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我們曾在數學函數中學過的α和β這兩個希臘字母嗎?現在它們在基金中又出現了。
不過別擔心,這兒沒有函數那麼複雜,但卻可以用來直觀地評價一隻基金的收益以及是否值得投資。
什麼是阿爾法和貝塔收益?
上世紀60年代,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威廉·夏普發現了股市中的一個現象:
牛市中不論什麼股票都可勁地上漲,熊市中不論多麼優質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回落。但仔細比較又會發現每個股票的漲跌幅度、漲跌先後順序不一樣。
這說明股票的漲跌既有共同因素也有個體因素。
由此夏普在頂尖學術期刊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文章裡它將金融資產的收益拆解成兩個部分:
和市場一起波動的部分叫貝塔收益,
不和市場一起波動的部分就叫阿爾法收益。
一隻基金的收益同樣也包含兩部分:
一是大盤上漲帶來的收益,二是基金策略帶來的高於市場的那部分收益,即超額收益。
舉個例子,幾位基金經理共同走在一個向上行的手扶電梯上,如果將速度看作收益,手扶電梯的速度就是「貝塔收益」,基金經理行走的速度就是「阿爾法收益」。
但這裡手扶梯的速度對於每個人都是相同的,而實際上市場的漲跌給每隻基金提供的收益率卻可能不同。
這個不同,用數值來區分就是貝塔係數,它說明了基金和市場的相關性,或者說敏感度。
如果貝塔等於1就意味著該基金和市場波動保持著一致;大於1該基金漲跌的幅度比市場要大。反之小於1,該基金的漲跌幅會比市場小。
一般認為,阿爾法和貝塔兩部分的價值是不一樣的。只要通過調節組合中的股票投資比例,就可以很容易地改變貝塔係數。
而想獲得阿爾法靠的卻是真本領。需要基金經理深入調研上市公司,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選股、擇時、倉位控制、資產配置等。
所以又有阿爾法很貴,貝塔很便宜的說法。
投資實戰中如何運用?
了解了阿爾法和貝塔的涵義後,那我們在投資實戰中如何運用呢?
指數型基金不用多說,貝塔越接近1,和市場的波動越一致。
主動管理型基金則不論在什麼市場行情下,阿爾法值都越大越好。因為它反映的是基金經理的擇股擇時能力。
在挑選基金時,這項指標可以作為重要的參考依據。
貝塔隨市場,但「水可載舟,亦可覆舟」,要根據市場行情靈活使用。
如果判斷市場處於底部區間,可以選擇一個貝塔係數高的基金,一旦市場開始上漲,這個基金就會隨之上漲。
而市場處於高位的時候,則要換成個貝塔係數低的基金,在市場下跌的時候,基金會比較抗跌。
舉個例子,當前上證綜指估值不足13倍處於低位,那麼選一個阿爾法值高、貝塔值低的基金就是一個較明智的選擇。
當然最理想的情況,就是在上漲行情中,選到一隻阿爾法和貝塔值都較高的基金,快上加快。
(文章來源:南方基金)
(責任編輯:DF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