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叫仲由,字字路。魯國人,孔門十哲之一,以政事見稱,性伉直,好勇力,孔子周遊列國時的保鏢,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子路小時候,家裡很窮,靠各種勞作維持生計,甚至常吃野菜充飢。子路非常孝順,從小曾翻山越嶺負米養親。子路喜歡頭戴雞冠帽耍威風,佩帶著公豬裝飾的寶劍,彰顯無敵。
孔子曾經罵子路: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孔子為啥要罵這麼狠的話呢?這要從子路的性格說起。
子路是個「野人」,當然不是神農架野人那種。當時把居住在城外的人,都叫野人,也就是鄉下人。子路五大三粗,好勇鬥狠,《史記》中說他喜歡戴雞冠一樣的帽子,腰上掛著野豬獠牙的配飾,整天背著一把劍,吊兒郎當,一副古惑仔的樣子。不知道有沒有紋個身啥的,左青龍,右白虎,中間一個米老鼠,反正樣子很嚇人。孔子收了他之後,「惡言不聞於耳」,別人見了他,估計都害怕。
除了勇,子路還特別忠義,拿人錢財,替人消災。他在政事上,很有一套,能力很強。在衛國找了份工作,給孔悝做邑宰。當時,衛國比較亂,老爹在外流亡,兒子在內做國君,逃亡在外的蒯聵是衛出公的老爹,這肯定不是長久之計。蒯聵的姐姐,也是孔悝的老母逼著他發動政變,驅逐出公,迎接舅舅蒯聵。很快,孔悝和蒯聵就達成了協議。
但這一切,子路都不清楚,只是知道他的僱主被人家劫持了,他隻身一人殺回去救主。這時候,子路已經是60多歲的老人了。雖然很能打,但是畢竟體力不行了。最後,他知道自己肯定活不了了,就對蒯聵的人說,你們先等等,孔老師告訴我「君子死,冠不免」,我也不抵抗了,讓我正正帽子。最終,他被砍為肉醬,史稱「結纓遇難」。
當孔子聽說衛國發生政變的時候,孔子就感慨,子路恐怕活不成了,他太了解這位徒弟了。過了幾天,死訊傳來,孔子哭訴「天祝予」,意為老天你這是要我命啊。他問子路是怎麼死的,來人告訴他「醢矣」,也就是被剁成了肉醬,孔子幹緊叫人把家裡的肉醬全部倒掉,此後,再也沒有吃過肉醬。
在某種意義上,子路之於孔子,有點類似李逵之於宋江,絕對的忠誠,子路之死對於孔子打擊巨大,一年之後,73歲的孔子也駕鶴西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