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極等待」真的消極嗎?聽聽這些一線老師的心聲吧

2021-03-02 幼師口袋
簡單解釋一下,在幼兒園精心設置、緊湊而又充實的一日生活中,難免在過渡環節因為孩子動作快慢讓一部分孩子被迫等待,這是一種隱性的時間浪費。孩子們在這段時間裡無所事事,稱之為「消極等待」。「消極等待」不僅存在於過渡環節中,在一些教學活動,如運動、美術活動;生活環節,如吃飯、睡覺,也存在因孩子動作快慢產生的等待。

圖片來源:壹伴無版權圖庫

可是,對於「消極等待」這個詞,我不僅產生了幾個疑問:「消極」是哪種視角下的定義?為什麼等待是「消極」的?今天,我想就這些問題表達一些觀點。同時,我們也邀請了11位在幼兒園一線工作的老師或園長,聊一聊他們眼中的「消極等待」。長大之後我有一個感悟:不用想「接下來要做什麼」,真的很爽。在工作和生活的夾縫中生存,「放空」成了成年人的奢侈品。那對於還不需要「面對」生活的孩子來說,給他們等一等的權利,不去要求他們「接下來要做什麼」,其實也是一種呵護。這不是一種成年人任性的要求,我反而覺得是有依據的:首先,你不可能讓孩子每個時刻都將注意力集中在當前的活動上。我們的集體教學將小班時間設定在15-20分鐘,大班設定在30分鐘以內,就是因為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時間是有限的。所以給孩子等待的空間,是給孩子調整自己,再次集中的機會。其次,你以為孩子在放空,其實孩子可會給自己「找樂子」。孩子是「找樂子」的天才,地上的小石子、衣服上的拉鏈都可以是他的玩具。你以為等待的過程孩子只能無所事事,其實他絕對可以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消滅「消極等待」,實際上也消滅了孩子自主探索的機會。我印象中最深刻的等待有3次:高考出分前等待入口開啟;5點半爬起來排隊買蛋黃肉鬆青團;在迪士尼排小矮人礦山。其餘的等待我記不清了,因為生活中處處有等待。支付寶轉出要等、點外賣要等、坐地鐵等.等待不是洪水猛獸,只是生活的常態而已。回到幼兒園教育中,我們總說「生活即教育」。總說要給孩子「真實的世界」。怎麼到了等待這裡卻偏偏例外,要將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等待隔絕於幼兒園之外呢?在採訪一線教師的過程中,我的大學同學,工作第三年的小魚老師的一句話讓我醍醐灌頂:「所謂的消極,是因為孩子還沒有理解等待、學會等待。」

圖片來源:壹伴無版權圖庫

由此可見,「消極等待」中的「消極」,似乎具有一種主觀的色彩。

如果認為孩子在無所事事,那這種等待就是「消極」的;如果認為孩子在自主安排活動、在進行注意不集中時的調整、在學習如何等待,那這種等待又是「積極」的。

可是,無論哪種都是成人的猜測。在幼兒園裡消滅成人定義的「消極等待」,是否有一些矯枉過正了呢?

與「消極等待」距離最近的一線老師們是怎麼看待「消極等待」的呢?讓我們來聽聽老師們的觀點:

 讓孩子享受自由的時光吧:

我覺得消極等待可以儘可能被一些安排的比較寬鬆自由的過渡環節所替代,比如在我們班在運動和集體教學前的一段生活時間,你可以自由選擇去如廁喝水穿衣服塗臉,等這些你所需要的事情完成以後,你可以選擇搬椅子坐下來休息、跟同伴聊天或者看書,玩一會方便收納的籃子裡的益智遊戲(拼圖、打地鼠、小貓釣魚等)。大部分孩子都完成生活環節以後,我會再放一段音樂,這段音樂提示孩子可以搬椅子準備集體活動,這段音樂我們會一起坐在椅子上跳一段手勢舞,音樂結束基本孩子們也都坐好了,就可以集體教學了。這樣寬鬆一點的過渡環節基本孩子也沒什麼消極等待的時間,但如果真的有些需要等待的環節也沒什麼不可以。比如放學幫孩子整理衣服的時候,總有一部分孩子在排隊等待,我會放學過的歌曲他們就會跟著唱,也有孩子在隊伍裡跟朋友聊聊天玩耍或者幹嘛,我也都允許。我覺得不存在完全消除消極等待,畢竟消極這個含義也是成人定義的,當孩子不覺得這段時間是無聊的那就不算消極,一天的環節安排的那麼滿,他們也需要環節與環節之間的休息和放鬆,這段過渡時間允許孩子自由行動,放空發呆或者聊天玩耍都行。

老師的提示語不明確會造成消極等待。

一般幼兒園裡孩子需要等待的時候,可能是為了進入下一個環節;可能是他們要玩的玩具或者要看的書別人正在看;可能是什麼東西壞掉了要等別人修好。如果在這些情況下老師沒有給孩子任何提示,就大家傻坐著等,是消極等待。

一般在需要孩子等待之前就跟孩子說好:我們下一步是要幹什麼,但現在是xxx情況所以我們要等一等,你們可以先xxx  。

至於具體孩子用什麼方式在等待,是自己呆著還是先去做別的事情,是他們的自由 。

孩子是需要等待的,因為將來在社會中,每個人都有需要等待的時候,我們需要讓孩子養成會等待的好習慣。等待時可以適當地跟旁邊的小朋友說說悄悄話、做做小遊戲、甚至可以就只是發發呆。這樣的等待不是消極的,我理解的消極等待是孩子沒有理解等待的意義和原因,他們不會等待,所以他們會心態很消極,但是如果孩子並不覺得等待是消極的,反而覺得這是一個放鬆的時間,那麼為什麼不能等待呢?當然這樣的等待不是無限制的,老師也會儘量在常規上考慮,減少等待的時間,但我覺得教育孩子等待的好方法也是需要的。

幼兒園是幼兒適應集體生活和社會規則的啟蒙階段。

在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像這樣需要排隊和等待的時間,不如把它當作現實生活規則的試煉,同時排隊的時候老師也可以通過一些分流小遊戲等方法適當減少幼兒等待的時間~

一般說的消極等待其實是各種環節之間的過渡吧,尤其是現在帶大班,我會覺得這部分時間也是孩子個性化發展的時間。他們會選擇在這個「消極等待」的時間,積極尋找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去做。類似看書,澆花,和朋友聊天或者發呆等等。如果都是老師安排好的事情,沒有這些自由的「消極」時間,我覺得對幼兒的發展並不是最優的。小班和中班時,我們通常是在過渡環節放放音樂,營造一些比較溫馨輕鬆的氛圍,鼓勵他們自己去做想要在這個時間段做的事情。可能也是小中班的不斷鼓勵他們去嘗試,才會有大班在這個時間段裡面他們展現比較個性化的各種活動。必要的等待無法避免,但等待過程不是傻坐著,可以組織幼兒進行有意義的活動。
等待時間肯定會有的,當班級中有30+個孩子,盥洗餐點等環節由於空間、材料的限制,短時間的等待是無法避免的,這個過程也是可以培養孩子的耐心。而且現代社會等待已經成為了一種社會規則,外出吃飯、在遊樂場遊玩、藝術館參觀等等都需要經歷等待的過程,學會等待也是增強了孩子的規則意識。老師可以用分組的方法儘量縮短等待的時間,也可以引導幼兒利用好等待的時間,比如和同伴聊聊天、玩玩簡單的小遊戲、對於學習活動中的某個延伸話題繼續展開討論等等。

然後我覺得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的,我們不能一刀切認為都是消極等待。

在一個客觀的一個環境下教育者應該進行一個判斷,在日常生活有很多等待的情況,幼兒園就是個小社會他需要去培養社會的規則意識。

所以很多排隊喝水、洗手的狀況其實是需要的,去培養幼兒的一種規則意識,為進入社會、社會性的發展做鋪墊。

所以我覺得並不是說什麼東西都是消極等待的,你要進行一個判斷,然後進行一個觀察。

有時運動中是會產生一些無效的等待,但是這時候他其實是為了調整教師的教育行為或教育措施的,比如說我們要進行判斷,是否是因為材料的不夠導致一些等待,並不是說所有的等待都是無意義的。

看到這個讓我想到了經典的心理實驗「延遲滿足」,網上也有很多家長以此為教育目的的失敗案例,我覺得無論是延遲還是等待,首先要想清楚其內心動力主體是誰,是幼兒還是成人。

如果是幼兒,其自發自願的等待,如等待相約做某件事時,那就不是消極等待,反而教師應該表揚幼兒形成了良好的生活文明禮儀,規則意識。但如果是成人為之的,那麼應該避免消極等待。

即使是教師出於某種教育目標的,也要適宜,等待時間不宜過長。

等待是培養孩子在集體生活中的習慣之一。但是如果時間過久,就會形成「消極等待」的情況。所以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教師需要觀察幼兒「等待」的過程,分析是否需要調整。消滅的不是「等待」這個在集體中必定會發生的情況,而是減少孩子過久的等待。

比如喝水,我個人建議是可以在自由活動中,孩子想去喝水時就去喝水,或者是在自由活動時分組喝水,這樣錯峰可以減少孩子的排隊等待情況。但如果在分流情況下還是出現等待的情況,這是無法避免的。應該藉此機會和幼兒分享在集體生活中的規則意識。

 聽聽運動場上男老師的觀點:

「消極等待」該不該作為一個必須被「消滅」的陋習呢?

個人的觀點:該,但非「全滅」。「消極」該被「消滅」,但「等待」要留下,因為等待是有價值的。

下面我來簡單聊聊關於「等待」的好印象:

① 接力比賽中,等待的幼兒眼中充滿著對於「上場」的期待與勝利的渴望,這是一次何其難得的、寶貴的心理體驗,是盡情展示自己前的蓄勢。

② 自主遊戲中,等待中的幼兒通過觀察夥伴的遊戲方法,豐富自我的動作經驗、器械操控經驗及生活經驗,所以等待賦予了幼兒自主學習的機會,提高了幼兒的學習力。

③ 課堂遊戲中,幼兒常會有兩種角色,即遊戲的參與者和遊戲的觀察者。有老師會認為,「觀察者」會處於一個消極等待的狀態,而此時,若藉助於教師及時對幼兒的不同動作進行分享解讀,就能給觀察者和參與者建立一個夥伴間彼此共同學習的空間。在等待的時間內,讓沒有參與遊戲的幼兒,靜心觀察和學習,藉助於他人的實踐經驗和教師的提煉總結,內化成自己的遊戲經驗和能力,讓等待變得更有意義。

④ 自主性戶外運動中,排隊等待為常態,只是時間長短不同而已。有老師會因此焦急,覺得這種等待犧牲了幼兒的運動量。不妨換一種角度思考,從兒童視角來看,孩子為玩自己愛玩的項目,甘願排隊等待,遵守遊戲規則,不推不搡不爭不吵有序排隊,有何不可?作為一名一線教師和一位父親,我更願意看到的是,我們的孩子為了自己喜愛的事物,在等待中滿懷期待,同時自發地遵守規則、約束自己的行為,這份體驗感和獲得感應該遠比一些運動量的達成有價值得多吧。

 

其實我們所說的「消極等待」,大體是指的是,沒有意義的時間的流逝,而作為教育者,要能夠看到「等待」的價值,賦予「等待」更積極的含義,讓「等待」變成推動幼兒發展的契機,讓「等待」成為不可缺少的教育助力。

適當的等待,才能讓孩子生長出自發的成長力量,在幼兒的心中埋下這顆「學會等待」的種子,以日以年,靜待花開。

首先,我想要明確的一點是等待的視角。

這個消極的定義是什麼,消極是誰認為的消極呢?

我們在談兒童立場 ,那麼從兒童的立場出發,這個「消極」是誰賦予他的呢?我們又何以得知孩子是消極的。

 

我希望從更溫軟的角度來看「等待」這件事。

其實我們在生活中,無時無刻都有等待,孩子進入小學以後也有等待,成人踏入社會生活亦有等待,從整個學前教育的軌跡上來講,等待也可以是兒童社會化的習得過程。而重要的是,我們老師該做什麼,讓孩子用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等待?

 

所以我想說,我們可以與「等待」和解。

 

適宜的等待是良性的,等待也有價值。舉例運動活動,我們雖然要保證孩子的低強度與高密度運動,老師通過運動環境的創設來促進兒童運動,但有時不可避免會產生等待,而等待的價值往往就在於,此時孩子加深了對規則的理解,通過視覺促進對動作技能的內化,以及對運動動作的自我反思與調整。

 

這些可能都需要孩子通過觀察,在簡短的「停一停」的時間,來想想,輪到我時可以怎麼進行調整,而這恰恰起到了促進運動發展的作用,也為教師與孩子共同記錄運動片段,形成運動故事提供了可能性。

 

教師可以採取哪些措施來賦予「等待」更多教育價值?又該怎麼來平衡運動的密度?

 

1.學習環境的支持策略:教師可以通過環境來暗示與調節孩子的等待。比如,排隊的地方設置4個站點,暗示了這裡只能有4個孩子在此等待,控制了等待的時間和人數,起到均衡運動密度的作用。

 

2.動作內化策略:在等待中幫助孩子通過視覺來促進對動作技能的內化,我們可以通過調整排隊的隊形來實現,比如排曲線、斜線 ,這樣孩子就能有很好的視野可以看到別人完成運動動作的整個過程 ,從而進行自我運動的反思和調整。

 

3.動作複合式策略:誰說等待只能傻站著呢?讓等待的過程本身產生運動意義,增加等待過程的趣味也可以使其有意義,比如巧用竹梯、平衡球等,讓孩子在等待時保持平衡,這類動作複合式的等待策略也值得老師們嘗試。

 

4.問題式策略:可以利用環境中的一些暗示,比如一個小小的指示牌,向孩子提問,「你覺得這個遊戲鍛鍊了身體的哪個部位?」讓孩子帶著問題去等待 ,教師也可以利用這個時間間隔,帶著孩子進行簡短的互動和詢問 ,以此為依據及時調整運動環境 。

 

5.任務驅動式策略:比如在玩某一個遊戲時,可以設置一個小任務,必須先完成哪幾樣遊戲,然後才能來挑戰這裡,從而起到分流的作用,同時減少孩子的等待時間。

感謝這些一線學前教育工作者的心裡話,這更堅定了我的信念:等待是與生活共生,能與孩子並存的。給孩子等待的機會,也給自己等待孩子成長的機會。就像龍應臺說的那樣:「孩子你慢慢來,我願意等。」

作為教育工作者(也包括家庭中的教育工作者——家長),你怎麼看待「消極等待」?

我們希望留言區能夠成為這篇文章的延伸,讓不同的觀點豐滿這篇文章。別凌吝嗇你的想法,留言告訴我們吧!

*聲明:本文由幼師口袋原創,如需轉載,請在公眾號內回復「轉載」。本文作者:韜韜及參與討論的每一位老師,首發於:幼師口袋。全國已有300多萬幼師在用口袋。我們希望讓幼兒園不再「小學化」,把老師的時間還給孩子,讓教育更幸福!

相關焦點

  • 狼認為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消極等待是不會有大作為的
    狼認為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消極地等待,是自尋死路狼認為消極等於自殺只有主動才能生存.......狼守株是待不到「羊」的,人也是如此,消極等待是不會有大作為的。消極等待的習慣就像是厚厚的泥土,如果一個人只是消極等待,即使他是一顆多麼耀眼的「珍珠」也會被這種「泥土」掩飾掉光彩,永無出頭之日。弗蘭森是美國一家著名公司的推銷員,負責推銷該公司生產的辦公用品。他在紐約的分公司工作多年,銷售業績一直很突出。
  • 《從此以後》:夏目漱石如何以消極之法抵抗消極社會
    《從此以後》便是他著名的「愛情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描寫了一位受過高等教育卻沒有能力的世家公子哥代助與自己的好友平岡以及三千代之間的愛恨糾葛,通過代助的生活來解釋資本主義體制下的消極社會,通過代助的心境轉變來展現自我——包括夏目漱石在內的人——用消極之法抵抗消極社會的全過程。
  • 讓自己不消極的兩個步驟
    遇到自己心愛的人,完全可以結婚。至於是不是一定要那麼早生小孩,這個可以跟你們實際情況而定。 你現在問這個問題,一定是你沒有遇到你特別心愛的人,否則你一定會很想跟她在一起。 既然這樣,還是去創業吧!就是每周列出你必須要做的事情,按照不同的角色,每個角色列出來兩三件事情。具體的方法叫:角色管理法。你可以在微信taobaoguijiaoqi回復318查看。第二個問題,如果讓自己不消極?你分成兩個步驟來做:第一步,覺察到自己的消極。這個時候,覺察到就好,一旦自己覺察到自己有消極的情緒時,就對自己說:哦,我知道了,我有些消極。然後,看第二步。
  • 青少年怎樣改善消極心理
    不過,有時消極心理也會起到積極作用,其工作職能推動人遠離「自認為」不好的事物,從而往「自認為」積極的方向前進,可以理解為它將不好的路堵死,讓人更明白要走那條「光明偉大正義」的路線。可當消極情緒把你圍得無路可走時,問題就出現了。消極心理為什麼會出現那究竟消極心理是怎樣產生的?
  • 蔡依林《消極掰》MV跳床上「消極躺」之舞
    蔡依林《消極掰》MV花絮曝光,她以「喪志眼淚妝」造型搭配一身華麗造型服出場,化身失戀女名伶,帶領14位飾演各行各業的演員一起「消極躺」。《消極掰》MV本著「能坐就不站、能躺就不坐」的概念,片中,蔡依林帶領集體大跳在床上躺著就能跳的「消極躺」,以此來趕走負面情緒,向消極說「掰掰」。
  • 如何克服消極的心態
    在現實生活中,每一個人都可能遭受這樣或那樣的打擊和挫折,這些心理多半是人們意志薄弱,心態不成熟的一種表現。而這些異常的心理、悲觀的心態往往導致磨難痛苦的人生,往往影響對環境的正確看法。持有悲觀的人,一方面是看不見自己的長處和優勢,常常因缺乏信心和勇氣而事業難成;另一方面,這種人在心理定位上對自己常持否定態度,不能接納自己,使其內心長期處於失衡與迷失狀態中,人生體味中只有痛苦、受挫感和失敗感。
  • 緣分是你消極被動的藉口嗎?
    緣分是你消極被動的藉口嗎?人們喜歡說,愛情是茫茫人海中忽然相遇的一種緣分,但你先要把自己置身於茫茫人海中,才有可能遇見。——徐巍(《時尚COSMO》主編)如果問100個女人,你相信緣分嗎?會有99個拼命點頭,一臉的信服。但凡女人,都會相信緣分,相信冥冥之中註定的姻緣。曉靈就是其中虔誠篤信的那一個。大一的時候,宿舍裡的女生開始談論年少時懵懂的情感,曉靈卻對愛情一無所知。
  • 遠離消極,重獲「新生」
    消極的心態會讓人舉步維艱,消極的情緒會讓人陷入抑鬱,消極的思維會讓人難以有所成就。眾所周知的,一個人過的快樂與否,與心態息息相關;一個人成功與否,樂觀的心態也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消極的人,除了常常感受到抑鬱以外,幾乎也極難以在各領域上取得成功的,因為消極的人典型心理機制是「習得性無助」,而這種心理機制是抑殺人積極向上,樂觀進取的。"習得性無助"是心理學裡一個著名的心理現象,它是由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塞利格曼發現的。
  • 學生的消極想法有多少?比例竟然如此之高!
    很久之前,有一部電視劇,老頭對耳鬢廝磨了一輩子的老太太說: 「放心吧,小概率事件,不會發生在咱身上,咱是普通人,撞不了那大運!」 這是我第一次在電視劇中聽到這個詞,印象深刻。 對生活保持這種樂觀的期待,沒什麼不好,至少要比消極心態好得多。
  • 別讓消極抵抗,毀了你的親子關係
    我說那就不吃了吧,他說沒關係,把外面的皮撕掉就行了。直到我說,那樣對身體不好,還是不要吃了。王先生才說,「也行,你說不吃就不吃了吧。」他這句話剛出口,我就感覺到身體裡有一朵蘑菇雲爆炸了。 我真的非常憤怒,我生氣的並不是浪費了一個半饅頭,而是因為我發現,他其實是在試探我,他從一開始就沒有想要吃那剩下的那一個半饅頭。
  • 消極男子的毒雞湯:「我們這種人不自拍,那誰要拍我們?」
    他的作品「消極男子」插畫系列給營養過剩的雞湯愛好者當頭棒喝,其直白的文圖被「警示」道「請勿認真,酌量攝取」。他的插畫總是能在不經意間戳中我們的心聲。消極原本就想到過這一句,後來藝人陳為民在一檔綜藝節目上也講到,消極更覺在理。被廣為傳播的內容還有:「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躺著。」消極認為,人生真的不用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爬起來,可以稍微躺一下,享受失敗的感覺,再站起來。「遇到挫折不用想著馬上改進,多在挫折裡體味,也許下一次就不會犯同樣的錯誤。」
  • 蔡依林消極掰歌詞來福薩克斯是什麼意思 Life Sucks中文翻譯
    確實現在有很多人的生活都是比較的沮喪,生活的很沒有希望的,其實這首歌曲講出了很多人的心聲。  《消極掰》完整歌詞介紹:  不想起床不想睡覺,不換內褲不想洗澡  自怨自哀自憐放棄治療,系統不正常雜訊幹擾  來福薩剋死(Life Sucks),羅曼蒂剋死,悲哀莫大於心死,全身只剩眼神死  愛情卡關孤單寂寞難熬,生活卡關為五鬥米折腰  運氣不好總有瞎咖來鬧,需要時間消化這些黑色玩笑
  • 如何疏導孩子的消極情緒?
    有一句俗語:「六月的天氣就像娃娃的臉,說變就變」,可見孩子的情緒是多變的,情緒包括積極的情緒和消極的情緒,積極的情緒會讓孩子精神飽滿,樂觀開朗,勇敢自信,而消極的情緒會讓孩子精神不振,消極內斂,退縮畏懼,對幼兒的身心發展有很大的影響,所以我們要積極引導孩子的積極的正面的情緒,幫助改變孩子的消極情緒。
  • 打破內心消極預定,主動把握自己命運
    你對生活感到失望甚至沮喪嗎?為何樹立了目標,卻躊躇不前,無法全力以赴去完成?真的是能力不行,還是來自內心的負面想法限制了你的行動?我想說的是,絕大多數的人內心都是分裂的,有一部分聲音支持你,有一部分聲音抵制你。如果支持你的聲音大過抵制你的聲音,那麼你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努力邁向目標,活成理想的樣子。
  • 研究發現英語歌曲變得越來越消極
    近日,有研究指出,相比起 50 年前,英語歌曲變得越來越消極,歌詞中的情緒負面詞語,增長了三分之一以上。研究通過文本情感分析算法來進行研究,這種算法此前已經廣泛應用於文學以及新聞學研究上。研究團隊將 50 年間,每年 Biilboard 百強歌曲以及歌詞網站 Musixmatch 中 15 萬首歌曲導入算法當中,作為研究數據。
  • 如何走出消極情緒
    剛開學總是非常厭學,從輕鬆的假期被迫進入到新學期學分績的廝殺;考研成績出來以後,沒進複試不知未來何去何從;實習期間碰到窒息的環境,手足無措消極墮落喪失鬥志對職業規劃產生懷疑。    消極情緒總是非常容易的佔據我們的大腦,處在消極情緒下的我們心情低落,對很多事物失去興趣,遊走在抑鬱的邊緣,在這樣的情緒狀態下,執行力降低,對現狀深感無奈卻無從擺脫,陷入惡性循環。
  • 如何應對消極情緒和壓力
    我們是否應該把憤怒和沮喪發洩出來,假裝它不存在,這樣我們就能把這些情緒的影響降到最低?還是說錯話或做錯事會讓事情變得更糟?事實證明,「填充情緒」絕對不是最健康的選擇,而且有一些簡單的技巧,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然而,如果你想知道如何處理這些情緒,你並不是唯一一個與消極情緒作鬥爭的人。很多人對壓力和應對方式都有同樣的問題。
  • 致抑鬱症的一封信:若不改變你的消極心態,將會趕走所有愛你的人
    我傷害了他好多.....我好愛他,所以我不忍心再傷害他了,可是離開他,我好痛苦,迷茫,無助,所有消極情緒包圍著我,我第一次動分手的念頭,就是不想再這樣傷害他,並不是因為我不愛他了。這是抑鬱症患者的普遍心理吧。 後來,我吃藥了,吃藥以後情緒穩定了很多,我們有將近一年的時間沒有鬧過矛盾。
  • 隨時察覺自己的消極情緒,然後轉移
    她教育女兒,「一旦察覺到消極的想法,馬上遠離」。這使我想起《金剛經》裡的話,「念起既覺,覺既不隨」。不知道這位母親是不是從佛經裡邊得到的啟發,但是她能這麼教育女兒,感覺真的是一位很智慧的母親。只要我們閉上眼睛,就會發現頭腦裡一個接一個的念頭,紛紛擾擾,川流不息,在這些念頭背後還有各種各樣的情緒、感受。正是這些情緒與念頭支配著我們的大腦,然後我們就會產生愉快或者痛苦的感受。
  • 化消極被動為積極主動
    化消極被動為積極主動優秀的員工就如同優秀的士兵一樣,他們具有一些共同的特質,他們是具有責任感、團隊精神的典範;他們積極主動,富有創造力;他們沒有任何藉口。人們相信,每一個進入西點軍校的學員,在他們的心中,都埋藏著一個當將軍的夢想。若非如此,他們就不可能成為優秀的士兵。同樣的,在企業裡也有許多這樣的優秀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