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野莽撞的子路,憑什麼得到孔子這個「君子控」的喜愛?

2020-12-11 故舊不了情

眾所周知,先賢孔子是個不折不扣的君子控,他所提倡的仁愛與道德是華夏文明的主流。孔子鼓勵大家做君子,「君子欲納於言而敏於行」。那怎麼才能成為君子呢?孔子說「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他的得意門生顏回,謹言慎行,仁和寬厚,正是他所盛讚的君子。可是他的學生中也不全是這樣的人,最特別的就是子路。

子路畫像

子路這個人呀,粗野莽撞,大概和《水滸》裡的李逵有的一拼,按理說,孔子應該很討厭他才對,不過實際情況是,孔子雖然批評他時毫不手軟,但是對他也讚賞有加,比較喜愛。為什麼呢?

1、雖然莽撞,但是勇敢過人

未拜入孔子門下時,子路就是個不折不扣的「野人」,該出手時就出手,該出口時就出口。哪怕是當了孔子學生,還是凡事不假思索,口無遮攔。學生們在一起探討問題,他喜歡搶答。被老師告誡好多次也不改。不僅不改,還直接諷刺老師迂腐。老師孔子要去見名聲不好的妖冶美女南子,子路敢直接給老師甩臉子。

孔子見南子-電影《孔子》劇照

不過,子路和孔子一樣,是魯國人,也就是現在的山東。這個地方是個專門出好漢的寶地,子路喜好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是行俠仗義之人,加上形體高大偉岸,生就一副浩然正氣。子路判案子的時候,能把人嚇得不敢說假話,斷案如神。連孔子也誇讚他是個「勇人」。

2、雖然粗魯,但是直爽大方

現在我們常說君子溫潤如玉,可見君子得是有禮有節的,不修邊幅的子路壓根不在乎這些繁文縟節,為此,還曾經被孔子嘲笑。不過邋邋遢遢的子路卻有一副好心腸,或者說,這叫胸懷,他是個心裡頭裝著百姓的人。

子路-電影《孔子》劇照

他當過一些小官,官職不算太大,但是管理治下的百姓井井有條,很受孔子的肯定。他有事兒從不藏著掖著,有啥說啥,「群眾路線」走得好,能和大家打成一片,而且體恤民眾,政府叫百姓幹活決不虧待,送水管飯,甚至會自掏腰包,給大家填飽肚子。孔子誇讚他治理有方,「民盡力」、「民不偷」、「民不擾」,施行的是仁政,這等於說子路啊,幹得漂亮,是他的親學生。

3、百裡負米,事親至孝

子路家境不好,打小就很懂事,他知道父母常年吃野菜充飢,想要吃米飯。為了這個小小的心願,他跋山涉水十幾裡,從親戚家借來一點兒米。這個故事被選入了《二十四孝》,家喻戶曉。孔子一向主張孝順忠義孝悌,怎麼會不待見這樣孝順的孩子呢?

百裡負米

如今不再完全孔子的那一套了,沒人再要求「父母在,不遠遊」,只說「淫字論事不論心,孝字論心不論事」,大家有個盡孝的心意就好,很少有人像子路這樣,能為父母真正付出些什麼。上進的人,時間和精力都要用來追求夢想,平凡的人,還要顧及好自己的小家庭。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是無可奈何的現實,但每每想起子路這位古人,我還是覺得汗顏。

4、丹心衛主,孺子可教

子路的結局說不上好,這麼個憨直可愛的人,最後死狀極其悽慘而壯烈。他在衛國遇到內亂,忠心護主的他,英勇就義。子路臨死前,帽纓被擊落,他說「君子死,冠不免。」於是系好帽纓,從容赴死。最終被人砍成肉泥。消息傳來,孔子悲痛不已,再不食肉糜。

子路-電影《孔子》劇照

他生前豪爽直率、勇猛忠誠,忠義孝悌他當之無愧,但不修邊幅,可謂徒具君子之魂。唯一一次形神兼備,便是這臨死之時——君子赴死,當衣冠整齊。子路終於用一曲悲歌證明了自己的氣節,此乃真君子也。

孔子-電影《孔子》劇照
孔子-電影《孔子》劇照

大概子路的老師孔子也會為此感到欣慰吧,只不過,孔子曾說,如果他的主張行不通,就要帶上子路,乘桴浮於海。至此,已是不可能。

相關焦點

  • 作為孔子最寵愛的學生,子路為何會被剁成肉醬?
    可見,孔子教育的對象,不分貴賤賢愚。《孔子家語》中,記載了孔子與子路的相遇,很好實踐自己有教無類的理想:面對孔子,「君子要努力學習」的規勸,子路理直氣壯地拿竹子做比喻,說南山有一種竹子,不須揉烤加工就很筆直,削尖後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皮。用以說明子路自己的天賦異稟,完全沒有學習的必要;孔子回到,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頭磨得銳利,箭能射得更深更遠。
  • 君子不行陌路,孔子的弟子子路,並非不得好死
    不知道大家在看《將夜》的時候,有沒有發現二師兄君陌的原形是孔子的弟子子路。君陌這個名字源於「君子不行陌路」,其意為:君子選擇了要走的路,就要一如既往地走下去。二師兄君陌有幾個特點:一是以君子自居,二是以書院為傲,三是對夫子言聽計從,四是非常非常直。
  • 孔子的弟子 子路有四大奇 現代人看來就是個奇葩
    子路的裝扮,即使是在離現在很遠的周代,也顯得很另類,絕對是上街引起無數人關注,回頭率百分之百的人物,因為在那個時代,是盛行君子威儀風度的時代,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玉器是當時最為盛行,也是最為普遍的配飾。而子路,佩戴雄雞羽毛,豬腿骨,這些都不符合君子風度禮儀的要求,所以被稱為野人。
  • 孔子對子路的評價
    孔子就說:「仲由可以憑藉單方面的言辭就可以斷案了。但仲由的勇敢超出了我使用的範圍。像仲由這樣的性情,不會得到善終。仲由的自信是別人沒有的,他的學問登上了正廳,卻還沒有進入內室。」子路喜歡和孔子出遊,他出任季孫氏的家臣時,季孫氏問孔子:「子路是人臣嗎?」孔子說:「可以說是後備臣子。」
  • 《論語》|孔子告訴子路,成功的人生要做到3個方面
    當孔子去見因淫亂出名的南子和不守君臣之禮的公山弗擾時,子路就把自己的不高興明明白白地寫在臉上,並且敢直接反問孔子,向孔子發難,是一個是非特別分明的人,不會像孔子那樣中庸的處世。子路很剛勇,崇尚勇武,他初見孔子時,戴著雄雞雞冠形的帖子,衣服上佩戴著野豬形的飾品,意思是自己像雄雞野豬一樣好鬥。他曾問過孔子「君子尚勇乎」這樣的問題,並且把勇放在治國的第一位。
  • 孔子的兩個弟子:最不像孔子學生的子路與最像孔子學生的顏回
    子路這個人在沒成為孔子之前,按現在的話說有點像是混混加二次元人類,你看司馬遷怎麼寫他的:子路這個人性子很是粗曠,直率,好行俠仗義,頭帶雄雞冠一樣的帽子,佩帶著豬皮著公豬裝飾的寶劍,見到孔子時很是無禮,於是孔子就稍弱以禮樂套路他,沒想到子路後面就穿著儒服來拜師了。
  • 孔子和子路的師生對話
    公元前489年,孔子師徒一星疲憊的來到陳國。後又南下楚國,處處碰壁,學生不免心灰意懶。此時,糧也斷了,不得不挖菜充飢。子路忍不住說「我聽人說,對行善之人,上天總會給他以幸福,對做惡之人,上天也會用災禍懲罰他」。
  • 子路施粥給窮人,孔子派子貢砸了施捨的鍋。孔子:君子不是濫好人
    先秦神書《韓非子》中記錄了一則「子路施粥」的故事。子路在魯國做季孫氏的後邑邑宰(縣官)。季孫氏命令後邑百姓挖一條長溝,因為當時的百姓必須要給國家無償的服徭役(沒有工錢幹活),且國家不管吃喝。所以很多百姓吃不飽還要勞動。
  • 子路為什麼會被砍成肉醬,因他在戰鬥前,做了孔子教他的這個動作
    子路為什麼會被砍成肉醬,因他在戰鬥前,做了孔子教他的這個動作都說孔子的弟子無數,門下弟子3000,但是真正意義上受到孔子教導的只有72個,那麼在這些弟子中誰最受孔子重視?有人說是顏回,有人說是子貢……其實最受孔子喜歡的是子路,子路是眾多弟子中年紀最長的,並且追隨公子的時間最長,他只比孔子小了9歲,雖然不像個讀書人,可是孔子一直喜歡他。子路的作用大多數情況下是保護孔子,教育師弟,在孔子周遊列國的時候,他充當了孔子的保鏢,並且還是心甘情願的辭官跟隨。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贊同曾點,你讀懂了嗎
    這篇文章選在高中教材裡,故事內容比較簡單,就是孔子讓四位優秀學生談各自的志向。本文耐人尋味的,不是學生談得有多麼精彩,當然學生闡述得也有韻致,而是孔子的態度。孔子對「率爾而對」的子路,是「哂之」。子路很自信,覺得自己可以輔佐一個兵車千乘的諸侯國國君,把一個內外交困的國家治理得強盛,百姓可以勇往直前,並且懂得做人的道理。子路的理想很偉大,孔子為什麼笑他?一者因為他不謙遜,不懂得禮讓。二者笑他的急脾氣還是改不了,連上課回答問題都要搶。但孔子絲毫也沒有笑子路的理想本身。
  • 孔子為什麼老罵子路,卻喜歡形象呆板的顏回?
    孔子對待弟子的差別,顯得很無釐頭,讓人懷疑他識人的價值取向。但事實並非如此。從年齡上看,子路只比孔子小九歲,是孔子學生中年齡最大的。子路這個人的性格很像江湖豪俠,義氣、豪爽、率真、勇猛,怎麼看都不像儒生,跟孔子站一起就是「秀才遇大兵」,完全不搭。事實上,子路跟孔子的第一次相見,就充分顯示了這種相遇的尷尬。
  • 孔子示範「朽木」如何雕成才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鍾葵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鍾葵(翻拍)化腐朽為神奇的老師需要具備的品德史上第一次遇到這個難題的老師,是孔子。第一個解決這個難題的老師,也是孔子。孔子開辦私學,提倡「有教無類」,便意味著無論稟賦如何、年齡大小、何等出身,都可以成為孔子的學生。只要「自行束脩以上」(主動奉上10條幹肉),便有機會受孔子教誨。
  • 子路作為孔子最寵愛的學生,為何會被剁成肉醬?他的智慧呢?
    孔子最寵愛的弟子不是子路。子路是個性格孤標傲岸的人,這是不符合孔子的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的要求的。子路是個質勝文則野的人。子路出身於窮人家庭,從小就經常吃野菜充飢。後來,子路年買的父母想吃一頓米飯,子路就去親戚家裡借米。
  • 冉有到底是不是「君子」?——讀《論語》兼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談冉有,一個是早就有此意,四位弟子要完整地談論完,而觸發我此時寫的一個原因是,在首師大上在職研究生專業課《語文教學論》時,史大明老師舉了《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為例,來讓我們談談孔子的課程價值取向。
  • 《論語》精華|孔子與子路、顏淵談志向 聖人講理想,學生看現實
    01、子產為官的四種可貴品質:端己、敬上、惠下、有義原文5.16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公冶長》譯註:孔子評論子產說:「(子產)有四個方面符合君子的標準:他自己的行為謙恭,他侍奉君主恭敬,他養護百姓施惠,他管理百姓合於道義。」註:子產,姓公孫,名僑,字子產,鄭國大夫。解析:子產是春秋時期鄭國的賢相,鄭穆公的孫子。孔子對他給予高度評價,認為子產為官做到了合於君子之道的四個方面:端己、敬上、惠下、有義。
  • 《論語》子路第十三
    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子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譯文】子路問怎樣管理政事。孔子說:「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勞。」子路請求多講一點。孔子說:「不要懈怠。」
  • 孔子是位因材施教的好老師,他循循善誘,以培養君子為目標
    孔子子路問孔子:「聽聞了道理,馬上去實踐,可以嗎?」孔子說:「有父母兄弟在,怎能可以聽聞道理後,馬上去實踐呢?」另一位弟子冉有也向孔子提問跟子路同樣的問題:「聽聞了道理,馬上去實踐,可以嗎?」孔子的回答是:「對,應該馬上去實踐。」同樣的問題,孔子給了兩個完全相反的答案,其他弟子就困惑了,孔子解析說:「冉有性格軟弱退縮,所以鼓勵他大膽做;而子路好勇過人,所以勸告他退讓一下。」
  • 經典誦讀——《論語》子路第十三
    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子路問怎樣管理政事。孔子說:「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勞。」子路請求多講一點。孔子說:「不要懈怠。」仲弓做了季氏的家臣,問怎樣管理政事。
  • 【特別關注】2500多年前,孔子是怎麼給學生上課的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坐在老師孔子旁邊,孔子讓他們談談自己的志向,子路談治軍,冉有談治國,公西華談祭祀,而曾皙這時卻一直在彈琴,老師點名讓他說的時候,他說自己喜歡跟幾個人一起去春遊。過後老師點評,自己最喜歡談春遊的這位同學的觀點。孔子的課堂氣氛自由活躍,甚至到了老師和學生可以吵起來的地步,學生直接批評老師迂腐,而老師則罵學生粗野。
  • 學論語做君子,孔子論君子之道40大金句!
    君子,所謂君之子,就是國君的兒子。最早是指身居高位的人,孔子賦予了君子以全新的含義,在孔子的眼裡,地位高的人不一定是君子,君子是那些擁有美好的德性的人。君子人格是中國文化中的理想人格。好玩的國學君從論語中精選了40句關於君子之道的論述,希望在這個喧囂的世界,為您帶來一絲心靈上的慰藉。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