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技能缺口報告」中,提及了一份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120僱主的調查;調查顯示大多數僱主都認為畢業生們「未達到最低僱用要求」。
2012年萬寶盛集團研究了41個國家和地區超過38000名僱主後,同樣發現「全球相當大部分僱主都表示找不到掌握有效技能的人才」。
每年都有大量成績不錯的大學生求職者,為什麼這麼多僱主覺得找不到「有效技能的人才」呢?
在《如何成為如何成為更聰明的人》一書中,作者認為,造成這種現象原因是這些求職者缺乏思考技巧,不能隨機應變,缺乏創新思考的能力和自我反省的能力。
《如何成為更聰明的人》,一看書名以為是「雞湯書」,差點錯過。幸好去豆瓣查了一下,有8.5以上的評分;立馬去接看了書的目錄,才發現是結構邏輯清晰的乾貨書!
作者布萊恩·格裡瑟姆,畢業於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擁有博士學位,是學習方法、思維方式、工作技巧領域的資深導師,著有多本暢銷作品,包括《如何寫好論文》《教授都在用的思考術》等,廣受求職者和職場人士的喜愛。
書中作者提出了」敏捷思維「,然後從「概念思考」、「創新思考」和「做出決定」三個階段對」敏捷思維「進行剖析;從而幫助我們擯棄固有偏見,打破直覺壁壘,改變思維方式;以解決求職就業、職場提升、設計創作、學習研究等方面的問題,應對各種不確定性。
正如英國利茲大學教授尼古拉斯·傑克遜對這本書的評價:
一本平易近人卻巧思不斷的書,能夠讓讀者的思維更敏捷銳利,洞察力更光照淵遠,也更具創造力。
下文將從什麼是敏捷思維,影響思考的因素以及敏捷思維的三個階段,對書的內容進行簡單的梳理。
書中把敏捷思維和批判性思維進行比較,發現兩者存在一些重疊的地方,也存在著重要的差異。
兩者的相同之處在於鼓勵學會監控自己的思考,去分析問題和觀點,以及進行自我反思;而不同點在於:
敏捷思維關於創造新想法,創造新概念,為問題設計解決方法,得出新觀點,評估風險,並做出你自己的決定。
批判性思維不會創造新想法。在進行批判性思維時,我們要做的是找出所獲信息的弱點,評估其可靠性,決定它可修正還是需要全屏摒棄。
可見,敏捷思維是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敏捷思維,是以批判性思維去分析現有問題和觀點的基礎上,提出新想法並投入實踐,再進行自我反思和評估調整,最後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現實環境中做出決定、解決問題。
在我們實際生活中,對於突然爆出的網絡熱點事件,不人云亦云,保持自己的理性分析,這可以說是一種批判性思維。
而敏捷思維則會運用在高考填志願、就業選擇、職場難題、買房、擇校等情況下,我們需要先結合各方面的情況去做分析,提出一些想法,再去評估這些想法,最後做出當下最好的決定。
我們身處不斷變化之中,永遠不知道會在什麼情況下遇到什麼問題,無論生活、工作還是學習都是充滿不確定性的。敏捷思維就是應對不確定性的一把利器,以這種思維方式去面對不停出現的新問題,創造新想法。
我們先來看幾個書中的測試題。
這題中,多數人會選擇答案1——她是一名哲學博士。這是「代表性偏差」,是刻板印象的典型例子。
因為不是哲學博士的人比哲學博士更多,所以更可能的答案是2.
這題是一個「信念偏差」的例子,大部分人認為這一結論是正確的,其實邏輯上並不成立。
如果我們認為結論正確,就會忽略邏輯,並開始收集那些看似對它有利的論點。
一個人的思考方式往往會受到成長生活的環境、知識構成、以往經驗等方面的影響,這也會使我們每個人做的決定、解決問題的方式缺乏開放性,存在局限。
而在我們的求學歷程中,大多缺乏思考方式的培養與訓練,更多的是老師對於知識的傳遞;所以在面對實際需要解決問題時,我們很難有新視角、新方式。
我們是需要敏捷思維的,這種種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思維方式。
概念思考就是一種獨特的提問類型:它是一種自我反思,探索著我們對常見詞彙的應用方式。
我們往往會對身邊的東西習以為常,覺得平淡無奇;同時在思考中會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直覺、以往經驗、情感等方面的影響。而概念思考則是跳出原有模式,不做預設,從不同角度去思考,產生新概念。
概念思考中很重要的一步就是建立事物間的聯繫。
在書中有這樣一道測試題:
對於已知的三類事物,我們可以很快的說出它們屬於什麼類型;但把這三個看似無關的類型合起來,重新創造一個新類別,就變成了一件需要思考的事情,因為需要重新去尋找這些事物間的聯繫。
跳出原有模式,尋找事物、想法間的聯繫,往往是創新的第一步,這也是近年來跨界創業、跨學科研究如此風靡的原因之一。
雖然創新思考形式頗多,但都涉及兩個共同因素。1.某些個人特徵:願意暫時放下自己的判斷,提出簡單問題,勇於想他人所不能想,等等。2.某些技巧:只要學會了這些技能和方法,所有人都能掌握。
結構化的提問法就是創新思考的技巧之一,是一種簡單、有組織、系統性的方法。
比如我們現在常提及的「頭腦風暴」和「思維導圖」就是結構化提問法的運用。先儘可能多的提出問題,列出清單,再可以通過分類整理、深入分析等手段去回答問題,產生新想法。
當然,書中還列舉了其他創新思考的技能,比如如何組織想法、運用類比法等等。
做出決定,是一個變輸入為輸出的過程。輸出的內容的品質取決於所輸入的內容。敏捷思維的前兩個階段可以確保我們獲取最佳輸入。
書中把「做出好決定」分為七個步驟。
這七個步驟中的最後一步「反思決定」,往往最容易被我們忽視。雖然它是「做出決定」的最後一步,卻是下一次遇到問題,進行敏捷思維的開始。
只有對這一次的決定進行反思,我們才能發現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才能使下一次的概念思考和創新思考更有效輸入,最終幫助我們做出更好的決定。
B.F.斯金納曾經說過:「教育無非是一切所學的東西被遺忘後剩下的內容。
《如何成為更聰明的人》正是希望通過理論梳理、實踐案例以及各種測試題,傳授一種思維方式,幫助讀者形成敏捷思維,運用概念思考、創新思考,從而在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學習的各個方面做出更好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