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網7月11日訊(山東商報記者 冀強)小麥畝產從700斤降到500斤時,經營著那片地的農業公司並沒有生氣,這樣的「怪事」,發生在山東朝日綠源農業高新技術有限公司身上。 十年前,三家世界知名的日資企業組建了這家公司,並在煙臺萊陽租種1500畝地,開始了純綠色、無公害的農業種植試驗。 如大股東日本朝日集團控股株式會社所言,他們將向中國國內提供安全、安心、美味的高附加價值的農產品,為提高中國的飲食生活做貢獻,打造農業經營新模式。
固守、苛刻甚至有些死板的種植模式,一度招來周邊農民的嘲諷,「根本就不會種地,是在糟蹋地」。
如今,變化已現。儘管產量依舊不高,但朝日綠源生產的高價農產品,已遠銷北上廣;對其評價,外界也從嘲諷變成了佩服。一名在這家企業工作十年的職員除了自豪甚至還有滿滿焦慮,「單說綠色種植這事,日本人已經領先我們十年了。」
「草堆裡長的莊稼」
「朝日綠源」四個灰色大字立在一大片被鐵柵欄圍起的玉米地內,玉米長勢不齊,有的已拔節開穗,有的萎黃不足膝高。但這並不妨礙它們成為受人關注的焦點,周圍人說「這就是日本人種的玉米」。 而在不遠處,萊陽沐浴店鎮村民種植的玉米則是另外一幅景象,不僅高度整齊,長勢更好,顏色也是賞心悅目的深綠色。 不僅是玉米,在被「朝日綠源」圈起來的土地內,野草成為最大的特點。即便是大棚內也不例外:荒草地裡的兩排黃瓜架,葉子滿是病害,結了數量不少的黃瓜,幾乎無一例外都是歪果;芸豆也像是從草地裡掙扎著生長,沒有採摘完的乾枯在架子上;被照顧最好的葡萄,已經套袋,但葡萄架下,依舊野草滿滿。
一名曾目睹過的附近村民笑言,能讓地裡的野草瘋長至此也算一景,「完全就是草堆裡長出的莊稼。」 在沐浴店鎮乃至萊陽,這片被日本人租種的土地,一直是被人津津樂道的話題。 時間倒回十年前,三家世界知名的日企共同出資組建山東朝日綠源農業高新技術有限公司(下簡稱朝日綠源),工商登記資料顯示,該公司註冊資本為220000萬日元,股東分別為日本朝日集團控股株式會社、住友化學株式會社、伊藤忠商事株式會社。公開資料顯示,其經營範圍包括種植、儲藏蔬菜、水果、玉米以及其它穀物;養殖、繁育乳牛、肉牛等多項內容。
此前公開報導顯示,朝日集團控股株式會社佔股73%、住友化學株式會社17%、伊藤忠商事株式會社10%。新成立的朝日綠源公司,就坐落在那片玉米地北側。 朝日綠源成立後,萊陽市沐浴店鎮吳家疃村、大明村、南旺村等5個村的土地開始被村委會承包,然後由村委會集團轉租給朝日綠源。本次徵地前後共涉及1500畝,起初每畝地以每年800元的價格租賃,以後每5年遞增200元,租期為20年。
在被徵地時,村委會已告知村民們,土地徵收後不會建設工廠,而是繼續用於農業。如朝日綠源官方網站所言,「對農民的技術指導,培養下一代中國農業領導人」,為此不少村民都在期盼,想看看外國人是怎麼種地的。 但很快,村裡就炸開了鍋。
嘲諷與猜想
「大部分都荒著,就長草;也種了一些玉米小麥,但不打藥不上肥,完全不管。」在沐浴店鎮吳家疃村,多名年長的村民笑著向記者回憶。一度,他們猜想可能是小麥玉米的品種不一樣,特別抗旱抗病,但礙著圍圈起來的鐵柵欄,他們無法到地裡查看。 待到秋收,發現產量寥寥時,村民們終於長舒一口氣,「原來都是一樣的東西。」
租地前幾年,這樣的情況繼續。於是,最初的好奇變成了嘲諷,村民們說,一千多畝地的規模,就這樣荒著、粗種,他們覺得可惜,「日本人根本不會種地」的說法開始在周邊興起。 這種粗放的種植方法,甚至還給朝日綠源帶來了「麻煩」。村民們回憶,有一年,就是因為什麼農藥也不用,日本人種的地裡招滿了蟲子,結果鄰近的農田也遭了秧,都跟著得了蟲害,為這事村民去找過公司,最後公司給村民們補償了五萬元。
嘲諷之外,甚至還有人對這家公司開始了猜想:說不定種糧只是幌子,想開採地下的礦藏? 對於外界的評判,朝日綠源方面曾介紹說,公司終極目標是探索一條減少農藥、化肥使用量,但又不降低太多產量的農業生產路子,打造實施利用牛糞的堆肥不依賴化學肥料等維持地力的「循環型農業」。
為此,早在2004年6月,他們就曾組織中國和日本農業、土壤、經濟學專家八人調研,考察了山東6個城市的土壤質量,其中濟南2處,淄博1處,濰坊1處,煙臺1處,臨沂1處,2005年又專程到濟南章丘考察。專家把採集到的土壤樣本送到山東省農業廳土壤肥料檢測部門,分別從化學性、物理性、微生物含量、透水性等方面分析土壤質量,發現山東的土地很肥沃,但土壤營養失調,這是由於使用了大量化學肥料,含氮量偏多,而使用的有機肥太少,含碳量太少。
他們還認為,這樣的土壤質量如得不到改善,短期內大量使用化肥可能會實現增產,但「再用30年,營養更加失衡,農作物得病率升高,生產量會下降,使用再多化肥也沒用。」 在綜合考量各地的情況及政策後,朝日綠源最終選址萊陽開始了種地試驗。朝日綠源方面曾介紹說,農場要發展無公害高端的農產品,必須先淨化土地,經過培育,將土地中殘留的農藥、化肥等完全除掉。「並不是我們不想大力發展農場,未建農場前我們已經檢測過土壤,這裡的土壤需要調理,我們現在主要用公司奶牛的牛糞來堆肥,改良土壤,這個需要一定的時間。」
被帶動起來的「基地」 一名在朝日綠源工作十年的職員,向本報記者還原了朝日綠源這十年的種地試驗歷程。據他介紹,在租下土地之初,確實讓土地荒了一段時間,「就是長草,為的是讓野草把土地的化肥、農藥殘留消耗掉。」
即便如此,在次年種植小麥時,畝產量仍有700多斤,雖然不及普通農戶1200斤左右的產量,但在不施肥的情況下仍然偏高。「往後再種小麥,依舊不施肥,產量慢慢降到了500多斤。」 2008年,日本朝日集團控股株式會社和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會社又共同成立了山東朝日綠源乳業有限公司,從國外引進奶牛進行加工。朝日綠源用自己種植的牧草餵養奶牛,再用牛糞改良土壤種植農作物,慢慢進入土壤調理改造的正軌。 就連灌溉所用的水源,也是朝日綠源公司自己開採,他們把水井打到地下數百米處,只為保證水源不被汙染。 在不用農藥、不使用化肥的堅持下,朝日綠源生產的農產品逐漸開始外銷。僅以小麥為例,除供應本公司食用外,部分還銷往青島,供當地幾家日資麵包店使用。
在2008年國內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風波時,山東朝日綠源乳業有限公司於當年9月21日下午在京宣布,以中國通常牛奶1.5至2倍的價格,正式推出其在中國液態奶市場的首個產品「唯品」牛奶。除每天限供外,還僅限於北京、上海及青島的中高級商超銷售。
而朝日綠源生產的綠色農產品,也在中國高端市場找到了銷路。2011年,一款從日本最新引進的草莓品種「櫪乙女」,創下了每公斤320元的價格記錄。其生產的玉米、菠菜、蘆筍等,則以空運的方式,行銷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 在經歷了嘲諷、猜想之後,周圍村民對朝日綠源的態度也已經發生改變,他們佩服這種堅持,也認可日本人種出產品的口感,「草莓、西紅柿的味兒很正,吃一口能找到小時候的感覺。」
在朝日綠源的帶動下,目前在萊陽沐浴店鎮已經隨處可見這種租地經營的農業主。7月7日,在朝日綠源公司南邊不遠,一名經營者告訴本報記者,幾年前他也承包了當地的30多畝地,種植蔬菜,主要出口韓國日本。 「這屬於私人承包,直接跟農戶籤合同,但我們會再和上家籤合同,把蔬菜定向銷售,種子、化肥、農藥都由上家安排,統一調度。」他坦言,這種承包模式與十年前朝日綠源在當地租下1500畝地有關,「學習人家的規模效應,也學習人家的綠色種植模式。」
不過這名承包主也承認,不可能完全照搬朝日綠源的經營模式,「人家是日本大集團,我們是小作坊,也學習他不打藥不施肥的話,我們得餓死。」
新希望?
在朝日綠源運營五年的關頭,公司負責人曾透露,依舊處於虧損狀態,公司每年要追加220萬美元用於彌補虧損。
如今運營十年,20年的土地租賃期過半,這家背靠世界知名企業的農業公司,依舊未能實現大幅盈利。多名內部員工都透露,目前朝日綠源已換過三任總經理,「種植環節產量不高,運輸物流成本高昂,銷路雖然被市場認可,但畢竟還不是一種大眾消費。」 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朝日綠源、沐浴店鎮、萊陽市等方面均表示,目前處於轉型升級期,正在和新希望集團進行併購接洽,不便透露更多詳情。
本報記者就此向新希望集團方面進行核實,新希望集團品牌溝通部部長李季回復稱,目前沒有這樣的意向。 不論劉永好的新希望集團是否能給這家日企帶來「新希望」,一個不可爭辯的事實是,朝日集團用十年不計成本的試驗性種植,為自己贏得了口碑和品牌。
在官方網站介紹中,日方稱朝日綠源引進日本先進農業技術,為提高中國的飲食生活做貢獻,打造農業經營新模式,向中國國內提供安全,安心,美味的高附加價值的農產品。朝日啤酒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西野昌男則在官網的致辭中表示,「讓飲食變得更安全更安心」。
據朝日綠源銷售工作人員介紹,朝日綠源成立之前就做過詳細的調查,發現目前中國各大城市中對飲食生活方面要求「安全」、「安心」和「高質量」的消費者越來越多,而這部分消費者就是中國的高消費人群。 統計顯示,中國高消費人群比例大概佔總人口的3%—5%,這是一個覆蓋五六千萬人的巨大市場,能夠搶先抓住高端農業市場,利潤空間同樣不可小視。
上述在朝日綠源工作十年的元老級員工也表示,在入職初期,因為公司始終虧損,他甚至為自己的薪資和未來暗暗擔心。但如今,他從心底裡佩服這家公司,在他看來,「日本人並不是簡單為了掙錢,而是為了打造一個品牌,這個品牌可能要用十年、二十年才能建立起來,但一旦建立起來,不僅讓你這輩子認可,甚至連你的後代們,都會認可、佩服。」 眼下,這場已進行十年、期限剛剛過半的種地試驗,未來會取得怎樣的結果尚難有定論。但無疑已經觸動了旁觀者們——除了身在公司的自豪,那名老員工如今還有了某種不知名的焦慮,在他看來,未來農業競爭肯定會很激烈,「但如今單說綠色種植這事,日本人已經領先我們十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