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一點,宿舍內呼嚕聲此起彼伏。
像往常一樣,東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師某場站通信連指導員張瞳開始查鋪。此刻,三樓的學習室仍亮著燈。推門進去,張瞳看到線路維護技師張子輝正埋頭寫著什麼。
「子輝,怎麼這麼晚還不睡?」
「唉……這不剛休假回來,落下『作業』太多了。」張子輝無奈地說,「白天工作忙,沒時間,只有晚上這會兒來補。」
為了確保每月教育檢查時不被通報,官兵休假歸隊,任務之一就是要儘快補全落下的教育筆記。
「這樣補筆記,既影響正常工作,又達不到教育效果,只會給官兵增加負擔。」那晚查完鋪回來,張瞳一直在琢磨,能不能找到一個解決實際問題的好辦法。
今年初,場站政工會上,本該匯報連隊年度工作思路的張瞳,將這個問題拋了出來。這一話題很快引起與會人員的激烈討論。
大家一致認為,搞教育不能等同於抄筆記,更不能讓教育成為官兵的負擔。現在,我們最應該探索的,就是如何努力實現減量增效,確保教育走心入腦。
場站黨委常委會上,政治工作處將部隊教育說理性感染力不夠、多亂繁雜、抄筆記代替搞教育等問題擺了出來。黨委一班人認識到,必須下大力徹底解決這個矛盾。
「機關要深入調查研究,拿出科學可行的辦法,真正將教育負擔『減』下來,將教育質效『增』上去,提高教育的時代性和感召力!」場站領導達成了共識。
一場針對思想政治教育「加減法」的探索創新開始了。
從「抄筆記」到「寫心得」
又是一個周二晚上,連隊每月的集中授課時間到了。
東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師某場站警衛連官兵圍坐一堂,認真傾聽上等兵常江的體會發言。
從「抄教育筆記」到「談心得體會」,入伍一年多來,常江經歷了場站教育模式創新的前前後後——
今年初,場站教育座談交流會上,官兵們七嘴八舌,紛紛「吐槽」日常教育筆記——
「每個月的教育都二三十課,筆記抄到什麼時候是個頭?」
「一想到每次休假回來都有幾十課要補,連休假的心情都沒了……」
機關調研後發現,2019年場站官兵每月思想教育和理論學習次數過多。警衛連指導員吳銀坤說:「有時,一周之內集中教育好多次,根本來不及備課,授課效果可想而知。」
聯繫實際才能解決問題。該場站常年外出伴隨保障,戰訓任務重,人員長期多點分攤,教育時間相對緊張。
管理部門檢查保密教育,保衛部門檢查法紀教育……上級機關和相關業務部門的檢查一項不會少,哪一項沒有按要求落實,基層都會被通報。
「要落實好這些『剛性』教育內容,時間和精力上難免會捉襟見肘。」一名指導員坦言。
《中國人民解放軍思想政治教育大綱》規定:「旅、團級單位應當從實際出發,加強統籌協調,搞好結合,在落實上級指示要求的前提下,行使對教育內容的調整權、教育時機的選擇權、形式與方法的決定權、經常性思想教育的自主權。」
細緻分析部隊當前情況後,該場站政治工作處逐條逐項梳理教育內容,科學統籌,規範組教,合併同類項,刪減多餘項,聚焦中心項,將授課數量定為每月「四堂課」。
「我們規定,每周集中授課一次,每月只上『四堂課』。」該場站政治工作處幹事閆輝說,「四堂課」中「理論教育」緊盯創新理論,堅定信仰信念;「思想教育」緊貼形勢特點,搞好引領疏導;「戰備教育」聚焦使命任務,砥礪戰鬥血性;「管理教育」著眼單位實際,提升建設水平。
此外,該場站還把安全、法紀、計劃生育等教育任務化整為零,融入「四堂課」一併組織。
教育不在多,關鍵在於是否走心入腦。與2月份共計19課「對仗」工整的教育提綱相比,上等兵常江3月份只寫了4次教育作業筆記。在管理教育心得體會中,常江這樣寫道:「身邊的安全隱患這麼多,我們警衛執勤、應急處突作用很大,容不得疏忽。」
該場站政治工作處教育幹事戴曉寒深有感觸:「官兵們反映,這樣的教育廢話少、筆記少、乾貨多、啟發大,很接地氣。」
當「自主權」遇上「剛性」檢查
「四堂課」教育模式運行伊始,該場站不少官兵心裡犯起了嘀咕。有的指導員感覺心裡沒底:「願景很美好,執行起來阻力可不小!」
「四堂課」教育模式能否經得起實踐檢驗?
今年6月,全師安全大檢查如期而至。果不其然,檢查防線工作時,師保衛幹事指出:汽車連每季度開展一次防線教育的規定未能落實。
場站政治工作處副主任周鋒解釋道:「我們防線教育是結合『四堂課』教育中的『管理教育』一併組織的。」
「從你們的教育筆記上看,怎麼體現不出開展防線教育的痕跡?」保衛幹事翻看一名士兵的教育筆記本後追問。
「近期行車安全壓力增大、官兵休假願望較強,容易因工作疏忽造成保障車輛剮蹭飛機,我們將現實情況融入管理教育,及時糾偏正向,增強官兵防線安全意識……」汽車連指導員孔德臣應答道。
「這樣雖然也能解釋得通,但防線工作事關空地安全,你們這樣做,是不是有『打擦邊球』的嫌疑?」檢查結束,保衛幹事還是將這條「問題」帶走,並將情況報給了師宣傳科。
月底,恰逢師宣傳科科長黃興到該場站檢查工作。他藉機詳細了解了這個場站探索教育「四堂課」的前前後後。
翻開汽車連6月份管理教育提綱,黃興發現,薄薄7頁紙上涵蓋了季節性事故預防、防間保密、安全法紀等多方面內容,每一項都與單位實際緊密聯繫,授課時間也不長,每堂課不到1個小時。
每次上課前,指導員孔德臣都會請官兵們和他一起探討授課內容,把連隊的好人好事等鮮活事例融入教育課,收到很好效果。現在,汽車連官兵凝心聚力,正瞄準「安全行車44周年」的年度目標努力。
「你們這個做法與單位實際聯繫緊密,統籌有力,我覺得值得肯定!」黃科長很興奮。
課時「減」了,質效「提」了
當筆記、登記不再作為教育考評的主要依據,教育效果又該如何衡量?
一次回訪中,該場站政治工作處幹事黃偉向四站連的官兵連發三問——
「這個月的4堂教育課都講了什麼?」「聽了這堂課,你最大的收穫是什麼?」「大家的現實反映又如何?」
今年3月份起,該場站政治機關幹部多次到基層單位上門聽課,與官兵一起講心得、談感悟。
如今,該場站「主官談話看思路、官兵交流看理解、查閱資料看落實、觀察風貌看實效」的「四看」考評新模式逐漸成形。直撲基層,查驗質效,這一做法立起了教育考評新風尚。
該場站還將所屬基層單位劃分為4個教育協作區,每個協作區每月負責推出一堂「精品課」,分享給各單位。如此一來,「減負」騰出的時間和精力,可以更好地運用到「提質增效」上。
每到月底,該場站的教育「峰會」拉開帷幕。會上,政工骨幹們反覆打磨下個月的教育提綱。隨後,他們採取「點將」的形式,隨機抽選政治教員上臺講課,集中研究施教方式。
教育協作區負責人、通信營教導員容合龍說:「經過授課人備課、協作區集體修改、負責人把關、機關和領導審核這4個關卡,教案質量大幅提高!」
6月中旬,上級機關在半年工作檢查中發現,該場站一些官兵的每月教育體會不足4課。進一步了解情況後,他們發現,原來是休假歸隊的那些官兵沒有補筆記。
那落下的課怎麼辦?
「官兵休假歸隊後,我們主官集中串講補課,搞好談心教育。大家只要登記1次體會式筆記就行。」指導員吳銀坤回答。
前來檢查的教育幹事說:「以前,受教育的人疲於抄提綱,機關檢查的人忙著翻本子。沒想到,你們一次集中串講就基本上解決了問題。」
不僅「有意義」,也要「有意思」
教育過不了網絡關,就過不了時代關。
這個場站推行每月「四堂課」的教育模式,「減」的是冗雜的內容、教條的抄寫、老套的手段和官兵的額外負擔,「加」的是科學組教、合理施教的創新方法和官兵的認同感。
一天晚飯後,官兵們剛領到手機,就收到該場站醫院副院長姜炳乾推送的一條微信。「我為我是一名人民軍醫而驕傲自豪!」姜副院長的推薦語簡單直白。
點開連結一看,原來是場站醫院結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在微信公眾號上推出了微視頻作品《左臂「紅十字」 右臂「空軍標」》。
視頻中,空軍軍醫的「仁心、仁術、仁德」貫穿全片。看完這個短視頻,一名士兵留言:大醫精誠、厚德博愛,你們是最美逆行者。
疫情期間,人員「不聚集」防住了病毒,卻也給「信息病毒」創造了空間。那段時間,一些官兵被網絡上虛虛實實的信息所擾。現實情況是,疫情期間不合適集中起來開展教育。為解決這個難題,充分讓「四堂課」落深走實,他們在「微」字上下功夫,在「快」字上見成效。
該場站依託自主研發的「穹窿視聽」平臺,搭載「推門聽課」系統。打開平臺主界面,「四課教育」「時事熱點」「誇兵贊幹」等欄目映入眼帘,林林總總共6大類800多條推送內容,非常豐富。連隊將教育內容錄製成網課,上傳到平臺後,各基層單位官兵在教室就可以打開電視,觀看教育視頻,教育開展方式變得更加靈活。同時,機關還利用這個平臺,適時轉發權威聲音,及時廓清官兵的思想迷霧。
豐富的教育資源,離不開群眾性教育平臺的孵化。該場站各基層單位積極開展群眾性自我教育,主動將士兵請上「講臺」唱主角。
警衛連的「警衛講壇」、通信營的「書香門第」講堂、汽車連的「強軍工匠講強軍」論壇、場務連的「骨幹講堂」以及場站醫院組織的心理行為訓練等,各有特色。這些基層教育「品牌」,充分發揮了「酵母」作用,讓教育「有意義」的同時也變得「有意思」。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唯有因時而變、應勢施教,才能切實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性和感召力,讓教育鮮活起來、務實起來,更好地服務備戰打仗。
來源:解放軍報 作者:李鵬飛 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