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我們華夏大地上就有不少神童,他們從小就展現出了異於常人的學習能力,可能在我們玩玩具的時候,他們就已經認識上千的漢字,我們的9年義務教育只為高考奮力一搏的時候,神童早已跨越高考,進入少年班或直接拿到名校offer,他們是名副其實的「別人家的小孩」。
最近一則大賽的新聞引發了全網的關注,也把一個專門展示青少年科技領域「神童」的平臺帶入了人們的視野——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質疑,主要是這個比賽的「神童」們研究的成果和項目,太讓「世界矚目」了~
這個比賽是由中國科協、教育部、科技部、生態環境部、體育總局、知識產權局、自然科學基金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共同主辦的一項全國性的青少年科技競賽活動。每年約有1000萬青少年參加不同層次的活動。經過選拔,500多名的青少年科技愛好者、200名科技輔導員相聚一起進行競賽、展示和交流活動,迄今30多年來培養和發現了眾多的青少年科技領域的人才。
打開這個後浪神童輩出的網站,一個個科技神童用他們的科研成果讓我們明白什麼叫做江山輩有才人出!
下面河南的楊天樂同學,在小學生的時期已經可以用數學公式仿真計算和模擬混凝土絕熱溫升的過程,而且所有的函數和公式都是自創的!
又一位小學生,來自浙江的林恬羽同學,在小學六年級的時候已經能開啟生熟江蟹膏體甲醛含量對比及成因的實證分析這樣的研究並有成果展出。
同樣來自河南的小學生團隊們,對我們的早餐搭檔——油條開展的研究,他們研究的題目是:隱形殺手,丙烯醯胺——對油條中丙烯醯胺的實驗與研究。
下面兩朵金花作為湖北代表隊,開展了茶多酚的抗腫瘤實驗研究。她們一個五年級,一個三年級。她們課題中提到的EGCG,是現在全世界的腫瘤科學家都在關注和研究的成果。
來自沿海地區的同學,研究的課題足以和權威科學院的研究成果相媲美。
來自福建泉州的初一學生楊波,研究的課題和方向正是我們現在大力倡導的智慧城市和數字經濟所需要的成果。
這是一個重慶初二女生的發明,這個發明叫做水面懸浮垃圾處理器,致力於解決人力捕撈存在的效率低成本高、危險性高等問題。
這個DNA技術的印泥,是來自廣東的兩位初一女生的研究成果。主要目的是為了對傳統書畫藝術進行防偽保護,當很多專家學者還在努力提高自身的鑑別技術,新的技術和新的思路正在慢慢顛覆這個行業。
而這位來自北京人大附中的初二學生,已經對微生物有了相當程度的研究且能夠發表課題。
進入比賽的成果展示頁,從計算機科學、化學、行為和社會科學、生命科學到微生物學、工程學、動物學等學科,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這些需要一個團隊數月甚至數年完成的工作,在神童的努力下,初中就已經完成並且展示成果了。
雖然說「神童輩出」是民族之光,但是這樣的成果和發展方式,不得不讓人懷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