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
是毫無還手之力嗎?我們先來了解下孔子的「面貌」。
孔子,身高2米左右,頭頂凹陷,牙齒暴露在唇外,鼻孔朝天,耳朵奇大,眼睛突出……
這樣一個高大壯碩、長相奇特的孔夫子,這幫小混混敢尋釁滋事,膽兒也蠻肥的。
不過也難保,真的有眼不識泰山,衝突起來會怎樣?
我們再來看,孔子,自小學習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其中就有射箭和駕車,臂力和腕力自是不賴。
他還有更厲害的。據《墨子·非儒下》,季孫氏與邑人發生激烈衝突,當季孫想要逃走,城門掩上了,孔子便將門閂上的直木橫鍵折斷,打開了城門。
想想那可是城門,不是小門小戶家裡的門閂啊。
孔子真這麼厲害?看看他的出身就明白了。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是魯國陬邑大夫、「魯國三虎將」之一,能用雙手託起千斤閘門。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是宋國大夫,為大司馬,相當於現今的國防部長。
孔子的身體裡,流淌的是先祖猛將的血液。何況,他的一班弟子也不是好惹的。
所以,極大的可能性,混混被教訓得只能磕頭求饒。
當然,孔子畢竟不崇尚武力,也許一開始,他會想要以「禮」服人,大喝一聲「且慢……」然後給小混混講起他的「仁」和「禮」。
能不能把對方說服呢?活生生的例子就在眼前。
子路最初就是這樣一個小混混。子路身材魁梧,好勇鬥狠,常年一幅非主流的打扮:手上拿著一把劍,頭冠帽上帶著漂亮的公雞羽毛,身上穿著麗的衣服,一串串的配飾閃閃發亮。
有一天,子路在野外遇到孔丘,因一向對空談道理的孔丘不感冒,子路決定趁機暴揍孔子一頓。
最後的結果……孔丘把他收服了,子路成為孔子最為忠誠的弟子之一。
過程中發生了什麼?孔子是打不還手,像唐僧一樣,婆婆媽媽講一堆道理,讓子路迷途知返呢?還是先武力徵服,再思想收服?
對於文武雙全的孔子來說,不管哪種情景,應該都有應對之策。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孔丘落單,被一群大漢圍攻,這個時候,縱有三頭六臂也沒辦法了。那麼,孔子會自認倒黴嗎?把「仁」和「禮」放在嘴邊的孔子,應該會這樣吧。
這個還真不一定。在他看來,如果以德報怨,對好人就是不公平的,你都以德報怨了,那還能用什麼來報德呢?所以應該「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對於這種混混,孔丘應該會找機會給予適當的懲戒。當然,不至於像他對「居父母之仇」那樣不共戴天。
夫子曰:「寢苫枕幹,不仕,弗與共天下也。遇諸市朝,不反兵而鬥。」如果居父母之仇,那就要一心想著報仇,若遇仇敵一刻都不忍,寧願不回去拿兵器,也要馬上動手,哪怕是徒手搏命。
總之,如果我們把孔子及其一班弟子想像成文弱書生,肯定是離題萬裡。
說起離題,幾千年來,儒學及其他傳統文化,要麼被尊崇得無以復加,要麼被貶斥得一無是處,尤其是幾十年前的批駁,印記仍存,以致在許多人心目中留下這樣的印象:迂腐、僵化、教條。
事實如何呢?
孔子本人從不刻板,更不迂腐。他把握核心、主次分明、活學活用。
孔子講求「仁」「恕」,但就像前面對父母之仇的態度,如果和孝對立,那就別無可恕。
孔子講求「信」,但絕不盲目。一次,孔子路過衛國蒲地,遇到當地貴族公孫氏準備叛亂,弟子公良孺勇力非常,叛亂分子只好說:「你們如果不去衛國,就放你們走。」孔子答應了。
一出東門,孔子就跟學生們說,立即趕往衛國。子貢問,盟誓可以違背嗎?孔子說,要挾之下訂的盟約,上天都不會認可。
孔子注重「禮」,自然也包括儀態,卻也敢於自嘲。一次,孔子在鄭國都城與弟子失散,於是他獨自在城門等,路人看到孔子落魄的樣子,說:「那個人好像一隻喪家之犬」。孔子聽到後,說「就是啊,就是啊。」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包括孔子的教學,都是開導、啟發式,比千年後的填鴨式先進太多。
其實只消一想,任何一個人,能開創自己的學派,並流傳下來,就足以證明其創新能力。很多人不曾深入了解,只是跟風:傳統的那一套太老舊、不行了。
迂腐的從來不是聖人,而是腦子僵化、盲目追踩的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