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藥補不如食補」,「病從口入」……中國人對健康的概念始終和「吃」脫不開干係。
吃的問題映射出我們這個時代諸多社會問題,許多人不是被疾病打敗,而是受困於無知,受累於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據中國健康傳媒集團健康大數據中心、輿情中心的監測數據顯示:養生、外賣、減肥位列2018年十大熱點前五位。
為此,本報記者聯繫了四位本地專家來講講,這三個和吃有關的熱點問題,為您解讀吃的正確姿態。
去年常州公安破獲10億元保健品詐騙案
專家提醒:三大錯誤心理讓「保健品欺詐」有機可乘
為了健康,我們似乎陷入了全民養生的怪圈。
近日,知名自媒體「丁香醫生」發布了文章《百億保健帝國權健,和它陰影下的中國家庭》,一時網絡上掀起了揭露保健品騙局的熱潮。
在常州,像權健這樣的「保健品會銷欺詐」案件同樣存在。去年,常州市公安局破獲了一起大型保健品詐騙案,2017年全年銷售額高達10億元。
這不是孤立的個案,這也不是老年人獨有的悲劇,每個年齡階段都會因為健康問題引發焦慮感。
人們用養生對抗焦慮,會在吃上採用錯誤的方式:老年人吃保健品對抗疾病,中年人用中藥養生對抗衰老,年輕人靠奶茶蛋糕對抗壓力。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904醫院常州院區(原102醫院)精神科副主任蔡佔魁表示,資訊時代節奏快,每天都有無數的新事物、新名詞誕生,信息不斷去中心化,很多人對信息無從取捨,容易為貌似科學、權威的事物買單。
「別說老年人了,即便你年紀不大,接受過高等教育,如果有以下三種心理,還是會被騙子有機可乘。」
首先是走捷徑的心理。「生了病按照醫囑進行藥物治療,往往需要一個過程,如果你不夠有耐心,或者不聽從醫囑,急功近利想走捷徑,追求短時間內達成目的,遇到保健品虛假誇大宣傳,就會更容易動心。」
蔡佔魁說,期待外界力量改變自己的惰性心理同樣不可取。「像一些慢性病,更多需要內在力量驅動,通過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如鍛鍊身體來改善疾病。但是你有惰性,保健品就成為你偷懶的最好理由。」
最後,從眾心理也是人們被欺騙的原因。「在朋友圈,有些微商不斷發出虛假的顧客評價,營造一種人人都在買養生產品的假象,有些人就可能不由自主地被吸引過去。如果一個圈子裡的人都在買一樣東西,你也很難不被影響。」 蔡佔魁說。
平衡膳食是健康的基準,保健品不是必需品
專家提醒:保健品不能替代藥物起到治療作用
大多數人自我感覺的「身體不適」只是每個人心理及生理的疲倦期,並沒有病理上的問題。你非要求心安,其實選擇正規、適合自己的保健品並不難。
國家食藥監局對保健品的嚴格定義是: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為目的的食品,明確不能代替藥物,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
「平衡膳食,是健康的基準,保健品並不是必要的。現實生活中如果做不到,可以通過膳食補充劑這類保健品保障健康。」市一院藥事科副主任藥師夏宗玲表示,選擇保健品要認準包裝上的保健食品標誌,正規的保健品都有對應的準批文號。
「想選擇療效可靠的保健品,應到信譽可靠、質量有保障的商場、藥店購買。」夏宗玲強調,不要過分相信廣告宣傳,不要相信絕對性用語,個別案例不能作為普遍現象,更不能相信包治百病的誇大宣傳。
現在補養類保健品受到中年人的青睞,一些商家會打著中藥養生的旗號販賣健康概念。「但中藥是不能當作保健品服用的,像人參、鹿茸、靈芝這類藥食同源的保健品,雖可以起到一定的補養作用,但是依舊不能替代藥物起到治療作用。」夏宗玲說。
大數據顯示常州人喜甜嗜辣,愛喝奶茶
專家提醒:別忽略外賣背後的健康安全隱患
「中午吃什麼?」這是困擾大部分上班族的問題。自從有了外賣APP,這個問題似乎迎刃而解。
常州行知雲商食品有限公司是負責美團外賣配送的公司之一,負責人李亮表示,2018年公司在常州地區的外賣量達到日均一萬單,這些年保持增長趨勢。
「網絡外賣發展十年不到,年輕人是消費主流群體,節奏變快,生活變懶,是外賣興起的原因。」常州大學食品質量和安全專業系主任鄒平表示,外賣首先追求的是口感和便捷,營養和健康也是考慮之一,但不是最重要的,長期食用可能會有一些隱患。
「現在不少中式外賣是二次加工的形式,像洋快餐一樣,使用速食包進行標準化作業後從中央廚房配送到各個點。」鄒平說,有良心的商家會採購好品質的速食包,但是也有商家為了控制成本購買低劣的速食包,你無法追溯食材和配料的來源。「速食包裡是不是過期肉,醬油是不是焦糖色素調配出來的,還有一些不知名的醬料,這些都不可控。」
美團2018大數據統計了全國部分城市的幾項飲食偏好,甜和辣最引人注目。「常州人喜甜,外賣奶茶以16倍取勝咖啡。常州人愛加辣,全年有49573單備註加辣,比不辣的多5000單。」美團江蘇區相關媒體負責人說。
無論喜甜還是嗜辣,重口味都不是好事,人們吃東西越來越追求口腹之慾,而不是營養。
「奶茶配料中就含有糖分,哪怕不放糖,依舊會有糖的攝入。」鄒平介紹,《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首次提出對添加糖攝入量進行限制,每日不超過50克,最好限制在25克以內。
「500毫升的水至少要加15克左右的糖才會感到一點甜味,如果是奶茶,要綜合掉一點苦味,糖分至少翻倍。每天喝一杯奶茶,糖分攝入輕鬆超過標準值,很容易引發肥胖。」
鄒平說,像龍蝦、火鍋、滷菜這些,商家為了讓你在味覺上達到極致體驗,配料會重鹽、油、糖,甚至加一些非法添加劑,久而久之你的口味會發生改變,清淡健康的食物就無法吸引到你。
即便外賣安全營養又有保障,外賣包裝盒也存在安全隱患。「外賣的包裝盒80%以上是淘寶上購買的,很少會有安全監測報告,紙包裝盒是否有螢光增白劑,塑料容器是否會在加熱過程中釋放增塑劑,這些都是未知的。」鄒平說。
引發代謝性疾病,肥胖給健康亮起黃燈
專家提醒:病從口入,沒有健康的胖子
「每天一杯奶茶的習慣很不好,像這樣的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是引發慢性病的重要原因。二十年前,我們國家還是營養不良的大趨勢;才二十年,這一切就翻轉過來了。」市三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醫學博士張凡感嘆。
醫學界把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血症形容為「死亡四重奏」,肥胖容易導致這4種代謝性疾病以及脂肪肝。《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年)》顯示,中國現有確診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患者近3億人,86%的中國人死亡原因正是慢性病所導致。
張凡解釋,代謝症候群(MS)是以中心性肥胖、胰島素抵抗(IR)、高血壓、高甘油三酯、高膽固醇、糖耐量下降或2型糖尿病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個症候群。
代謝症候群不僅可以增加糖尿病和心腦血管病的發病危險,同時也增加了心腦血管病的死亡率和致殘率。
「肥胖只是一個前驅情況,預示著未來可能會出現代謝症候群。」張凡說,體重並不完全是衡量肥胖的標準,即便一個人看上去不胖,但是做人體成分分析後,很可能會發現肌肉比重不足,體脂百分比超標。
「體脂百分比男性超過20%,女性超過28%,就是一個『隱形的胖子』。」張凡說,她遇到最小的脂肪肝患者才4歲,體重40斤也在標準範圍內,但做了人體成分分析,發現體脂超標了20%。
「這孩子就是一直吃各種垃圾食品,喝碳酸飲料。所以說『病從口入』,攝入過量的熱量容易導致肥胖,而肥胖則是健康的黃燈信號。」張凡說,很多患者直到身體出現狀況才來醫院,減肥就成了首要任務。然而「管住嘴」並不容易,「邁開腿」更難。
「我們脂肪肝門診可以做到多學科聯合診療幫助患者減肥,減少慢病危害,重塑健康生活。」張凡介紹,患者到三院脂肪肝中心來就診,臨床醫師、營養師、健康管理師以及心理諮詢師會集中到一起,多學科、多對一地進行診療,給出個性化診療方案。
「只要嚴格按照我們的方案來的人,一個月可以減5斤以上脂肪。去年3月開到現在,500多位患者在這裡建了檔案,我們一直在跟蹤他們的健康數據。」 趙霅煜 文 夏敏 製圖
來源:常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