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5日 14:52 來源:金陵晚報
參與互動▲《羋月傳》裡的成語「穿越」了。
□金陵晚報記者 於峰
《羋月傳》自開播以來,一直備受關注。其中不少穿幫,以及一些不該出現的槽點,成了觀眾熱議的話題。最近,有多位讀者告訴記者,《羋月傳》在臺詞、道具方面有很多令人無語的地方,比如南唐時才在南京出現的成語,竟然出現在了這部以戰國為背景的電視劇中。
南唐成語秦國人怎麼知道?
「我竟然在《羋月傳》裡看到出自南京的成語。」中學老師潘先生告訴記者。
潘先生說,《羋月傳》 第12集裡,有一位大臣來了一句「大王,解鈴需系鈴人」,當時就把他震驚了,因為「解鈴還需系鈴人」的「誕生」年代是南唐,誕生地是南京。
明代佛家禪宗語錄《指月錄》記載:南唐時,南京清涼寺(也就是現在的清涼山公園清涼寺)有一位法燈禪師,他性格豪放,平時不太拘守佛門戒規,寺內一般和尚都瞧不起他,唯獨住持法眼禪師對他頗器重。有一次,法眼在講經說法時詢問寺內眾和尚:「誰能夠把系在老虎脖子上的金鈴解下來?」大家再三思考,都回答不出。只有法燈回答:「只有那個把金鈴繫到老虎脖子上面去的人,才能夠把金鈴解下來。」
潘先生說,解鈴還需系鈴人是源自南唐的成語,不應該穿越到比南唐早1000多年的戰國秦國去。那時候,不僅沒有「解鈴還需系鈴人」,就連佛教都還沒有傳入中國內。
馬鞍馬鐙都「穿越」了
《羋月傳》中,多次出現秦國的騎兵,比如第一集中,就有秦國的士兵騎著馬追趕商鞅,並且將商鞅抓獲。歷史發燒友孫先生說,《羋月傳》中的馬,馬具齊全,看起來華麗麗的,可惜並不符合史實。
孫先生介紹,陝西出土的秦國騎馬陶俑,證明了秦國的戰馬其實是沒有馬鞍的,只有一種鞍墊,就像一條肚帶扣在馬體上。一直到西漢末年,才有帶鞍橋的馬鞍開始出現,到了晉代,高鞍橋的馬鞍開始廣泛流行。南京象山東晉墓中,就出土過裝有高高馬鞍橋的陶馬俑。而在《羋月傳》中,秦國騎兵的戰馬竟然都有了「穿越」來的馬鞍。
另外就是馬鐙。孫先生說,馬鐙的出現時間學術界還有爭議,但一般認為是在西漢中晚期至南北朝時期,戰國時同樣沒有馬鐙。「其實,如果嚴格展現歷史原貌,戰國時的騎兵,是騎在沒有馬鞍的戰馬上,雙腳夾緊馬肚子發起衝鋒的,絕不像《羋月傳》中的騎兵那樣裝備齊全。」孫先生說。
形容楊貴妃的詞也出現了
記者發現,在網上《羋月傳》的很多槽點也被網友拿出來哂笑。比如,第一集中《羋月傳》小羋月拍楚王的屁股說「老虎屁股摸不得」,其實這個說法是20世紀才有的。
現代人常用的仿瓷塑料碗,出現在楚國的餐桌上;東漢蔡倫發明的紙,竟然出現在了秦朝,用來書寫莒姬臨終時的遺書。而當時,秦朝人還只能用竹簡和帛書。劇中還出現了「閉月羞花」的臺詞。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是形容中國古代四大美人的。「沉魚」是形容越國美女西施的;「落雁」是形容漢代美女王昭君的;「閉月」是形容漢代美女貂蟬的;「羞花」是形容唐朝美女楊貴妃的。實在要用的話,只有「落雁」是屬於那個時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