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編輯:吳佳穎 實習生 趙寧淇(02:00)
格子衫、牛仔褲、紅棉襪,60歲的趙興洲坐在支教學校音樂教室的白色圓凳上,講述自己的支教經歷。這一天是2020年7月2日,距離他正式退休還有166天。
在將要退休之際,選擇從平均海拔2.19米的上海,到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縣教書,趙興洲有兩方面考慮:一是想去採風,追尋「西部歌王」王洛賓的足跡,尋找創作靈感;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名生物老師,他希望通過此行圓一個心心念念的夢——當一名音樂老師。
一年援青時間飛快過去,趙興洲預期計劃基本實現。他在久治縣的音樂課安排得滿滿當當,當地慕名而來的學生也越來越多……
趙興洲和支教學校久治縣民族寄宿制中學的學生。 鄧森淼 圖
採風獲得靈感,先為學校寫首校歌趙興洲是上海市嘉定區楊柳中學的老師,今年60歲。從參加工作起到援助青海支教前,他都是一名生物教師。但音樂是他最大的愛好,他反覆提到,把音樂當做生命看待。
回憶起剛參加工作在一所農村中學時,趙興州和一群大學剛畢業的年輕老師每天聚在一處彈琴、唱歌、跳舞……那種快樂至今不忘。從音樂那裡得到的快樂,他希望傳遞給更多學生。
在趙興洲看來,他個人的音樂專業素養遠遠好於生物。據其介紹,他曾在第六屆上海國際藝術節合唱比賽獲獎,會演奏二胡、小提琴、鋼琴、長笛、小號等幾乎所有能叫出名字的樂器,會作曲、指揮,甚至還可以製作小提琴。
2019年9月,上海市嘉定區教育局發布援青報名通知後,趙興洲發現青海果洛州久治縣的民族寄宿制中學(以下簡稱「久治民中」)需要一名支教音樂老師,立刻有了參與念頭。此行不僅能追尋「西部歌王」王洛賓的足跡,採風尋找創作靈感,更重要是能圓他成為音樂教師的夢。徵詢家人意見,又經過學校批准後,趙興洲啟程趕赴青海。
2019年10月18日,趙興洲輾轉到達久治縣。久治是青海果洛州所轄6縣之一。巴顏喀拉山脈最高峰年保玉則恰好坐落在久治縣內,山中有冰川、溼地、草場,還有大小湖泊百餘個。年保玉則風景秀美,又被稱作天神的花園,當地藏族百姓奉之為神山。
年保玉則。 高宇婷 圖
到達久治第一天,趙興洲便領略了年保玉則的秀美、壯觀,並將這美景默默記在心裡。沒想到這第一日的短暫採風很快就派上用處。
當時,久治民中校長冬梅拜託趙興洲為學校寫一首漢語校歌,他立即想到神山年保玉則,等支教老師張太寫好歌詞,一首《神山的花園》也很快出爐。
歌裡唱道:年保玉則的風在輕輕呼喚,你是大山深處育花的沃土,你是神山的花園,馨香飄四方……趙興洲想,神山的花園是年保玉則,也是久治民中,更是當地每一所教書育人的學校。
在久治縣支教至今,趙興洲已採風創作7首歌曲。他說這裡的風是扎西、雪是卓瑪,還有草地、犛牛和經幡,都是他音樂創作的靈感來源。
學校多年來的第一位專職音樂教師音樂採風只是趙興洲的一個小目標。此行援青支教,最大任務是教好音樂課。
久治民中是一所初中學校,共有3個年級、951名學生,絕大部分學生是藏族。趙興洲負責給8年級的9個班級教音樂課。
到久治縣第一周,趙興洲大概了解情況後發現,學校有二胡、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長笛、單簧管、圓號、小號,還有電子琴、手風琴、鋼琴,電貝司、電吉他、架子鼓等樂器,器材非常齊全。
趙興洲有些意外,這樣的硬體條件甚至超過上海很多學校。不過更意外的是,冬梅校長告訴他,久治民中已有多年沒有專職音樂教師了。
沒有專職音樂教師,學校裡樂器再齊全也無人演奏。那時高原反應還沒完全緩解的趙興洲堅持每天到學校,將原本束之高閣的樂器一件一件收拾出來,修好、調好音色,為第二周教學做準備。
到久治縣第二周,趙興洲正式開課。一節課過後他發現,當地學生音樂基礎比預想的差一些,普遍不識簡譜、不會節奏。可要想學好音樂,必須先學好樂理知識。趙興洲重新編寫課件,從「do re mi fa sol la si」開始,教學生學樂理。
趙興洲編寫的音樂課件。
「這邊的孩子樂理基礎差,要細心一點點去教,尤其是樂譜。」趙興洲說,最終目標則是學生看譜就能唱,且唱歌不跑調。
到久治縣第三周,趙興洲決定利用每周一至周五下午2點至3點,周六、周日下午1點到5點的時間,在久治民中音樂教室裡,教學生學電子琴、小提琴、吉他、二胡、大提琴等。「樂理知識明白後,會發現所有樂器相通,學一樣樂器,其他樂器都會。」趙興洲說,他發現藏族學生真心喜歡音樂、喜歡樂器,就想儘可能讓他們多學。
久治民中課後找趙興洲學琴的學生。 趙興洲供圖
久治民中課後找趙興洲學琴的學生。趙興洲供圖
久治民中課後找趙興洲學琴的學生。趙興洲供圖
支教的日子過得飛快,趙興洲在久治當地的學生也越來越多。很多人慕名而來,請這位上海來的老師教他們學習樂器、聲樂。
比如剛到久治縣不久,縣民族小學校長許宗軍聽說有一位上海來支教的音樂老師,便邀請趙興洲為民族小學二年級至五年級學生上音樂課。
這樣一來,趙興洲每周上午為民族小學學生上課,下午為久治民中的學生上課。
自今年4月起,趙興洲連晚上時間也被擠滿。每晚7點半到9點半,在久治縣青少年活動中心二樓總能看到他的身影。經人介紹,小學生巴桑卓瑪和大學生鬥拉才讓、李建龍等幾名學生,每晚根據趙興洲的時間安排,分別學習電子琴和聲樂課。
趙興洲說:「他們有需要,我就盡最大所能幫助他們,當老師都有這種心理,就想把所有知識奉獻出來,藏族孩子的音樂天賦比上海孩子要好一些。但沒有樂理基礎,沒有正規的音樂教師培訓、指導。希望通過我的教學,讓他們走的更遠。」
某種程度而言,趙興洲已不僅僅是一名久治民中的支教老師,他彌補了久治縣音樂培訓課程的空白,只是他的「培訓班」裡,學費僅是藏族孩子獻上的一條潔白哈達。
音樂課的未來去年年底,趙興洲在上海一個合唱隊中的好友邱老師得知他在久治支教,特意捐出一個月工資,委託他為當地孩子做些什麼。趙興洲思來想去,又購買8把吉他、8把二胡捐給久治民中。他解釋,喜歡學習吉他和二胡的學生相對較多,但學校僅有2把吉他、4把二胡,還是考慮讓更多學生有練習、學習機會。
趙興洲還記得為久治縣民族小學學生上第一節音樂課時,學生幾乎是念著唱完一首《大樹媽媽》。他告訴學生,音樂課不僅是唱歌課,要學的知識有很多。現在,小學生音樂學習進步很快,甚至唱的比中學生還要好,不僅能識譜,還學會新歌有6、7首,再唱《大樹媽媽》已有模有樣。
民族小學的學生,重新學習後演唱《大樹媽媽》。趙興洲提供(00:15)
藏族孩子音樂天分好,同時也要有好音樂教師引導。
今年5月,趙興洲還曾應果洛州教育局邀請,為全州60所學校的60名專職、兼職音樂教師講授鋼琴即興伴奏、合唱指揮、發聲訓練等課程,以及音樂基礎理論知識、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方法等。
「教師中學習過音樂專業的教師12名,48名非音樂專業的兼職音樂教師,這也是果洛州音樂教育現狀。」趙興洲說。
培訓過程中,他請各位參加培訓的老師做一次課堂展示,但最終僅8名老師報名。 「或許音樂教育在果洛州發展起來,還需要有一個比較長的過程,這裡的音樂教師需要加強培訓、不斷學習,把藏族的民族音樂發展、傳承下去。」趙興洲說。
等暑假一到,趙興洲支教時間也滿了,他要回到上海楊柳中學,繼續教初二、初三生物課,直到年底退休。
最近這段時間趙興洲總在想,回上海後,這些學生一時半會也沒有專職音樂教師,難免不放心。「或許可以通過網課解決下學期學生上音樂課的問題。」趙興洲說。
日前,久治縣教育局相關負責人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今年已新招聘4名音樂教師,這些教師將優先保障農村學校音樂教學工作。目前久治縣已在為久治民中和民族小學等學校招聘專職音樂教師的事情做更多努力。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