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冠華去世後,妻子為他獨居25年,還寫書懷念他,但始終不願合葬

2020-12-11 騰訊網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閒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託。莫、莫、莫!」——陸遊《釵頭鳳·紅酥手》

對於愛情,每個人的理解都不盡相同,但在世人的眼裡,曾經的愛情一定都是非常美好的。我們曾無比渴望的追求愛情,也曾收穫過美好的愛情。

然而,愛情的道路註定是無比艱辛的,身處愛情之中的兩個人,也必將承受一定的苦難。這是愛情與生俱來的心酸,也是愛情魔力所在,世人既知道愛情來之不易,卻又窮極一生,樂此不疲。

從古至今,都有讓人讚嘆的愛情故事,古時候的梁山伯和祝英臺,近現代時期的章含之和喬冠華,他們都是愛情的典範,但在他們的愛情故事中,也有很多遺憾存在。

例如章含之和喬冠華的愛情,章含之不顧一切為喬冠華守寡25年,並且出書4本用來懷念喬冠華。但讓人奇怪的是,章含之去世以後,並沒有同喬冠華合葬。

至於其中的原因,還要追溯到章含之的成長經歷。

一、出身低微,經歷坎坷

1935年,章含之出生於上海,因為母親的緣故,導致尚在襁褓之中的她遭到遺棄。雖然父母拋棄了章含之,但好在有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章士釗收養、照顧。

但是,長期生活在章士釗家裡的章含之,卻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了解過父親。與父親相處的三十年中,她未能與父親進行良好溝通,所以在她心裡一直心存芥蒂,她始終覺得父親跟她不是同一類人。然而,她也只是感念父親養育之恩,並未有太多過分的舉動。

1953年,也是章含之高考那一年,在填報志願的時候,章含之做出了選擇。當時她想報水利專業,將來投身於祖國的水利建設之中。然而,學校方面卻建議她報考外語專業。

隨後,猶豫不決的章含之找到父親,章士釗經過一番思索,給出了章含之最終的建議。章士釗說到:「孩子,我覺得你學工科不一定合適,說不定學外語倒是蠻好的呢!我建議你報考外語專業,我們的國家如今也缺少這方面的人才,不管對於國家還是自己而言,外語專業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最終,章含之報考了外語專業,沒想到卻在外語專業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隨後,章含之開始為期十四年的教書生涯,一次偶然的機會,章含之的才華被主席發掘。並指出了章含之身上的特別之處。

果不其然,章含之在外交部充分發揮出了她的才能,成為中國發展史上為數不多的女外交官。值得一提的是,因為章含之在國際上的種種表現,圈內人士尊稱他為中國外交界的「五朵金花之一」。就在章含之嶄露頭角的外交歲月中,她遇到了自己鍾愛一生的男人喬冠華。

二、喬之愛情,終其一生

章含之身處外交部的那段時間,她結識了當時外交部長喬冠華。眾所周知,喬冠華是我國近現代史上著名的外交官,他的風採和才華,可謂是世人皆知。然而,當章含之第一次見到喬冠華時,她也真正明白了一見鍾情的含義。

章含之初次見到喬冠華的時候,尚且不知道喬冠華外交官的身份,她只是喜歡喬冠華知書達理,又極具書生氣的氣質,也就是來自骨子裡的那種傲氣。可以說,對於這種傲氣,章含之沒有一點抵抗力。

雖然第一次見面匆匆而過,但章含之心裡卻念念不忘喬冠華,她一直祈禱上天,讓她再一次見到這個優秀的男人。

果然皇天不負有心人,在1971年的時候,章含之在外交部見到了喬冠華,此時她才知道自己「暗戀」許久的男人竟然是新中國的外交部長。與此同時,章含之對於喬冠華的感情已經上升到極其愛慕的階段。

隨後,經過兩年的暗戀和默默的追求,喬冠華也間接的感受到章含之的愛意。就在1973年,有情人終成眷屬,章含之如願成為喬冠華的夫人。結婚以後,章含之放棄了外交大使的機會,把所有的心血全部傾注在喬冠華身上。

然而,章含之和喬冠華的美好感情僅僅過了10年,喬冠華便離開人世。從此以後,章含之傷心欲絕,並過起一個人的獨居生活。之後的二十五年裡,章含之一人獨立承擔,為喬冠華守寡二十五年,直到離開人世。

恰恰就在這二十五年裡,章含之將喬冠華沒有完成的事情當做自己的事情,並為喬冠華出書四本,充分展示對於喬冠華深深的愛。

三、出書立著,卻不合葬

喬冠華去世以後,章含之為他整理出《風雨情》、《那隨風飄去的歲月》、《跨過厚厚的大紅門》、《喬冠華文集》這四本書。這些都是關於喬冠華一生的事跡,也是對喬冠華一生的概述,也可以說,這是章含之對於已故丈夫的承諾。

不得不說,章含之對於喬冠華感情之深厚,在喬冠華去世的二十五年裡,章含之臉上很少出現笑容。幾乎無時無刻,她都沉浸在丈夫故去的悲痛之中。

等到2008年,因為長期思念成災的章含之也因思念過度而離開人世。在章含之去世之前,她曾囑咐親人,待她死後,將其埋葬在父親章士釗身邊,請勿同喬冠華合葬。

其實,章含之這樣做也是有她的道理的。

首先,章含之不想死後仍再別人的非議之中,因為他們這段婚姻之前一直處於別人的議論之中,對於這段婚姻很多人不認可。對此,章含之不想過多解釋,更不想在她離開世界後,世人仍對這段愛情指指點點。

其次,章含之這樣做是為了報答養父章士釗的養育之恩,章含之從小在章士釗家裡,與章士釗關係並不太好。在章士釗去世之前,章含之一直叛逆,並不聽章士釗的話。直到章士釗去世後,章含之方才明白父親的不容易。

不過那個時候,父親已經永遠的離開了她,此時的後悔已經沒有任何作用。所以在章含之眼裡,她是感覺非常虧欠父親的,而她埋葬在父親身旁,主要也是為了報答父親養育之恩。

總的來說,章含之不與喬冠華合葬有著屬於她自己的理由,然而這些理由又顯得那麼合情合理。其實,對於章含之而言,與喬冠華合葬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不管是生前還是死後,她為喬冠華所做的事情都是值得讚揚的。

結語:

章含之作為中國近現代時期的傳奇女性,她是一個時代女性的代表,在她的身上,我們既可以清楚看到一個不屈服命運的倔強女子,也可以感受到一個以愛情全部的柔情女子。

可以說,倔強和柔情都成為了章含之的標籤,不管到了什麼時候,人們都會記得為愛付出的章含之,尤其是她對愛情的偉大付出,堪稱愛情男女的表率。

不得不說,章含之是一個痴情女子,與「夢中男神」喬冠華在一起後,她的心裡再容不下其他人。從此以後,她也將自己的所有傾注到喬冠華的身上。

她用自己的後半生,向世人展示什麼事真正的愛情,即使她曾遭人非議,但她卻用自己的一生給世人證明:她無愧於喬冠華。

參考資料:《五朵金花》《章士釗族譜》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喬冠華去世後,妻子為他守寡25年,還寫書懷念他,卻始終不願合葬
    從古代開始,就有許多令人讚嘆的愛情故事,古代的梁山伯和祝英臺,近代的章含之和喬冠華,他們都是愛情的楷模,但是在他們的愛情故事裡,卻有許多遺憾存在。比如章含之與喬冠華的愛情,章含之不顧一切地為喬冠華守寡了25年,又出了4本喬冠華想念的書。但是很奇怪,章含之死後,並沒有與喬冠華合葬。
  • 章含之為喬冠華守寡25年,寫了4本書懷念他,為何不願與他合葬?
    兩人談了8年的戀愛,一直等到章含之大學畢業之後,兩人才正式結婚。然而八年的長跑和青梅竹馬的愛情不能穩固這段婚姻,結婚10年後兩人便正式離婚,離婚的緣由也是各執一詞,章含之晚年時曾談及這段婚姻,末了只是含糊其辭地說是主席同意支持她離婚的。但無論是什麼原因,這段感情長跑還是敗給了生活和時間。
  • 結婚52年妻子去世,他不甘寂寞80歲另娶妻,去世前卻囑咐與原配合葬
    他和妻子鄭安娜相識於美麗的大學校園,兩個人風雨同舟、攜手52年,鄭安娜去世以後,馮亦代於悲痛之際再娶黃英宗,可是在他心中鄭安娜始終是永遠地存在。百年之後,他留下遺言要與鄭安娜合葬。這到底是怎麼樣的愛情,讓人刻骨銘心到世間除你之外,再無人能及?
  • 為娶小22歲的妻子章含之,過二人世界,喬冠華不惜與子女斷絕來往
    在此期間,他與作為他的直接領導人的周總理建立了密切的聯繫,這也為他日後對於中國外交的貢獻奠定了人脈基礎。新中國成立後,喬冠華成為了外交部的成員,一路從助理升任為部長,功績卓著,與錢學森的洽談、尼克森訪華的「基喬會談」等,都由他一力負責。
  • 喬冠華:娶年輕22歲妻子後,堅持過兩人世界,把兒女趕出家門
    中國的外交史上,曾有一位著名的才子,他叫喬冠華。1971年,聯合國恢復中國合法席位,喬冠華曾作為中國代表團團長在聯合國講臺上為中國人揚眉吐氣了一番,他自信的大笑,曾被媒體稱為「震懾議會大廈玻璃的笑聲」。1974年,喬冠華被任命為外交部部長,但僅此兩年多之後,在複雜的歷史時期,捲入了政治漩渦,被免去外交部部長職務。
  • 喬冠華:娶22歲的年輕妻子後,堅持過二人世界,把孩子趕出家門
    在喬冠華認識章含之之前,他有過一段幸福的婚姻。他的第一任妻子龔澎是傑出的新聞記者、著名的外交家,也是外交部第一位女司長,在總理身邊工作了30多年。除了出色的業務能力,龔鵬還是一位天生麗質的美女。漫長的外交生涯讓龔鵬在擁有漂亮臉蛋的基礎上,還擁有優雅的氣質和出色的應變能力。
  • 名門之後章含之去世 為前外長喬冠華夫人(圖)
    本報訊(記者卜昌偉)昨天上午8時25分,上世紀70年代中國傑出的外交官之一、著名學者章士釗之女章含之因肺部併發症於朝陽醫院搶救無效去世,享年73歲。據章含之之女洪晃女士透露,章含之的靈堂搭建在史家胡同51號的家中,從今天起開始接受親友、公眾的弔唁,2月1日將在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追悼會與遺體告別式。
  • 喬冠華二婚,娶年輕22歲妻子,與兒女斷絕關係,把兒女趕出家門
    他畢業於清華大學哲學系,後又前往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和德國圖賓根大學留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可謂是學富五車,才識淵博。喬冠華與革命結緣於1938年,從海外學成歸來的喬冠華滿腔熱血,一心想要救國救民,所以回國後便投身抗日救亡運動,次年,喬冠華毅然決然加入中國共產黨,開始為國家興亡奔波。
  • 李詠去世兩年,遺願曝光身背罵名?喪葬習俗還他清白
    2018年10月25日,著名主持人李詠因癌症在美國去世,去世兩年後,李詠仍被網友抹黑,遭到了部分網友的痛罵,身背莫須有的罵名。近日,網上突然出現多篇關於李詠遺願的文章,稱李詠在去世前曾拉著妻子哈文的手,留下遺願將他葬在美國,別把他的遺體運回國內安葬。之前,李詠患病時一直都低調在美國治療,期間網上就曾傳出他更改國籍,全家移民美國的消息,李詠沒少被網友罵,直到哈文在微博公布他的死訊,網友們才發現錯過他了。
  • 外交家喬冠華「墓葬風波」:離世後被迫四次遷墳,其中有何深意?
    他的笑,代表著中國重返聯合國,重新成為了世界大國。這位喜不自勝的外交官,正是為中國外交事業做出卓越貢獻的奠基人——喬冠華。而事實上,喬冠華的四處墓穴選址,卻是各有故事,令人唏噓不已。011983年,這位傳奇外交官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後一程,於北京去世,享年70歲。遺體告別儀式後,喬冠華的夫人章含之第一時間取回丈夫骨灰,將之安置於臥室日夜相伴。一年後,懷著讓丈夫入土為安的想法。
  • 喬冠華與龔澎:「紅色外交官」夫婦的生死情
    1940年深秋,龔澎被安排擔任周恩來的外事秘書,負責國際統一戰線和外國記者的聯絡工作。   1942年歲末,喬冠華與龔澎相識於曾家巖50號周恩來的辦公室。此前,喬冠華在香港以「喬木」為筆名撰寫大量關於二戰的國際評論,名噪一時。香港淪陷後,喬冠華與眾多文化界名流撤離到重慶,加入外事組和《新華日報》的編輯工作。
  • 她陪伴著他老去,他死前卻要與原配骨灰共撒大海,她卻照做了
    她陪伴著他老去,他死前卻要與原配骨灰共撒大海,她卻照做了很多人如果有2段婚姻,都會以第2段婚姻為重,都希望去世後是和現任的妻子一起合葬的,但是歷史上有這麼一位大學者,80歲再婚,在去世前卻留下遺囑要和前妻合葬。
  • 章含之與喬冠華的刻骨銘心之戀(圖)
    去年「三八」婦女節前夕,本報曾對章含之進行採訪,聽她回憶與父親、毛澤東主席及丈夫喬冠華之間發生的故事,當1月26日聞聽章含之去世的消息後,記者馬上趕到史家胡同進行弔唁,女兒洪晃及工作人員講述了這位傳奇女性的生平……1935年生於上海,1960年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學院英語系研究生班,1971年調入外交部。
  • 彼此相愛53年,妻子過世僅2年他就另娶女明星,這是愛情嗎?
    婚後的兩人時不時的向朋友們展示兩個人的幸福生活,哪怕是分隔兩地,馮亦代也會每天寫日記記錄自己渴望相聚的心情。兩人相依相伴53年,妻子卻不幸因病去世馮亦代和安娜在一起生活了53年,過著相濡以沫的恩愛生活。
  • 生同衾死同穴:與蘇軾合葬的,是陪伴他25年,看似不起的眼王閏之
    蘇軾一生有三個最重要的女人,分別陪伴了他意氣風發的青年、宦海沉浮的中老年和落魄失意的晚年時光,他為結髮妻子留下了一首傳誦千古的悼亡詞,為不離不棄跟隨自己的侍妾王朝雲寫了《西江月·梅花》、《雨中花慢》和《悼朝雲》等詩詞,而且親自在墓上築六如亭,親手寫下楹聯「不合時宜,惟有朝雲能識我;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來懷念朝雲,令後世人無不感動於兩人之間的深情。
  • 妻子去世才16天,他寫下九千字情書給女學生:我已暗戀你20年
    我們故事的主人公叫做顧頡剛,出生書香門第。顧頡剛是中國非常著名的歷史學家,他還是古史辨學派的創始人,並且顧頡剛為我國地理學,民俗學都作出重要貢獻。顧頡剛的父母都是讀書人,所以他從小就在私塾讀書。而顧頡剛在1912年的時候,因為個人成績優異,前往上海神州大學進行學習,而顧頡剛在大學學習時間非常熱愛文學。在1920年的時候,他又前往北京大學進行學習,在學習之後曾擔任多所高校的教授,並且還為中國中科院的建立以及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 他是蔣介石的心腹將領,妻子苦等27年,卻在他出獄後1年去世
    他輾轉反側的一生,有抗日戰爭時與日寇拼殺的勇氣;卻也有思想頑固不化的執拗。他的一生或許要從頭說起。黃維1904年出生於江西貴溪,少年時也曾在家鄉宣傳共產主義被驅逐,後經方志敏介紹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與陳庚,宋希濂,徐向前,杜聿明等為同學。
  • 章含之提到喬冠華仍會落淚 稱不再做名流附屬品
    時過20年後,提到喬冠華,章含之仍然會落淚。  新聞周刊:有人評價《跨過厚厚的大紅門》是一本說真話的書。但是在其中寫喬冠華和您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基本上都是點到為止,20年過去了,有些話還是不能夠說嗎?  章含之:是,20年還不夠長。  我們自己親身走過了這一段,應該更有權力來講。但是恰恰是現在自己恐怕還不便於講。
  • 夫妻講究生同衾死同穴,為何蔣介石卻不將父母合葬一處?
    蔣介石向來以孝子自居,對於這個問題他自己也從來不迴避。他在日記中說出了母親沒有與父親同葬的原因,原來在王採玉去世之前留下了遺囑,再三叮囑她不與丈夫合葬。王採玉給出的理由是「卑不動尊」,表示自己不願打擾已經去世多年的丈夫,讓兒子給她另擇墓穴。 事實上,王採玉的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千百年來,誰家夫妻死後不是因襲俗禮而同穴呢?
  • 妻子去世15天,他卻等不及寫千字情書向女學生示愛:此刻等了20年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是一首熱門歌曲中歌詞,形象的刻畫了男人心底的騷動,民國時期有不少的愛恨情仇,就有一個在妻子去世15天,他卻等不及寫千字情書向女學生示愛:此刻等了20年。顧頡剛,1893年出生在江蘇一個讀書世家,從小飽讀詩詞,有著文人氣息的謙和,保持著讀書人的禮節,這在他的婚姻生活中表現的非常明顯。家裡面數代單傳,因此父母在顧頡剛十三歲時就為他謀得了一門婚事。他雖然不滿家中這樣的做法,但本著尊敬長輩,他也沒多說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