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學習上的刻意練習,其他方面刻意去做一件事,往往會帶來失意。
臨近高考,家長不要想著說什麼激勵孩子的話,搞什麼激勵孩子的儀式,那都是刻意而為,失去了自然的狀態。一旦不自然,各種彆扭就會出現。而且,考前激勵,是站在家長的立場上而不是孩子的立場上。
該激勵的早就已經激勵過了,到這個時候再來搞,要麼是重複多餘,要麼是為時已晚,不如一切順其自然,該吃吃,該睡睡,何必把自己跟孩子都搞得那麼緊張?
我孩子去年高考,臨考前我先跟孩子他媽達成了共識,只要孩子能考個一本,我們都能坦然接受,除非他自己堅持,我們決不讓他復讀。實際上,孩子的成績一直界於較好的211和中等的985之間,不出意外,普通211他肯定能考上。
達成共識後,我們開誠布公地跟孩子交了心。很明確地告訴孩子,他的底線是一本,只要上了一本,我們都替他高興。孩子明顯鬆了一口氣,因為打從高一起,我們可一直都以985學校來勉勵他奮鬥的。而且,孩子也一直挺努力,雖然過程中有過鬆懈,有過波動,但到了高三後期,他的狀態已經比較穩定。
感覺到我們不是言不由衷,我們確實降低了對他的期待值。孩子就輕鬆了一大截,因為以前他們班主任一直在灌輸一種理念,讀書不單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父母、為了家庭甚至為了家族!我是持反對態度的,但班主任認為這樣可以增加孩子的責任感。
其實,對自己負責,才是最大的負責。
從最壞處打算,然後往更好的方向努力。這是必須要有的底線思維。
考前,不妨問問自己:
孩子考得最差能差到什麼程度,結果能不能接受?如果不能接受,究竟是為什麼?
像是我孩子,我當然希望他能走C9,但這對他來說不公平,因為承載了太多我們施加的壓力。所以,我就問自己,憑什麼要給他那麼高的期待值?往下降一降真的不可以?
事實上,高考當中,孩子的壓力有一多半是來自家長和其他人,真正孩子自己,反而沒有那麼在意。畢竟,他們的人生閱歷只有十幾年,他們還不能體會高考失利會引起的一系列不利影響。他們所有的感知都來自他人的描述,其中,家長是最直接的傳播者。
我們當家長的不單要卸去自己施於孩子的重負,還要幫他們扛住外來的侵擾。剩下的那點緊張,正好可以使孩子保持恰到好處的興奮,一種躍躍欲試的情緒,更能保證孩子正常甚至超水平發揮。
談話過後,兒子直到進考場都是快快樂樂的,發揮也很正常,最後上了排在前50的211。
所以,真心實意地勸告焦慮不安的家長朋友:
淡定,放輕鬆。靜靜的看,默默的幹。只要你不急,只要你能穩住,孩子就會有安全感。
這比什麼豪言壯語都管用,比什麼激勵的措施都有效。
對家長來說,是孩子本人重要,還是考分重要?
這個問題一定要想通透,這也是家長的底線。否則 ,萬一高考失利,孩子做出錯誤舉動,家長就會痛悔一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