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師範大學在DNA納米傳感器用於溶酶體酸化與鉀離子流相關性研究...

2020-12-11 電子發燒友

湖南師範大學在DNA納米傳感器用於溶酶體酸化與鉀離子流相關性研究取得新進展

湖南師範大學 發表於 2020-12-08 16:50:11

近日,湖南師範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張友玉教授課題組在DNA納米傳感器用於溶酶體酸化與鉀離子流相關性研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相關學術論文「DNA Triplex and Quadruplex Assembled Nanosensors for Correlating K+ and pH in Lysosomes」在國際頂尖期刊《德國應用化學》發表。

張友玉教授課題組以兩個不同發射波長的上轉換納米顆粒為發射體,以金納米顆粒為淬滅劑,讓其與DNA triplex和quadruplex組裝,構建了兩種新型DNA納米傳感器,用於溶酶體腔內pH和K+的同時成像分析,以此探究溶酶體的酸化機制。結果表明:DNA triplex和quadruplex傳感器成功實現了對溶酶體內的pH和K+的同時成像。由於調整傳感器中DNA適配體序列,可以檢測細胞中不同種類的生物分子,該DNA傳感器可以拓展用於細胞內許多其他分析物的檢測和成像,以及研究解決某些具有挑戰性的生化和細胞生物學問題。

據悉,溶酶體需維持酸性pH值才能激活水解酶參與各種生理過程。溶酶體的酸化依賴於H+-ATPase泵入質子,在質子泵入過程中產生較大的膜電勢,從而抑制進一步的質子泵入,需要以反離子流中和由質子積累產生的膜電勢。目前,由於缺乏合適的研究方法,反離子流中和膜電勢的機制並不清楚,因此溶酶體酸化激活水解酶參與重要生理過程的機制是尚需闡明的重要科學問題。

該課題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支持完成,第一完成單位為湖南師範學,通訊作者為「化學生物學及中藥分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張友玉教授和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劉珏文教授,第一作者為在讀博士研究生陳峰。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第十三屆全國化學傳感器學術會議會議指南(大會日程安排)
    >吳一萍,楊海峰上海師範大學P7基於聚合物納米粒子修飾碳納米管構建化學傳感器與性能研究許升沙海峰賈能勤上海師範大學P30基於二氧化鈦-石墨烯納米複合物的光電化學適體傳感器測定土黴素>李繼山湖南大學P75氧化石墨烯/金納米顆粒/四苯基卟啉納米複合材料用於鎘離子電化學傳感器的構建劉靜
  • 植物細胞有沒有溶酶體
    浙科版必修1教材經常在糾結教材上為什麼說某些植物有溶酶體(如上圖)?那麼,那些植物沒有溶酶體,如何進行貯藏水解酶?看了《生物學教學》中的文章《「溶酶體」和「溶菌酶」》,儘管還不知道哪些植物有溶酶體,至少也知道了溶酶體的「替代品」。文章的部分敘述如下:溶酶體是單層生物膜圍成,內含60多種酸性水解酶類的囊泡狀的一種異質性細胞器。1955年,科學家首次用電子顯微鏡看到了這種結構,並命名為「溶酶體」,含義是溶解或消化小體。
  • 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的軟體,可以徹底改變DNA的測序方式
    他還補充說,自適應測序可以讓研究人員「挑選和選擇我們想要閱讀的分子,以及可以跳過的分子。」 為了了解這項發明在多大程度上加快了測序速度,Schatz將其與在Netflix上找到一部電影聯繫起來。舊的、標準的排序方法將要求人們在Netflix上觀看每一部電影的每一秒,才能找到他們想要的。
  • 納米傳感器讓手機長出「電子鼻」
    原標題:納米傳感器讓手機長出「電子鼻」   科技日報訊 (實習生魏曉敏 記者張曄)手機能聽、能看不稀奇,能聞出「味道」的手機你見過嗎?10月27日,在蘇州國際博覽中心舉辦的第七屆中國納米博覽會上,世界上首個將納米技術、化學氣體傳感器、移動終端結合的嗅覺手機亮相。
  • 哈工大《Carbon》:基於石墨納米片的高靈敏度柔性應變傳感器
    本文要點:一種基於石墨納米片(GNP)的簡便的電容式拉伸應變傳感器成果簡介 柔性應變傳感器作為智能可穿戴設備中的關鍵,由於監測能力和與人體的便捷互動,引起廣泛的研究。本文,哈爾濱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JinglongXu,HuataoWang,王華濤等研究人員通過具有成本效益的間隙塗覆方法開發基於石墨納米片(GNP)的電容型應變傳感器。此外,這項工作還研究了並聯電容器的布局設計,與平行板電容器相比,叉指式電容器傳感器的循環穩定性大大提高。
  • 中科院物構所光固化3D列印研究獲新進展,可用於柔性可穿戴傳感器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中國科學院功能納米結構設計與組裝/福建省納米材料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吳立新課題組基於3D列印在可穿戴傳感器方面具有應用前景,創建了在3D列印光敏樹脂中添加這種交聯劑能夠提高列印解析度,列印的模具可在熱水中溶解。
  • 南大洋酸化機制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區域海洋動力學與數值模擬功能實驗室薛亮副研究員與美國德拉瓦大學Wei-Jun Cai教授等合作,在南大洋酸化機制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其研究成果「Climatic modulation of surface
  • 納米材料前沿研究成果:柔性物理或化學傳感器
    這裡,研究人員開創新的利用多孔碳納米管(CNTs)/氧化石墨烯(GO)@聚二甲矽氧烷(PDMS)層構建了全柔性和多方向拉伸的力傳感器。這種獨特的電子皮膚具有好的穩定性和高靈敏度(傳感器對切向摩擦力的最高響應因子高達2.26)。並且對壓力和摩擦力的電阻響應相反,實現了對壓力和摩擦力的實時探測和電信號區分。
  • 用於檢測氫氣洩漏的新型孔狀納米片
    雖然有H2洩漏檢測器,但它們需要在高溫下工作(如基於金屬氧化物半導體的氣體傳感器),這使得它們價格昂貴、壽命短,而且用於檢測爆炸性或可燃性氣體時很危險。由於缺乏足夠的氣體檢測活性位點(如氧化鋅[ZnO]"納米片"),它們還存在靈敏度低的問題。因此,科學家們一直忙於開發能夠克服這些限制的傳感器。
  • 顧寧教授、劉紹琴教授:生物傳感器合輯
    得益於操作方便、響應速度快、靈敏度高和選擇性好等優勢,基於螢光的技術正越來越多地被用於疾病的精確診斷等傳感應用中。新型螢光材料(包括有機小分子、無機材料以及新興的納米材料和結構等)的運用正在推動著基於螢光的生物傳感器的發展,使它們在靈敏度和選擇性方面不斷獲得提升。
  • 納米技術與納米材料在纖維中的應用研究
    日本帝人公司生產的由納米TiO2、ZnO 作為消臭劑的除臭纖維能吸收臭氣淨化空氣,可用於製造消臭敷料、繃帶、尿布、睡衣、窗簾、廁所用紡織品以及環保用過濾織物等。        我國抗菌劑的研究相對滯後,但近年來發展較快。
  • 基金委與香港研究資助局合作研究項目初審結果—新聞—科學網
    香港中文大學 2 1191101040 基於流固耦合方法對泥石流運移機制及衝擊特性的研究
  • 有「手」有「腳」的DNA納米機器人,能在血液中搬運分子級藥物
    編者按:微型機器人是機器人研究的重要領域,對於醫療技術尤其重要。最近,科學家研發出了一款只有DNA單鏈大小的納米機器人。別看這個機器人這麼小,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原文作者為 Timothy Revell,文章發表於《New Scientist》雜誌網站。
  • 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香港研究資助局合作研究項目...
    1201101059 圖像反問題的自適應正則化方法 文有為 湖南師範大學> 82 4201101122 基於離心模型試驗的地震誘發海底碎屑流的發生及運移機制研究
  • 光纖傳感器在測井上的研究分析介紹【圖文】
    光纖傳感器在測井上的研究分析  一、前言  光纖傳感技術是20世紀70年代伴隨光纖通信技術的發展而迅速發展起來的新型傳感技術,國外一些發達國家對光纖傳感技術的應用研究已取得豐碩成果,不少光纖傳感系統已實用化,成為替代傳統傳感器的商品。
  • :無配體水溶性WO3-x納米點電化學應用
    通常情況下,納米點材料可以通過剝離體相材料得到納米片、繼而化學剪裁納米片製得;然而,由於氧化鎢層間以共價作用連接,無法採用常用的剝離法獲得納米片,使得該策略無法應用於WO3-x納米點的製備。目前WO3-x納米點大多通過WCl6作為反應原料製備;然而WCl6極易水解,反應過程中必須保證絕對無水條件,而且所合成的WO3-x納米點水溶性低。
  • Science+Nature丨「那些花兒」——溶酶體內的胺基酸
    胺基酸可來源於細胞外通過膜上的胺基酸轉運蛋白直接輸入;也可經由巨胞飲經內吞途徑轉運到溶酶體降解獲得。溶酶體膜表面則是mTORC1複合物激活行使其功能之地。在已有的技術條件下,胺基酸感受的主要路線似乎已知曉,但其中很多問題尚未明了。近端標記是近年發展起來特異蛋白質標記技術手段,主要有APEX、BioID和turboID三種方法。
  • 湖南大學:基於3D列印水凝膠用於柔性傳感及腦電信號的採集
    近日,湖南大學王兆龍助理教授、段輝高教授與上海交通大學鄭平院士等人合作,該團隊基於摩方精密(BMF)超高精度光固化3D印表機nanoArch S/P140,開發了一種能夠耐受-115℃極高導電能力的水凝膠體系,實現了極低溫條件下的可穿戴設備運動信號檢測及腦電信號高精度採集。
  • 納米科學:納米線作為新型原子力顯微鏡的傳感器!
    納米科學:納米線作為新型原子力顯微鏡的傳感器!納米線是非常微小的絲狀晶體,它是由各種材料分子構建的,現在由於它們的特殊性質而被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非常積極地研究。導線通常具有100納米的直徑,因此僅具有毛髮厚度的約千分之一。由於這個微小的尺寸,與它們的體積相比,它們具有非常大的表面。這一事實,它們的小質量和無瑕疵的晶格使它們在各種納米級傳感應用中非常具有吸引力,包括作為生物和化學樣品的傳感器,以及作為壓力或電荷傳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