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我在出門診的時候來了這樣一位患者。這是一個30歲的女性,生完孩子兩年,這次來就診是因為一個困擾她許久的問題:
每次蹲下的時候,她都感覺自己的外陰多了一個小包塊,摸上去硬硬的,平躺的時候就消失了,下次又會出現。反覆多次,不痛不癢,她也就沒在意。但從上個星期開始,突然發現這個小包塊摸上去還有鮮血,這可把她嚇壞了,趕緊來醫院。
聽完這個患者的描述之後,我給她做了詳細的婦科檢查,最終找到了病因——子宮脫垂。
反覆出現的小包塊其實是脫落出來的宮頸,而出血則是宮頸被摩擦後引起。找到病因之後,這個媽媽如釋重負,接下來就是該怎麼治療了。
其實上面這個媽媽不是個例,子宮脫垂屬於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是產後女性的常見問題。
很多媽媽們會認為,我是剖宮產,生完也沒什麼不舒服,盆底功能肯定沒問題。
其實不然,生完寶寶的媽媽們都會有盆底功能損傷,無論順產還是剖宮產,只是輕重程度不同。如果沒有及時發現,平時生活方面也不注意,隨著時間的流逝,身體日漸衰老,症狀就會越來越重。
子宮脫垂是指子宮從正常的位置沿著陰道下降,宮頸外口達到坐骨棘水平以下,嚴重時甚至會整個子宮都脫出陰道口以外。簡單理解,就是子宮從以前的位置掉下來了,根據輕重程度不同分為三度:
重型,宮頸已達處女膜緣,陰道口可見子宮頸。
重型:宮頸及部分宮體脫出陰道口。
女性的骨盆底是由很多的肌肉及筋膜構成,這些結構在骨盆下部有力支持著女性生殖器官,就像一張強有力的網兜,把這些器官穩穩的託在正常的解剖部位,當盆底結構發生損傷時,這個網兜就失去了支撐作用,導致一系列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子宮脫垂就是其中的一種。打個比方,盆底結構就好比一雙大手託著子宮,當這雙手受傷了,沒有辦法再穩穩的託著子宮,子宮就會掉下來。
造成盆底功能損傷的原因有很多種,懷孕、分娩是其中的主要因素。懷孕時隨著孕周增加, 胎兒體重逐漸增加,加上子宮重量日益增加, 使盆底肌肉處在持續受壓中,加上激素水平變化會使盆底肌肉及筋膜鬆弛,而分娩時會加重上述過程,尤其是懷孕、分娩次數較多的女性,發生子宮脫垂的概率也會上升。
除了懷孕和分娩之外,產後的媽媽們或多或少都需要承擔一些家務勞動,有時也會在無形中影響盆底結構,比如長時期下蹲擦地板、站立、抱寶寶、提重物等,因為這些動作和姿勢會導致腹部壓力增加。
有研究顯示,當女性雙手負重達15kg宮頸便可顯著下降,負重越大宮頸下降越明顯,而體位不同,產生的腹壓也不同。其中站>蹲>坐>臥,長期站立位勞動更容易發生子宮脫垂。
因此,為了保護盆底,產後媽媽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儘量這樣做:
有的媽媽在生產之後著急恢復身材,會使用束腹帶,殊不知這樣也會影響盆底功能,為什麼呢?
當分娩後,媽媽腹腔裡空間寬敞了很多,內臟們終於可以鬆快鬆快,但還沒等它們得以舒展,使用束腹帶又會將內臟的空間擠壓。在重壓之下,內臟只能往壓力更小的地方移動,就會不斷向陰道口傾斜,盆底組織也就承擔了越來越多的重量。盆底肌在懷孕分娩時本就經歷了一次重創,產後還要肩負如此重任,因此,長期使用束腹帶過度擠壓,就可能導致子宮脫垂。
那是不是產後就不用減肥了呢?當然也不對!
肥胖是導致子宮脫垂的一個重要原因。研究顯示,超重(BMI為25-29.9kg/m )和肥胖(BMI≥30kg/m )的女性盆腔器官脫垂的風險高於體重正常者。一項meta分析納入了22項報導體重對脫垂風險影響的研究發現,超重和肥胖女性發生盆腔器官脫垂的風險比體重正常者分別增加了40%和50%。因此,產後鍛鍊,維持正常的體重對保護盆底功能非常必要。
產後鍛鍊時,各位媽媽們也要注意,不要操之過急。產後42天內不要著急開始活動程度劇烈的「減肥大計」,因為此時女性的生殖系統還在恢復期,臟器和骨盆韌帶尚未完全恢復正常,如果著急跑跑跳跳反而會給盆底組織造成負擔,不利於恢復。等產後42天先去醫院檢查、做盆底功能評估,再制定適合自己的減肥計劃。
除了上面說到的這些內容之外,預防子宮脫垂還要注意以下事項:
子宮脫垂是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中的一種表現,當發展到子宮脫垂時,說明病情較重了,平時如果有下面這些症狀時,很可能意味著盆底出了問題:
當出現上述情況時,請及時去醫院檢查,看看盆底問題到了哪種程度,需要怎麼治療,都交給醫生來判斷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