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音樂節總導演黎冬:讓呼倫貝爾成為民族音樂走向世界的搖籃

2020-12-25 中華網娛樂頻道

對話音樂節總導演黎冬:讓呼倫貝爾成為民族音樂走向世界的搖籃

在百度上打出「黎冬」的名字,有一條有關他的報導特別吸引人眼球:《音樂人黎冬賣房籌錢百萬創辦專列上的音樂節》。那是2015年,黎冬發起並首創了呼倫貝爾火車音樂節和國際遊牧音樂節。時光飛逝,轉眼間2016呼倫貝爾國際遊牧音樂節在8月中旬如約而至。作為本次音樂節的總導演,黎冬再次傾其所有投身到音樂節,究竟是怎樣的情懷、怎樣的夢想讓他痴心不改,讓我們走近黎導,聽聽他內心的音樂世界。

民族音樂國際化是一種傳承

生於呼倫貝爾、長於呼倫貝爾的音樂人黎冬,有著草原人的剛烈性格,也有著草原人的細膩情感。他皮膚黝黑,面部線條分明,舉手投足言談話語間突顯著蒙古漢子的特質和張力。他出身於音樂世家,曾給王莉、小曾、曹芙嘉、追風駿馬、喜悅蜘蛛俠、林妙可等幾代藝人製作過歌曲,而當年因在央視春晚舞臺上歌唱一首《春天裡》而紅極一時的農民工歌唱組合「旭日陽剛」就更是由黎冬一手帶出來的,雖然後來他們分道揚鑣,但黎冬的音樂才華以及對音樂的執著和情懷在業內卻是得到公認。說起他的情懷,就不能不說「民族音樂國際化」,這是他發起並傾其心血、熱情、體力、財力去打造國際遊牧音樂節的初衷,就像奇點是宇宙萬物的起點一樣,讓中國的民族音樂「走出去」,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可以說是音樂人黎冬音樂靈魂的奇點。而他用極其樸素的語言解析這個「奇點」時說,「新疆的甜杏和香梨天天吃,不覺得什麼。但,當那裡的人們出去之後,就會感覺到這些東西是特別的。而我也是走出草原以後,才發現那裡的音樂也是特別的,是美好的,應該把她傳承下去,並把她推向世界。」

過去,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承都是靠口口相傳,沒有專業的記錄設備,也沒有更多的專業人員投身到其中。現如今,科技的進步為記錄這些優美的民族音樂旋律增添了羽翼,使之成為永恆的存在。而民族音樂的旋律線條、民族文化的特質內涵、民族特性的元素符號不僅需要記錄,更需要傳承和傳播,在時尚中傳承、在創新中傳播,只有這樣才能將民族文化得到發揚,才能讓民族永生。

懷著這樣的夢想,黎冬走上了「民族音樂國際化」的艱難坎坷之路。

推動「民族音樂國際化」的規則和體系很重要

黎導說,他其實在推動民族音樂國際化這條路上已經走了很久,但因為個人的努力勢單力薄,成效總是不盡人意。「我做過很多的嘗試,做單曲、推歌手等很多方式,但總覺得沒有找到一條正確的路,或者說沒能進入到一個國際性的規則體系中去。我也曾了解過很多其他方面的音樂,歸根結底就是要通過我們的努力,才能把家鄉的音樂帶到一個更高的舞臺上。」

黎導打了個通俗的比方,比如你要做法式大餐也好,做俄式大餐也好,同樣的原材料備齊後,還需要法餐大廚或俄餐大廚親自掌勺,「玩兒的是專業化的體系」。「當然我們也可以運用自己的方式,創建國際性的音樂體系和規則,但是如果我們以自以為是的態度去做的話,可能就有偏差了。」

偶然的機會,黎冬通過朋友介紹接觸到臺灣風潮音樂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的音樂製作人。說起風潮音樂公司,他們也一直在求索如何讓臺灣當地民謠音樂能在國際上獲得認可和殊榮。他們通過摸索和實踐,鎖定了六次獲得世界音樂大獎——葛萊美獎的美籍華裔音樂人丹尼爾・胡先生。音樂界的格萊美就如同電影界的奧斯卡一樣,雖然毫無疑問地打上了美國文化的印記,但世界各地的音樂人仍以能夠捧得「老留聲機」形狀的葛萊美獎杯為榮。出生長大在夏威夷的丹尼爾深諳西方音樂體系,但他又有著亞洲人的血脈,因此對亞太音樂、對中國民族音樂也頗為感興趣。因風潮音樂公司的慧眼,丹尼爾被邀請到臺灣各地進行採風,與卑南族的音樂人吳昊恩合作創作了《吹過島嶼的風》併入圍了葛萊美獎,這是非常難得的一個創舉,因為此前中國的音樂或音樂人從未登上過格萊美的獎臺。

黎冬說,他是在吸取風潮經驗的基礎上選擇了一條捷徑,他首先將一些家鄉草原的音樂發給了丹尼爾,「丹尼爾就說哎呦很好哇!」,於是去年黎冬邀請丹尼爾和臺灣的吳昊恩一起參加呼倫貝爾國際遊牧音樂節,他們給呼倫貝爾人民帶來了那首主打歌《吹過島嶼的風》。黎冬說,「很淳樸的一首作品,也是卑南族的一個特色代表。我當時的感受是,對比之後我覺得我們草原的音樂也並不差。可能自己是呼倫貝爾人吧,所以就覺得我們的音樂更好,就特別有信心,很想堅持。」於是,在今年的音樂節期間,舉行了一個頗受世人關注的儀式:在所有主辦方代表的見證下,黎冬與風潮音樂公司籤署了《天草之間》專輯製作合作合約書,由丹尼爾・胡為呼倫貝爾大草原量身定製一張具有濃鬱遊牧特色的原生態音樂大碟,力爭在2018年衝擊格萊美國際音樂大獎。談到此,黎冬很是興奮,他說,「這距離我的夢想更近了一步。」

道路艱辛貴在堅持

當記者問起是否會擔心失敗的問題時,黎冬導演這樣回答道:「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從對、不對、再對,這樣一個修正的過程。我沒想過說今年收到格萊美這張專輯,就一定有榮譽。但並不能因為它沒有獲得榮譽我們就放棄。在我們的團隊裡只有兩個字,那就是『堅持』。去年的音樂節和今年的完全不同,我們希望明年的音樂節就有更多的不同亮點。」

黎冬說,能夠成長也是因為這兩個字——堅持,別的沒有什麼法則。大家都是在不斷地倒下之後總結了經驗,要麼你就趴在原地不起來,要麼你起來之後就獲得了寶貴的經驗繼續再前行,所以就是要堅持。「而這種堅持就源於我深深地知道我們民族的東西是好的。只要是好東西,那麼堅持就是有意義的。」

「音樂旅遊」:跟著音樂看風景

2016呼倫貝爾國際遊牧音樂節中的一個新主題為「音樂旅遊」。乍一聽會讓人覺得就是置身於某個特定的旅遊景點去聽當地的音樂,但在黎導的心中並不是這樣的。

「其實好多人有誤區,就是覺得是音樂加旅遊,叫『音樂旅遊』。其實關於『音樂旅遊』,我們的解釋是旅遊的一個全新概念或體系,是以音樂為主導方式的旅遊。」

黎導解釋說,我們旅遊時大家會花很長的時間去計劃。但是你會發現,真正風景秀麗的地方都是在偏遠地區,所以說你會把大量的時間花費在路上。那我們所倡導的「音樂旅遊」打破以往的以單純的目標地為旅遊目的地的模式,而是將奔向目標地的過程與音樂相結合,使之在路上就已經開始旅遊的體驗了。比如火車音樂節,大家集中到一個車廂裡面,近距離地感受音樂和沿途風景。比方說自駕音樂節,我們在自駕至旅遊目的地過程中會經過漫長的無聊的高速公路,那我們可以組建一支類似印度影片《大蓬車》一樣的「大蓬車」隊,這車一打開就是一個舞臺,我們每停下的地方就是一場表演,一路上隨時都可以跟歌手、跟音樂融入到一起。這些都是在「音樂旅遊」體系裡面能夠展現的一個全新體驗。

當然,「音樂旅遊」將讓旅遊目的地成為最大的受益方。比如呼倫貝爾國際遊牧音樂節就是讓世界認識呼倫貝爾大草原、認識自己的家鄉、認識蒙古族音樂和文化的一個大好時機。

黎冬導演在整個採訪過程中的談話都是慷慨激昂的,話語間難掩他對音樂、對草原、對家鄉的愛與情,好像一個承載著無數音樂夢想的少年奔跑在天草之間。他在採訪結束時說道:「讓呼倫貝爾成為民族音樂走向世界的搖籃。我們不僅是做這片草原的音樂,我們是踏踏實實先從一點一滴開始做起。我們需要的是得到大家的認可和支持,再去挖掘更多的民族音樂,可能從這片遼闊的草原再挖掘到青藏高原……我們希望能陸續把中國各民族的音樂推向世界,推向遠方……」

相關焦點

  • 民族音樂走向世界的成功者——皮亞佐拉
    民族音樂走向世界的成功者——皮亞佐拉撰文 / 芮豐然後您會悟出,皮亞佐拉的民族音樂改革之路遇到了怎樣的難題。皮亞佐拉為何如此重要,而阿根廷人為何從抗議這個改革,到最後稱他為「了不起的皮亞佐拉」。如果稱他為「探戈教父」,相信阿根廷人也會同意這樣的說法!皮亞佐拉1921年3月出生於阿根廷的普拉塔(Mar del Plata),一般人視他為阿根廷人,但是皮亞佐拉的身體裡,流的卻是義大利人的血液。
  • 中華之光丨趙季平:用中國音樂與世界對話的著名作曲家
    用中國音樂和世界對話,樂壇神筆,生命狂歌。趙季平認為:越是民族的東西,越要與時代同步,越要走向世界、感染世界。民族音樂如果鎖在家裡,那如何向外尋覓知音,產生共鳴,成為世界的精品財富?因此在這個多元化的世界裡音樂創作也要解放思想,對外開放,讓中國音樂走向世界,讓世界認識中國音樂。1994年,趙季平的《第一交響樂》,由葡萄牙裡斯本交響樂演奏並錄製成唱片,在全球發行;1996年初,趙季平應邀到瑞士參加第二屆國際電影音樂節。亞洲參加這屆音樂節的僅中國趙季平一人。
  • 呼倫貝爾草原:世界著名天然牧場,被譽為中國北方遊牧民族搖籃
    呼倫貝爾大草原,在年少時就心馳神往了:那動聽的歌聲:「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白雲下面馬兒跑」;那優美的詩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以及果戈理、契訶夫等文學大師對草原的描寫,常使我神魂顛倒,不能自已。
  • 北大青鳥音樂集團力推中國音樂走向國際市場
    2011年初,深圳國家音樂產業基地製作了具有中國民族音樂特色的世界音樂演唱會《中國的聲音》轟動了坎城音樂博覽交易會,主打的山人樂隊和HAYA樂隊均獲得大量海外商演機會。5月份深圳第7屆文博會期間,北大青鳥注資入主國家音樂產業基地深圳園區,並邀請了12個國家的音樂機構前往深圳舉辦《中國的聲音》全球招商會,成效顯著。  今年春節期間,北大青鳥音樂集團攜旗下合作藝人的版權作品和八大音樂節品牌再度亮相2012MIDEM坎城音樂博覽交易會,與世界各地音樂產業同仁互通有無,進一步擴大中國音樂走向世界的產業通路,成為中國展區最大的亮點。
  • 「音樂家搖籃」登臺第30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
    世界著名女高音弗萊明「和聲」廖昌永  前晚,當布拉格交響樂團奏出上音院長許舒亞近年新創作的交響音詩《韻》的美妙旋律,外國名棒牽手鋼琴帥才孫穎迪謝幕,86歲「高齡」的上海音樂學院出色完成了在本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的系列演出
  • 呼倫貝爾音樂地理(上):從前天地相連,動物都救過鄂溫克人
    盛夏奔襲了大半個內蒙古,中國音樂地理的團隊休整四十天後再次出發。這次的目的地是呼倫貝爾草原,要攝錄「三少民族」(鄂倫春、鄂溫克和達斡爾族)和蒙古族布裡亞特部及巴爾虎部的音樂。布裡亞特與巴爾虎部從貝加爾湖支流的森林遷徙至草原,由漁獵走向半牧半耕。他們歌聲也兼具兩種生活形態的特徵:草原般悠遠,但很少或沒有諾古拉(一種蒙古族音樂標誌性的裝飾音)。
  • 《尋韻山水澗》民族音樂走向國際,國韻悠揚上線海外
    《尋韻山水澗》民族音樂走向國際,國韻悠揚上線海外最近有一首中國民族特色的專輯音樂尋韻山水澗經過中國演藝協會推出這首歌曲,登陸了很多國際的平臺,讓中國的音樂走向了國際市場,同時也讓國際人民領略到了中國民族音樂的旋律。
  • 用音符寫詩,用音樂作畫!這些「神仙歌曲」你聽過嗎?
    :烏蘭託嘎,蒙古族語意為「紅色的旗幟」,這個名字已經成為草原文化的一面旗幟。而烏蘭託嘎這個名字也成為了草原歌曲的「金字招牌」。這字字句句牽腸掛肚、感慨萬千的呼喚,已成為了多少思念親人和故土的離鄉遊子們,反覆哼唱的歌謠。詩人與生俱來的夢和遠方、草原音樂家們的根與鄉愁穿透音樂,成了草原兒女永不消逝的文化印記。
  • 傳播音樂文化 看胡帥的世界音樂語境
    這一思想也成為他在創作與教學、研究方面的內在核心及對未來工作的理想追求。在創作、教學、研究方向多維度共步發展,也使得胡帥先生在這些領域的「作品」具有藝術性與思想性統一的特質。擔任張藝謀導演「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70周年天安門廣場大聯歡」作曲家;2022冬奧會作曲家、優秀作品獎第一名;第32屆、33屆「金雞獎」盛典音樂總監;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民族器樂大賽」評委;2017年度「國家藝術基金」青年創作人才基金。
  • 非遺進校園︱中國音樂學院「新山歌社」舉辦呼倫貝爾民歌專場
    鄂溫克族敘事民歌內蒙古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著名鄂溫克族女高音歌唱家、中央民族大學教授烏日娜12月2日應邀來到中國音樂學院「新山歌社」課堂上,與現場和線上的同學們一起分享了呼倫貝爾民歌的藝術魅力。
  • ...丨「東海」8年,讓舟山離世界更近一點 對話東海音樂節創始人鄭贇
    鄭贇:東海音樂節8年,最大的收益者是這個城市——這個城市因為音樂節而有了些許的改變。  對話舟山:你說的城市因音樂節而有所改變,主要是哪些?  鄭贇:至少讓舟山市民可以足不出戶,家門口享受一線音樂節的視聽以及音樂節的時尚。讓外地的音樂迷,多了一個來舟山旅遊的理由。  這些年,「東海」無非想讓舟山離世界更近一點。
  • 民族音樂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
    music)又稱民族流行音樂(Ethno pop),可泛指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音樂,它是民族音樂走向國際音樂市場後形成的一種音樂類型。日前,中國文聯文藝研修院借中國文聯首屆全國少數民族地區文藝骨幹(舞臺藝術)研修班的機會,特邀請世界音樂與獨立音樂廠牌北京戰馬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創始人劉釗、杭蓋樂隊的隊長伊立奇與來自少數民族地區舞臺藝術領域的文藝人才進行對談,包括民族音樂樂隊的創作方法、音樂公司選擇樂隊進行市場化運作的方式等內容。
  • 離不開風笛的民族,每年都在法國舉辦音樂節狂歡,但居住卻很分散
    往年音樂會某場狂歡每年的下半年,世界各地著名的音樂節就會輪番上演,到國外旅遊去看世界聞名歷史悠久的音樂節成為了很多人的選擇,在看遍了世界美麗的風景之後,到音樂節的現場感受音樂的魅力歷史上的凱爾特人演奏風笛畫像法國凱爾特音樂節,主要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凱爾特人每年在8月的特定時間從居住地趕往法國,在布列塔尼大區為的洛裡昂,超過4500名凱爾特人音樂家為世界帶來屬於凱爾特人的音樂狂歡
  • 昨夜2020杭州國際音樂節生動演繹「民族的就是世界...
    昨晚的錢江新城,氤氳的水汽凝結成迷離的夜空,突然,一道亮光撕開了暗夜的缺口,著名的錢江新城燈光秀,打出了「2020杭州國際音樂節」字樣的主題大秀,70萬盞LED燈,將這個屬於杭州自己的國際音樂節,絢爛地映射在錢塘江兩岸。在杭州大劇院南大廳等待開幕音樂會開場的樂迷們,紛紛用上了「終於」這個帶著期盼與熱情的詞。
  • 趙季平:把音樂寫到老百姓心坎裡
    在近60年的藝術生涯中,趙季平創作了逾千部音樂作品,其中既有《黃土地》《紅高粱》《霸王別姬》《大話西遊》《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白鹿原》《水滸傳》等優秀影視配樂,也有交響樂、協奏曲、室內樂、歌劇、民族管弦樂、舞劇、藝術歌曲等不同類型的音樂作品,題材之廣、數量之多、質量之高,令人嘆服。他堅持從民族民間汲取音樂養分,為人民創作,以傳統和世界對話,因此被譽為「最具東方色彩和中國風格的作曲家」。
  • 從小眾獨立到亞洲最大音樂節——摩登天空和他的百場草莓音樂節
    而對於中國音樂圈來說,大事件也來了——第一百場草莓音樂節即將到來。這是屬於沈黎暉和摩登天空的榮耀時刻,也是中國音樂圈的紀念日。草莓音樂節,這個亞洲最大的音樂節品牌必將成為中國以至世界音樂節發展史上的一座豐碑。一.清醒草莓音樂節的故事,還要從1988年說起。
  • 呼倫貝爾民族博物院 解讀厚重的民族歷史文化
    這個具有鮮明地域、民族特色的綜合性博物館,自2009年免費對外開放以來,每年都有10餘萬的國內外遊客來此了解呼倫貝爾厚重的民族歷史文化。工作人員向遊客介紹說:「呼倫貝爾大草原作為蒙古民族的發祥地,用浩瀚的森林和遼闊的草原哺育了蒙古民族的成長,滋養其發展壯大,為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歷史貢獻。蒙古民族勤勞、智慧和勇敢,創造出了草原遊牧文化。他們的價值觀和審美觀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並反映在一件件具有民族特色的展品上。」
  • a2為Hand in Hand音樂節插上翅膀,讓孩子在音樂世界徜徉
    草莓、迷笛、香蕉,各種各樣的音樂節層出不窮,在年輕人裡掀起巨浪。所有人都為它的自由、豐富而瘋狂。如今,音樂節不再是一部分人的專屬,連孩子也可以在這種音樂世界裡,進行影響世界觀的音樂對話。由a2™至初®榮譽贊助的Hand in Hand手拉手國際兒童音樂節在2020跨年之際盛大呈現,為五大專場城市的孩子造了一場最搖滾的夢。
  • 九月的街頭,是聽世界音樂最好的地方
    九月可期,天地世界音樂節將於9月7-24日在上海、重慶、佛山、武漢四城開花。歷經12年(14屆)之後,天地世界音樂節的形態在國內音樂節市場仍然獨樹一幟。不集中在一時一處,時間場次分散,免費觀演(絕大多數);無論來的音樂家多大牌,市民都有機會在某座商場或公園露天看見他們的演出。
  • 雲音樂年終盤點:2015獨立音樂八大記事
    「鼓三兒」生前曾表達過對與藝術和音樂的見解,對與樂隊,他的表達簡單直接:「說白了,就是不想總和歌星合作,我想做自己的音樂,沒有商業考量,也不會考慮市場。」2006年,那場名為《絕版青春》的演唱會,演唱會現場,「鼓三兒」再一次貢獻了讓全場為之瘋狂的演出。當時這場演唱會的總導演在回憶三哥時這樣評價:「其實《絕版青春》是我們送給三哥的禮物。」他為中國搖滾樂做出的貢獻不可磨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