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也就是仲由,子路只是他的字。作為孔子的學生,子路的地位可不低。「孔門十哲」之一、「二十四孝」之一,「孔門七十二賢」之一,他擁有眾多的之一,而且還享受儒家的世代祭拜。
如果大家還沒有印象,那一定聽過這樣一個典故。孔子等人在前面走,子路被落得很遠。子路路上遇見一位拿拐杖的老者,開口便問,您見過我的老師嗎?上來就問你的老師,誰知道你的老師是誰?於是,老者回答道「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就是從這來的。
這樣的一個人物卻在周敬王四十年衛國內亂時被砍成肉泥。這是怎麼回事呢?
子路最初跟隨孔子侍奉仕魯,後來又到了衛國。當時,主政衛國的是衛靈公。衛靈公有個寵姬叫南子,有個太子叫蕢聵。
我們知道,歷來後宮多事,由於利益不同,寵妃與太子之間多半是不合的。加之,南子作風不好,常常和人私通,蕢聵感到非常羞辱,便意圖刺殺她。事情敗露後,蕢聵逃到宋國,其黨羽也被趕走了。
衛靈公去世後,南子想要扶持公子郢繼位。公子郢說,現在太子還在,我怎麼能繼位呢?便堅決不從。南子又立蒯聵之子輒繼位,輒就是後來的衛出公。衛出公剛滿十二年,蒯聵便連同衛國大夫孔悝密謀奪取王位。
武力威脅之下,衛出公逃往魯國,蕢聵則進宮繼位,這就衛莊公。當時,子路是孔悝採邑的長官。孔悝作亂時,他在外面,聽到消息,便急忙趕回。人們都勸他不要回去,沒有必要趟這趟渾水。子路卻說,吃著人家的糧食就不能迴避人家的災難。子路見到蕢聵,便請求讓自己殺了孔悝。蕢聵不同意。
於是,子路就去放火燒臺。子路這個人比較耿直,常常說一不二。蕢聵內心害怕,便讓石乞等人去攻打子路。戰鬥中,子路的帽帶被斬斷了。子路說,君子可以死,帽子不能掉下來。帽子剛整理好,子路就被剁成肉醬了。
子路死於衛國內亂。司馬遷在《史記·仲尼子弟列傳》寫道「君子死而冠不免」。這個情節被很多影視劇反覆化用,相信很多人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子路死後,孔子非常傷心,從此再也沒吃過肉醬。子路是孔子最為信任的學生之一,孔子曾說「自吾得由,惡言不聞於耳」。二人亦師亦友,關係非常好。
子路之死,想必對孔子觸動很大。除了睹物思人之外,孔子的悲慟應該還有另一層意思。子路身處險境而依然維護為儒家的信仰,但還是難免一死。戰亂之中,誰還會記得禮的存在呢?即便有,那也是子路的一類人吧。孔子之禮在列國的具體實踐依然困難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