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有不少同音的地名,搞不好就容易出錯,如鹽津縣和延津縣,分別隸屬於雲南省昭通市和河南省新鄉市,今天我們來介紹另外一對更容易出錯的:薊(jì)州區和冀(jì)州區。為何說它們更容易出錯呢?因為它們不但讀音相同,而且離得太近了,一個在天津,一個在河北。
薊州區,古稱漁陽,隸屬於天津市,位於天津市最北部,地勢北高南低。薊州區是天津唯一的半山區縣,最高點在北部,為海拔1078.5米的九山頂。薊州區面積約1590平方公裡,其中山區面積約840.5平方公裡,佔比超過一半。
在薊州區有座府君山,明朝之前它有一個名氣很大的名字---崆峒山,見到這個名字是不是會想起我國著名的五大傳統武術門派之一的崆峒派(另四個為少林、武當、峨眉、崑崙)?看過《封神演義》的朋友應該知道其中有一件厲害的法寶---翻天印。相傳翻天印的主人闡教仙人廣成子得道之前在崆峒山修行(也有一種說法認為是在河南汝州的崆峒山)。明朝之後,因山上出現了崔府君廟,崆峒山就改名為府君山。
相對於平坦單調的平原地區,不同的風貌使得它成為天津的「後花園」。不但如此,薊州區的於橋水庫還是天津的「大水缸」,為天津提供淡水資源。薊州區距離北京、天津、唐山的距離均在100公裡左右,具有非常明顯的區位優勢。
薊州區在古代也是大名鼎鼎,原為無終子國都城所在,秦朝時設無終縣,為右北平郡郡治。秦朝時的郡就相當於現在的省,無終縣就相當於現在的省會城市,可見地位之高。右北平郡在後來的歷史中多次出現,尤其是漢朝和北方匈奴關係緊張之時,右北平郡便是鬥爭的前沿。在秦末,天下大亂,韓廣自立為燕王。後來項羽在分封天下的時候,卻將韓廣手下大將臧荼封為燕王,將韓廣封為遼東王,遼東國都城即在無終縣。韓廣不滿分封,被臧荼攻殺。
隋朝時無終縣改名為漁陽縣,唐朝置薊州,治所在漁陽縣。明朝洪武年間,漁陽縣省入薊州,直至1913年清朝滅亡後,州改縣,薊州改名薊縣。1973年薊縣由河北省劃歸天津市,2016年撤縣改區,薊縣改為薊州區。薊州古代還出過不少名人,如北宋開國功臣、宰相趙普,還有《三字經》中那個「教五子,名俱揚」的竇燕山。
冀州,上古九州之首,名氣不可謂不大,其範圍也非常大,大致包括現在的河北、山西全部,以及內蒙南部、遼寧大部分、河南北部、山東西部等地。我們今天說的冀州區面積只有918平方公裡,雖然也叫冀州,但卻不可同日而語。
冀州區,別名冀縣,古稱信都,隸屬河北省衡水市,位於華北平原腹地,地勢平坦。冀州在春秋時屬鮮虞國,鮮虞國的中心在新市(今石家莊正定縣新城鋪),鮮虞國得名源於古鮮虞水,即發源於五臺山、流入滹沱河的清水河。晉文公重耳即位後,晉國逐漸強大。晉國不斷地開疆拓土,並在公元前489年滅掉鮮虞國。但是,過程卻並不是那麼容易,因為鮮虞國實力也不弱,而且有滹沱河作為天然屏障,易守難攻。
三家分晉後,今冀州境地屬趙國。秦一統天下後,設巨鹿郡和信都縣,郡治縣治都在信都(今冀州舊城)。東漢十三州,冀州為其一,東漢時期的冀州雖然比上古時期的冀州要小很多,但也是省一級的單位,下轄信都、常山、中山、河間、渤海、趙國、巨鹿、清河、魏等郡(國)。其中,信都郡後來樂成國、安平國封地,治所都在信都(今冀州舊城)。
其後隨著朝代的更迭,冀州的範圍也越來越小,明朝時已經成為隸屬於真定府(地級)的單位了。後來在洪武時期,信都縣被廢,境地直接歸入冀州。清朝時又升冀州為直隸州,直接由朝廷布政司管轄。清朝滅亡後,1914年,冀州直隸州的地位被撤,設立冀縣。1993年,冀縣撤縣建市,2016年撤銷縣級冀州市,設立衡水市冀州區。
薊州區和冀州區擁有相同的讀音,卻有著不一樣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