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可以死,但帽子不能掉下來,孔子學生被剁成肉泥

2020-12-12 史趣

子路也就是仲由,子路只是他的字。作為孔子的學生,子路的地位可不低。「孔門十哲」之一、「二十四孝」之一,「孔門七十二賢」之一,他擁有眾多的之一,而且還享受儒家的世代祭拜。

如果大家還沒有印象,那一定聽過這樣一個典故。孔子等人在前面走,子路被落得很遠。子路路上遇見一位拿拐杖的老者,開口便問,您見過我的老師嗎?上來就問你的老師,誰知道你的老師是誰?於是,老者回答道「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就是從這來的。

這樣的一個人物卻在周敬王四十年衛國內亂時被砍成肉泥。這是怎麼回事呢?

子路最初跟隨孔子侍奉仕魯,後來又到了衛國。當時,主政衛國的是衛靈公。衛靈公有個寵姬叫南子,有個太子叫蕢聵。

我們知道,歷來後宮多事,由於利益不同,寵妃與太子之間多半是不合的。加之,南子作風不好,常常和人私通,蕢聵感到非常羞辱,便意圖刺殺她。事情敗露後,蕢聵逃到宋國,其黨羽也被趕走了。

衛靈公去世後,南子想要扶持公子郢繼位。公子郢說,現在太子還在,我怎麼能繼位呢?便堅決不從。南子又立蒯聵之子輒繼位,輒就是後來的衛出公。衛出公剛滿十二年,蒯聵便連同衛國大夫孔悝密謀奪取王位。

武力威脅之下,衛出公逃往魯國,蕢聵則進宮繼位,這就衛莊公。當時,子路是孔悝採邑的長官。孔悝作亂時,他在外面,聽到消息,便急忙趕回。人們都勸他不要回去,沒有必要趟這趟渾水。子路卻說,吃著人家的糧食就不能迴避人家的災難。子路見到蕢聵,便請求讓自己殺了孔悝。蕢聵不同意。

於是,子路就去放火燒臺。子路這個人比較耿直,常常說一不二。蕢聵內心害怕,便讓石乞等人去攻打子路。戰鬥中,子路的帽帶被斬斷了。子路說,君子可以死,帽子不能掉下來。帽子剛整理好,子路就被剁成肉醬了。

子路死於衛國內亂。司馬遷在《史記·仲尼子弟列傳》寫道「君子死而冠不免」。這個情節被很多影視劇反覆化用,相信很多人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子路死後,孔子非常傷心,從此再也沒吃過肉醬。子路是孔子最為信任的學生之一,孔子曾說「自吾得由,惡言不聞於耳」。二人亦師亦友,關係非常好。

子路之死,想必對孔子觸動很大。除了睹物思人之外,孔子的悲慟應該還有另一層意思。子路身處險境而依然維護為儒家的信仰,但還是難免一死。戰亂之中,誰還會記得禮的存在呢?即便有,那也是子路的一類人吧。孔子之禮在列國的具體實踐依然困難重重。

相關焦點

  • 孔子最慘的弟子,直接被剁成肉醬,他死後孔子傷心過度而死
    仲由,字子路,他比孔子小9歲而已,卻心甘情願的拜在孔子門下,跟著孔子學習。子路的出身比較低微,小時候家裡很貧窮,經常是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挖野菜充飢是常有的事情,有時候為了爭奪食物,不惜和他人打架鬥毆。根據《史記》記載,子路性格粗獷,逞強好勝,性格豪爽,平日裡喜歡戴一頂雞冠帽,腰上還要佩戴一把破劍或是砍刀,儼然一副二流子的形象。
  • 子路作為孔子最寵愛的學生,為何會被剁成肉醬?他的智慧呢?
    孔子最寵愛的弟子不是子路。子路是個性格孤標傲岸的人,這是不符合孔子的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的要求的。子路是個質勝文則野的人。子路出身於窮人家庭,從小就經常吃野菜充飢。後來,子路年買的父母想吃一頓米飯,子路就去親戚家裡借米。
  • 作為孔子最寵愛的學生,子路為何會被剁成肉醬?
    可見,孔子教育的對象,不分貴賤賢愚。《孔子家語》中,記載了孔子與子路的相遇,很好實踐自己有教無類的理想:面對孔子,「君子要努力學習」的規勸,子路理直氣壯地拿竹子做比喻,說南山有一種竹子,不須揉烤加工就很筆直,削尖後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皮。用以說明子路自己的天賦異稟,完全沒有學習的必要;孔子回到,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頭磨得銳利,箭能射得更深更遠。
  • 君子不行陌路,孔子的弟子子路,並非不得好死
    子路與孔子年齡相差無幾,而且還是孔子近鄉,如果孔子沒有那麼出名的話,說不定他們兩個還能成為好朋友,而不是後來老師與學生的關係。年輕的子路粗魯好鬥,喜歡頭帶雄雞樣式的帽子,喜歡用獸皮來裝飾寶劍。沒有學問的子路就是砍下來可以直接用的利箭,有了學問後的子路又會有多強?我們不知道,孔子也不想知道。如果武力能解決問題的話,那還要讀書人幹什麼?
  • 孔子最寵愛的門生子路為什麼被砍成肉醬?
    子路的死,帶有強烈的悲劇色彩。他本可以不死,但他選擇了捍衛道義,孤身和敵人對抗,最終死於敵手,被剁成肉醬。公元前480年,子路在衛國權臣孔悝(kuī)的手下做官。衛國還是不安定,衛出公的老爸蒯聵一直想把兒子的國君之位搶回來。蒯聵是孔悝母親的弟弟,也是孔悝的舅舅。對於父子二人的「互掐」,孔悝和母親立場相反。
  • 孔子的兩個弟子:最不像孔子學生的子路與最像孔子學生的顏回
    比如子路問孔子怎樣才算是一個君子,你看他們兩人的對話子路問君子:這哪是弟子在向老師請教學問,完全好像就是一個老子在考較一個學生的功課一樣。這麼說大家可能沒什麼感覺,我們把顏回這個三好學生拿出來對比下就能直觀感受了。
  • 孔子門生 子路 為何被剁成「肉醬」
    孔子曾經罵子路: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孔子為啥要罵這麼狠的話呢?這要從子路的性格說起。子路是個「野人」,當然不是神農架野人那種。子路五大三粗,好勇鬥狠,《史記》中說他喜歡戴雞冠一樣的帽子,腰上掛著野豬獠牙的配飾,整天背著一把劍,吊兒郎當,一副古惑仔的樣子。不知道有沒有紋個身啥的,左青龍,右白虎,中間一個米老鼠,反正樣子很嚇人。孔子收了他之後,「惡言不聞於耳」,別人見了他,估計都害怕。
  • 孔子:君子的精神
    何謂君子?君子的精神又是什麼呢?我們可以從孔夫子的一生行止中,有所領悟。君子當好學。君子當執著大道。君子當進取。君子當好學。孔子一生執教,據說弟子三千,門徒七十二,可謂桃李滿天下。對學生的教育中,談到學習時,他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在孔子老年時,因為常讀《周易》,導致「韋編三絕」。可見,他老人家是樂在其中。孔子的一生,求學不止,有時竟至廢寢忘食。
  • 孔子最得意的門生子路,為何結局悽慘被剁成肉醬?
    現如今孔子是全世界人們都學習的榜樣,作為我國的古聖先賢,時至今日學生的課本中,仍然有孔子的語錄。不光是我國,現如今很多外國人依然學習孔子,在美國,人們不知道一句名言是誰說的,他們就會認為是孔子說的。雖然現如今很多人反對孔子,但是這些都是沒有學習過孔子的。仔細閱讀孔子的著作就會發現,他一直教人以「仁」面對世人。時至今日,很多人就連孔子的論語都沒有讀過,就說孔子如何不對,這就比較滑稽了。單單從論語來說,它其中蘊含了深刻的道理。孔子弟子三千,不過成為賢人的不是很多。
  • 【讀傳記】《孔子的故事》之:弟子顏淵和子路的死
    ,因此孔子對他仍是十分愛惜的。 子路是死在衛國的。原來衛出公立了十二年以後,他父親蒯聵又來奪取王位。這時子路在衛國的一個貴族孔悝那裡做官。孔悝是蒯聵的外甥。孔悝並不贊成蒯聵。可是孔悝的母親,即蒯聵的姐姐,卻歡迎蒯聵,原因是她在孔悝的父親死後,愛上一個僕人叫渾良夫的,蒯聵支持她這一段愛情,並允許她改嫁。結果,孔悝的母親和渾良夫當了蒯聵的內應。
  • 孔子論君子人格
    篤信好學 孔子說:「篤信好學,守死善道。」(《論語·泰伯》)信仰堅定,愛好學習,是君子的重要品質。孔子的道,兼有真理和道義、天道和人道的雙重意蘊。「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裡仁》)他強調讀書人,要以追求真理、道義為志向。貪圖物質享受,只留戀小家的安逸,不配做讀書人。
  • 子路為什麼被砍成肉醬,因為他交戰時,做了孔子教他的一動作
    子路為什麼被砍成肉醬,因為他交戰時,做了孔子教他的一動作子路出生在一個很貧寒的家庭,小時候家裡靠農作維持生活,一直到二十多歲才遇到孔子做了他的學生,他是學生裡面最年長的一個,為人正直性格豪爽,因此他不僅僅是學生的身份,平時還要幫助孔子管理這些學生
  • 孔子對子路的評價
    孔子就說:「仲由可以憑藉單方面的言辭就可以斷案了。但仲由的勇敢超出了我使用的範圍。像仲由這樣的性情,不會得到善終。仲由的自信是別人沒有的,他的學問登上了正廳,卻還沒有進入內室。」子路喜歡和孔子出遊,他出任季孫氏的家臣時,季孫氏問孔子:「子路是人臣嗎?」孔子說:「可以說是後備臣子。」
  • 寶寶肉泥輔食怎麼做?媽媽學會這4道肉泥輔食,讓娃開心大口吃肉
    醫生告訴她,可以開始給寶寶添加一些肉泥了,因為寶寶的生長發育需要動物性食物。 回來後,妹妹便開始給寶寶準備肉泥輔食了,雖然花了很多心思,但做出來的肉泥輔食,寶寶卻不愛吃,往往吃一兩口,就不肯開口吃了。這可把妹妹愁死了,如果寶寶一直這樣下去,影響了孩子的生長發育怎麼辦呢?妹妹讓我幫她想想辦法。為了幫助新手媽媽解決同樣的問題,我給大家分享如下文。
  • 寶寶肉泥輔食怎麼做?媽媽學會這4道肉泥輔食,讓娃開心大口吃肉
    醫生告訴她,可以開始給寶寶添加一些肉泥了,因為寶寶的生長發育需要動物性食物。回來後,妹妹便開始給寶寶準備肉泥輔食了,雖然花了很多心思,但做出來的肉泥輔食,寶寶卻不愛吃,往往吃一兩口,就不肯開口吃了。這可把妹妹愁死了,如果寶寶一直這樣下去,影響了孩子的生長發育怎麼辦呢?
  • 學論語做君子,孔子論君子之道40大金句!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孔子說:「君子沒有什麼可與別人爭的事情。如果有的話,那就是射箭比賽了。比賽時,先相互作揖謙讓,然後上場。射完後,又相互作揖再退下來,然後登堂喝酒。這就是君子之爭。」6.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 孔子有多愛他的學生?聽說學生被剁成肉醬後就再也不吃肉醬了
    孔子給你的印象是什麼?曾經孔子給筆者的印象是一位高高在上的神人,甚至有些冷酷無情。有的朋友或許會認為孔子是一個只會讀死書的書呆子,而歷來儒家學者都將其奉為「聖人」,將他描述成一個永遠不會犯錯的「神」,實際上真的是這樣嗎?
  • 哪些方法可以製作魚肉末和魚泥
    包餃子、做魚丸子、煮肉粥等烹飪用途,都需要把魚肉做成肉泥。不少魚類刺比較多,因此,製作魚泥主要考慮肉泥起膠,同時要避免含刺或是把刺打碎。一些家庭有絞肉機,可以用絞肉機來絞魚肉末,比手工刀剁或是刮效率要高,且能調整肉末的粗細。
  • 粗野莽撞的子路,憑什麼得到孔子這個「君子控」的喜愛?
    眾所周知,先賢孔子是個不折不扣的君子控,他所提倡的仁愛與道德是華夏文明的主流。孔子鼓勵大家做君子,「君子欲納於言而敏於行」。那怎麼才能成為君子呢?孔子說「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他的得意門生顏回,謹言慎行,仁和寬厚,正是他所盛讚的君子。
  • 孔子學生的悲哀
    孔子的學生子貢名端木賜,據說特別會做生意,可謂富可敵國,與範蠡齊名。孔子也不是開辦MBA班,不能要求他培養出長袖善舞的財神爺。孔子的學生冉有、公孫求等人據說也是很有名望和能力的賢人,可惜他們都沒有什麼著作傳世。孔子的學生中缺乏出類拔萃的人才,我以為應當從孔子的教良思想、教育內容、教育方法上找根本原因。孔子的教育內容是:《詩》、《樂》、《書》、《春秋》、《易》、《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