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書籍、撿拾垃圾、運送餐具……連日來,一到放學時間,安慶師範大學的校園內就會出現學生忙碌的身影。原來自開學第六周起,該校的5885名新生便開始接力參與為期29周的勞動實踐課程。據該校學生處相關負責人介紹,「所有學生每學年均需完成勞動課時」。
當前國內的大多數校園中,勞動教育可能長期處於一個「缺課」的狀態。隨著勞動教育缺失的「後遺症」逐漸顯現,越來越多年輕人出現了「肩不能扛,手不能提」「能躺著絕不坐著」的「勞動恐懼症」。各方也因此重新認識到了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從中小學到高校,都紛紛通過開設勞動教育課等方式,讓「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的觀念植根學生心間。
然而,學校要看到,開設勞動教育課並非只是讓學生掃地撿垃圾這麼簡單,在課程的設置和實施過程中,要注意兼顧科學性和合理性。就拿不同年齡段的學生來說,中小學生和高校學子,能夠實現的勞動層次不同,預期的教學效果也存在差別——對中小學生來講,只要能通過體驗勞動提高實踐能力,形成尊重勞動的觀念,教育的目的就算達到;於高校學子而言,其問題可能並不在於勞動「不能為」,而是「不想為」。因此,勞動課的意義可能更多體現在扭轉其對於勞動的偏誤觀念、認識勞動的重要性上。例如,此次安慶師範大學在對勞動實踐課的設置上,就有一個細節耐人尋味:「新生第一學年勞動實踐課由學校統一組織,餘下學年由各學院自行開展。」如此設計,有助於各學院根據學院實際和專業特點,將勞動實踐課與專業相關活動結合起來,也有助於學生深入了解勞動之於自身所學的意義。
此外,勞動教育也要警惕「走形式」「走過場」的風險,而是真正落到實處,讓勞動觀念入心入腦。比如,有高校的勞動教育,安排大一學生輪流停課打掃校園衛生,學生打掃完區域衛生不能馬上離開,而要留守到一定時間點,最終出現了「大批學生手持掃把坐在路邊聊天」的「校園奇觀」。這樣的勞動教育,可能會弄巧成拙,讓學生對勞動更為牴觸。真正能夠起到教化作用的勞動教育,應是「潤物細無聲」,注重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的勞動體驗。這就要求從學校到老師,從校園職工到同學,都能以形式契合實際,用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方式開展勞動教育,以此實現育人目標。(許曉芳)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