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這句詩隨著中國詩詞大會的熱播,變得朗朗上口,它出自陸遊所寫的一首七言律詩《臨安春雨初霽》。陸遊的詩中多見憂國、愛國卻充滿悲憤、惆悵的題材,而這首《臨安春雨初霽》中,所含的悲憤惆悵卻不多,更多的是一種心灰意冷之感,明顯能感受到陸遊的歸隱之心,是陸遊晚年時期的閒作。
當時,陸遊官場失意,一直得不到朝廷的重用,雖空有報國之壯志,卻深深不滿南宋小朝廷的黑暗與苟且。他先是被派去福建做官,可沒多久便又被轉去了江西,但官職都很小。後來,陸遊收到朝廷調令,要去嚴州任職。但是,按當時的規矩,官員赴職之前,是必須到臨安去拜見皇上的。這首七言律詩《臨安春雨初霽》也就是陸遊住在西湖邊的客棧裡等候皇上召見時,在無聊之中打發時間所作。
臨安春雨初霽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這首七言律詩《臨安春雨初霽》的大意為:這幾年為官的感覺如同被蒙上了一層薄紗,誰讓我騎著馬到京城來沾染這份繁華呢?坐於小樓上聽了一夜的春雨連綿,明天早上就會聽到巷子深處叫賣杏花的聲音了。鋪開短小的紙張開始從容書寫斜行草書,在晴朗的窗前細細沏茶,慢慢品嘗。不要感嘆京城之塵埃會將素衣弄髒,清明時節我還來得及回到鏡湖邊的家鄉。
通過這首《臨安春雨初霽》,我們可以看出陸遊當時的情境,不但對政治官場的世態炎涼有了更深的體會,對人生也產生了全新認知,萌生了歸隱之意。詩末「猶及清明可到家」一句,便足以體會陸遊厭棄官場的心思。雖然沒有像陸機一樣抱怨「京洛多風塵,素衣化為緇」,但也道出了羈旅之苦,寧願歸家也不遠在「人間天堂」的江南臨安久留。
這可以理解,當時的陸遊已經六十二歲高齡,但人生並無建樹,而朝廷又不重用,無論是從其事業來看,還是從其壯志抒發而言,都無不充滿了盈盈辛酸之感。當一位壯志不已的官員產生了世態炎涼之嘆時,思家是最終的回歸,所以陸遊的詩雖然有著壯志難酬的不滿,卻更多的是為了保持素士之風而思隱歸家的決心。如此,讀者也可以從中看到一種矢志不屈、保持真性情的高大形象。
其中膾炙人口的「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是這首《臨安春雨初霽》的「詩眼」,也是一千古名句,言語清新雋永,讓人很容易聯想到畫面,此句被譽為「繪盡江南春的神魄」。殷光熹在《宋詩名篇賞析》也讚賞到:「小樓」一聯,從詩的意境看,有三個層次:身居小樓,一夜聽雨,是一詩境;春雨如絲,綿綿不斷,杏花開放,帶露豔麗,另一詩境;深巷賣花,聲聲入耳,又一詩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