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老年人一直是網民關注的焦點。在日常生活娛樂、公共秩序等領域,一旦發生相關衝突事件,易形成輿情,對老年人的形象產生負面衝擊。
近日,據《成都商報》報導,高考期間,四川自貢廣場舞大媽為爭取跳舞權利,與民警發生衝突。報導指出,廣場舞大媽聲稱有跳舞權利,而考生和家長則認為高考期間應該禁噪。在民警調停下,仍有廣場舞大爺大媽質疑,採取推搡等方式,致他的身體受傷。
6月1日,一段名為《霸佔籃球場圍毆少年》的視頻在網絡熱傳,引發爭議。視頻畫面顯示,一名青年被十幾位老人圍堵在一圍牆前毆打。據河南洛陽媒體報導,事件起因是籃球場上打球的青年和跳廣場舞的老年人因為場地問題發生矛盾。部分網民怒斥老人「為老不尊」,擠佔公共空間,與年輕人搶地盤。
在這些風波引發的網絡反響中,「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的論調不時響起。該論調僅從一些個案出發,就給全體老年人輕率地貼上「壞老人」標籤,在指責老年人道德問題同時,還影射他們道德淪喪是由特定歷史成長經歷造成的。
2016年3月,一則《老人「碰瓷」玩具車》的視頻引發部分網民對老年人群體批評。視頻片段顯示,一個小女孩開玩具汽車,不小心撞倒一位老人。老人倒地不起,要求救護車送她去醫院。有網民表示,這是「碰瓷新高度」,「一邊倒」的輿論質疑聲給當事老人帶來小少壓力。隨後,隨著媒體採訪求證,事件發生反轉,這位78歲老人被確診橈骨骨折,她並沒有敲詐勒索行為,還婉拒了女孩家人的更多賠償。
由此可見,老年人在輿論場不乏正能量。前文所述冒雨疏通下水道的老人、許多城市指揮交通的老年志願者、一些社區成立的「跳健康舞不擾民」的廣場舞自律聯盟等,而這些常常被強調年齡的負面事件、反轉的新聞信息所遮蔽,使老人在輿論場中的處境常常被戾氣裹挾。
有觀點指出,老年人在網絡上屢遭負面形象與他們在網絡上的缺席有關。CNNIC第39次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國網民以10歲—39歲群體為主,佔整體網民的73.7%。而60歲以上、總人口超2億的老年人僅佔網民總數的3.9%。
老年人群體除了網民總量佔比低外,在輿論場中影響力較大的社交媒體使用上,比例也微乎其微。CNNIC《2016年中國社交用戶行為研究》顯示,微博、微信、陌陌三大應用的用戶年齡主要集中在20歲—39歲,佔整體用戶的65%左右,而50歲以上用戶比例則不到4.5%。
在網絡輿論場中的缺席,造成老年人無法利用網絡為自己發聲和正名。另一方面,也讓一些年輕網民缺乏全面了解老年人的有效渠道。因此,在事件傳播過程中,當事老年人的聲音往往非常微弱,甚至在部分媒體報導中幾近於無。這樣一邊倒的傳播,自然引來更多對老年人群體的非理性批評與譴責。
其次,涉老年人事件廣受關注,與某些媒體報導的標籤化傾向密不可分。在當前的一些輿情事件中,「壞」和「老」這兩個關鍵字常常被組合傳播,形成了一組特定的、傾向性明顯的標籤。當不文明行為發生後,某些媒體習慣性提取當事人的年齡屬性,並將這一元素誇大為事件的關鍵要素,以此吸引流量。
可見,某些非典型負面事件被作為群體或代際的「代表作」而誕生,由此「壞老人」成為公眾審視老年人的一副有色眼鏡。
而應該看到,上述的不文明行為絕不僅發生在特定年齡的人群之間,對於公共資源的爭奪、碰瓷等也絕不是某個年齡階段專屬,而是一個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老年人被當作一類人刻意強調,有失公允。更有甚者,有人刻意利用網民的刻板印象,在真相未明的情況下,提前對老年人進行道德審判。
對此,《人民日報》曾明確指出,「僅憑媒體報導的案例,不能得出老人整體素質下滑的結論。如果簡單以媒體報導的比例去描摹真相圖景,則無異於拿著萬花筒看世界。」
2015年10月,一則「中國老人在京都碰瓷索賠10萬日元」的傳聞引發熱議。某衛視駐日記者發布「獨家」報導稱網絡傳聞屬實,引得網民紛紛指責該老人「丟臉丟到國外」。不過,這起事件之後出現反轉:涉事老人家屬及導遊證實當事人確實被撞傷,日本京都方面則承認之前的通告失實,並向當事人致歉。有網民評論稱,「媒體不專業的報導,刻意突出『老人』『國外碰瓷』,無疑會損害老年人群體形象及媒體公信力,也會成為中國國家形象的一個汙點」。
當然,老年人也存在一些局限,在社會觀念和法治的急劇發展變化中,他們由於對現代規則意識及法律的不適,與當下的社會生活發生了一些碰撞。老年人年輕時,正是幾十年政治運動風起雲湧的年代,正常秩序一度受到破壞,因而個別老人的規則意識有所欠缺,需我們用歷史的眼光去包容和理解,並作出積極的引導。
在圍繞老年人的許多爭議中,媒體及網民往往從自身角度、思維方式上去解讀老年人的行為,缺乏與老年人溝通和對話,因此經常產生代溝與衝突。
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老齡化將成為社會治理中一個重要挑戰。《「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顯示,「2016年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超過2.3億,佔總人口比例達到16.7%。到2020年,比例將達17.8%。」
在經濟快速發展、中青年佔據輿論主場的網際網路社會中,老年人的活動空間和精神世界如何安放是全社會應該共同關注的問題。例如,全國多地爆出的「廣場舞」場地衝突事件,折射出城市室外公共設施不足及城市空間合理規劃等社會問題。
2013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瀋陽多福社區的座談會上強調,「全社會一起努力,把老年人安頓好、照顧好,讓老年人安度晚年」。有關部門和社會各方可幫助老年人多觸網上網,在豐富業餘生活、精神風貌的同時,提高老年人聲音在網際網路中的聲量,讓這一群體的形象更全面、豐富、立體。
年輕一代可與老年人進行更多地溝通與對話,給予老年人更多的關懷與理解。特別是在涉及老年人的輿情事件中,媒體工作者應提高新聞職業素養,最大限度貼近真相。網民則應增強對網絡信息的鑑別能力,切勿亂發聲,尊重事實。最後,建議相關部門重視線上疏導和社會綜合治理,努力增加精神物質公共產品的供給,滿足不同社會群體利益訴求,同時線下加大對於老人的幫扶,包括普法、防騙、強化規則意識等。正如《人民日報》評論指出,「因為今天的年輕人,就是明天的老人。今天反思的花,必然在明天的行動中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