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瑪蒂爾達》燃爆上海,幕後還有這麼多有趣的小故事

2020-12-15 澎湃新聞

「除了我,誰也不能改寫我的故事。」這兩天,上海的孩子和家長都被一個年僅5歲的英國小姑娘瑪蒂爾達徵服了。

音樂劇《瑪蒂爾達》取材於英國國寶級作家羅爾德·達爾的同名原著,2010年由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出品後,點燃了倫敦西區,拿獎拿到手軟。

2019年,中國音樂劇製作公司——七幕人生將它引進中國,在13個城市展開巡演。目前,《瑪蒂爾達》正在上汽·上海文化廣場熱演,有人將它評為「年度最佳」,有人準備二刷三刷,還有家長「喜極而泣」,驚呼走出劇場後,「我的孩子終於主動拿起了書本。」

《瑪蒂爾達》為什麼有那麼大的魅力?七幕人生品牌市場總監袁齊,以及巡演版駐團導演娜塔莉·吉洛姆,向澎湃新聞記者講述了幕後的一些小故事。

瑪蒂爾達和老師

七幕人生品牌市場總監袁齊:

達爾對世界兒童文學的發展有著巨大影響,他的作品被翻譯成36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很多作品也被改編成影視作品,不乏諸如《查理和巧克力工廠》《圓夢巨人》《了不起的狐狸爸爸》這樣家喻戶曉的影視經典。

中國觀眾最熟悉的英國兒童作家是J.K.羅琳,達爾比羅琳早一個時代,很多英國人是看著他的書長大的,堪稱「國民作家」。

達爾的故事裡總有孩子,卻擁有龐大的成年讀者群。他的作品往往帶著成人的暗黑的色彩,他筆下的童年也並不是完美的童話世界,也會有曲折坎坷,有邪惡和正義的對抗,有困境裡痛苦的掙扎,甚至他創造的人物會有或暗黑或魔幻的氣質。

在達爾的世界觀裡,成長,往往是伴隨著掙脫與自我救贖的一場場戰鬥,還未長大的讀者,在那裡看到了人生更豐滿、更複雜的真相,而已經長大的讀者,則能看到自己一路走來的蛻變和感悟。

《瑪蒂爾達》是達爾晚期的作品,去世前三年完成。故事裡的瑪蒂爾達是一個天才,父母庸俗淺薄、重男輕女,一直在冷暴力的環境裡長大,但她運用自己的智慧、天才和超能力,改變了自己和身邊人的命運,結局很勵志、很正能量。

瑪蒂爾達是最能代表達爾創作觀的女主角形象。幾十年來,這一形象強悍地影響了英語文學對女孩的塑造,《黃金羅盤》裡的萊拉、《雷蒙·斯尼奇歷險記》裡的維奧萊特、《哈利·波特》裡的赫敏,都是瑪蒂爾達的繼承者。

但在達爾最初的創作裡,瑪蒂爾達是個天生的壞坯,父母才是好人,最後她用自己的超能力拯救了公交車上的小朋友,並且差點為此丟性命。這個故事被編輯放棄了,因為在市面上行不通,達爾又重新創作了一個相反的人物,如果達爾還活著,看過中國的《哪吒》,他會發現那個設定也很有市場。

幾經波折,這個故事1988年正式出版,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慧眼識金,找到倫敦西區著名的音樂劇導演馬修·沃休斯,把它孵化成了音樂劇。

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是英國規模最大、資金最雄厚、出品質量最高的劇團,它出品的劇目以嚴肅戲劇為主,偶爾也會孵化音樂劇,比如《悲慘世界》和《瑪蒂爾達》,前者就像音樂劇皇冠上的明珠,後者也很成功,但問世時間很短,國外音樂劇是運營時間越長,聲名越赫。

找到導演後,誰來作詞、作曲呢?達爾的作品天馬行空,充滿了驚人的想像力,怎麼在舞臺上呈現,特別是用音樂來表現?音樂劇創作自有它的套路,怎麼才能反常規、反傳統?

導演到處找到處看,最後在一個脫口秀表演現場找到了,他就是詞曲作者丁門慶(Tim Minchin)。用中國人的話說,這是一個斜槓青年,是一個很多身份的鬼才。他是音樂劇演員,也是脫口秀演員,他的脫口秀是一邊彈鋼琴一邊唱歌一邊吐槽,吐槽非常犀利,頭髮還亂糟糟的。看了他的脫口秀表演,導演覺得他很適合寫《瑪蒂爾達》,雙方一拍即合。

其實幕後還有一個小故事。丁門慶二十出頭還是毛頭小子時,給達爾寫過信要授權,說我喜歡《瑪蒂爾達》想把它改成音樂劇,達爾說好啊,你寫過什麼劇發給我看看。丁門慶的簡歷一片空白,他還不識譜,因為他並不是科班出身的音樂家,鎩羽而歸。沒想到,過了幾十年,他被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找到了,天才與天才之間碰撞出這樣一部充滿想像力的奇幻音樂劇。

丁門慶的天才是如何在音樂劇裡體現的?

他非常擅長使用語言的韻律去創造一種動感,他的歌詞押韻很厲害,不僅能跟樂曲配合,也確保了他要表達的重點意思都在重音上。而且,他非常善於「玩弄」英文,比如大家都稱道的《School Song》,他把26個英文字母串在一句句歌詞裡,從A-Z,從頭唱到尾,每個字母的重音都恰好在那個樂句的重音上,你看了會有一種雞皮疙瘩都立起來的震撼。關鍵是,它的意思又是完全順暢的,表達了一群備受寵愛的小公主、小王子去到學校,要接受校長霸權統治的恐懼心理。

瑪蒂爾達和校長

這樣棒的英文創作怎麼用中文來表現呢?我們請到了程何做字幕翻譯,她是中國最優秀的譯配之一。中文字幕也成了一大看點,比如《School Song》,她把中文字裡的拼音和26個字母做了非常巧妙的融合,而且完全吻合要表達的意思。

再比如,劇末俄羅斯黑社會收拾瑪蒂爾達的爸爸,當小弟們問要不要揍他時,黑社會老大剛好在喊瑪蒂爾達(Matilda),我們入鄉隨俗,乾脆讓小弟們把「da」誤聽成「打」,真要去打她爸爸。觀眾笑到跌倒,把這一處當成了語義雙關,其實,俄語裡的da也有動手、打的意思,這是一個非常神奇的跨越了三種語言的巧合。

另外,俄羅斯黑社會出場時講的俄語臺詞,我們也是故意不翻譯的,因為這個時候,觀眾和瑪蒂爾達一家人的視角相同,大家都聽不懂、震驚、懵——這是戲的一部分,他們說什麼不重要,關鍵是他們在說俄語。

這部劇在視覺上也很震撼。色彩斑瀾的舞美設計,幾乎包攬了行業內所有的舞臺設計類獎項,因為它突破了舞臺設計的慣例。

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鋪滿整個舞臺的字母方塊。設計師最初使用了桌椅、板凳、黑板等大量學校的元素,結果非常平庸,這個故事的精髓是瑪蒂爾達通過講故事來改變自己的人生,故事就是語言,故事就是文字,於是,他才有了這樣一個創意——木頭塊,很像孩子們玩的拼字遊戲,也很符合女主角是5歲小孩的設計。

設計師將木頭塊拼貼,並在上面寫上字母,布置成舞臺最主要的視覺場景。字母裡還藏著巧思,它們可以拼出44個單詞,串聯起劇情主線,劇中的重要人物、重要情節都埋在單詞裡,所以很多狂熱粉絲會反覆去看,每次都希望從字母裡拼出一些線索。

字母方塊

這樣的細節到處都是,用中國人的話說是「可以但沒必要」,因為觀眾並不一定能注意到。

比如孩子們穿的校服是英式制服,全是手工製作,料子非常好。再比如校服上的校徽,專門找了原著的插畫家設計,校徽的logo是一個錘子,錘子的英文是hammer,校長曾是鏈球運動員,鏈球的英文也是hammer。校徽代表了校長的印記,也象徵了他在學校裡的高壓管制。

還有,瑪蒂爾達在圖書館裡借的書都是純白色的,Honey老師是唯一一個幫助她的大人,後來送了一摞書給她,這一摞書是彩色的,代表了她們給彼此的人生帶來了色彩。這些書只在臺上出現了兩秒,就被校長扔掉了。無論是大的視覺衝擊力,還是小細節裡的小心思,臺上的設計都做到了極致。

最後是關於內容。很多人看到故事簡介,第一反應是兒童劇,其實它遠遠超出了兒童劇的範疇,蘊含了很多深刻的社會寓意。

在臺下,孩子和成人觀眾的反應是截然不同的。孩子們看得樂不可支,看到的是一個充滿魔幻色彩的故事,但大人看得潸然淚下,因為他們在瑪蒂爾達的故事裡投射了很多個人的情感經歷,比如成長的痛苦、原生家庭造成的心理創傷,女性主義者甚至看到了女權的色彩,一個女生應該如何掙脫環境和命運對她的束縛?靠知識、靠閱讀、靠獨立。

海報也值得一提。海報設計是一個小女孩叉著腰,這也是女主角在臺上的最後一個pose。這個姿勢還有一個專屬名詞——wonder woman pose,是神奇女俠的姿勢。有美國社會學家分析,當你擺出這個姿勢,你能給自己心理暗示,會變得更有力量,更自信。

這個姿勢就像瑪蒂爾達反覆唱的那句歌詞,「除了我,誰也不能改寫我的故事」,代表一個人通過閱讀、自信、勇氣,最終改變了個人命運。演出結束後,大家都很樂意去模仿這個姿勢拍照。

三個瑪蒂爾達

巡演版駐團導演娜塔莉·吉洛姆:

演瑪蒂爾達的小女孩有3個,2個來自南非,1個來自新加坡。這個巡演版是從南非開始的,我們在南非停留了很長時間,彩排、合成、演出,所以在當地海選了2個。巡演到新加坡,我們又找到了1個。能把她們選出來也是奇蹟,她們會唱歌,會跳舞,還會講故事,本身就有鮮明的瑪蒂爾達的特性。

我們在選小演員時不會看地域,而是會從小演員本身出發,看誰更適合。在中國巡演,也有可能誕生一個中國版的瑪蒂爾達,一定會讓人驚豔。

正式上臺前,她們會進行6-10周的訓練。首先會訓練發音,這個角色有專門設計的發音,比如重音,而孩子們平時不會這樣說話,接下來會訓練唱歌跳舞,一層一層疊加上去。

這些孩子最打動我的是她們的領導力,她們要領導整臺演出順利進行,還要把成人演員的表演串聯進來。劇中有一首《Quiet》,伴奏音樂沉寂,只有瑪蒂爾達一個人的聲音,我們能清晰地感受到小姑娘的能量有多大。

我們整個團隊有77人,包括臺前演員和幕後人員。其中,孩子有7個——3個瑪蒂爾達、2個布魯斯、2個艾瑞克,他們不是專職演員,巡演時,每個孩子至少有1位監護人陪在身邊,演出時,我們還會有專門的演出陪護。演出之餘,我們會有2位隨團助教給他們上課,課程內容會和他們當地的學校同步。教育很重要,不能因為演出,讓他們缺失本應接受到的教育。

校長也是劇中相當出彩的一個角色,為什麼要找男人來演?這部劇是從瑪蒂爾達的孩子視角出發去看世界,比如校門很高,堆滿了字母方塊,父母穿得花枝招展五顏六色。她眼中的校長強壯、高大、讓人害怕,還曾經是鏈球運動員,出於這樣的考慮,我們選了男性來演,其中一位有1.95米,更能符合這個角色的誇張形象。

《瑪蒂爾達》的確是一部以小女孩為主角的音樂劇,但這部劇最奇妙之處就在於:孩子和成年人都能從不同的角度去欣賞,它從孩子的視角出發,告訴了大人很多道理,給了大人很多啟發。

比如,《When I grow up》這首歌是在鞦韆上演繹的,為什麼是在鞦韆上?我們希望通過蕩起來的這個動作,來表達我們小時候是多麼嚮往自由。小時候,我們以為長大了可以每天吃糖、每天看電視,長大後,我們並不像想像得那樣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為所欲為。但我們還是要記得,我們曾經有過這樣美好的幻想。成年人長大之後,會忘記一些孩子身上才會有的特質,這也是這部戲想要給成年人的提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音樂劇《瑪蒂爾達》在華演滿100場 孩子看樂大人淚目
    「人生總是這麼痛苦嗎?還是只有小時候這樣?」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裡瑪蒂爾達的這句經典臺詞,用在音樂劇《瑪蒂爾達》的主人公身上同樣恰當。這部由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出品的音樂劇,講述了天才女孩瑪蒂爾達充滿艱辛的成長故事。收穫了奧利弗獎7項大獎的該劇已在中國巡演多時,如今正在上汽·上海文化廣場熱演。演出現場,孩子們看得樂不可支,不少大人卻潸然淚下。  「本來是帶女兒來看戲的,沒想到最後我自己這麼感動。」看完音樂劇《瑪蒂爾達》,觀眾劉女士說,「這個劇本太好了,遠遠超出了兒童劇的範疇。孩子和大人都能在裡面獲得共鳴。」
  • 年末音樂劇大戲扎堆,《鐵達尼號》《瑪蒂爾達》《追夢女郎》連演...
    每年年末,滬上舞臺總能颳起一陣音樂劇的熱潮。7月11日下午,專注於音樂劇的上汽·上海文化廣場提前揭開了今年「年末大戲」的神秘面紗。從11月27日到明年1月14日,將有三部大戲連演52場!它們分別是:託尼獎最佳音樂劇《鐵達尼號》、倫敦西區原版音樂劇《瑪蒂爾達》、百老匯經典音樂劇《追夢女郎》。
  • 《瑪蒂爾達》12月席登陸上海舞臺
    12月6日,在北京熱演半個月的倫敦西區原版音樂劇《瑪蒂爾達》,終於來到上汽·上海文化廣場的舞臺,年僅五歲的英國小姑娘瑪蒂爾達在觀眾面前,大聲唱出了「除了我,誰也不能改寫我的故事」這句擲地有聲的歌詞。
  • 英國音樂劇新驕傲《瑪蒂爾達》北京站開票
    而RSC的又一力作《瑪蒂爾達》於2011年登上倫敦西區舞臺,一經首演立刻取得巨大成功。被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稱為「近十年來最傑出的音樂劇」,美國《時代周刊》也給出了極高的讚譽 ——「《獅子王》之後最優秀的音樂劇」,而一向毒舌的《紐約時報》劇評家這次收起了尖銳的挑剔,說這是「從古至今英國創造的最令人滿意、最顛覆性的音樂劇」。
  • 《瑪蒂爾達》12月初上海首演 持續演出至29日
    來源:新浪娛樂《瑪蒂爾達》《瑪蒂爾達》12月6日,在北京熱演半個月的倫敦西區原版音樂劇《瑪蒂爾達》,終於來到上海文化廣場的舞臺,年僅五歲的英國小姑娘瑪蒂爾達在魔都觀眾的面前,大聲唱出了「除了我,誰也不能改寫我的故事
  • 倫敦西區原版音樂劇《瑪蒂爾達》中國首站亮相東莞玉蘭大劇院
    從2019年7月2日開始至2020年1月,英國原版音樂劇《瑪蒂爾達》將在在中國13個城市開啟巡演。而巡演的首站,便是在東莞玉蘭大劇院,從7月2日到7月7日連演8場。本劇由北京保利劇院管理有限公司和七幕人生文化產業投資(北京)有限公司聯合引進。
  • 福利| 音樂劇《瑪蒂爾達》重慶站第二輪早鳥票開售啦~
    在家門口就能欣賞到國際最前沿、超強制作的音樂劇咱們重慶小夥伴有眼福啦~江小妹打探到位於兩江新區的重慶大劇院將上演>倫敦西區原版音樂劇《瑪蒂爾達》重慶站第二輪早鳥票開售啦劇粉們不容錯過喔~倫敦西區原版音樂劇《瑪蒂爾達 Matilda the Musical》
  • 這個在專業舞臺舉行的戲劇節,臺前幕後都是上海的中小學生
    從校園走向專業舞臺,最近這段日子,有一些上海的中小學生,一直在上海最專業的劇場裡忙碌著。臺上的演員、主持人,幕後的燈光、音控、服裝化妝,甚至志願者和劇場運營,每個環節,都是他們的身影。上海市楊浦區杭州路第一小學探討親子關係的話劇 《別人家的孩子》、上海市浦東模範中學改編音樂劇《瑪蒂爾達》、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原創的燒腦推理話劇《Pick Me》分獲小學組、初中組、高中組團隊一等獎。
  • 羅爾德·達爾的《瑪蒂爾達》開始了一場中國冒險
    《瑪蒂爾達》將於2019年6月至2020年1月在中國13個城市巡迴演出,獲得七項奧利維耶獎和五項託尼獎。作為英國最受好評的舞臺劇之一,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的音樂劇改編自英國作家羅爾德·達爾1988年的同名小說,被改編成電影。故事的中心是瑪蒂爾達,一個早熟的五歲女孩。
  • 大劇院竟然演出過這麼多好看的音樂劇?!
    其實,這早已不是省會大劇院第一次憑藉高端大氣的音樂劇刷爆朋友圈了,不算不知道,原來這麼多優秀劇目都在大劇院上演過啊!     這部作品分為兩幕,第一幕講述了貓咪們的聚會,其中包括「子夜的舞會使貓瘋狂」、「傑利可貓之歌」等多部作品,第二幕則講述了劇院貓格斯、鐵路貓史金波旋克斯以及麥卡維蒂等貓的故事
  • 想要了解音樂劇,來感受《雨中曲》的浪漫,裡面還有些有趣的故事
    大家好啊,我是小贏。這期我們來說說《雨中曲》,這部音樂劇是改變了1952年的同名音樂電影的呢,也就是說《雨中曲》是先有歌舞片,之後再改編成音樂劇的噢。讓我們來聊一聊音樂電影《雨中曲》吧。而在一次上臺表演的時候,大家就一起讓這個女明星出洋相,故事就是這樣展開了。這部電影的出現呢,是因為有位製片人想要把20世紀二十、三十年代的歌曲結合起來,成為一部作品。這位製片人就給自己公司裡的兩位編劇交代了任務,讓他們把這些曲子連起來成為一個故事,還提出要求要將這個故事的背景定在默片到有聲片的過渡階段呢。
  • 巡演未完已成年度票房冠軍,《瑪蒂爾達》強勢登陸北京保利劇院
    (北京2019年11月21日)「除了我,誰也不能改寫我的故事」,當年僅五歲的英國小姑娘瑪蒂爾達唱出這句擲地有聲的歌詞,座無虛席的北京保利劇院裡響起了足以掀翻屋頂的掌聲和喝彩。這個神奇的女孩,就是來自英國倫敦西區的原版音樂劇《瑪蒂爾達》《瑪蒂爾達》取材英國國寶級作家羅爾德達爾的同名原著,由曾出品音樂劇《悲慘世界》的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RSC)出品,在倫敦西區一經上演,立刻轟動了希望音樂劇界,被媒體譽為「近十年最成功的音樂劇」「《獅子王》之後最好的音樂劇」,不僅一舉奪得了英國戲劇最高獎奧利弗獎的
  • 法語音樂劇《搖滾莫扎特》為何這麼火?上海24場演出場場爆滿
    去年,一部被稱為「法扎」的法語音樂劇《搖滾莫扎特》成為現象級演出。上海24場演出場場爆滿,前8場提前半年就售罄。二輪開票時,觀眾通宵排隊,連刷10場以上的觀眾比比皆是,還有不少人從日本、韓國、俄羅斯、烏克蘭打飛的過來看戲。2月22日至3月10日,該劇還將來到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上演。
  • 2019音樂劇從小眾到大眾,《搖滾莫扎特》等劇目「出圈」成爆款
    另外,中國網生代年輕人在網絡上的助推也起到了極大作用,很多法語音樂劇首先通過網絡渠道進入中國觀眾視野,官方攝影版視頻、劇中精彩唱段和幕後花絮等各種內容,成功吸引很多網友注目;他們在網絡上自發聚集起來形成龐大粉絲群體,探討問題,組織觀劇,影響力不可小覷。除了法語音樂劇,日韓音樂劇在中國也有不少粉絲觀眾。
  • 上海崇明打造中國音樂劇「中央廚房」,中國音樂劇產業基地昨成立
    「中國音樂劇產業基地」旨在上海乃至全國音樂劇產業的「中央廚房」,推動中國音樂劇產業,未來,像劉令飛這樣的演員在舞臺上的機會更多了,觀眾也能大飽眼福。2018年,我國音樂劇演出場次達到2460場,較上年同比增長7.5%。2018年,中國音樂劇觀眾增加28.9萬人次,總人次達到160.1萬人次,較上年同比增長22.03%。有趣是去年,一檔名為《聲入人心》的綜藝節目捧紅了一眾「美聲男神」,也讓曾經略顯小眾的音樂劇形式鑄劍為廣大觀眾所熟知。
  • 想了解音樂劇,就來感受下《歌劇魅影》帶給你的小故事!
    大家好啊,我是小贏。就在前幾天,小贏又有了新發現,偶然間聽到這段旋律就愛上了,它是這麼唱的「Then say you will share with me one love ,One lifetime」,大家有聽過嗎?真的超好聽,讓小贏迫不及待的去了解這首歌背後的故事呢。
  • 英文原版音樂劇《芝加哥》首演燃爆南京!
    演出之前劇院門口的隊伍,已經排到了售票廳門口;中場休息是觀眾與臺上樂隊相互揮手,最後激情打call熱烈鼓掌;演出結束之後,觀眾踩著樂隊的退場音樂,久久不願離去……講真,這些對於音樂劇《芝加哥》而言,都是小意思!
  • 中國版《搖滾校園》究竟有多燃?藝術節首部兒童音樂劇《缺一不可...
    由上海小熒星出品,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開辦21屆以來首部原創兒童音樂劇《缺一不可》昨在虹橋藝術中心劇院首演。被視作中國版《搖滾學校》,孩子們激情四射的表演感染了在場的每一個人,引爆全場掌聲與歡呼。海派特色被融入百老匯經典音樂劇風格,舞蹈部分則集合了芭蕾、爵士、踢踏等多種風格,結合當下最流行的音樂劇表演形式,通過有趣的劇情變化與音樂的起承轉合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以風趣幽默的臺詞和不同風格化的舞蹈段落為觀眾奉上一場視聽盛宴。作品也借著劇中人的口吻問出發人深省、引人深思的問題——夢想和現實哪個更重要?
  • 十部適合兒童和家庭觀看的世界經典音樂劇
    《貓》Cats  作為音樂劇史上的票房之冠,《貓》曾賣出100億票房;15種語言、30個國家、300座城市、8100萬觀眾、20000多場演出,使得該劇成為音樂劇史上最高的巔峰作品,是舞臺劇中的票房大魔王。《貓》的劇情故事簡單,講的是傑裡科貓族每年都要舉行一次舞會,眾貓鬥豔挑選出眾的貓升天的故事。於是,形形色色的貓紛紛登場,盡情表現。
  • 催淚好劇,這個小女孩教你怎麼做大人
    今天想跟大家推薦一個小女孩的故事,她叫做《瑪蒂爾達》。 《瑪蒂爾達》是他在七十多歲時創作的一部小說。 這部以小女孩瑪蒂爾達為主角的小說一經出版就很受歡迎,即便是現在,全世界的書店裡依然都能買到這本書。在1996年,由於太受歡迎,這個故事還被改編成了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