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下載華輿APP(中新社旗下新媒體平臺),關注全球華僑華人,瀏覽世界各國媒體新聞資訊,無需翻譯——華輿在「手」,世界盡在掌握】
中新社·華輿訊 據瞧紐約報導,「媽媽為我取名字時,在Dalian(大連)和Elizabeth之間,最終選擇了以我出生的城市命名。」大連坦言,可能從那時候開始,她就註定與中國結下很深的緣分。
作為北京海澱凱文學校學前階段的教師,大連希望通過自己的教學為即將步入小學的孩子點燃學習好奇心,讓他們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探究能力。「疫情期間的教學是一段特殊的經歷,老師和學生一起探索新的學習方式。透過屏幕,我能感受到孩子的天真與童趣,也希望他們能夠感受到我的親切與熱情。」
中國文化深入內心
大連出生在中國,她的童年也是在中國度過的。在她的童年記憶裡北京生活的片段讓其印象很深。「那時爸爸騎著28自行車帶著我和妹妹去北京舞蹈學院學習中國舞,吃糖葫蘆、煎餅、羊肉串和涼皮等北京小吃是我們當時最快樂的事。」
「當時很多中國小朋友的家長都會選擇鋼琴、小提琴、芭蕾舞等西方藝術形式作為興趣培養方向,作為美國人的大連則從小學習中國舞和京劇。」大連坦言,媽媽當時的做法與很多中國家長不同,「她認為既然有機會去到中國,就應該體驗那裡的文化與藝術形式,而我自己也非常喜歡中國舞。」
大連11歲時回到美國讀書。她在中學階段,組建了中國舞蹈團,自己編舞,並且到美國各地進行演出。「當時有美國孩子、華裔家庭的孩子一起跟我們學習中國舞。一個美國人跳中國舞,會讓中國人覺得美國人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美國人也會覺得自己也同樣可以了解中國文化,這是一件非常友好的事情。」
在中國的生活經歷,讓大連對多元文化有了更深的認識和理解,同時也讓她對不同文化產生了好奇和熱情。」大連之後也學習了埃及舞、印度舞、西班牙的弗拉明戈等舞蹈。
大學期間,大連兼顧學業與興趣愛好,每天都過得忙忙碌碌。畢業之後她一個人來到波士頓,「我希望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重新思考自己未來的路要怎麼走,並嘗試家教等不同工作。」半年之後,她來到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攻讀教育專業的研究生學位。「我想像媽媽一樣成為教師,我覺得跟孩子們在一起更快樂。」
大連的媽媽在中國國際學校從事教育工作,每到假期她也會去到中國感受媽媽的工作環境。「我從小擁有中英雙語環境,跨文化溝通和交流能力。我覺得我可以幫助中國小朋友解答他們學習過程中的困惑,比如同時學習拼音和英文時可能遇到的混淆問題等。」
「我不只是一個會講英文的美國人,中國文化已經深入我的內心。」大連認為,在中國更能發揮她的優勢,因此她在2014年研究生畢業後去到中國工作。
疫情之下的課堂,注重互動性
這半個學期的授課形式有一些不一樣,因為新冠疫情的關係,大連和學生們隔著電腦屏幕上課。每天上課前,她會和學生分享近期見聞,拉近與他們的距離並讓學生整理好上課狀態。她也會引導學生分享自己的科學實驗、作文等不同內容,增強互動體驗。
大連在課件設計時,會將孩子們的頭像融入到動畫場景設計之中,讓他們能夠感受到趣味性和代入感。「線上授課環節,更需要注重互動體驗,讓孩們感受到與傳統課堂一樣的氛圍。」
因為面對的是學前階段的孩子,大連更希望為其奠定好的學習和閱讀基礎,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探索的精神。藉助網絡,他們開設「讀者劇場」,在《三隻小熊》《小紅帽》等不同故事情景下,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和英文對話,將閱讀轉化為表演和語言能力。
為了引發學生的思考,大連會引導學生在科學實驗時記錄下過程,以及可能用到的工具等內容。「我們會引導學生思考預計會發生什麼?實際你看到了什麼?你想更深入了解什麼?」
「當老師是我的夢想,我很慶幸在熱愛的領域裡釋放能量和愛。尤其是我看到學生們的進步時,我非常自豪和欣慰。」大連說。
大連自己的孩子和她一樣出生和成長在中國,「他會說《詠鵝》等中國古詩,也聽著和我小時候一樣的英文兒歌和故事,相信他未來也是一個對不同文化持有熱情的人,同時擁有跨文化交流能力。」
中美文化交流的故事,還在這個家庭中續寫。(原標題:美國教師的」中國情緣」:我叫「大連」,從小學的中國舞和京劇)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來源:瞧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