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壹伴無版權圖庫
可是,對於「消極等待」這個詞,我不僅產生了幾個疑問:「消極」是哪種視角下的定義?為什麼等待是「消極」的?今天,我想就這些問題表達一些觀點。同時,我們也邀請了11位在幼兒園一線工作的老師或園長,聊一聊他們眼中的「消極等待」。長大之後我有一個感悟:不用想「接下來要做什麼」,真的很爽。在工作和生活的夾縫中生存,「放空」成了成年人的奢侈品。那對於還不需要「面對」生活的孩子來說,給他們等一等的權利,不去要求他們「接下來要做什麼」,其實也是一種呵護。這不是一種成年人任性的要求,我反而覺得是有依據的:首先,你不可能讓孩子每個時刻都將注意力集中在當前的活動上。我們的集體教學將小班時間設定在15-20分鐘,大班設定在30分鐘以內,就是因為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時間是有限的。所以給孩子等待的空間,是給孩子調整自己,再次集中的機會。其次,你以為孩子在放空,其實孩子可會給自己「找樂子」。孩子是「找樂子」的天才,地上的小石子、衣服上的拉鏈都可以是他的玩具。你以為等待的過程孩子只能無所事事,其實他絕對可以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消滅「消極等待」,實際上也消滅了孩子自主探索的機會。我印象中最深刻的等待有3次:高考出分前等待入口開啟;5點半爬起來排隊買蛋黃肉鬆青團;在迪士尼排小矮人礦山。其餘的等待我記不清了,因為生活中處處有等待。支付寶轉出要等、點外賣要等、坐地鐵等.等待不是洪水猛獸,只是生活的常態而已。回到幼兒園教育中,我們總說「生活即教育」。總說要給孩子「真實的世界」。怎麼到了等待這裡卻偏偏例外,要將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等待隔絕於幼兒園之外呢?在採訪一線教師的過程中,我的大學同學,工作第三年的小魚老師的一句話讓我醍醐灌頂:「所謂的消極,是因為孩子還沒有理解等待、學會等待。」圖片來源:壹伴無版權圖庫
由此可見,「消極等待」中的「消極」,似乎具有一種主觀的色彩。
如果認為孩子在無所事事,那這種等待就是「消極」的;如果認為孩子在自主安排活動、在進行注意不集中時的調整、在學習如何等待,那這種等待又是「積極」的。
可是,無論哪種都是成人的猜測。在幼兒園裡消滅成人定義的「消極等待」,是否有一些矯枉過正了呢?
與「消極等待」距離最近的一線老師們是怎麼看待「消極等待」的呢?讓我們來聽聽老師們的觀點:
讓孩子享受自由的時光吧:
我覺得消極等待可以儘可能被一些安排的比較寬鬆自由的過渡環節所替代,比如在我們班在運動和集體教學前的一段生活時間,你可以自由選擇去如廁喝水穿衣服塗臉,等這些你所需要的事情完成以後,你可以選擇搬椅子坐下來休息、跟同伴聊天或者看書,玩一會方便收納的籃子裡的益智遊戲(拼圖、打地鼠、小貓釣魚等)。大部分孩子都完成生活環節以後,我會再放一段音樂,這段音樂提示孩子可以搬椅子準備集體活動,這段音樂我們會一起坐在椅子上跳一段手勢舞,音樂結束基本孩子們也都坐好了,就可以集體教學了。這樣寬鬆一點的過渡環節基本孩子也沒什麼消極等待的時間,但如果真的有些需要等待的環節也沒什麼不可以。比如放學幫孩子整理衣服的時候,總有一部分孩子在排隊等待,我會放學過的歌曲他們就會跟著唱,也有孩子在隊伍裡跟朋友聊聊天玩耍或者幹嘛,我也都允許。我覺得不存在完全消除消極等待,畢竟消極這個含義也是成人定義的,當孩子不覺得這段時間是無聊的那就不算消極,一天的環節安排的那麼滿,他們也需要環節與環節之間的休息和放鬆,這段過渡時間允許孩子自由行動,放空發呆或者聊天玩耍都行。老師的提示語不明確會造成消極等待。
一般幼兒園裡孩子需要等待的時候,可能是為了進入下一個環節;可能是他們要玩的玩具或者要看的書別人正在看;可能是什麼東西壞掉了要等別人修好。如果在這些情況下老師沒有給孩子任何提示,就大家傻坐著等,是消極等待。
一般在需要孩子等待之前就跟孩子說好:我們下一步是要幹什麼,但現在是xxx情況所以我們要等一等,你們可以先xxx 。
至於具體孩子用什麼方式在等待,是自己呆著還是先去做別的事情,是他們的自由 。
孩子是需要等待的,因為將來在社會中,每個人都有需要等待的時候,我們需要讓孩子養成會等待的好習慣。等待時可以適當地跟旁邊的小朋友說說悄悄話、做做小遊戲、甚至可以就只是發發呆。這樣的等待不是消極的,我理解的消極等待是孩子沒有理解等待的意義和原因,他們不會等待,所以他們會心態很消極,但是如果孩子並不覺得等待是消極的,反而覺得這是一個放鬆的時間,那麼為什麼不能等待呢?當然這樣的等待不是無限制的,老師也會儘量在常規上考慮,減少等待的時間,但我覺得教育孩子等待的好方法也是需要的。幼兒園是幼兒適應集體生活和社會規則的啟蒙階段。
在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像這樣需要排隊和等待的時間,不如把它當作現實生活規則的試煉,同時排隊的時候老師也可以通過一些分流小遊戲等方法適當減少幼兒等待的時間~
一般說的消極等待其實是各種環節之間的過渡吧,尤其是現在帶大班,我會覺得這部分時間也是孩子個性化發展的時間。他們會選擇在這個「消極等待」的時間,積極尋找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去做。類似看書,澆花,和朋友聊天或者發呆等等。如果都是老師安排好的事情,沒有這些自由的「消極」時間,我覺得對幼兒的發展並不是最優的。小班和中班時,我們通常是在過渡環節放放音樂,營造一些比較溫馨輕鬆的氛圍,鼓勵他們自己去做想要在這個時間段做的事情。可能也是小中班的不斷鼓勵他們去嘗試,才會有大班在這個時間段裡面他們展現比較個性化的各種活動。必要的等待無法避免,但等待過程不是傻坐著,可以組織幼兒進行有意義的活動。然後我覺得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的,我們不能一刀切認為都是消極等待。
在一個客觀的一個環境下教育者應該進行一個判斷,在日常生活有很多等待的情況,幼兒園就是個小社會他需要去培養社會的規則意識。
所以很多排隊喝水、洗手的狀況其實是需要的,去培養幼兒的一種規則意識,為進入社會、社會性的發展做鋪墊。
所以我覺得並不是說什麼東西都是消極等待的,你要進行一個判斷,然後進行一個觀察。
有時運動中是會產生一些無效的等待,但是這時候他其實是為了調整教師的教育行為或教育措施的,比如說我們要進行判斷,是否是因為材料的不夠導致一些等待,並不是說所有的等待都是無意義的。
看到這個讓我想到了經典的心理實驗「延遲滿足」,網上也有很多家長以此為教育目的的失敗案例,我覺得無論是延遲還是等待,首先要想清楚其內心動力主體是誰,是幼兒還是成人。
如果是幼兒,其自發自願的等待,如等待相約做某件事時,那就不是消極等待,反而教師應該表揚幼兒形成了良好的生活文明禮儀,規則意識。但如果是成人為之的,那麼應該避免消極等待。
即使是教師出於某種教育目標的,也要適宜,等待時間不宜過長。
比如喝水,我個人建議是可以在自由活動中,孩子想去喝水時就去喝水,或者是在自由活動時分組喝水,這樣錯峰可以減少孩子的排隊等待情況。但如果在分流情況下還是出現等待的情況,這是無法避免的。應該藉此機會和幼兒分享在集體生活中的規則意識。
聽聽運動場上男老師的觀點:
「消極等待」該不該作為一個必須被「消滅」的陋習呢?
個人的觀點:該,但非「全滅」。「消極」該被「消滅」,但「等待」要留下,因為等待是有價值的。
下面我來簡單聊聊關於「等待」的好印象:
① 接力比賽中,等待的幼兒眼中充滿著對於「上場」的期待與勝利的渴望,這是一次何其難得的、寶貴的心理體驗,是盡情展示自己前的蓄勢。
② 自主遊戲中,等待中的幼兒通過觀察夥伴的遊戲方法,豐富自我的動作經驗、器械操控經驗及生活經驗,所以等待賦予了幼兒自主學習的機會,提高了幼兒的學習力。
③ 課堂遊戲中,幼兒常會有兩種角色,即遊戲的參與者和遊戲的觀察者。有老師會認為,「觀察者」會處於一個消極等待的狀態,而此時,若藉助於教師及時對幼兒的不同動作進行分享解讀,就能給觀察者和參與者建立一個夥伴間彼此共同學習的空間。在等待的時間內,讓沒有參與遊戲的幼兒,靜心觀察和學習,藉助於他人的實踐經驗和教師的提煉總結,內化成自己的遊戲經驗和能力,讓等待變得更有意義。
④ 自主性戶外運動中,排隊等待為常態,只是時間長短不同而已。有老師會因此焦急,覺得這種等待犧牲了幼兒的運動量。不妨換一種角度思考,從兒童視角來看,孩子為玩自己愛玩的項目,甘願排隊等待,遵守遊戲規則,不推不搡不爭不吵有序排隊,有何不可?作為一名一線教師和一位父親,我更願意看到的是,我們的孩子為了自己喜愛的事物,在等待中滿懷期待,同時自發地遵守規則、約束自己的行為,這份體驗感和獲得感應該遠比一些運動量的達成有價值得多吧。
其實我們所說的「消極等待」,大體是指的是,沒有意義的時間的流逝,而作為教育者,要能夠看到「等待」的價值,賦予「等待」更積極的含義,讓「等待」變成推動幼兒發展的契機,讓「等待」成為不可缺少的教育助力。
適當的等待,才能讓孩子生長出自發的成長力量,在幼兒的心中埋下這顆「學會等待」的種子,以日以年,靜待花開。
首先,我想要明確的一點是等待的視角。
這個消極的定義是什麼,消極是誰認為的消極呢?
我們在談兒童立場 ,那麼從兒童的立場出發,這個「消極」是誰賦予他的呢?我們又何以得知孩子是消極的。
我希望從更溫軟的角度來看「等待」這件事。
其實我們在生活中,無時無刻都有等待,孩子進入小學以後也有等待,成人踏入社會生活亦有等待,從整個學前教育的軌跡上來講,等待也可以是兒童社會化的習得過程。而重要的是,我們老師該做什麼,讓孩子用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等待?
所以我想說,我們可以與「等待」和解。
適宜的等待是良性的,等待也有價值。舉例運動活動,我們雖然要保證孩子的低強度與高密度運動,老師通過運動環境的創設來促進兒童運動,但有時不可避免會產生等待,而等待的價值往往就在於,此時孩子加深了對規則的理解,通過視覺促進對動作技能的內化,以及對運動動作的自我反思與調整。
這些可能都需要孩子通過觀察,在簡短的「停一停」的時間,來想想,輪到我時可以怎麼進行調整,而這恰恰起到了促進運動發展的作用,也為教師與孩子共同記錄運動片段,形成運動故事提供了可能性。
教師可以採取哪些措施來賦予「等待」更多教育價值?又該怎麼來平衡運動的密度?
1.學習環境的支持策略:教師可以通過環境來暗示與調節孩子的等待。比如,排隊的地方設置4個站點,暗示了這裡只能有4個孩子在此等待,控制了等待的時間和人數,起到均衡運動密度的作用。
2.動作內化策略:在等待中幫助孩子通過視覺來促進對動作技能的內化,我們可以通過調整排隊的隊形來實現,比如排曲線、斜線 ,這樣孩子就能有很好的視野可以看到別人完成運動動作的整個過程 ,從而進行自我運動的反思和調整。
3.動作複合式策略:誰說等待只能傻站著呢?讓等待的過程本身產生運動意義,增加等待過程的趣味也可以使其有意義,比如巧用竹梯、平衡球等,讓孩子在等待時保持平衡,這類動作複合式的等待策略也值得老師們嘗試。
4.問題式策略:可以利用環境中的一些暗示,比如一個小小的指示牌,向孩子提問,「你覺得這個遊戲鍛鍊了身體的哪個部位?」讓孩子帶著問題去等待 ,教師也可以利用這個時間間隔,帶著孩子進行簡短的互動和詢問 ,以此為依據及時調整運動環境 。
5.任務驅動式策略:比如在玩某一個遊戲時,可以設置一個小任務,必須先完成哪幾樣遊戲,然後才能來挑戰這裡,從而起到分流的作用,同時減少孩子的等待時間。
感謝這些一線學前教育工作者的心裡話,這更堅定了我的信念:等待是與生活共生,能與孩子並存的。給孩子等待的機會,也給自己等待孩子成長的機會。就像龍應臺說的那樣:「孩子你慢慢來,我願意等。」作為教育工作者(也包括家庭中的教育工作者——家長),你怎麼看待「消極等待」?
我們希望留言區能夠成為這篇文章的延伸,讓不同的觀點豐滿這篇文章。別凌吝嗇你的想法,留言告訴我們吧!
*聲明:本文由幼師口袋原創,如需轉載,請在公眾號內回復「轉載」。本文作者:韜韜及參與討論的每一位老師,首發於:幼師口袋。全國已有300多萬幼師在用口袋。我們希望讓幼兒園不再「小學化」,把老師的時間還給孩子,讓教育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