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歡賴床、看電視沒有節制、不喜歡學習、不按時完成作業......
對於孩子的這些不良習慣,很多家長都感到頭痛,要想讓孩子學會自律,可以從立規矩入手,有了規矩,孩子做事就有了行為規範,同時還可以學會自檢。
彬彬今年10歲,上小學三年級。他待人友好,講文明講禮貌,同學們都喜歡和他玩。可是,彬彬有個壞毛病,就是喜歡睡懶覺,每天媽媽都要喊他好幾遍,他才不情願地起來。
為了讓兒子早點起床,彬彬媽媽曾向彬彬的班主任請教。班主任了解到彬彬的情況後,建議她給彬彬立規矩,讓彬彬必須按照規定的時間起床、睡覺。
彬彬媽媽很快制定了一張時間計劃表,從那以後,彬彬的作息就按這個計劃表執行,就這樣,彬彬漸漸地改掉了睡懶覺的習慣,每天早上即使沒有媽媽喊,他也能主動起床了。
自律的孩子,具有很強的主動性,即使沒有大人的督促也能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做任何事情都會積極主動,從來不需要父母的嚴厲管教。對於3歲以上的孩子,要想養成這樣的習慣,就必須有一定的規矩。
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增強,一旦過了3歲,他的好奇心就會加重。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會做出很多超過大人允許範圍的事情,比如偷偷吃零食、搶別人的玩具等。想讓孩子嚴格自律,就要給他立一些規矩。這樣,孩子才能知道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應該做的。
那麼平時該如何教育孩子呢?
方法一:讓孩子學會自我調節
性格放縱與任性的人是很難有所發展的。人剛出生時是沒有自我控制和自我調節能力的,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會受到衝動和欲望的影響,很難長時間做一件事情。直到3歲以後,孩子才能逐漸學會自律,逐步開始結束自己的行為。
為了讓孩子儘早學會自我調節,家長可以嘗試採取一些策略。比如,孩子喜歡吃零食,很多家長把零食藏起來,可一旦被孩子找到,就會吃更多。不如可以一次性讓孩子多吃幾袋,然後把多吃的壞處告訴他,和孩子商量一次只能吃一次,一旦孩子答應了,就必須按照事先約定好的做。開始的時候,由於不自覺,孩子可能不能遵守,家長不要責備他,而要正確引導,做對了就表揚。時間長了,孩子就會有進步,自我調節能力就會逐漸加強。
方法二:將正確的價值觀教給孩子
要想成為自律的人,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個是價值內化;另一個是技能的獲得。
所謂價值內化,就是贊同和認可社會規範,比如遊戲規則、交通規則,家長平時要有意識地和孩子談論這些規則。
逐漸地讓孩子從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規則出發,比如不能隨地扔垃圾,不能闖紅燈,不能插隊等。隨著孩子意識的增強,可以再講一些關於人生、社會的知識,讓孩子學會必備的一些道德準則、法律法規。
方法三:教孩子了解一些控制行為的技巧
有些孩子雖然明白自律的道理,可是有時候依然不能很好地約束自己、控制自己,經常會在事後後悔。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孩子雖然明白了道理,可是沒有掌握一定的自控技巧。
為了教孩子學會自律,家長一定要將掌控行為的技巧教給孩子。比如,孩子控制不住自己情緒的時候,容易衝動,就可以讓他試著做深呼吸,這樣,孩子慢慢就學會克制了。
方法四:讓孩子學會等待
要想讓孩子學會自律的性格,就不要總是在第一時間滿足孩子的願望。為了不讓孩子的欲望膨脹,就要讓孩子學會等待。
比如孩子看上了一個很喜歡的玩具,想讓爸爸媽媽買給自己,這時父母可以承諾,孩子這次考試成績如果能有進步,就可以把玩具送給他。這種做法,不僅可以使孩子懂得「有付出才能有收穫」的道理,也會讓孩子學會節制自己的行為。
方法五:引導孩子勇於自我反省
自律的人,是能夠自我反省的人。要想讓孩子學會自律,懂得嚴格要求自己,就要從小培養孩子反思的習慣。比如,新年的時候,可以問問孩子有哪些收穫,有什麼進步,自己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新的一年有什麼目標......
同時,父母也要做好榜樣,做好自我反省。如果父母冤枉了孩子、誤解了孩子,就要放下自己的面子,主動向孩子承認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