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將道德教育建立在「禮」和「仁」的厚重哲思之上,但論及方法和細節,大教育家孔子把「寓教於樂」作為少兒教育的一大基礎原則。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不如樂之者。」當代李吉林老師的「情境教學」,提倡運用音樂,圖畫,表演等手段把學生帶入情境,從而引領受教者的思想、情感和思維進入預設系統,這正是「寓教於樂」隨社會發展而演變進行時的教學模式。古時的教學資源非常有限,很多歷史名人的成長軌跡裡,都能看到老師和家長在他們幼時教育中進行的故事激勵和養育。通過蘊含智慧的故事引導和啟發孩童尚待開發的思維,是進一步開通向富有創造性的想像力的關鍵,同時可以改善兒童前期不理想的行為習慣、抑鬱心理、夥伴關係等等,使兒童心理不斷朝向更為健康的方向發展。
無論是「寓教於樂」還是「情景教學」,其中一個核心因素指向的就是「故事」,無疑,人的聽覺開發,都是從故事開始的。幼兒時期,美麗的童話成為甜美夢鄉的大門,漸漸地,隨著孩童心智的發展,心靈需要更多的養分,來支持他們行動、語言和思維的成長需求,故事仍然承擔著給予和陪伴不可或缺的使命,因為,「故事」就是理想的化身,美好的成果,成功的案例,指引著「受聽者」,給他們信念、盼望和愛,從而改善兒童因心理因素導致的負面行為習慣、抑鬱心理、不和諧夥伴關係等等,讓兒童在正面和肯定的自然情境中,感知和認可他們應有的心理世界,進而映射到現實世界中。針對性的給兒童講故事,故事情節猶如通往孩子內心的幽徑,故事中的隱喻可以作用於孩子的心靈,讓他們的行為發生正向的轉變。如果一個故事以充滿想像力的方式如實呈現孩子的心靈狀態,並帶著愛和鼓勵,提供一種解決方案,或提供一個看待事物的新視角,孩子就會接收到故事中的訊息,令人驚喜。的改變會由此而發生。比如孔融讓梨的故事;三兄弟與筷子的故事;女媧補天的故事等等。
有的兒童天生就有喜歡打架或者攻擊性行為,這是他們缺乏安全感的本能反應,是兒童社會情感能力發展中對自己和他人關係認知不足的表現。兒童自我管理能力不足,不能自覺調適自己的情緒和行為,也不能理解他人的想法、情緒和行為,導致行為上的衝突和攻擊性行為。澳大利亞的「故事醫生」蘇珊·佩羅女士,就是用講故事的方法來幫著兒童解決問題的。蘇珊·佩羅女士曾多年在幼兒園工作,一直用講故事方法,溫暖了一代代孩子們的心靈,改變了孩子們的行為。她用豐富的實例,講述了如何在家庭生活和學校生活中,針對孩子出現的各種挑戰性行為,創作出具有療愈作用的故事。
身處信息化時代,日新月異的數位化產品看似無聲卻正在大張旗鼓地蠶食人類的訴說和傾聽能力,產生的負面效應因此也喚醒了人們對原始的但卻是最健康交流方式的渴望。孩子在生活和社交層面所表現出來的種種問題和症狀,家長和老師不能給孩子隨意貼上想當然的標籤,最好是通過專業分析或診療,了解這些現狀背後的心理原因,尋求專業的心理療愈對應這些原因,以故事性的內容進行語言溝通交流,讓孩子內心缺失的部分,通過鮮活的內容得到補充供給,孱弱的信念在成功的例證中得到建立和堅固,填補失衡,幫助孩子回到「平衡」,故事因其可塑性,本身所具有的「溫暖和滋潤』」的能量特性,對孩子的心靈療愈具有無可替代性。
故事能對兒童起到療愈的作用,符合了兒童的社會情感能力發展的過程,學生的社會情感能力是學生在認識和管理與自我、與他人、與集體的關係的情感體驗中,獲取知識、技能和態度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心理修復性的故事選取要特別注意,根據兒童行為的心裡特徵權衡重點的同時,要注意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簡單粗暴式對接,「潤物細無聲」產生的是永久效果,還可根據需要改編和創作,避免千篇一律導致厭煩,從而使孩童關閉語言溝通交流的渠道。
社會關係中最根本最美好的就是語言交流,故事承載了孩童時期內心理想在語言上的最有效轉述和表達,在故事中,孩子和家長會表現為最和諧和密切的同盟關係。不可忽視的是,故事作為心靈成長的豐富養料,它仿佛陽光可以驅散陰霾、照明方向,又猶如甘露讓種子發芽成長,也會讓小苗在風雨中壯大,坦然無懼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