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嗎?很多大人都不會的思維導圖,竟是一年級作業!
一位粉絲留言:剛上一年級的兒子暑假作業「雲遊中國」,老師讓用思維導圖畫出來,別說孩子了,老母親也是懵呢:「思維導圖」是個什麼鬼?
有孩子的家長都有同感:「思維導圖」是各科老師的心頭好,很多作業都要求用思維導圖展示出來。1-3年級的孩子老師要求不高,畫出來就行,4年級以上要求非常高,做不好會被打回來重做。據說北京人大附中已使用11年「思維導圖」學習法,每年高考成績讓人望塵莫及。
說來老師也是好意,和傳統筆記相比,思維導圖對孩子的記憶和學習產生的關鍵作用:
1.它能夠保持對知「圖景」的整體展望,對所學課題有整體、全面的理解。
2.它比線性筆記少佔篇幅:100頁的線性課文可以總結到一張思維導圖紙上。
3.它可以使大腦有一個焦點和結構,可以把任何課題的知識綜合起來。
4.它可以提高效率,只記憶相關的詞可以節省50%到95%時間,只讀相關的詞可以節省時間90%多。
除此之外,利用好「思維導圖」還能提高記憶力、邏輯能力、思考能力、歸納總結能力等等。
「思維導圖」也是一種學習法,和費曼學習法、SQ3R閱讀法、西蒙學習法並稱學霸的四大學習法。
先簡單理解「思維導圖」的概念,它是以圖畫的表現形式,融入邏輯思維理念的內涵,加上關鍵詞,把複雜的信息通過歸納總結整合一起成為知識網格圖。
思維導圖是一種有效的思維模式,是常用於記憶、學習、思考等的思維「地圖」它非常有利於人腦的擴散思維。
第一、中心圖案
參考優秀的思維導圖會發現都有一個中心圖案,中心圖案代表的是主題,比如「雲遊中國」還比如看了一本書,《三國演義》主題就是你的核心,也是目標。為了便於記憶,通常以圖片形式出現。為什麼?因為一幅圖畫抵得上一千個字。圖畫還能激發想像力,圖畫越有趣,你越能全神貫注,大腦會越興奮。
第二、分支
分支代表著邏輯層次清晰,把各級主題的關係用相互隸屬或內在聯繫,用層級圖表達出來。比如上邊一級對應下邊兩級,這種層級關係就是邏輯關係,通常以金字塔結構的形式呈現,以上統下。
線條由粗到細,這是在模擬人類大腦神經元的狀態,根部粗,末梢細。分支通常以曲線繪製,因為大腦容易對直線感到厭煩。曲線和分支就像大樹的樹杈一樣會吸引孩子的眼球。
第三:關鍵詞
描繪時關鍵詞要準確、寫在線上,這點體現了思維導圖是發散性思維工具,是水平性的思考這種跳躍思維其實是孩子天然性的思維方式,散亂的意識存在於孩子的大腦當中,藉助於思維導圖這個工具,能讓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意識集中呈現出來。
第四:關於圖像
人類的大腦是左右分工協同工作,思維導圖充分運用主題關鍵詞、圖像、顏色,順應了人類大腦記憶閱讀思維的規律。
關鍵記憶圖片是發揮大腦潛能的秘密所在,特別是小孩子寫字能力比較弱,他們的思維本身就是畫面,畫草圖的時候可以直接用圖畫呈現孩子的大腦思維。
第五:最後是色彩
豔麗的色彩可以讓孩子的大腦更開心地工作,所以通常建議用馬克筆、水彩筆、彩色鉛筆等繪製思維導圖。
1、圓圈圖。圓圈圖是最基礎的思維導圖類型,適用於低年級段孩子,方便對事物進行歸類總結,反過來也可以是思維發散,簡單易懂的結構讓孩子輕鬆理解各種定義。
2、氣泡圖。就是用泡泡樣子的圖形來繪製圖表,和圓圈圖的用法很像,但是主要被用來歸納、描述一個事物的特點。
3、雙重氣泡圖。作為氣泡圖的「升級版」,它不僅能用於總結、聯想事物的特徵,同時可以幫同學們對兩個事物做比較和對照,找到它們的差異點和關聯點。
4.流程圖。可以幫助同學們更好的理解故事的先後順序和因果關係。
5.多重流程圖。也稱因果關係圖,幫助同學們分析一個事件產生的原因,以及將會導致的結果。
6.樹狀結構圖。主要是用來分類的,對於同學們的歸納能力提升有很大的幫助。
7.括號圖:平時用的很多,分析整體與局部的關係。
8.橋型圖。這是一種主要用來進行類比和類推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