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為更聰明的人》:讓孩子更會讀書,更懂生活

2020-12-23 騰訊網

在信息膨脹、生存環境複雜多變的今天,不確定性帶給我們的焦慮前所未有。大多數時候,我們越是焦慮,就越想學習;越是學習,卻越是迷茫。

曾經,當知識稀缺時,我們只要擁有一定量的知識,就能脫穎而出;今天,知識泛濫,我們每個人看似都擁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優渥條件,實際上,知識叢林裡充斥著一個又一個「甜蜜」的勤奮陷阱,讓我們投入無數精力卻收效甚微。為了獲得安全感而拼命追逐「知識」,只會佔用我們今天的寶貴時間,帶給我們明天更大的焦慮。

科學研究表明:

能夠直接運用於改變我們生活的知識,遠不到1%,而其餘的99%,更多的是在滿足我們的求知慾或獵奇心態而已。

我們想要讓自己的未來更有價值,讓自己對生活更有預見性,讓我們的行動發揮出最大的效益,就必須升級自己大腦的「作業系統」,同樣的,對於今天我們10後的孩子們來說,僅靠輸入「知識」,已經遠遠無法為他們構建未來的成功基礎。

這也是這幾年,我在研究家庭教育的課題時常常想的:成年人世界中的問題,往往是最好的家庭教育警示。當我們自己都無法通過「掌握」知識來獲取優勢時,再一味地用我們小時候「勤奮學習」的方式去教導孩子,豈不是明知有坑,還推著孩子往裡跳?

所以除了研究個性、專長的發揮,我也把注意力放在了「思維方式」的領域。最近我會給大家推薦幾本關於「思維升級」的好書,今天就是其中一本,來自澳大利亞的布萊恩·格裡瑟姆博士的《如何成為更聰明的人》,作為學習方法、思維方式、工作技巧領域的資深導師,他的這本書以非常清晰的架構,詮釋了一個核心關鍵詞——敏捷思考(SMART THINKING)。

我們會發現,我們的思考過程,常常包括三大重要模塊,第一個模塊是「概念思維」,也就是我們如何認識世界;第二個模塊是「創新思維」,我們如何構建世界;第三大模塊是「決策思維」也就是我們如何應對世界。

在這每個模塊當中,我們每個人都有著幾十年的「經驗」,遺憾的是,當年沒有人教過我們如何「思考」,所以我們很多人並沒有成體系的「思考框架」,而是在認識、構建、應對這個世界的時候,從既有的現成做法裡去摸索嘗試,對了就對了,錯了,也就錯了。

正因為沒有系統學習,我們很難獲得認知層面的提升。今天,我們的孩子,不能再浪費時間重走我們的老路。

這本《如何成為更聰明的人》,我最推薦的,是給正在養育孩子的父母們看,因為我們渴望讓孩子更強,因此我們也最有動力,好好研究這有點「燒腦」,但卻有著長遠意義的課題。

幸運的是,布萊恩·格裡瑟姆博士寫過多本暢銷書,所以他的這本新書的邏輯很清晰,寫作方式也較為通俗。從目錄中可以看出,無論是認識、構建,還是應對這個世界,每個思維階段中,我們都有一些常常會陷入的思維誤區,大家可以在看完前言之後,就根據自己的薄弱點,尋找對應的思維階段,看看對應的問題和解決方法,提升我們的思維力。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書中兩個對我的家庭教育理念影響較大的觀點,一是忘掉自己;二是再三反思看似確定之事。

前者,用於應對「應試教育」中我們必須經歷的學習過程,也就是我們不得不做之事;後者,用於權衡和不斷強化人生的深層次意義,關注的是我們真正的價值所在。

(一)忘掉自己。

布萊恩·格裡瑟姆博士在《如何成為更聰明的人》中提出,忘掉自己是敏捷思考的一大關鍵特徵,指的是在思考中:

忘掉自己、忘掉自己的意願,丟棄自我中心和面子;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理解別人的想法和喜好。

這一點,尤其適合用在應對「應試教育」。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很多孩子(包括曾經的我們)在應試教育中最為痛苦的一點,就是對枯燥的知識難以提起興趣。無論是記憶還是理解,也不管文科理科,極少有孩子真正享受學習的過程。

但我們都看過不少新聞中寫道,某個成績優異的孩子,對某個科目特別感興趣;甚至於,某個不愛學習的孩子,通過打電子遊戲竟然大幅度提高了歷史成績。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是大多數孩子就是「沒興趣」。

《如何成為更聰明的人》的「忘掉自己」其實給了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那就是,大多數時候,我們所謂的「興趣」是從自身出發,前面都帶著「我」這個主語,但如果換一個角度來考慮:

我們編寫語文教材的老師,編寫數學課件的老師,他們編制書目的過程中,一定是以「儘可能有邏輯的、讓孩子們能夠理解能夠喜歡」的方向去考慮大綱,考慮表達方式。那麼,如果我們能夠「忘掉」自己的角度,從編書者的角度來「欣賞」我們的課本,就能從根本上從「排斥」的角色中抽出身,跨出和我們的課本、教材和諧相處的第一步。

這一步到底有多重要?

當你背誦語文課文時,首先「忘記自己」,考慮作者的時代背景和生平。假設我們是作者的朋友,身處戰亂或是人生低谷,他對家鄉親人的思念,對壯志難酬的悲嘆,又何嘗不像古裝劇一樣的精彩?我們要費心去背他的立意嗎?「甄嬛體」都不是問題,文言文又何嘗不是一本小說?歷史也是一樣,是非常容易投入的學科,只要我們首先「忘記自己」,不去排斥和對立。

那有人問,理科呢?生物還勉強可以理解,那數學、物理和化學呢?我們要感謝今天的時代,給我們太多資源,雖然第一段我們提到,盲目地為了學習而學習會加劇焦慮,但如果是「有目的」的學習呢?理科的學習更像是武學中「打通任督二脈」,解題方法並不難,只是和題目聯繫不起來,和知識點關聯不起來。我們要做的,就是從出題者的角度去看待這些知識點,用智力闖關的心態從題目中倒推複習。當題目和知識點的聯繫帶來我們大腦的更多連貫思考時,就會產生「打通任督二脈」的通暢感。

從編寫者、出題者的角度來考慮教材,投入認可甚至情感,能夠從最根本上提升我們對「應試教育」的接受程度,從而大幅度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

(二)再三反思看似確定之事。

對待「應試教育」,我們要「忘記自己」,然而對待我們的整個人生,我們則需要反其道而行之,那就是不斷地提醒自己,不斷地反思自己。

布萊恩·格裡瑟姆博士在《如何成為更聰明的人》中指出,再三反思看似確定之事,就是要求我們:

透過表象、深入本質,不按照固定模式草率決定。

生活中我們所遇到的每個人,都會對我們有所要求,同樣的,孩子們也面臨這樣的情況。

老師要求他們有好的成績、同學希望他們和自己玩耍(甚至可能有部分同學希望你的孩子別那麼努力學習,所以在某些學風一般的學校,太過努力的孩子甚至會被其他孩子們排斥)、爺爺奶奶要求他們多吃飯多睡覺多穿衣服,而作為父母的我們則更加貪心,可能會要求他們「各方面全面發展」,而我們多少人考慮過,孩子應該對他自己有什麼要求呢?他的存在價值,只是為了滿足我們所有人對他的期望嗎?

我們的孩子(包括我們自己)都很少(或是幾乎沒有)被鼓勵過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也極少有人會告訴我們的孩子要如何透過表象去觀察生命的本質。

在過去,可能一個人就在迷茫中終老(或者一輩子都不曾感受到迷茫),只是按部就班地跟隨周圍人的要求去度過一生,然而今天,這種「和諧」的茫然已經不復存在了。鋪天蓋地的信息、更加激烈的競爭都告訴我們,未來我們的孩子不可能不去思考本質,不可能騙自己一輩子。

在我所接觸過的家庭教育案例中,初二以上的孩子們,大多數都曾表達過迷茫的心情,他們的獨立人格逐漸形成,開始隱約覺得,他們的生活裡,不應該只有學習,但周圍的一切給予他們強大的壓力,以至於他們無暇思考更深層的東西。我們現在多少年輕人,甚至中年人,依然把這個問題帶到了今天?

我曾和我的前輩探討過:在孩子的教育中,如果有一件事情不得不做,那會是什麼?前輩告訴我,從孩子小時候起,只要遇到問題,就要引導孩子思考:

這個問題本質上是什麼?我們可以怎麼解決它?

被這個問題餵養大的孩子,遇事不慌,既有主見又有靈活性,既會聽取他人建議又不會被他人操縱。

因此,幫助孩子強化分析思考的能力,讓他們從小就學會去透過現象看本質,利用青少年時期這短暫的十幾年,把他們扶上馬,陪他們走一程,幫助他們去思考如何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意義非凡。

布萊恩·格裡瑟姆博士的這本《如何成為更聰明的人》裡,還有許多關於大腦開發、認知升級的實操方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翻閱。

歡迎留言交流。

相關焦點

  • 《如何成為更聰明的人》:讓孩子更會讀書,更懂生活
    最近我會給大家推薦幾本關於「思維升級」的好書,今天就是其中一本,來自澳大利亞的布萊恩·格裡瑟姆博士的《如何成為更聰明的人》,作為學習方法、思維方式、工作技巧領域的資深導師,他的這本書以非常清晰的架構,詮釋了一個核心關鍵詞——敏捷思考(SMART THINKING)。
  • 如何讓孩子成為更幸福的人?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34;那如何讓孩子成為更幸福的人呢?不同的人或許有不同的答案,而我的答案則寫在文末。成為一個幸福的人,必定要先一個有方有圓之人。「方」,是堅持是規則。」圓「,是人情是變通。&34;用來堅守底線(保護自己),&34;則用來釋放善意(兼顧他人)。
  • 讀書多孩子就更聰明嗎?好動的孩子才更聰明
    但是喜歡上躥下跳的孩子應該是體商高,那樣的孩子更聰明的。說到體商,大家對它有什麼了解嗎?體商:是指身體商數,也就是人對自身真實健康情況自我認識的反映,它是指一個人活動、運動、體力勞動的能力和質量的量化標準,其屬於健商(HQ)範疇。
  • 如何培養閱讀習慣?做好這3點讓孩子更愛讀書,更聰明
    能不能得天下這個難說,但一個學識淵博、視野開拓、思維敏捷、又懂得自律的孩子,將來步入社會肯定會更具有競爭力。既然閱讀有這麼多的好處,那到底該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呢?孩子太好動?有的家長說,我的孩子太好動了,根本就坐不住,更別提看書了。其實小孩子天性好動,性格外向的孩子則更是如此。要想培養孩子的良好閱讀習慣,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想辦法讓孩子先坐下來。
  • 如何培養閱讀習慣?做好這3點讓孩子更愛讀書,更聰明
    不僅能為孩子將來學好語文打下基礎,並且還能提高孩子的智商。能不能得天下這個難說,但一個學識淵博、視野開拓、思維敏捷、又懂得自律的孩子,將來步入社會肯定會更具有競爭力。既然閱讀有這麼多的好處,那到底該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呢?
  • 如何讓青春期的孩子更聰明,答案是多和孩子聊天
    不管這句話是否正確,但至少表明一點,青春期在一個人一生中是最寶貴的,尤其是在學習方面,因為這個階段,人不用受生活所累,思維相比兒童也變得更成熟,所以,做為青春期的孩子,一定要抓住這個階段好好學習,讓自己變得更聰明一些。那如何讓自己變得更聰明一些呢?
  • 「左撇子」孩子真的更聰明嗎?科學家:比父母想像的更複雜
    對於父母而言,能生一個聰明的寶寶是家長的共同心願,而很多傳統觀念認為,「左撇子」的孩子更聰明,但事實真的如此嗎?「左撇子」孩子真的更聰明嗎?科學家:比父母想像的更複雜英國倫敦大學曾經做過有關「左撇子」和「右撇子」智商的研究,研究報導結果是他們之間的平均智商並無明顯差異。
  • 每天玩的孩子,居然比每天學習的孩子還優秀,會玩比學習更重要
    34;一詞,這個詞顧名思義,就是一個人每天把時間都花在讀書上,沒有其他興趣愛好,人也變得呆呆的。也許有些人會反駁:一個人書讀得多了,他的知識也會比較淵博,比較聰明,並不會成為書呆子。但人的興趣不能變得太單一,孩子也是如此。如果孩子的興趣只有讀書,孩子最終只會成為&34;。父母讓孩子擁有玩耍的時間,才會讓孩子的大腦更加活躍,孩子的興趣也不再變得單一。
  • 孩子讀書很苦,但不讀書的人生會更苦!你知道嗎?
    孩子讀書很苦,但不讀書的人生會更苦!孩子,嬰兒剛出生來到這個世上,第一聲總是啼哭,為什麼呢?也許嬰兒天生也知道世道的艱難。孩子,人的一生不容易啊!先學會做人,然後成才,也就是今天倡導的教育根本任務——「立德樹人」的思想。孩子,請別再打遊戲了!「遊戲是精神鴉片」,有毒、有劇毒!一旦「遊戲成癮」、「網絡成癮」會害死你一輩子的人生,後悔就晚了。
  • 《如何成為更聰明的人》:學會思考,做出決策,告別失敗和平庸
    其實,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聰明人。只是有些人找到了他們聰明的地方,有些人沒找到而已。所以,你想要成為一個聰明人。經過統計,最好的方法就是「嘗試不同的東西」,做不同的事情。總有一天,你會發現你在某一件事情上面,有著比別人更高的天賦,然後成為這個聰明人之一。
  • 《如何成為更聰明的人》| 敏捷思維,助你做出好決定
    在《如何成為如何成為更聰明的人》一書中,作者認為,造成這種現象原因是這些求職者缺乏思考技巧,不能隨機應變,缺乏創新思考的能力和自我反省的能力。《如何成為更聰明的人因為不是哲學博士的人比哲學博士更多,所以更可能的答案是2.
  • 自由玩耍為什麼會讓孩子更優秀
    基金會的科學家在發表的研究報告中指出, 相比那些始終有老師教導、孩子不能自由玩耍的幼兒園,以自由玩耍為主導內容的幼兒園培養出來的孩子,在以後的生活中能更好地適應社會。數據顯示,2、3歲時曾就讀於教導型幼兒園的孩子中,當他們長大後有1/4以上的人都被停過職,而曾在玩耍型幼兒園學習的孩子,只有不到7%的人有過被停職的經歷。
  • 勵暢少兒體能丨體能教育讓孩子變得更聰明、更健康!
    本期勵暢微課堂,我們一起了解為何體能教育會讓孩子更聰明、更健康!孩子健康的警報——有體重無體能據勵暢君所查數據顯示:少年兒童體質呈下降趨勢。近視:青少年近視率高居世界第一,小學生為40%,初中生為68%,高中生為78%,大學生為85%。
  • 將禮貌教育融於孩子的生活,教孩子懂禮貌,講禮貌的孩子更受歡迎
    現如今很多家庭的孩子被寵著慣著,以至於養成以自我為中心、囂張跋扈的性格,不考慮別人的感受。更別提什麼文明用語,禮貌行為了。在教育孩子的這條道路上,家長可以說是任重而道遠。對孩子的禮貌教育是一項長久而細緻的工程。禮貌是人與人交往中的一些行為規範,由語言和動作表現出來。每個家長都想要一個懂禮貌的好孩子!怎樣才能幫孩子變得懂禮貌呢?
  • 孩子讀書雖苦,但不讀書的人生更苦,一位媽媽的肺腑之言讓人深思
    孩子,你現在正上高中,你總跟媽媽抱怨,高中作業好多啊,課程多,學業重,有些課程聽不太懂,學起來很吃力,每天晚自習要上到十一點。媽媽只想對你說,你的辛苦我都懂,但是我希望你能明白一個道理,要想以後過上輕鬆體面的日子,就得吃學習的苦,別的孩子也同樣能吃的苦,我希望你也一樣。因為讀書是改變命運的一次機會,也是離成功最近的一條路。給你講個我的親身經歷吧。
  • 改變思維路徑,發掘創新能力,為大腦賦能,成為更聰明的人
    聰明的人都很相似,愚蠢的人蠢得卻各有各的不同。固然有些人是天生聰明,但更多的人,他們的經歷會告訴你,聰明是可以被習得的品質。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個更聰明的人,是當今時代有進取心的青年都會研究的問題。如何成為更聰明的人?當我想成為一個更聰明的人,我其實想的是,提升自己的格局,提升自己的思考力,提升自己的理解力,而不是想著憑藉一點點的聰明,就開掛一樣地走捷徑。
  • 初學寫作更要學會讀書和觀察生活
    如何讀書?任何一位要想成為作家,想從讀書中獲益的人,就要學會像作家一樣讀書。閱讀的目的決定閱讀方式。讀書目的大體可以分為消遣,獲取信息和提高理解力。本書所說的閱讀屬於提高理解力的範圍。隨著閱讀的深入,從字詞句段的選擇,到節奏安排、人物塑造、情節過渡、場景切換、人物視角、背景設置和故事如何開始和結束的等,都是你學習的對像。隨著閱讀的深入,你的閱讀大綱也會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具體,你的收穫也會越多,寫作水平提高的也越快。如何觀察生活?
  • 哈佛女校長:孩子若不想讀書,就帶他去這3個地方,比打罵更有效
    比如對一些家庭條件不好的孩子,讀書幾乎是唯一的出路。哈佛校長直言:孩子不想上學,就帶他去這3個地方,比打罵更管用!她說:「如果一個孩子不想讀書,帶他去這三個地方,比你無休止的說教更有效。」尤其在公司上班人群中,對時間的需求非常迫切,他們想要維持自己的生活,必須每天早早地來到地鐵站,如果來晚了,可能就會讓自己遲到,這也可以告訴孩子,時間就是金錢。當我們現在時間還很充裕的時候,多學才是正途,否則今後會很後悔。
  • 頭大的孩子更聰明還是頭小的孩子更聰明?
    有古話說頭大的孩子更聰明,因為腦花發育的越好!其實正常腦的大小不能反應孩子是否聰明。都是一樣的!但是過大過小確實會影響孩子的智商。頭圍太大太小都不是正常表現,可能影響孩子智商。孩子頭圍太小可能提示腦發育不良。腦發育不良當然會影響孩子智商,頭圍太大或增長太快可能提示有腦積水可能。腦積水壓迫腦組織同樣會影響孩子智商。如何早期發現和預防頭顱太大或太小。
  • 會讀書,更會寫作
    我是鄭老師這一講給大家介紹的主題是「會讀書,更會寫作」。首先老師先告訴所有同學一個真理:所有人都可以是作家,都可以是詩人,大家都是天上掉下來的文章天使,只不過有些人落到了水泥地上,摔傻了。歸根揭底還是大家寫的太少了,只有寫多了,人才會變得像一個水龍頭,只要拿到題目就能擰開水龍頭,就能譁譁譁地寫,這樣才能積累關於寫作的真實感受。但是多寫有一個前提,就是你要多讀書。古話說得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意思是讀書多了,肚子裡墨水多了,文章自然就好。可是不少同學要說了,我看書也不少啊,怎麼寫作文還是很痛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