

我們可以從心底嘲諷說這句話的人用力過猛,但是當電影中女兒皮雅哭著跑到媽媽的身邊委屈的說:「媽媽,他們都不和我玩。」,而對面的小男孩很認真的說;「她說印地語,我媽媽只讓我和說英語的小朋友玩。」的時候,有哪位家長敢再輕視米圖所說的話。

而這又跟中國家庭何其相似,去年的時候媒體曾經曝光,在一個商場,有位小朋友找同伴玩耍,因為沒有英文名被拒絕了。而英文名意味著小朋友已經開始到補習班學習英語了。在中國,英語又何嘗不是一種「階級」。

殘酷的現實擺在了所有人的面前,家長不是精英,孩子也會受到同齡人的孤立。

 

我們早已熟悉了中產鄙視鏈的那一套,沒英文名和看國產動畫片的孩子是不受待見的。人們從孩子一出生就選擇好學區房、益智玩具、國際早教班,從此開始了比職業、比出身、比家庭資產的道路,而道路的終點,就是孩子是否優秀。

 

這樣的環境下,誰敢不提前讓孩子學英語和看外國動畫片呢?家長孩子都在奉行著「不和不夠優秀的人接觸」的教條,你不把孩子塑造成這一標準下的「優秀者」,就等於把孩子置於孤立之中。

教育,已經變成了一場戰爭,不僅是孩子之間的戰爭,也是整個家庭,乃至階級的戰爭。

 

上層人都想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怕被別人擠了出去,因為在當前越來越明顯的階級固化下,輸掉了想要再翻身就很難了。而下層的人在想方設法地尋找一切機會實現階級遷升,教育就是最好的機會。

 

電影中的夫妻二人跑遍了當地最優秀的五所學校裡的四所,卻無一所錄取,最後絕望地去問他們聘請的教育中介的老師到底哪裡出錯了。對方實話告訴他們:「你們的孩子沒問題,是因為學校不想錄用店鋪老闆的孩子。」

學校的理由很簡單,沒有受過良好教育的家長,也不會關心孩子的教育。拉吉和米圖爭辯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是很認真的,而對方只是無奈的說:「這不是我說的,你要明白,這不是私人恩怨。」

 

孩子升學,家長也要經歷一場磨難,這早就不稀奇了。有網友曬出了一張朋友圈截圖,是杭州某小學的招生條件:不收全職媽媽、長輩帶大的孩子,不收家長身材胖的孩子。

好的學校為了獲得最優質的學生資源,考核學生的同時還考核了整個家庭。父母的談吐、衣著品味,甚至祖輩出身都納入考核範圍中。而這些,都和孩子本人沒有任何關係,也就是說,孩子還沒有參加考試,就已經失去了競爭的資格。

 

招生的另一面是嚴重的歧視,說是對學生的篩選,實際上是對整個階層的篩選,「孩子的起跑線實際上就是父母」是再明顯不過的道理了。

誰能保障窮人的權利

發現向上正面爭取的路走不通的拉吉夫婦決定鋌而走險,為了孩子不惜付出一切代價。他們聽說政府要求每所學校必須預留25%的學位給貧困孩子,下定決心扮演窮人。

 

通過黑中介的搭線後,一家人搬到了貧民區生活。在這裡,他們終於明白什麼是苦日子,睡的是老鼠亂竄的棚戶區,旁邊就是臭水溝,蚊子蒼蠅滿天飛,廁所還會停水。

 

幸運的是,他們遇見了一家善良的鄰居,鄰居帶他們大老遠的去領政府配給的水,去領政府撥下的大米,去趕凌晨的車給孩子填報學校申請表。

 

祖祖輩輩都是窮人的鄰居用最大的善意溫暖著拉吉一家人,從生活中幫助他們,幫他們度過了最艱難的日子。對比富人區種種鄙夷的眼光,窮鄰居的善意顯得那麼真誠和寶貴。

 

而最令人動容的是,窮鄰居用「碰瓷」來換取金錢的一幕。

 

學校的老師告訴他們,學生的學費雖然是免費的,但是還需要交課外活動費,這點錢對於富裕的拉吉來說根本不算什麼。當天深夜,他就偷偷拿出銀行卡跑到了附近的ATM機,迫不及待地為女兒取錢,結果正好碰到了路過的鄰居。

 

善良的鄰居沒有多疑,以為是拉吉為了女兒偷竊了別人的銀行卡,拼命把拉吉拽除了銀行的門外,並大喊著:「沒有錢可以想其他辦法,可是偷錢是要坐牢的!」

 

拉吉表現得不停勸告,窮鄰居不得不做出下策,他在馬路上一邊裝作和拉吉說話,一邊故意往後退等著遠處開來的車撞在他的身上。血流了一胳膊,碰瓷得來的錢也到手了。當鄰居把錢塞到拉吉的手裡時,拉吉震驚了:「誰會為了錢拿生命去冒險啊!」

 

鄰居說,「除此之外我沒有別的辦法了,你想送皮雅去私立學校讀書嗎?」

 

想要把握住更多的機會,當富人拿錢時,窮人只能拿命來賭。

 

當拉吉終於把皮雅送進了最好的學校時,窮鄰居卻賭輸了,他不是上天選中的那25%中的一份子,他永遠失去了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

 

窮鄰居的孩子問爸爸:「這是我的不幸嗎?」

 

窮鄰居安慰他說,「學校的錄取決定不了你的幸運,學校沒錄取你,是這所學校的不幸。」

而轉身卻難以抑制地流下了眼淚,「貧窮就會這樣子,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拉吉不辭手段地將皮雅送進最好的學校,不惜欺騙和作假,哪怕是侵犯了那些弱勢群體的利益。拉吉完全可以給皮雅請好的老師,用強大的經濟基礎給皮雅提供最好的教育資源,可窮鄰居只有這一條聽天由命的機會,還被拉吉這樣的富人所搶佔。

 

就像窮鄰居發現拉吉造假時說的話:「知道我們為什麼不能像你們那樣嗎,因為我們不知道如何偷取別人的權利。」

社會精英們通過財富和權力保障了教育資源的獲取,而使自己的下一代有足夠的能力使其階層持續加固。

是的,窮人連偷也偷不過富人。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在利用社會規則方面,窮人永遠是滯後的,而這必將延續到下一代身上。

 

有錢人的孩子考得分數更高、課外活動更積極,並且更有可能上一個好的大學,這早已不是個秘密。

 

高考狀元熊軒昂在接受採訪時說:「高考是階層性的考試,農村地區越來越很難考出來,我是中產家庭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這種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資源,決定了我在學習時能走很多捷徑,能看到現在很多狀元都是家裡厲害,又有能力的人,所以有知識不一定改變命運,但是沒有知識一定改變不了命運。」

 

我們越來越能見得寒門難出貴子,在教育資源不均、階層固化和信息不對稱的社會壁壘下,教育公平是否只是一個想像?

電影雖然表現的是印度的社會現實,但我們清晰的能看到中國的倒影,教育資源的短缺,家庭競爭的激烈,階層固化的殘酷,上層對下層的無情掠奪,發生在印度這些啼笑皆非的喜劇,卻是中國正在經歷的現實,然而,尤為可惜的是,印度已經產生了這樣成熟的作品,而我們的《起跑線》又在哪裡?

智哥招新媒體實習生啦!如果你是社交媒體重度用戶,對熱點敏感,對信息爆炸的世界充滿好奇的寶寶,後臺回復關鍵詞「實習」獲取職位信息。

轉戰新一線,我買了兩套房

想回前東家,先想好這4件事

致那些不談錢的人:活該你吃虧!

辭職時挽留你的領導,心裡究竟在想啥?

985本科畢業兩年多,月薪5400什麼水平?

什麼時候該跳槽?怎麼和老闆提加薪?職場困惑不知道該問誰?戳下面的小程序【上班以後】,一大波老司機等著給你解惑~

相關焦點

  • 印度高分電影《起跑線》:「在我們國家,英語不僅僅是一門語言,還是...
    最近印度一部高分電影《起跑線》講述的就是和我們所面臨的極為相似的現狀: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拉吉和米塔是印度新一代的中產階級,家裡有豪車豪宅,但由於他們的出身只是服裝店老闆,所以他們總是陷於焦慮,害怕女兒的將來會被毀掉。
  • 《起跑線》「英語就是印度」視頻 你的起跑線你說了算
    今日片方發布「英語就是印度」視頻,揭曉英語在印度人心目中的超高地位,拉吉和米塔夫婦費盡心思要把女兒送進私立名校,為的就是學好英語,但在白熱化的擇校競爭中,有著重重關卡需要他們攻克。影片以荒誕不經的曲折情節、輕鬆幽默的敘事手法層層拆解著當代家長的教育焦慮,令人捧腹。
  • 《起跑線》"英語就是印度"視頻 你的起跑線你定義
    《起跑線》"英語就是印度"視頻 你的起跑線你定義 米塔給女兒皮婭梳頭 視頻「英語就是印度」闡釋了電影《起跑線》裡這對印度虎媽爸媽的擇校原因——英語。
  • 英語並不是一種語言,還是階級
    今天我為大家帶來的是一部很精彩的印度電影——《起跑線》。影片一開始,講述了裁縫店老闆的兒子對一美女顧客米圖一見鍾情,平時偷偷的跟隨著米圖。下雨天將自己的雨傘悄悄塞給米圖,自己卻淋著雨,終於獲得美女的青睞,後來在一起了。故事正是15年後二人婚後的生活。拉吉作為裁縫店老闆的兒子,子承父業,成為了一名服裝商人。
  • 教育不公、階級固化,印度電影深刻反映教育不公——《起跑線》
    印度電影作為一支蓬勃發展的隊伍開始在電影行業大放異彩。《三傻大鬧寶萊塢》、《摔跤吧!爸爸》等電影口碑票房的成功為印度電影行業的崛起添磚加瓦。小編今天想要推薦的是一部印度喜劇電影《起跑線》。拉吉和米託夫婦是印度的中產階層,是開店的暴發戶雖然有了錢和手,但他們有了下一代的打算,有了孩子的未來光明,站在有美好未來就不會輸的起跑線上,所以m圖老師的恨讓女兒皮雅上名牌大學送女兒皮雅為了名門,他們做了很多努力,學區房為了拿到申請表,天還沒亮就排起了隊
  • 印度神片《起跑線》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電影是《起跑線》《起跑線》《起跑線》請注意前方高能劇透影片講述的是印度版「上學難」的問題,然後隨便反思了一下「教育」、「階級」、「貧富」等種種問題。影片開頭孩子米雅被同伴孤立了,因為她說印度語,其他孩子說英語,因為學校不允許。在印度,英語「不僅僅是一門語言,還是階級。」
  • 印度電影《起跑線》,提出教育的起跑線由誰來定義的問題
    01印度2018年有一部電影——《起跑線》,講的就是關於一個印度普通家庭為了爭奪孩子教育的,所謂的「起跑」優先權,而絞盡腦汁的用盡手段和其間陷入的種種困境。學區房,私立名校,徹夜排隊求入學報名表,學校對孩子的面試筆試,甚至充分利用一些關係手段,千方百計佔用貧民區的入學資源等等。
  • 電影鑑賞:《起跑線》這部最新的印度神片,真是扎心了!
    印度雖然與中國文化迥異的國家,但也認同這個觀點。《起跑線》講述的就是一對中產階級的印度夫婦拉吉和米圖,為了讓女兒皮雅接受好的教育,費盡心思讓她進入名校的故事。影片的一開始,丈夫拉吉曾質疑是否有必要擠破腦袋讓女兒上名校,妻子米圖非常激動的表示,「我們不能讓皮雅接受我們所接受的教育」,因為她覺得正是因為沒有接受到好的教育,他們才只能待在中產階級,接著她又表示,好的學校能提供良好的英語教育,而英語在印度「不僅僅是一門語言,還是階級。」
  • 印度的《起跑線》,教育的起跑線由誰來定義
    02印度2018年有一部電影——《起跑線》,講的就是關於一個印度普通家庭為了爭奪孩子教育的,所謂的「起跑」優先權,而絞盡腦汁的用盡手段和其間陷入的種種困境。這樣看來,有些文化是通用的,「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也已經深深烙入了印度社會的教育思想體系。
  • 你的孩子是否輸在了起跑線?電影《起跑線》,深思我們的教育理念
    本文原創侵權必究 印度電影這幾年在中國可真的是火之又火。認真的觀眾不能發現這些印度電影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在娛樂圈討論現實問題。印度人氣質的又充滿喜感的劇情包裝起來。既幽默又有啟發意義,非常具有觀賞性。
  • 揭露教育現實的印度電影——起跑線
    自從2018年以來,黑仔才開始慢慢的接觸了印度的電影,才了解到原來電影可以如此自然的揭露社會現實,就2018年來講就有較多具有影響力的電影,比如《神秘巨星》、《廁所英雄》、《小蘿莉的猴神大叔》等。而今天要聊的是一部與教育現實相關的印度電影——起跑線。
  • 印度電影起跑線影評分享
    印度電影起跑線印度電影自從摔跤吧爸爸後,火熱起來,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是印度電影起跑線的影評。教科書般的黑色幽默下,反映了中產階級的焦慮,階級通道的封閉,社會階級對立現狀的不可改變,社會優質資源的匱乏,上流社會對底層人民基本權利的竊取,這樣的現象在每個國家都存在。這部片子要比之前引入中國的寶萊塢電影,如摔跤爸,神秘巨星,神猴爸爸等,都更具現實意義,值得人們深思。等正式上映後再返場看一遍。
  • 從[起跑線]看印度貧富差距
    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報導貧富差距——難民不能求一飽,銀耳參茸大暢銷。他一定知道,含著生活中最基本的衣食住行,方一針見血,警策眾人,以至轟動整個上海。[起跑線]也是如此。他們不是窮人,窮人怎麼吃得起300盧比的披薩、20盧比的礦泉水?還講英語。
  • 印度電影《起跑線》:究竟是誰的起跑線?_咚飛電影影評
    周末的家庭影院,觀看了一部印度電影《起跑線》。崇洋媚外,會英語才榮光,說印度語反而被鄙視,因為英語水平竟然代表了階級劃分!上名校到跨國公司工作才算出人頭地,而一個月光集市的時尚品牌店的老闆,雖然坐擁豪車和豪宅,娶到心目中的優雅女神,有個美麗可愛的女兒,在我們看來簡直是標準的成功人士,卻一樣被人看輕。因為在印度,有錢人與上層精英的階層定義不同。
  • 又一部印度高分電影刷屏《起跑線》
    整部影片,以「為女兒擇校」這樣一個極小的角度切入,用喜劇化+戲劇化+生活化的方式,層層深入反映了當下印度社會種種現狀:中產焦慮、貧富差距、階級對立、社會不公等等。 電影叫做《起跑線》,名字起得相當傳神。因為,我們都熟悉的一句口號: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有趣的是,看來很多印度人也認同這個觀點。換言之,中國人認為,教育可以決定人的命運。印度雖然是與中國文化迥異的國家,但也認同這個觀點。
  • 英語,一門有階級的語言,天然將人劃分成三六九等
    美國反智主義案例:26%的美國人相信上帝是真實存在的;650萬美國人堅信地球是平的;喝消毒液能治療新冠肺炎;天氣一熱,新冠病毒就會死亡;新冠病毒和5G網絡有關;三分之一的美國人不相信進化論;很多人相信各種世界末日的謠言;審判日一定會到來;反疫苗運動等美國歷史學家理察·霍夫斯塔特在《美國生活中的反智主義》一書中認為美國之所以反智主義盛行,是因為「知識上升通道有巨大阻礙」。
  • 豆瓣評分8.0的印度神片!生而為人,誰都不想輸在《起跑線》!
    今天要和大家推薦的電影《起跑線》就再次加深大家對印度影片的好感度,電影播出之後大家對這部影片的評分還是很高的,也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先拋開電影的故事情節不說,不知道大家看到片名會有什麼聯想呢?我想電影的「起跑線」並不絕對是跑步開始的賽道這麼簡單,更多的還是有關人生的「教育」。
  • 又一部印度高分神作!天下父母的焦灼,被這部印度電影拍絕了
    又一部印度神片要上映了。阿姨敢斷言,它又將刷爆你的朋友圈!在印度上映時,它的票房和獎項都力挫此前大熱的《神秘巨星》。聚焦教育問題,印度再次把我們不敢拍的痛點全給抖了出來——《起跑線》看點1. 2018印度最具話題電影;
  • 印度神片《起跑線》續集將登陸中國,印度媒體對票房樂觀!
    2018年,一部名為《起跑線》的印度電影在中國上映。如今,這部電影的續集《起跑線2》也要引進啦!(目前還沒定檔)此次,《起跑線2》關注的仍然是孩子的教育問題,講述了一個印度商人,煞費苦心送女兒去上大學、贏得英語學位的故事。從海報上看,劇情顯然延續了第一部的喜劇風格。
  • 必看印度電影《起跑線》——揭示印度教育社會現狀
    電影簡介:一對印度的中產階級夫婦:服裝店老闆拉吉(伊爾凡·可汗 飾)與太太米塔(薩巴·卡瑪爾 飾)為了讓女兒皮婭(蒂希塔·塞加爾 飾)接受更好的教育想盡了各種辦法。而當他們費勁心思終於要將女兒送進名校時,事情卻又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變化……起跑線中這樣說到:「在印度,英語正代表著這樣一種階級的鄙視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