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先的印度影片添加很多歌舞成分,很多臺詞和場景也都是通過歌舞的形式展示出來。
作為經過長期受到傳統影片薰陶的我們很少能接受這種形式,不過最近幾年印度的影片也在逐漸轉型,先後出了幾部電影都贏得了不錯的票房,可以說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
今天要和大家推薦的電影《起跑線》就再次加深大家對印度影片的好感度,電影播出之後大家對這部影片的評分還是很高的,也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
先拋開電影的故事情節不說,不知道大家看到片名會有什麼聯想呢?
我想電影的「起跑線」並不絕對是跑步開始的賽道這麼簡單,更多的還是有關人生的「教育」。
當然有關於「教育」這的確是個複雜的話題,其中所暗含的道理也不是簡單所能概括出來。
教育是一場長跑
電影的開場,故事男主角吉拉和妻子就是否有必要去貴族學校讀書等教育問題產生分歧。
他的妻子認為:自己並沒有接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自己只能待在中產階級,而不能進入上層社會,即使他們並不貧窮,貴族學校可以提供更好的英語教學。
在他們眼中,英語的地位不在是一門外語,更多的是一種階層,處於中層社會的他們是沒有資格學習英語的,她不能讓自己的孩子也接受著和自己相同的教育。
簡短的一場對話卻暗含了很多內容,印度很重視教育的一大原因是:通過教育自己可以進入到更高的階層中。
在我們的理念中認為,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受教育就是接受知識從而改變命運,其實這和印度社會的階層觀念不謀而合。
所以吉拉夫婦才會費盡心思將自己的女兒送到貴族學校,在搶奪起跑線的行列中,他們遇到很多「志同道合」的父母,他們有著同樣的目標。
就是能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以便他們能夠有更高的階層更好的未來,在這過程中他們可以拼盡全力,在所不惜。
可憐了父母的良苦用心
吉拉夫婦第一次給女兒報名的時候,由於經驗不足鬧了一場烏龍而錯失了給女兒轉學的機會。
影片中很多家長為了給孩子轉學,他們從凌晨開始排隊等候,很多家長席地而睡,甚至在原地用水瓶來解決自己的生理問題。
即使是這樣,他們大多做的都是無用功,經常以失敗告終,可以說就沒有一次是成功的。
因為貴族學校的規定就是他們要求學生要住「學區房」當然這些學生的父母同樣要接受很多考核。
父母的學識、職業等這些硬性要求,就連他們的言行舉止、穿衣品味都納入考核當中。
其中分為筆試和面試兩輪考核,考核的內容也很嚴苛。
從中我們不難發現,貴族學校選學生更多的並不是再選學生的「天資」,相反的是所謂的:招生更多的是在招父母選父母,父母的經濟實力和各種素質標準。
只有這些父母符合標準他們的孩子才有機會進入到貴族學校,進入到更高的階層。
想要通過教育改變命運,首先父母的條件就是敲門磚,只有叩響了這道門,才能看到扭轉命運的齒輪。
所以作為暴發戶的吉拉夫婦,想方設法也要搬進學區房,這不僅是為了孩子的未來,也是要搬進屬於「上層人士」階層的地方,結果自然是洋相百出。
沒怎麼學過英文的吉拉,答題總是出錯。不懂服裝搭配的妻子更是笑料百出,在出席宴會的時候,他們也顯得和周圍格格不入。
雖然他們經過一系列的折騰,但是吉拉的孩子還是被學校拒絕入學,學校給出的理由是:他們不想錄用商店老闆的孩子,因為他們並不屬於上層社會。
父母的階層就決定了孩子的階層,根據父母的階層來決定孩子是否可以進入到學校學習這種做法,顯然是一種「出生論」。
這種完全否認教育對於個人品質的造化是一種不公平的做法。在我們現在看來是匪夷所思的,可是它確實是某些地方的現狀,而且無法改變。
窮不可怕,可怕的是自我的認定
當然影片是用喜劇的方式將這種「現實」因素展示出來,電影裡大多搞笑的情節都是吉拉夫婦想要進入到本不屬於他們階層的社會,身為中產階級的他們,吃不了貧民所受的苦卻也融入不了上層社會。
種種的矛盾其中所映含出的巨大的貧富差距,這前前後後的差距,帶給我們不僅僅是笑點這麼簡單,更是一種反思。
造成社會不穩定因素可能有很多種,其中一種就包括了貧富差距,時間久之就造成「階級固化」。
貧窮像是一種遺傳基因,代代相傳。就像吉拉適應不了貧民窟的生活,而他的鄰居卻告訴他如何適應,可見他的鄰居一輩子都沒有走出屬於他的固化階層。
喜劇不同於悲劇,往往很多問題都是通過喜劇所折射出來,雖然政府出臺政策可以讓貧民窟的孩子有機會進入到貴族學校學習。
但是少量的配額對於他們來說簡直就是杯水車薪,學校只能用抽籤的形式來決定名額,但是大多數的名額都像吉拉夫婦一樣的中產階級佔用,他們用不光明的方式來確保自己可以擁有配額。
當然那些被真正選中的窮學生,最終也無法順利完成學業,因為高昂的學雜費是他們所負擔不起的,自然成為了上層社會的附屬品。
吉拉的鄰居為了給孩子湊夠學雜費不得不選擇高危的行業,雖然電影用戲劇化的形式展現,但是它的確很反映現實問題。
貧民和富人爭奪教育資源必輸無疑,對於窮人來說,政府的政策完全不奏效,當然不奏效的原因,除了相關的負責人不作為之外,更多的是學校將教育當做了一場生意。
實際上,正是因為學校的這些做法才無法保證學生的教育公平,才會造使學校會根據他們的父母的階級來選擇學生的局面,說白了他們就是收可以讓學校牟利,讓校長有利可圖的學生,這是為了利益的互換,不是為了民族的未來。
就像影片中的校長所說的那樣,招收貧困學生對他沒有一點好處,相反招收上層階級的學生,不僅讓他得到大量的錢財,還會讓他積累很多社會人脈資源。
所以處於社會底層階級的孩子,是沒有教育公平可言的,這是一場醜態百出的喜劇,卻道盡世間種種悲涼,教育平等是一件重要的事,如果無法做到讓每個孩子都受到良好的教育,這種階級固化還會一直持續下去。
大家看過這部影片嗎?看完之後對影片中所反映出來的教育機制有什麼看法呢?歡迎評論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