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蘇州男童皓皓和家人外出遊玩,全家人酒足飯飽後,就在酒店房間裡玩耍。
快1歲的皓皓突然開發了新技能,學會了第一次獨立行走,他興奮不已。
圖片來源:網絡
誰知在踉踉蹌蹌行走的過程中,皓皓不小心摔了一跤,這一摔,就再也沒有站起來。
圖片來源:網絡
家人一時間不知所措,只能趕緊送孩子去醫院。
可惜,醫生已經無力回天。
家人準備好了很多「抓周」的物品,皓皓再也用不上了。
孩子吃飯這件小事,看似無關緊要,其實「暗藏殺機」。
皓皓是因為剛吃完飯不久,摔倒後一哭導致食物反嗆,迅速堵住了氣管引發窒息。
孩子吃飯的時候,千萬不要做這幾件事。
吃飯時不要嬉戲打鬧
每個家庭開始教導寶寶吃飯時,都會反覆強調不要嬉戲打鬧,不過強調歸強調,有些時候很多家庭還是做不到禁止。
圖片來源:網絡
今年4月份,一名3歲半男童吃完飯後,拿著筷子和姐姐奔跑打鬧,結果不小心摔倒,面部著地,筷子直接從嘴部經鼻腔插入顱內5釐米深。
經過5個多小時的搶救,才把顱內斷掉的筷子取出。
2019年,3歲女童吃飯時手拿筷子在客廳奔跑,跌倒後導致筷子從口腔插入顱腦內10釐米。
2016年,孩子不想吃飯,嘴裡含著筷子到處跑,家長追著孩子餵飯,結果一不小心追到了手術室,筷子插入體內12釐米。
這樣的意外原本可以避免,但現實是這類悲劇總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
孩子在吃飯的時候追逐打鬧,還很容易造成食物殘渣被誤吸入氣管,導致呼吸系統感染,甚至窒息。
作為家長,我們一定不要讓孩子養成吃飯時追逐打鬧的壞習慣,更不能追著孩子餵飯。
吃飯時劇烈運動,不僅對孩子的腸胃不好,還有可能引起食物反嗆、發生窒息的危險。
古人告訴我們,食不言寢不語,不僅是一種餐桌禮儀,還是出於安全的角度。
吃飯時逗笑、看電子設備
寶寶吃飯時,不少家長喜歡逗寶寶笑。
圖片來源:網絡
比如:搶寶寶食物、敲筷子、講笑話等等,逗的寶寶哈哈大笑。
氣氛看上去很愉悅,但也是非常有危險的哦。
孩子年齡小,還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家長在餐桌上和他逗笑玩樂,孩子很容易被食物嗆到,甚至會導致食物進入氣管!
還有的寶寶習慣吃飯的時候看電視,家長感覺這樣挺好的,不鬧不吵的自己也可吃個安頓飯。
寶寶邊看電視邊吃飯的危害有很多。
比如:孩子吃飯注意力不集中,不僅容易導致消化不良,胃部功能紊亂,甚至還有可能發生意外。
邊看電視邊吃飯,還會導致寶寶進食太多造成肥胖。這對寶寶的身高增長也有一定的影響。
孩子吃太多,還會導致腦疲勞。吃得越多,胃腸需要血液越多,腦供血越少,不利於大腦的健康發育。
圖片來源:網絡
所以,和孩子一起吃飯時,家長不但要教育孩子「好好吃飯」,自己也要學會安靜,不要在餐桌上和孩子逗笑玩樂,最好也不要打開電視。
亂餵孩子東西
2014年2月1日,大連一名2歲半的孩子隨媽媽參加家庭聚會,被親友餵食開心果,結果嗆入了氣管。家人將幼兒送往醫院並接受了氣管切開手術,可惜當天下午便不治身亡。
2015年7月14日,深圳一名10個月大的男嬰被家人餵了一整顆葡萄,噎住後沒有搶救回來。
2015年7月27日,鹽城一名18個月大的男童吃果凍時卡住,經醫院一個小時的搶救,仍未挽回性命。
2015年9月7日,漳州一名2歲半的男孩,吃龍眼時噎著,因家長不懂施救方法,耽誤最佳搶救時間,男孩最終死亡。
圖片來源:網絡
觸目驚心的新聞背後,是當事人家庭無盡的悔恨和淚水。
因為異物噎住導致的窒息身亡已經太多太多,爸爸媽媽們千萬不要放鬆警惕。
人民日報列出過容易讓兒童卡喉的「黑名單」,一定要切記:
圖片來源:網絡
像花生、瓜子、核桃等堅果,還有軟糖硬糖、果凍、麻花、大肉塊、長麵條,以及櫻桃、龍眼、葡萄等,都不建議小朋友食用。
如果非要食用的話,一定要給孩子碾成碎塊或糊狀,方便孩子吞咽。
比賽吃飯
這個遊戲很多小朋友都玩過,看似沒有什麼危險,其實也是隱藏著「殺機」的。
有些媽媽總在餐桌旁不停地督促寶寶:「快點吃!看看咱倆誰吃的更快!」
培養寶寶有競爭意識沒錯,但千萬不要在吃飯上比拼。
因為食物消化有個完整的鏈條,首先要經過口腔牙齒咀嚼,將食物切碎,通過胃酸等物質再把食物打散、磨碎,這樣才利於吸收利用。
圖片來源:網絡
如果進食過快沒有充分咀嚼,大塊食物直接進到胃裡將會增加胃的負擔,易患胃病,或者導致營養不良。
一日三餐是寶寶吸收營養的最重要途徑,進餐時間最好能保證20-30分鐘。
救命方法,務必掌握
成年人異物堵塞氣管的黃金搶救時間是5分鐘,兒童只有3分鐘。
這麼寶貴的時間,不要被錯誤的辦法耽誤了。
除了預防孩子被嗆,每一位看護人還必須掌握正確的急救方法——海姆立克急救法。
◆ 一歲以下:
圖片來源:網絡
讓寶寶俯臥在大人腿上,呈頭朝下、頭低臀高的姿勢;
家長雙手的手掌根部放在寶寶肩膀中間,一手支撐頭頸部,另一隻手叩擊寶寶背部5次;
接著將寶寶仰臥,用食指和中指按壓寶寶胸部5次;
重複這兩個動作:背部拍擊+胸部衝擊,直至異物排出。
◆ 1歲以上:
圖片來源:網絡
施救者跪在或坐在寶寶身後,然後從背後摟住寶寶的腹部;
一手握拳,拳眼對準患兒上腹部,肚臍上方兩指位置,另一隻手握住拳;
然後用力向後上方衝擊寶寶的腹部,直到吐出堵塞物為止。
這兩個動作一定要熟練掌握和操作,否則一旦發生緊急情況,就會驚慌失措,忘記如何正確施救。
我們當然希望一輩子都不要用到這個方法,可我們更希望,萬一用到的時候,不要束手無策。
我們家長多一分小心謹慎,寶寶的生命健康就多一分保障,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