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變壞了」?輿論場上的真相你不懂!

2021-02-07 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

近些年來,老年人一直是網民關注的焦點。在日常生活娛樂、公共秩序等領域,一旦發生相關衝突事件,易形成輿情,對老年人的形象產生負面衝擊。

近日,據《成都商報》報導,高考期間,四川自貢廣場舞大媽為爭取跳舞權利,與民警發生衝突。報導指出,廣場舞大媽聲稱有跳舞權利,而考生和家長則認為高考期間應該禁噪。在民警調停下,仍有廣場舞大爺大媽質疑,採取推搡等方式,致他的身體受傷。

6月1日,一段名為《霸佔籃球場圍毆少年》的視頻在網絡熱傳,引發爭議。視頻畫面顯示,一名青年被十幾位老人圍堵在一圍牆前毆打。據河南洛陽媒體報導,事件起因是籃球場上打球的青年和跳廣場舞的老年人因為場地問題發生矛盾。部分網民怒斥老人「為老不尊」,擠佔公共空間,與年輕人搶地盤。

在這些風波引發的網絡反響中,「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的論調不時響起。該論調僅從一些個案出發,就給全體老年人輕率地貼上「壞老人」標籤,在指責老年人道德問題同時,還影射他們道德淪喪是由特定歷史成長經歷造成的。

2016年3月,一則《老人「碰瓷」玩具車》的視頻引發部分網民對老年人群體批評。視頻片段顯示,一個小女孩開玩具汽車,不小心撞倒一位老人。老人倒地不起,要求救護車送她去醫院。有網民表示,這是「碰瓷新高度」,「一邊倒」的輿論質疑聲給當事老人帶來小少壓力。隨後,隨著媒體採訪求證,事件發生反轉,這位78歲老人被確診橈骨骨折,她並沒有敲詐勒索行為,還婉拒了女孩家人的更多賠償。

由此可見,老年人在輿論場不乏正能量。前文所述冒雨疏通下水道的老人、許多城市指揮交通的老年志願者、一些社區成立的「跳健康舞不擾民」的廣場舞自律聯盟等,而這些常常被強調年齡的負面事件、反轉的新聞信息所遮蔽,使老人在輿論場中的處境常常被戾氣裹挾。

有觀點指出,老年人在網絡上屢遭負面形象與他們在網絡上的缺席有關。CNNIC第39次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國網民以10歲—39歲群體為主,佔整體網民的73.7%。而60歲以上、總人口超2億的老年人僅佔網民總數的3.9%。 

老年人群體除了網民總量佔比低外,在輿論場中影響力較大的社交媒體使用上,比例也微乎其微。CNNIC《2016年中國社交用戶行為研究》顯示,微博、微信、陌陌三大應用的用戶年齡主要集中在20歲—39歲,佔整體用戶的65%左右,而50歲以上用戶比例則不到4.5%。

在網絡輿論場中的缺席,造成老年人無法利用網絡為自己發聲和正名。另一方面,也讓一些年輕網民缺乏全面了解老年人的有效渠道。因此,在事件傳播過程中,當事老年人的聲音往往非常微弱,甚至在部分媒體報導中幾近於無。這樣一邊倒的傳播,自然引來更多對老年人群體的非理性批評與譴責。

其次,涉老年人事件廣受關注,與某些媒體報導的標籤化傾向密不可分。在當前的一些輿情事件中,「壞」和「老」這兩個關鍵字常常被組合傳播,形成了一組特定的、傾向性明顯的標籤。當不文明行為發生後,某些媒體習慣性提取當事人的年齡屬性,並將這一元素誇大為事件的關鍵要素,以此吸引流量。

可見,某些非典型負面事件被作為群體或代際的「代表作」而誕生,由此「壞老人」成為公眾審視老年人的一副有色眼鏡。

而應該看到,上述的不文明行為絕不僅發生在特定年齡的人群之間,對於公共資源的爭奪、碰瓷等也絕不是某個年齡階段專屬,而是一個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老年人被當作一類人刻意強調,有失公允。更有甚者,有人刻意利用網民的刻板印象,在真相未明的情況下,提前對老年人進行道德審判。

對此,《人民日報》曾明確指出,「僅憑媒體報導的案例,不能得出老人整體素質下滑的結論。如果簡單以媒體報導的比例去描摹真相圖景,則無異於拿著萬花筒看世界。」

2015年10月,一則「中國老人在京都碰瓷索賠10萬日元」的傳聞引發熱議。某衛視駐日記者發布「獨家」報導稱網絡傳聞屬實,引得網民紛紛指責該老人「丟臉丟到國外」。不過,這起事件之後出現反轉:涉事老人家屬及導遊證實當事人確實被撞傷,日本京都方面則承認之前的通告失實,並向當事人致歉。有網民評論稱,「媒體不專業的報導,刻意突出『老人』『國外碰瓷』,無疑會損害老年人群體形象及媒體公信力,也會成為中國國家形象的一個汙點」。

當然,老年人也存在一些局限,在社會觀念和法治的急劇發展變化中,他們由於對現代規則意識及法律的不適,與當下的社會生活發生了一些碰撞。老年人年輕時,正是幾十年政治運動風起雲湧的年代,正常秩序一度受到破壞,因而個別老人的規則意識有所欠缺,需我們用歷史的眼光去包容和理解,並作出積極的引導。

在圍繞老年人的許多爭議中,媒體及網民往往從自身角度、思維方式上去解讀老年人的行為,缺乏與老年人溝通和對話,因此經常產生代溝與衝突。

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老齡化將成為社會治理中一個重要挑戰。《「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顯示,「2016年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超過2.3億,佔總人口比例達到16.7%。到2020年,比例將達17.8%。」

在經濟快速發展、中青年佔據輿論主場的網際網路社會中,老年人的活動空間和精神世界如何安放是全社會應該共同關注的問題。例如,全國多地爆出的「廣場舞」場地衝突事件,折射出城市室外公共設施不足及城市空間合理規劃等社會問題。

2013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瀋陽多福社區的座談會上強調,「全社會一起努力,把老年人安頓好、照顧好,讓老年人安度晚年」。有關部門和社會各方可幫助老年人多觸網上網,在豐富業餘生活、精神風貌的同時,提高老年人聲音在網際網路中的聲量,讓這一群體的形象更全面、豐富、立體。

年輕一代可與老年人進行更多地溝通與對話,給予老年人更多的關懷與理解。特別是在涉及老年人的輿情事件中,媒體工作者應提高新聞職業素養,最大限度貼近真相。網民則應增強對網絡信息的鑑別能力,切勿亂發聲,尊重事實。最後,建議相關部門重視線上疏導和社會綜合治理,努力增加精神物質公共產品的供給,滿足不同社會群體利益訴求,同時線下加大對於老人的幫扶,包括普法、防騙、強化規則意識等。正如《人民日報》評論指出,「因為今天的年輕人,就是明天的老人。今天反思的花,必然在明天的行動中結果。」

相關焦點

  • 你不能只懂廣告,不懂輿論
    在這些輿論事件裡,我發現:太多品牌只懂廣告,不懂輿論。就著這些現成的輿論事件,和大家分享一點「輿論學」。出事後,拼多多就被拖到了聚光燈下:用戶扒墳、央視跟進、知乎補刀、公知聲援……這就是輿論的漣漪效應,它會把原本的錯誤放大10倍。看完拼多多的三篇公關聲明,感覺不像公關部寫的,更像是人事部寫的;那些硬到硌牙的說辭,把公眾情緒一次次挑高。你很難想像,一個市值2020.99億美元的超級品牌,居然在輿論場上表現得如此「無畏」。
  • 老人街頭碰瓷,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
    老人街頭碰瓷,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記得加關注,後面的更精彩時有報導,老人當街跌倒,有好心路人扶起之說。此本舉手之勞,不值得大驚小怪,但在「碰瓷」醜劇頻頻上演的當世,倘要扶起當街跌倒的老人,確實需要莫大的勇氣,時運不佳,好心還會攤上麻煩,乃至官司。如此說來,能當街扶起跌倒的老漢,則很有新聞價值和社會意義。何謂「碰瓷」?就是假裝被別人(車)碰傷,用以訛錢的卑劣行徑。為何老漢偏好「碰瓷」?這要從他們生活的社會環境說起。四十年前,當今的花甲老人正血氣方剛,風華正茂。
  • 上海地鐵一對情侶搶佔老人座位,壞人變老比老人變壞更可怕!
    男子與老人就座位問題發生爭吵,老人來了一句「奇不奇怪,你還讓人家走」,老人嚷嚷了幾句之後,男子很不爽,便和老人爭吵了起來。隨後女子勸了一下男子,「你跟他講啥,他要是倒下了咋辦」,男子不依不饒,指著老人說了一句:「躺下吧!」不管哪個版本,雙方均因座位問題引起,大致內容就是年輕人讓老人給年輕人讓座,老人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 你給我跪下!司機斑馬線前急剎車嚇到老人,對方一句話令網友怒了
    近日,四川成都發生了一起老人逼人下跪的事情。事情的起因是一名司機在斑馬線前急剎車,這一舉動嚇到了正要過馬路的老人。老人急了,在車窗旁不讓司機離開,並大吼道:你給我跪下。司機哀求說:已經道過歉了,就不需要下跪了吧。但是老人不依不饒,最後司機無奈,下車單膝下跪向老人賠禮。
  • 貴州孤兒院性侵事件系偽造 輿論的理性思考仍需引導
    從26日晚上開始,「貴州畢節有孤兒院的孩子慘疑遭性侵」的話題在網上引起巨大爭議,輿論為之轟動。對於這起駭人聽聞的事件,任何有良知的人都會義憤填膺,對於真相的揭露也成為多數人憤怒之餘最急切的渴盼。在輿論的關注下,相關部門也在第一時間表態,公布調查進展:「在天津公安機關的支持下,貴州公安機關依法對發帖人趙某某進行了訊問。初步查明,網上傳播的照片,均為他從網上收集,而非在貴州畢節、凱裡拍攝,信息系其編造。趙某某已被依法採取強制措施。」
  • 老人要求孕婦讓座被拒後坐人大腿,是壞人變老了還是老人變壞了?
    但是,小雅後面跟著上來了幾個老人,應該是出去公園鍛鍊要回去的,雖然很多人讓了座位,但是位置還是不夠,於是有兩個老人沒有座位了。這時有個老人走到小雅座位旁,拍了拍小雅,示意她讓座。小雅很驚訝,她這六個月的身孕應該很明顯了啊,這是旁邊讓座的同學輕聲說:她是孕婦。小雅也摸了摸肚子,但是老人橫了一眼同學,一直強調這是老人專門座位,就應該給老人讓座。
  • 姚明賽場上的垃圾話,隊友聽不懂,球迷:接地氣
    在前幾天的亞運男籃決賽上,姚明為了打擊伊朗銳氣,在中場休息的時候,對哈達迪直飆垃圾話:準備一雙新鞋、一副新肺,我的人下半場將跑死了,後者完全被嚇住了(出自央視體育主持人於嘉),這一幕讓球迷連連感嘆姚明智商,同時也不禁讓人聯想到賽場上的姚明會說什麼樣的垃圾話呢?答案也是非常中國化。
  • 《海賊王》輿論場上刮著哪些歪風
    可近兩年,筆者注意到一個現象,《海賊王》輿論場變得越來越封閉、頑固和偏執。就比如,所有人都只能說《海賊王》好話,不允許出現負面的聲音,只要有誰說一句不好,就會立即受到圍攻。本篇筆者就來和漫迷們聊一聊,網上不讓出現《海賊王》批評聲音的理由,是否能站得住腳。
  • 是老人變壞還是壞人變老了?湖北7歲女孩已遇害,兇手為獨居老人
    【7歲女孩】和【獨居老人】,一老一小,本來是與世無爭的年齡,為什麼此刻這麼刺眼,一個鮮活的生命就此終結,而兇手正是獨居的老人且還是鄰居,那是猥褻兒童,怕暴露而殺人滅口?還是因仇而殺?我們從中需要思考什麼?
  • 陳根:輿論裹挾下的網暴反轉,那些走向背離的真相
    然而,不論是鮑毓明事件還是梁穎事件,都並不是輿論反轉的孤例事件,輿論的反轉讓身處輿論場的每一個受眾都深覺疲憊。後真相時代下,我們又該如何面對不定的真相和重建損耗的信任?於是,在傳播技術更替、信息傳播主體和群體傳播情感的合力下,真相被輿論裹挾,最終走向背離。
  • 老人用英語罵不讓座者?事件越"奇葩"越要等一等真相
    更讓人想不到的是,老人全程用英語開罵,並且要求對罵的另一方也使用英語,這讓圍觀群眾一臉蒙圈,也讓視頻具有了「病毒式傳播」的潛質。但是,就在網友紛紛指責老人的時候,「劇情」反轉了。一位自稱懷孕9個月的孕婦在微博發聲,為老人辯護,聲稱視頻中「發飆」的老人是因為看到她挺著大肚子,所以主動站起來給她讓座。但因為看到老人年齡太大,孕婦拒絕了他的好意。
  • 孕婦在地鐵上被老人逼讓座,網友:不是老人變壞了,是壞人變老了
    但老人過於「倚老賣老」,不懂得自重,言行也失去了該有的「教養」,往往讓孩子都無法認同。 案例 張月懷孕三個多月了,肚子已經微微凸起。周二早上,她與往常一樣乘坐地鐵去上班,並找到一個座位,坐了下來。 途中上來一位大媽,徑直走到張月的面前。張月想著自己是孕婦,並沒有讓座。
  • 男人有錢就變壞,女人變壞就有錢?你的固有思維正在欺騙你
    俗話說,男人有錢就變壞,女人變壞就有錢。雖然現實的社會之中,雖然也有這麼一些個情況,但這些只是少量的情況而已,這些少量的情況因為稀缺的原因而被網際網路放大,導致所有很多人以為這個就是現實的情況。男人有錢就變壞指的是說傳統的鳳凰男。他們的骨子裡本來就是大男子主義思想,從骨子裡就希望生個兒子,渴望三妻四妾,之所以之前沒變壞,不過是因為沒有那個資本,沒有那個金錢娶了一個將就的老婆,所以才會在有錢之後就直接變換。
  • 神仙打架的《聲入人心》讓你相信,為何學聲樂的孩子總不會變壞?
    神仙打架的《聲入人心》讓你相信,為何學聲樂的孩子總不會變壞?最近被小編瘋狂安利的節目,就是《聲入人心》了,這檔節目被評為「神仙打架」的綜藝節目,在這檔節目出現之前,小編對於這種音樂劇是一無所知,但是看了這檔節目以後,卻有了很大的興趣。
  • 老人用英語開罵不讓座者?劇情頻頻反轉, 「吃瓜群眾」不妨等等真相
    近日,北京地鐵上一位老人因別人沒讓座而罵人的視頻,成為網友熱議的焦點。大家幾乎是一邊倒地指責:「倚老賣老的老人不值得讓座。」更讓人想不到的是,老人全程用英語開罵,並且要求對罵的另一方也使用英語,這讓圍觀群眾一臉懵圈,也讓視頻具有了「病毒式傳播」的潛質。
  • 老人插隊未果 怒砸收銀後揚長而去 一次肆無忌憚的倚老賣老
    不知從何時開始,這些充滿著貶義的詞語成為當代人眼中老人的形象。曾經的尊老成為了如今的怕老,很多時候,為了避免麻煩的產生,退避三舍已成為了人們面對老人的不二選擇。當有事情發生,面對氣勢凌人卻又顫顫巍巍的老人,生怕一個跌倒就讓我們麻煩纏身。社會的避讓,使得一些老人越發的肆無忌憚。倚老賣老已經成為了當今社會上最無奈,最尷尬和最不願意面對的事情。前幾日,湖北宜昌就發生了這樣的一件事情。
  • 老人變壞了?攔婚車要紅包還懟人,不給就躺車底,拉都拉不起來
    老人強制攔婚車要紅包據媒體報導,近日,結婚車隊在娶親的路途中,遇到了一位攔婚車要紅包的老人。因為當時沒有人給老人紅包,老人便躺在了車底,拉都拉不起來,非要紅包不可。老人的這種無賴行為引起了路人的不滿,他們紛紛上前勸說老人不要攔路,這樣要不得,但是,老人聽了後並沒有收斂自己的行為,還揮手怒懟眾人:"不要管,走!"很明顯,老人的這種行為非常不對,在別人喜慶的日子裡,不送祝福就罷了,還攔截婚車,強制索要紅包,不給就躺車底耍無賴不讓走,這難道不是一種變相的勒索行為嗎?
  • 曾繁旭:輿論場在發生變化
    輿論場的演變由早期的大量意見領袖的帶動形成公眾質疑與追問,到今天發展成少量意見領袖的參與而微博轉髮結構更為鬆散,公眾情緒化傾向較為明顯,說明網絡輿論形態在發展變化,而這種變化本身值得思考。中間比如像在裡面很活躍的意見領袖花冢,怎麼樣讓輿論裹挾著往前走,停不下來,一停下來受到很嚴重的輿論譴責,讓我們看到比較多複雜的情緒在這背後。  這個輿論場明顯的變化,早期的網絡圍觀事件其實非常好的嵌入到意見領袖的網絡裡面,大量真正意義上的大V,數百萬粉絲的大V他們是有非常多的轉發、評論、參與。
  • 輿論,是一個不能被量化的詞語!可以毀掉一個人也能造就一個人
    導語:所謂輿論,大眾的主體意見和言論!它既不一個褒義詞也不是一個貶義詞!正所謂輿論是把雙刃劍有利有弊!接下來小編帶你來了解一下輿論到底是什麼!輿論是一個不能被量化的單位和詞語。輿論的力量到底有多大,大到你不敢想像,能從一個小事件變成一個驚人的熱點事件,這就是輿論的力量。在當今社會輿論的力量十分強大,甚至可以決定一個人的生死,在這裡小編給大家舉一個例子,這裡的主人公就是一個被輿論壓力所決定生死的年輕人。
  • 反思鮑某某案:輿論不是法官,報導必須客觀
    雖然不能苛求媒體百分之百地還原真相,但是尊重客觀事實是最基本的新聞倫理和職業道德,是不容逾越的底線。在事件真相未明之際,違背最起碼的新聞規則,以自己的公信力為單方面的陳述背書,很容易造成有罪推定。  事實上,這樣的情況已經不止一次出現。比如兩年多前的湯蘭蘭案。2018年1月,某媒體一篇《尋找湯蘭蘭:少女稱遭親友性侵,11人入獄多年其人「失聯」》的報導引爆輿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