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記者 耿慧麗 1月21日,杭州的民營汽車企業眾泰汽車高調宣布其電動車2008EV開始「批量上市」。
通過以租代買的方式推出100輛純電動汽車的眾泰希望藉此掀開國內純電動車民用化的過程,借電動車「彎道超車」。這也是眼下國內電動車熱的一個典型樣本。
但國家發改委官員的發言卻給眾泰以及杭州政府領導的興奮進行了降溫。「目前國內企業尚未完全掌握電動車技術,電動車產業化是大勢所趨也是當前熱點,但各國大多處於小批量示範運行階段。」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司長陳建國直言不諱。
眾泰意欲借電動車項目加速IPO進程的消息傳出,這也這家此前名不見經傳的民營車企吸引了頗多眼球。而眾泰電動車項目,也集中反映目前各界對電動車的態度:資本市場熱衷、地方政府推動、中央部委謹慎,消費者漠視。
產業化爭議
在眾泰2008EV的批量上市儀式上,眾泰控股集團董事長吳建中與杭州市發改委等地方政府領導,均興奮地表示眾泰電動車已經具備了量產條件。
在隨後的媒體採訪中,吳建中具體描繪了眾泰電動車產業化的藍圖,通過電池租賃、以租代售等方式解決電動車的高價困境,2010年目標3000輛,2012年3萬輛,2015年爭取達到10萬輛。
隨著政府對於個人購買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政策即將出臺,國內電動車熱被推向新的臺階。除了搶先宣布電動車量產的眾泰汽車,奇瑞、長安等企業也都有推出量產電動車的計劃。
這些國內車企的動作,甚至快於號稱電動車先鋒的日本同行。日產汽車之前曾宣布,首款量產電動車將於今年秋季正式推出,初期規劃產能5萬輛。
而且,眾泰等企業的電動車幾乎都是「橫空出世」。眾泰進入整車製造領域不過五六年時間,而且以往業務主要集中於皮卡與SUV領域。連造整車經驗都不算豐富的企業宣布要量產電動車,自然難以獲得向國際大企業那樣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