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一把椅子成為中西方文化的縮影

2020-12-14 段小姐的信箱

古漢語中的「文化」詞由「文」與「化」複合而成,最早出現在《易經》中。「文」當是初民以交錯的劃痕表達「複雜」「紛繁」意,例如,交互的紋理、錯雜的顏色、交錯的筆劃,乃至繁雜的事象等,所以《易.繫辭下》說:「物相雜,故日文」,這裡的「文」提出的是一種近乎抽象的觀念。

文化的歷史就是藝術的歷史。設計藝術始終與前進著的社會生活、生活條件,科學水平、技術條件、社會制度、時代風貌等當代社會歷史條件密切關聯。所以,設計藝術反映了該時代的歷史條件,而這些歷史條件正是文化的內酒。就椅子而言,它既包含說計藝術的同時還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椅子也就成了物化的文化。同時椅子又是一門生活藝術,它以自己特有的形象和符號來影響和溝通人的情感,對人的情感、人的心情產生一定的影響,是人類理解過去,表現今日,規劃將來的一種表現形態,有著歷史的連續性和對未來的限定性,因此椅子是一種文化形態。「

在人類文化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家具文化就曾經是它的源頭和主要組成部分之一,作為與人的基本「生存方式」息息相關的因素,它決定了其他文化形志的存在和發展,如生活方式和生活內容的改變,人類行為審美觀的改變,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確立和變化等.作為人類勞動的結晶一家具產 品而言,它在表面上反映出的是無以計數、聯職滴目的家具產品,但在本質上所反映出來的是:它一方面按照政治、經濟宗教、信仰、法律、社會習俗和道德倫理來決定家具的意義、內涵和形象: 另方面家具也在不斷地凝聚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傳統內涵的基礎上不斷地深化並改變著人類的方方面面。因此,有人說家具是人類文化的見證和縮影,是有十分充足的理由的。

椅子設計與社會的關係

家具的類型、數量、功能、形式、風格和製作水平,以及社會家具的佔有情況,反映了一個國家和地區在某- -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方式,社會物質文明的水平以及歷史文化特徵,家具是某一個國家或地城在某一 歷史時期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標誌,是某種生活方式的縮影,是某種文化形態的顯現。因而家具凝聚了豐富而深刻的社會性。家具中的椅子伴隨著人類歷史也已經建立起自己的「獨立家族」與理論體系,椅子的歷史滲近著各民族的政治制度、經濟發展、文化藝術,宗教信仰,科技工藝,風俗習慣等等方面的歷史痕跡。椅子記錄了本民族特定歷史時期的價值觀念、倫理道德觀念,思想模式,行為模式和審美情趣等。數千年的人類歷史,已經孕育了一個獨立而富有的椅子文化學科。

從椅子的作用看椅子與社會的關係

椅子不僅是一種簡單的功能物質產品,而且是一種廣為普及的大眾藝術,它既要滿足某些特定的直接用途,又要滿足供人們觀賞,使人在接觸和使用過程中產生某種審美快感和引發豐富聯想的精神需求。它既要沙及到材料、工藝、設備、化工、電器、五金、塑料等技術領城,又與社會學、行為學、美學、心理學等社會學科以及造型藝術理論密切相關。所以說椅子既是物質產品,又是藝術創作,可以把椅子的作用歸納為使用功能和精神功能兩個方面。不管是我國歷史上各個時期的椅子還是古埃及、古羅馬時期的椅子,作為人類生活的基本家具,不外乎「坐」與「靠」,其使用功能始終是椅子設計的基本出發點。但椅子的精神功能也不可忽視。古老埃及法老的御座,雕刻以大量的豪華裝飾圖案,靠背通體覆蓋淺紋,繁複的雕刻和貴重金屬的裝飾,都表現出法老的權利、地位和財富。中國的皇帝寶座選材多用花梨、紫檀、紅木等貴重硬木材料,並用大漆精美塗飾,再以繁瑣的雕刻和華麗的飾件進行裝飾,充分體現了皇權的至高無上。而民間的椅子則以樸實無華,比例適度、挺秀好展、不過多教飾的親切形象美化著人們的生活。不同的使用者,對精神層面的不同要求,說明了精神功能在椅子設計中的重要作用,精神功能是椅子設計的靈魂。

從椅子的材料看椅子與社會的關係

任何家具的造型都是通過材料去創建形態的,沒有合適的材料,那獨特的造型則難以實現,就椅子的形態,色彩、材質而言,其實是依附於材料和工藝技術的,並通過工藝技術去體現出來。所以材料是家具風格中最具視覺效果的體現,各種不同色澤、質感、工藝處理的材料構成了家具文化中筆墨最生動的第一筆。

中國古代傳統椅子是以木材為主要材料,是因為木材可以製成體制整實,牢固的椅子實體以外,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它與中國古代建築文化淵源上有著密切的聯繫。中國古代建築也是以木材為主,家具與建築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它們共同為滿足人們日常生活的要求和實現人們追求的特定環境服務。我國古代宋元時期的椅子用材以楠、樟、柏、杉等木材為主體。明代椅子在用材上改變傳統的軟木,改用深色硬木,如黃花梨、紫檀、鐵力木、酸枝、烏木、雞翅木等,也就是我們當今所說的紅木,隨著用材的改變,帶來結構和工藝的重大變革,形成明式家具特殊的風格。

西方古代自古埃及椅類家具產生以來,也是採用木材為主要材質,橡木是整個歐洲古代最流行的木材,胡桃木次之,主要是用在西班牙、義大利和法國,中歐用軟木材。以英國為例,由於英國家具史上對木材的使用很固定,變化也較有規律,因此英國家具史研究家哈克.瑪格特按家具用材的變化規律,將三百餘年的英國古代家具史劃分為橡木時代、胡桃木時代、桃花心木及鍛木時代。到了英國工業革命以後,沿用木材做椅子的歷史就開始宣告結束了。塑料、鋼材等新型材料的出現,使椅子的用材趨於多樣性。隨著時代的發展,工藝的進步,椅子的製作從木材的棉卯結合到金屬材質的焊接再到塑料、玻璃纖維的壓模成型:從皮革的縫製到柏麻布藝的膠合劑粘接。為實現椅子的種種功能,設計師們選用了各種材料,椅子也發展得千形萬狀,帶來不同的形態結構、舒適程度以及多樣的審美感受。

從椅子的裝飾和題材看椅子與社會的關係

器物的裝飾與器物的材質、形制一樣,也是社會生活的一部分,無疑也受著當時社會的各方制約。椅子的紋樣同樣反映不同歷史時期人們的觀念形態和文化、思想、審美意識等方面的社會面貌。

中西椅子裝飾的淵源與題材是各不相同的。

中國以明式為例。明式的雕刻題材多用淡雅樸實的自然圖案,主要內容包括抽象性符號和象徵性形象,抽象性符號有「萬」字形花紋、盤長、方勝、回紋、如意頭等,這些符號都帶有樣兆之意,每種符號又有多種變化形式,象徵性形象有龍、風、雲、獅、、鹿、雞、桃、蝙蝠、佛手、蓮花、石榴、葡萄、白菜、牡丹、葫蘆、靈藝、蝴蝶、花生、魚、白鶴等。由他們組合而生成的紋樣有龍風呈樣、年年有餘、四季平安、萬事如意、大吉大利、鯉躍龍門、福壽雙金、五福掉壽、萬象更新、和合二仙、一路連科等。這些符號和形象都具有特定的含義,體現了特定的文化內涵。這些有著內涵的民族傳統習俗,賦予了明式家具濃厚的民族特色。

西方家具文化源頭之一的古埃及是非常重視裝飾的,而且用於裝飾的材料和裝飾手段很多,題材內容極具古埃及的特色,如在第四王朝王后赫特芬雷斯的基室中所發現的黃金扶手椅的腿部雕成獅足型,扶手處是束起的建花形式,古埃及椅的腿足所用的寫實性動物雕刻,具有某種宗教上的意義,其蓮花和有時出現的紙莎草較樣則代表著埃及的上、下兩部分,有象徵性內涵:經常出現法老及王后的肖像、太陽、神蛇、飛翼等等題材,它們反映了統治者對神的信仰並表達了王者的權威等。

裝飾題材與手法是在不斷傳承與變革中不斷發展的,傳承使家具的民族性及淵源脈絡更清楚地顯現,變革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隨著經濟及社會生活的變遷,即便是原有的典型題材,其內涵也有漸漸淡化或異化的傾向。

椅子設計與建築的關係

家具的發展和建築的發展一直是並行的關係,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無論是東方和西方,建築樣式和風格的演變一直影響著家具樣式和風格。家具和建築一樣是包含哲學沉思、科學物理、倫理規範與美學追求等精神因素在內的文化意值,家具文化和建築文化一樣都是技術與藝術的結合,是藝術化的技術,是以技術為基礎的藝術,它們那是天然材料經工匠的聰明構建而蘊涵於家具和建築實體中的一種精神現象,它們都能在審美主體心靈上引起異樣的感覺,能給人以精神性的文化黑陶與需染。所以,借鑑於建築家具研究也可以從文化視點的高度,從行為學、文化學、生活美學等角度滲入相關領域而廣闢蹊徑。

古代中國椅子與建築的關係

中國建築自有史以來就是以木質的梁、柱做骨幹,所以中國椅子的做法也是用柱做支,用梁做架,至於板面的邊框,支柱的拉撐,也都是取法建築結構方式,椅腿的上端向裡傾斜,有如大木構架角內的斜側,上端較下端細小,有如柱的收分,使物體顯示安定性,都是同樣用意的。這就是為什麼明式椅子外形猶如建築股挺拔而結構又異常精巧。

我國古代的家具與建築造型,不僅同出於木構架結構,同時在製作方法上也是一脈相承的,首先就是卯榫結構:這一製作方法具有高度的、精確的技術性和科學性。中國古代先人所創造的卯榫結構最先用於建築,後沿用到家具以至椅子上:其次是建築的替木與椅子的牙子同出一轍,建築中的梁枋和柱子的相交處,使用替木予以支託,而在椅子中的橫材與整材的交角處多用牙子,既起到加固作用,又兼有裝飾作用。再次是佛教的須彌座與椅子的束腰。須彌座是佛教的佛座和佛塔的塔基。從圖上我們可以看到須你座的結構是兩個部分,上部和下部是由數條直線組成,稱為「疊澀",中間的收縮部分稱「束腰」。造型比較簡單,裝飾較少。家具的東腰是吸收了建築須你座而形成的一種形式。

古代西方椅子與建築的關係

雖說中外建築對家具設計的影響都很大,但是中國椅子只是在內部結構上模仿建築,而西方大多數的椅子卻是建築在外觀形制上的縮影。

11世紀興起的仿羅馬式家具更是起源於圓頂拱卷式建築風格,是仿羅馬式建築的縮寫,主要標誌是採用仿羅馬式建築的連環拱廊作為椅子構件和表面裝飾的手法。羅馬風格的椅子多為小扶手椅,喜歡運用旋制的木柱作腳部支持,靠背與扶手以連續的車子件或拱卷造型做裝飾形式,也有在椅腳上部製成動物的頭或鳥爪形狀,其造型給人以堅定、安靜、沉者和樸實的感覺。

12到14世紀之間,在歐洲阿爾卑斯山的北麓,有一種以精雕細琢與華明的鏤花玻璃窗構成的新教堂建築藝術樣式。這就是「哥德式風格」。哥德式建築風格的特點是以尖頂拱卷和垂直線為主,高聳、富麗而精緻。哥德式椅子多類似於建築物的設計:高安的橋背同建築一樣帶有燭柱式的尖頂:椅背的中部或頂蓋的眉沿均由細密的拱卷透雕成浮雕裝飾,如建築門窗拱廊上的裝飾,椅的下部並不是都用腳柱來支撐,可以看到許多類似箱子的形式,這也正符合建築由石塊堆砌形成的塊面體。舟特式椅子問建築做以高聳挺拔的形態強化人們的宗教情緒,加之滿鑲彩色玻璃大窗的採光直射,更使人產生飄渺成幻,嚮往天堂。

近、現代椅子與建築的關係

1917年建立荷蘭風格派的建築師,出身木匠的裡特維爾德著名的設計作品、最早的抽象形態「紅藍椅」與立體三維空間建築「什羅德住宅」,都是以立體派的視覺語言和風格派的表現手法將風格派繪畫平面藝術轉向三維空間,成為建築史和家具史的典範作品。

20世紀初至30年代的國際主義風格的建築大師密斯.凡.德.羅的「MR"輕巧、優雅的鋼管椅,巴塞隆納椅與巴塞隆納世界博覽會的德國館的三維空間設計,建築與椅子一樣是代表他「少就是多」的設計思想的傑作。

二次大戰後以設計立國的義大利,擁有世界上最好的設計和最優秀的設計師,但是,義大利卻沒有一所專門的設計學院,大部分設計師畢業於建築學院的建築學專業,甚至義大利的時裝設計師都要有建築文憑。同一個設計師既可以設計一幢大廈,又可以設計一流家具,從法拉利跑車到空心粉式樣,從城市到勺子。義大利的著名建築師和設計師吉奧龐善認為:義大利的一半是天主創透的,另一半是建築師創造的。「天主創造平原、山谷、湖泊、河流和天空,但大教堂的輪廓,正立面,教堂和鐘樓的造型是由建築師設計的,在威尼斯,天主僅僅創造了水和天空,其餘都是建築師所創造的"。所以,義大利的家具設計一直走在世界設計的前治,每年的米蘭家具博覽會就是家具世界的奧林匹克競技大會,義大利設計師對家具設計值涵著一種把建築、美學、技術和對人類社會的關係融為一體的思想。如設計師卡羅百多利設計輕便舒透的椅子稱之為「微風」,給使用者如沐輕風的舒適感,年輕的設計新星馬西姆.約薩吉尼把他設計的扶手椅稱為「媽媽」,這飽含深情的名字意味著為使用者提供保護感、溫暖感和舒適感,正是這些出身於建築師的義大利設計師為全世界創造了具有魔力的義大利現代家具。

現代的中國家具設計已經與建築產生了分成,也許這就是從明清以後中國的家具發展停滯不前,沉寂近大半個世紀。並與世界現代家具的發展水平距離甚遠的原因。我們應重新審視家具與建築的整體環境空間關係,使家具與建築攜手同行,共同創造出獨具民族特色的建築文化和家具文化。

椅子設計與繪畫的關係

繪畫是無字的歷史,一些存世的繪面和出土的壁面中,都反映了一些當時社會的椅子實物形象。它們不僅是考證椅子的起源、發展和演變的佐證,也是對文獻史料中有關椅子製作記載的補充和印證。從椅子研究的角度看,椅子塑造了繪畫的時代環境、風俗人情以及生活細節,也可以說椅子幫助畫家完成表現真實生活的風俗畫,而這些風俗畫又紀錄了歷史上各國各個時代的、各個階層的椅子使用情況,所以說繪畫也是研究椅子發展的文獻。

從西魏壁畫的第一隻椅子(繩床)出現,高型坐具的椅子便在中華大地上紮根落戶並繁衍開來,西魏的椅子雖然也具靠背和扶手,但還是比較低矮的,到唐代高元球慕室壁畫的椅子高度顯然提高了,與後來椅子的高度相差無兒。可在西方的壁畫中,椅子上也承載著無數個個體,從聖母子、王與後,到凡夫俗子,同樣記載了椅子的發展史。古王國時期包括第3--6王朝,時間約為公元前2686--2181年,建都於孟斐斯。金字塔的修建開始於此時期,而且最大的金字塔也修建於此時期,所以,古王國時期又被稱為金字塔時期,幾千年來,給面就不斷地傳遞著家具的信息,而家具也在忠實地為表達給畫的主題起著積極的作用,從家具研究的角度看,家具塑造了繪畫的時代環境、風俗人情以及生活細節,也可以說家具幫助畫家完成表現真實生活的風俗畫,而這些風俗畫又紀錄了歷史上各個時代的、各個階層的家具使用情況,所以說繪畫也是研究家具發展的文獻。

總結

各民族的椅子設計文化傳統都是屬於我們整個人類共同的財富。因為椅子文化是整個人類的知識系統,是人類經驗的歷史積累,所以不能把西方的椅子設計和中國的椅子設計孤立對待,使其成為對立的雙方。從歷史上看,每種設計文化的載體是不同的,但設計文化中的共同精神是同一的,就是以不同於這樣一種認識觀出發,我認為在各種不同的文化之中存在著一種所稱之為「泛文化」的東西。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每一種文化類型都有其精華和糟粕。在椅子設計中我們要儘可能地吸取各民族文化中精華的部分,樹立-一種全球意識,以健康、開放、自信、高闊的眼光來審視我們的古典椅子傳統文化及人類共同的設計經驗,以獨立有效的方法積極主動地參與世界椅子設計文化交流,提高現代椅子設計水平。

相關焦點

  • 趣說椅子:從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一口氣看懂椅子的發展史!
    到了夏商周時期,依然延續「席地而坐」的方式,在原始席藝的基礎上發展來的席、筵成為了坐具主流,用篾編織,技術熟練,紋樣有所創新,有的並以錦帛鑲邊,或用不同顏色的篾混合編織。而「坐」更是成為了一種禮儀,尤其是在西周,作為禮儀文化發展的重要時期,統治者根據席的優劣和裝飾特點規定了嚴格的五席制度,《周禮·春官·司几筵》記載:掌五幾、五席之名物,辨其用,與其位。
  • 椅子進化史:從席地而坐到智能休閒健康椅
    【天極網家電頻道】說到「椅」,這個字出現的非常早,但開始並沒有「椅子」這個意思。「椅」最早出現在《詩經》中:定之方中,作於楚宮。揆之以日,作於楚室。樹之榛慄,椅桐梓漆,爰伐琴瑟。(《詩經·國風·鄘風·定之方中》其桐其椅,其實離離。豈弟君子,莫不令儀。
  • 都說「坐有坐相」,古代人究竟是怎樣「坐」的呢?
    ,可見床在書房文化活動中的重要性。唐人一改兩漢魏晉時期貴族乘車的習慣,皇室帶頭在隆重場合騎馬,全社會以騎馬為榮,甚至連長安女子「皆胡帽乘馬」,引來天下效仿。騎馬需垂足騎乘,這讓唐人從心理上更容易接受垂足而坐。
  • 從草蓆到椅子:為什麼古人越墊越高,佛教傳入促進了椅子的出現!
    在椅子傳入中國之前,古人都是席地而坐,所以直到今天,我們還有「席位」「座席」的說法。那麼問題來了,在椅子傳入中國後,古人是如何慢慢放棄跪坐,轉而選擇高坐在椅子上的呢?要知道,我們隔壁的日韓等國如今還在堅持跪坐呢。那我們就來聊聊中國古人就坐方式的變遷史吧。席地而坐:在上古時期,席作為人類最早使用的鋪墊用具,在家具發展史上是年代最古老、歷時也最長的。
  • 在古代坐文化中,為何對坐姿要求如此苛刻?那怎麼坐才叫坐有坐相
    在中國的歷史上,中國的坐姿經歷了"席地而坐"到"跪坐"再到"垂足而坐"的發展過程。一、箕踞——坐禮中最隨意的坐姿在先秦殷商時期,我國古代的坐姿為"蹲踞"與"箕踞",所謂"蹲踞",即"兩膝彎曲,腳底和臀部著地蹲坐著。"
  • 古代人崇尚席地而坐分餐制,為什麼到了現代變成了合餐制?
    細心的朋友也會發現,在古裝電視劇中,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採用的分餐制,尤其是在先秦兩漢時期,都是採用的分餐制或者說分食制。正規場合往往是「席地而坐」:面前的矮案上擺上食盤,各自食用盤中餐。
  • 坐在上面的人,坐在地上的人,椅子的政治重要性
    當這種家居生活的混合化正在進行時,1895年清政府對臺灣的割讓使得日本成為一個殖民列強。包括那些構成臺灣居民主體的漢人在內,中國人都是坐椅子的。本章的中心任務便是探索在中日間的這次接觸,以及19世紀、20世紀的其他殖民接觸中,椅子的使用意味著什麼。至少在目前的研究階段,這一探索將會包含相當多的推測在內。
  • 臺北車站大廳禁席地而坐 臺鐵局擬不再開放
    臺鐵局因疫情關係,自2月29日起禁止民眾於臺北車站大廳席地而坐。由於島內疫情趨緩,臺交通部門正研議三階段鬆綁海陸空禁令,其中,預計8月1日起公共空間重新開放。不過,臺鐵有意延續禁止民眾席地而坐的禁令。
  • 《紅樓夢》中的一凳一椅,講述承載千年時光的坐具文化
    曹公看似不經意的描寫卻賦予了《紅樓夢》裡出現的事物特殊的意義,就像簡簡單單的一凳一椅,它們雖然很渺小卻是家中不可缺少的,一個人生活中大致有三種狀態,一臥二站三坐,其中坐就佔了很大的比例,因此充當坐具的一凳一椅也就顯得格外的重要,它們自古有之還承載了上千年的坐具文化。
  • 毛主席周總理席地而坐20分鐘
    1966年國慶節,毛主席擺手制止警衛員搬椅子,席地坐在金水橋上,周總理隨後趕來。錢嗣傑按動快門,捕捉了這一精彩瞬間。    毛主席不讓搬椅子 攝影師被群眾「喝令」蹲下    1966年10月1日晚上9時左右,天安門廣場上空綻放出朵朵絢麗焰花,廣場上成了歡樂的海洋。雖然參加了一天的活動,毛主席依然精神飽滿,神採奕奕。他憑欄遠眺,人群中「毛主席萬歲」的歡呼聲此起彼伏,老人家情緒極佳,沒有和任何人打招呼,轉身離開了城樓向電梯間走去。
  • 古代椅子有什麼講究?中國古代家具文化之椅子文化
    古代椅子與中國等級文化早些時候,人們都是「席地而坐」,民間使用家具講究尊卑、長幼、男女。漢代禮俗基本上沿襲周代,漢代使用的席分長短,長的可以坐三至四人、短的可以坐兩人,再短的只可以坐一人。論等級,一人獨坐的席高於兩人席,兩人席又高於三人席與四人席。
  • 一把椅子舒不舒服只有坐的人知道
    現今,椅子對我們來說是司空見慣的物品,不過在我國古代,可沒有椅子這一說的。據文籍記載,椅子的名稱始見於唐代,在唐代之前人們都是席地而坐。在日常生活中,椅子是最與人貼近的必備品。尤其是設計師對椅子一直情有獨鍾,椅子的研究至今仍未停止,都想要設計出一款讓人坐著最最舒適的椅子。
  • 孔子為什麼堅持「席不正,不坐」?
    「席不正,不坐。」古代沒有椅子和凳子,在地面上鋪蓆子,坐在蓆子上。這句話的意思是:坐的席擺放得不端正,不就坐。「席不正,不坐」這句話出自《論語·鄉黨》:「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席不正不坐。」
  • 魏晉南北朝時代還沒出現凳子,坐具是矮床和榻,或者直接席地而坐
    魏晉南北朝時期正是由秦漢文明向隋唐文明的過渡期,這一時期禮俗變化很大。其中家具變化主要表現在由席地家具向垂足高坐家具的轉變。此時床是床足極為低矮的樣式,因為與席地起居習俗相適應。嘉峪關魏晉墓M1:07畫磚坐榻 甘肅省文物隊、甘肅省博物館、嘉峪關市文物管理所:《嘉峪關壁畫墓發掘報告》圖版五八:1,文物出版社,1985年河西地區的魏晉至十六國時期的墓室畫像中,多見主人坐榻進食的壁畫或畫磚,可據以觀察當時坐榻之形貌。
  • 「泡」在高雄誠品書店,「誠品粉絲」席地而坐
    走進誠品書店,你會不自覺地慢下腳步,滿眼除了書海,並無其他,那種儒雅書風絕無僅有。這裡看書似乎沒有一定之規,或坐或躺,或席地而坐,或坐在階梯上,怎麼坐、坐哪裡都不重要,手裡的那本飄著墨香的書才是最重要的。在高雄的最後一個下午,把時間給留給了位於高雄三多商圈大遠百的誠品書店裡。
  • 喝酒、宴請、會客,自己該坐哪個座位?
    現在很多年輕人一到正式的場合,比如宴席和會談,就懵了!不知道自己該坐哪個座位~坐錯了喧賓奪主怕被笑話,坐遠了又顯得生疏有隔閡。 而「座次」屬於筵席「食禮」的一部分。
  • 一把見證家具歷史變遷的椅子,明式矮南官帽椅
    經典復刻 明式矮南官椅規格:71釐米*58釐米,座高31.5釐米,通高77釐米矮南官帽椅為經典的明式家具,原件收藏在清華大學博物館,它是中國古代家具由低向高發展轉化的標誌性器物,見證了古人從席地而坐向垂足而坐這一生活方式的轉變
  • 上海南京路東拓後,逛街可「席地而坐」
    除此之外,可「席地而坐」的路面,靚麗的綠化植物,以及「煥」新顏的老字號,這些大改造背後的小細節,你注意到了嗎?  專用洗滌劑擦地磚,逛街可「席地而坐」  逛街逛累了,不用從包裡拿出餐巾紙墊在地上就可「席地而坐」,在南京路步行街,這是真的。「知道大上海乾淨,但沒想到乾淨到這個程度,步行街上這麼多人走來走去,卻沒看見一點髒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