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2020年了,MIT科學家算出π=3.115,還發了篇論文?!

2020-12-14 中科院物理所

圖片來源:pixabay

π=3.1415926……這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數字。最近,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卻算出π≈3.115——一個明顯偏離了正確答案的數字,而且這個毫無精確度可言的結果,還被寫成了論文。

不用驚訝,這位天體物理學家的真正目的不是讓π值更精確,而是從引力波中尋找π,進而驗證廣義相對論。

撰文 | 丹尼爾·加裡斯託(Daniel Garisto)

翻譯 | 王語嫣

至少在3700年前,巴比倫的數學家就估算出了圓的周長和直徑之間的比值。他們將答案鐫刻在一塊樸素的泥板上:25/8,也就是3.125。最近,麻省理工學院的理論天體物理學家卡爾-約翰·哈斯特(Carl-Johan Haster)也得到了類似的結果:在一篇預印本論文中,他將π的值計算到了3.115左右

等會……這個數值,似乎與我們記憶中π的數值有一些差距。近些年來,科學家利用高性能的計算機將π精確到了小數點後近500萬億位。雖然靠後的位數你可能不清楚,但對於3.1415926……,你一定背得滾瓜爛熟。哈斯特的估算,從精確度上來講,可能落後了幾千年。然而,精確度也的確不是他計算的目的——他真正的目的,是通過π值檢驗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這個將引力與時空結合起來的理論。

當兩個大質量物體(比如黑洞)碰撞時,在時空中產生的漣漪就是引力波。引力波中暗含了大量關於物理定律的信息。哈斯特作為LIGO團隊的成員,注意到π在描述波傳播的函數中多次出現。

「卡爾的思路是,『你看,這些函數都和π有關。所以咱們乾脆把π變化一下,然後看看結果(和廣義相對論)是否一致。』」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理論物理學家埃馬努埃萊·貝爾蒂(Emanuele Berti)說。

哈斯特想到,可以把π看作一個變量,而不是常數。這樣,他就可以比較引力波方程與LIGO 的實驗結果。理論上來講,只有當π接近其原本的值(約為3.14)的時候,愛因斯坦的理論才能夠與觀測結果一致。如果LIGO的觀測在π等於其他值的情況下也符合廣義相對論,那或許說明廣義相對論還不夠成熟。

哈斯特將π的測試範圍定在了-20~20,並對比了20餘起已觀測到的引力波事件。他最終發現,π大約為3.115時,觀測結果和理論相吻合,這一結果與π的實際數值相近。這樣看來,愛因斯坦的理論並沒有什麼問題。「在我看來,這項研究可愛又迷人,同時還為廣義相對論提供了相當有力的證明。」哈斯特說。

π無處不在,它不僅出現在圓中,還與氫原子的能級和針落下的方式有關(布豐投針問題:如果將一把針撒落在一張畫有等間距橫線的紙上,針掉落在線上的概率與π相關)。π出現在引力波的方程中的原因則更複雜一些:引力波與其自身相互幹渉。

「引力波在傳播時,會遇上時空彎曲,其中就包括引力波之前所造成的彎曲。」貝爾蒂說。就好像朝平靜的水面扔一塊石頭,漣漪就會在水面上傳播開來;如果此時再扔一塊石頭,水波就會發生變化——上一塊石頭造成的漣漪與這塊石頭的發生了幹涉。引力波的原理與此類似,只是介質不是水,而是時空本身。

描述這種自相干現象的方程中也出現了π。在2016年LIGO對愛因斯坦理論的檢驗中,他們只改變了單一項,而不是π這樣的公因子。儘管2016年的研究足以驗證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但科學家還是想知道當方程中的幾項同時變化時會有什麼結果,而哈斯特的研究正好提供了一種方法。

然而,這個證明的確還存在一些問題。其中之一就是哈斯特的結果存在較大誤差:他對π的估計值大約在3.027到3.163之間。要得到更精確的答案,需要觀測質量更輕的物體的合併事件,比如中子星合併,這類事件所產生的引力波波長是黑洞合併所產生的300倍。就好比聽一首歌,聽得時間越長,認出這首歌的可能性就越高。目前,科學家只觀測到兩次中子星合併事件。而在因疫情而暫時關閉的LIGO重啟之前,這個數字都不會改變。

儘管該研究結果精度不足,並不是每個人都對此表示擔心。「有些人說我們或許應該把『圓周率日』(3月14日)改成『圓周率周』(3月2日-3月15日),以代表現有的誤差。」西北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克裡斯·貝裡(Chris Berry)開玩笑地說,他也是此項研究和LIGO團隊的一員。

當然,隨著這項研究即將正式發表,那些愛好圓周率的物理學家們又可以「飽餐一頓」了。貝裡開玩笑地說,「多多產糧」並不是一件壞事:至少盛宴過後,研究者們又多了種估算圓周率的新方式——測量自己圓潤的體型。

原文連結: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pi-in-the-sky-general-relativity-passes-the-ratios-test/

本文由微信公眾號「環球科學」(ID:huanqiukexue)授權轉載

轉載請先聯繫newmedia@huanqiukexue.com

編輯:Kun

近期熱門文章Top10

↓ 點擊標題即可查看 ↓

1. 為什麼不倒翁小姐姐能搖一晚上不倒?

2. 如果在家考,作弊就很容易嗎?

3. 「我給你 37 美元,求求你把這桶油搬走吧」

4. 老師隔離後用射擊遊戲上網課,真不怕學生看完更想玩遊戲?

5. 被五步蛇咬,走幾步才最安全?

6. 我們從不騙你,除非……你不懂物理

7. 為什麼菜油倒海上能救命?這道題美國學霸國父也不會做

8. 為什麼有 32 個關卡的超級馬裡奧兄弟只要 64KB?

9. 十大物理效應,一次看個夠!

10. 方程 E = mc 中,m 的能量從何而來?

相關焦點

  • MIT科學家算出π=3.115
    π=3.1415926……這個數字我們再熟悉不過了。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最近計算出了π=3.115,這是一個明顯與正確答案偏離了的數字,而這個毫無準確性的結果也被寫進了論文。麻省理工學院(MIT)理論天體物理學家卡爾-約翰·哈斯特(Carl-Johan Haster)最近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在一篇預印本論文中,他計算了約3.115個π值。等等,這個數字,看起來和我們記憶中的π值有些出入。最近幾年,科學家們使用高性能的計算機,把π值精確到近500萬億比特。
  • 麻省理工發現圓周率π等於3.115,科學到底怎麼了?
    然而國內合作的「環球科學」再編譯過來,傳到微信上,就把標題改成了《都2020年了,MIT科學家算出π=3.115,還發了篇論文?!》漏掉了關鍵一條非常關鍵的信息:利用引力波來近似 PI物理學家當然不是從頭計算 Pi 算出了別的數字,而是用引力波的觀測數據來擬合 Pi,最後得到了一個擬合的 3.115,和 3.14 挺接近的,所以廣義相對論沒有問題。為什麼 3.114 和 3.14 接近?
  • 麻省理工教授團:π≈3.115 愛因斯坦:果然如此
    圓周率π=3.1415926……這是我們眾所周知,也再熟悉不過的數字。但是最近,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卻根據觀測獲得的數據,算出來π≈3.115——一個明顯偏離了我們日常正確答案的數字,而且這個明顯不會被普通人認同的毫無精確度可言的結果,還被寫成了論文。但是身為天體物理學家的他們,真正目的並不是讓 π 值更精確,而是從引力波中尋找 π,進而驗證愛因斯坦百年前提出的廣義相對論。
  • 廣義相對論通過了π的檢驗:π=3.115
    他們在不起眼的黏土板上寫下了答案,這是π的第一個發現值:25/8或3.125。現在,麻省理工學院理論天體物理學家卡爾·約翰·哈斯特(Carl-Johan Haster)幾乎也做到了:在一篇預印本論文中,他測得的π約為3.115在隨後的幾年中,研究人員藉助功能強大的計算機計算了該比率的真實值,使其達到了適度的50萬億小數位(您可能知道它的開始方式:3.141592653…直至無限)。
  • MIT科學家發現「π星球」:近似地球大小,3.14天公轉一圈
    最近,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發現了一顆「π星球」。這顆行星的大小和地球相似,每 3.14 天圍繞其恆星公轉一圈——這與圓周率π恰好吻合,「π星球」的暱稱由此而來。有關該行星的數據是在 2017 年被 NASA 克卜勒太空望遠鏡捕獲的,當時望遠鏡正在執行第二次觀測任務(K2 任務)。
  • MIT數學最強本科生:2年半畢業,20多篇論文在手,還推動了停滯幾十年...
    也就是說,R(3,3)=6,這裡的6就是拉姆齊數。看起來拉姆齊數似乎並不難找,但當頂點數稍微增加一點時,求解拉姆齊數的難度卻會大大增加。1930年,拉姆齊本人求出R(3,3)=6,1995年,數學家把求解推進到R(4,5)=25,至於R(5,5)是多少,數學家到現在也不知道,只知道它介於43到48之間。
  • 新冠肺炎論文爆棚,全球190篇中國115篇,科學家們都發現了什麼?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從12月26日至3月1日,來自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文獻目錄以及全球權威醫學期刊的各類新冠病毒的研究文章共計190篇,身在全球抗疫一線的中國醫學研究者是發稿的主要力量,其中115篇出自中國研究團隊,佔61%。
  • 科學家發現神秘「π星球」:公轉周期3.14天,還與地球同一個size
    近年,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團隊發現一顆體積與地球相近的「π星球」,它的公轉周期為3.14天,因此被研究團隊暱稱為π星球。研究團隊將發現發布於《Astronomical Journal》。
  • MIT最強本科生!2年半畢業,手握20+篇論文,還順便推動了停滯幾十年的數學研究....
    也就是說,R(3,3)=6,這裡的6就是拉姆齊數。看起來拉姆齊數似乎並不難找,但當頂點數稍微增加一點時,求解拉姆齊數的難度卻會大大增加。1930年,拉姆齊本人求出R(3,3)=6,1995年,數學家把求解推進到R(4,5)=25,至於R(5,5)是多少,數學家到現在也不知道,只知道它介於43到48之間。
  • MIT數學最強本科生:2年半畢業,20多篇論文在手,還推動了停滯幾十年的數學研究
    也就是說,R(3,3)=6,這裡的6就是拉姆齊數。看起來拉姆齊數似乎並不難找,但當頂點數稍微增加一點時,求解拉姆齊數的難度卻會大大增加。1930年,拉姆齊本人求出R(3,3)=6,1995年,數學家把求解推進到R(4,5)=25,至於R(5,5)是多少,數學家到現在也不知道,只知道它介於43到48之間。
  • 本科畢業直博清華,年輕女科學家3年發5篇論文,現又入創新人才榜
    誰說女子不如男,現在枯燥乏味的生物界又誕生一位年輕的女科學家,而且還是國內完全自己培養,從未出國留學過的科學家。7年前,她中山大學本科畢業,直博清華,在3年以內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科學》雜誌上發表5篇論文,現年僅30歲又入「35歲以下全球青年科技創新人才榜35人」名單。她就是施一公的學生,西湖大學西湖學者萬蕊雪。
  • 在家用芝麻算圓周率π=3.14159,可行嗎?
    你知道嗎,芝麻不但能做香噴噴的芝麻餅,還可以用來算圓周率π=3.14159!歷史上的數學家和科學家提出過非常多計算圓周率的方法,比如割圓法、級數展開法等等。今天我們介紹一種在家用一把芝麻就能動手操作的實驗方法,來測量圓周率的值。
  • 天才少年曹原再上熱搜,25歲,3年5篇Nature一作論文
    96年出生的他,此前已有4篇Nature在手,而且都是一作。甚至在2018年,首度連發兩篇Nature的他,迅速在國際上一戰成名,還登上了當年Nature年度十大人物榜首,被Nature稱作「石墨烯駕馭者」。
  • 「小科學家」胡敬萱:高二發SCI論文,不僅是學霸還文體兩開花
    在新年到來之際,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對部分參加第三屆WLF的「小科學家」做了回訪,聽他們對2020年的總結、對新年的展望,將連續刊發四篇推送。首位登場的是來自天津新華中學的胡敬萱。發完論文之後,她還得面對所有高中生的終極考驗——高考。胡敬萱也是一位全才。她參加了生物學奧林匹克競賽,獲得國賽銅牌;她是一位運動員,獲得天津市高中組標槍銅牌、鉛球第五名;她還是校樂隊成員,演奏的樂器是酷炫的Launchpad……回望2020年,胡敬萱自我評價是充滿了機遇與挑戰,有驚喜也有遺憾的一年。
  • 交大π2.0超算系統實現天文學N體模擬粒子數新突破
    上海交通大學網絡信息中心、天文系聯合廈門大學天文系等單位,依託交大超算平臺(π2.0集群),成功完成4.4萬億粒子的宇宙大尺度結構N體模擬Cosmo-π測試(使用512節點、20480核心),追蹤了137億年以來的宇宙演化,並打破此前3萬億粒子數的TianNu數值模擬世界紀錄(使用13824節點、331776 核心),成為目前世界上完成粒子數目最多的天文學N體模擬
  • 圖靈獎得主大神之家:一家都是MIT博士,還聯合發了一篇AI論文
    就在最近,著名計算機科學家布魯姆夫婦——曼紐爾 · 布魯姆(Manuel Blum)和萊諾爾 · 布魯姆(Lenore Blum)發表了一項新的研究,為實現機器意識的繪製了一個新的藍圖。夫婦二人一生致力於計算機科學的研究,尤其關注機器意識。在卡內基梅隆大學任教的數十年裡,他們還發表了數十篇相關的論文。
  • 科學家光寫論文不抗疫情?我幫大家解讀一下68篇新冠病毒論文
    今天就來幫大家好好吃一吃學術瓜,分析一下新冠病毒究竟出了多少論文、該不該在這時候發這麼多論文、中國科學家的表現如何。 01.現在究竟發了多少篇論文? 新冠病毒的文章數量在持續增長。截至2月3日,我總共找到了68篇。
  • 副教授3年發論文273篇引熱議 3/4文章非學術論文
    近日,有網友曝光河南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教授王浩斌的論文發表目錄。網帖目錄顯示,王浩斌3年中共發表各類論文273篇。因論文高產,王浩斌被網友奉為「學術超人」。  昨日,記者致電王本人。據其解釋,其發表的文章中超過四分之三為政治宣傳性的文章,比如對十六大文件的解讀等,「這些文章和學術是有一定距離的」。
  • 2020 MIT 6.824 分布式系統課程
    如今已是 2020 年了,這個特殊的一年,筆者想和大家一起拿起小板凳,準備好筆記本,再來完整地學習 MIT Spring 2020 課程。可能有讀者開始腦補了,說了半天,還不知道 MIT 6.824 是什麼。不用擔心,筆者下面會詳細介紹這門非常有名的網上公開課,對於已經知道的博學的讀者就溫故而知新吧。
  • 美國的幾個年輕人,將π值算到了1000萬位小數
    他還創立「約率」和「密率」2個相當精確的分數來使用。 圓周率指的就是圓的周長與其直徑的比值,通常以「π」來表示。古人關於這個比值的看法莫衷一是:古埃及人認為這個比值應該是3.16,而古羅馬人則認為是3.12…… 公元前3世紀時,古希臘著名數學家阿基米德第一個研究圓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