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先賢孔子是個不折不扣的君子控,他所提倡的仁愛與道德是華夏文明的主流。孔子鼓勵大家做君子,「君子欲納於言而敏於行」。那怎麼才能成為君子呢?孔子說「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他的得意門生顏回,謹言慎行,仁和寬厚,正是他所盛讚的君子。可是他的學生中也不全是這樣的人,最特別的就是子路。
子路這個人呀,粗野莽撞,大概和《水滸》裡的李逵有的一拼,按理說,孔子應該很討厭他才對,不過實際情況是,孔子雖然批評他時毫不手軟,但是對他也讚賞有加,比較喜愛。為什麼呢?
1、雖然莽撞,但是勇敢過人
未拜入孔子門下時,子路就是個不折不扣的「野人」,該出手時就出手,該出口時就出口。哪怕是當了孔子學生,還是凡事不假思索,口無遮攔。學生們在一起探討問題,他喜歡搶答。被老師告誡好多次也不改。不僅不改,還直接諷刺老師迂腐。老師孔子要去見名聲不好的妖冶美女南子,子路敢直接給老師甩臉子。
不過,子路和孔子一樣,是魯國人,也就是現在的山東。這個地方是個專門出好漢的寶地,子路喜好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是行俠仗義之人,加上形體高大偉岸,生就一副浩然正氣。子路判案子的時候,能把人嚇得不敢說假話,斷案如神。連孔子也誇讚他是個「勇人」。
2、雖然粗魯,但是直爽大方
現在我們常說君子溫潤如玉,可見君子得是有禮有節的,不修邊幅的子路壓根不在乎這些繁文縟節,為此,還曾經被孔子嘲笑。不過邋邋遢遢的子路卻有一副好心腸,或者說,這叫胸懷,他是個心裡頭裝著百姓的人。
他當過一些小官,官職不算太大,但是管理治下的百姓井井有條,很受孔子的肯定。他有事兒從不藏著掖著,有啥說啥,「群眾路線」走得好,能和大家打成一片,而且體恤民眾,政府叫百姓幹活決不虧待,送水管飯,甚至會自掏腰包,給大家填飽肚子。孔子誇讚他治理有方,「民盡力」、「民不偷」、「民不擾」,施行的是仁政,這等於說子路啊,幹得漂亮,是他的親學生。
3、百裡負米,事親至孝
子路家境不好,打小就很懂事,他知道父母常年吃野菜充飢,想要吃米飯。為了這個小小的心願,他跋山涉水十幾裡,從親戚家借來一點兒米。這個故事被選入了《二十四孝》,家喻戶曉。孔子一向主張孝順忠義孝悌,怎麼會不待見這樣孝順的孩子呢?
如今不再完全孔子的那一套了,沒人再要求「父母在,不遠遊」,只說「淫字論事不論心,孝字論心不論事」,大家有個盡孝的心意就好,很少有人像子路這樣,能為父母真正付出些什麼。上進的人,時間和精力都要用來追求夢想,平凡的人,還要顧及好自己的小家庭。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是無可奈何的現實,但每每想起子路這位古人,我還是覺得汗顏。
4、丹心衛主,孺子可教
子路的結局說不上好,這麼個憨直可愛的人,最後死狀極其悽慘而壯烈。他在衛國遇到內亂,忠心護主的他,英勇就義。子路臨死前,帽纓被擊落,他說「君子死,冠不免。」於是系好帽纓,從容赴死。最終被人砍成肉泥。消息傳來,孔子悲痛不已,再不食肉糜。
他生前豪爽直率、勇猛忠誠,忠義孝悌他當之無愧,但不修邊幅,可謂徒具君子之魂。唯一一次形神兼備,便是這臨死之時——君子赴死,當衣冠整齊。子路終於用一曲悲歌證明了自己的氣節,此乃真君子也。
大概子路的老師孔子也會為此感到欣慰吧,只不過,孔子曾說,如果他的主張行不通,就要帶上子路,乘桴浮於海。至此,已是不可能。